請添加公眾微信號:天鷹智博之家
個人微信號:luo77776
千古奇書《孫子兵法》博大精深,不少思想流傳千古,影響深遠。這十大經典名句體現了孫子兵法中的精髓。深刻理解這十句就相當於掌握了大半部《孫子兵法》的思想了。起到一個事半功倍之效果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其實,這句話的含義遠遠不止這些。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時刻冷靜科學地分析當前的局面。對局面的微妙變化都應當了如指掌。只有根據局面的變化而不斷改善應對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這個精神在戰術層面上顯得更為重要。不管是商戰,還是兵戰;不管是交友、還是創業;不管是競技,還是談判。時刻保持對局面的透徹分析和針對性的應對是每個決策和行動者必備的素養。
本篇其他佳句還有如:『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也 攻其所必救』
---
2、是 故 百 戰 百 勝,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戰而 屈 人 之 兵, 善 之 善 者 也。
這是戰略層次的頂點。也是老子某些思想的典範。在商戰、交友、及競技中。實際上強調的就是徵服對方的心。讓對方心誠、心服到骨子裡。這種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
-
3、凡 戰 者, 以正 合, 以 奇 勝。 故 善 出 奇 者, 無 窮 如 天 地, 不 竭 如 江 河。
--
4、知 彼 知 已 者, 百 戰 不 殆; 不 知 彼 而 知 已, 一 勝 一 負 ; 不 知彼, 不 知 已, 每 戰 必 殆。
記得毛澤東在長徵過程中。總是能夠躲過蔣介石的包圍圈。就是紅軍的諜報人員水平很高。能夠準確破譯敵方的密碼。從而使毛澤東準確掌握情報。進而為我軍制定最好的戰略戰術方案。如果不知情,可能就要出現錯誤的判斷。事實上毛澤東遵義會議不久就吃過對敵人兵力判斷錯誤的虧。所以情況不明切忌決策。當今社會處在資訊時代。對對手的研究,了解也是極為重要的。
5、攻 其 無 備, 出 其 不 意。 此兵 家 之勝, 不 可 先傳也。
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測對方的精神條件。也就是對方的策略、戰術、方案。只有在這些策略、戰術、方案中找到對方沒有顧及到的地方。鬥爭勝利的可能性才更大。這個名言從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準備充分,考慮周全才不會被對方攻擊。
---
6、故 兵 貴 勝 不 貴 久。故 知 兵 之 將,民 之 司命, 國 家 安 危 之 主 也。
這是兵貴神速的理念。是第二篇《作戰篇》。〔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自焚也。〕即作戰只求勝利,作戰久了會挫傷戰士士氣,進攻敵人的城池也會缺乏戰力,國家的經濟也會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國家也會趁虛而入。所以為求用兵精巧而進軍緩慢,最終勝利的戰例,從來沒有聽說過。
歷史上無數的戰例也證明了這點:
二戰初,德國憑藉閃電戰所向披靡,橫掃當世號稱陸軍第一強國的法國。在侵略蘇聯前期,也是進軍神速。但是進入蘇聯腹地,卻由於戰線拉的過長而陷入持久戰。長期的持久戰消耗了德國巨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生產力(當時德國軍工生產的武器近3/4用在了蘇聯戰場,蘇聯戰場的軍隊佔總軍隊人數的2/3)並最終導致了戰事的逆轉。
同樣在太平洋戰場的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指揮官南雲忠一為了讓攻擊美國艦隊的轟炸機有戰鬥機的掩護,而讓整個航空戰隊推遲了5分鐘出發。而恰恰在這5分鐘裡,美國的俯衝轟炸機趁虛而入,一舉擊沉日本3艘航空母艦,徹底扭轉了戰局。這是非常好的反例。
所以有人指出『勝利並不是屬於力量強大的一方,而屬於善於把握時機的一方。』
-
7、昔 之 善 戰者, 先 為 不 可 勝, 以 待 敵 之 可 勝。 不 可 勝 在 己, 可 勝 在 敵。
故 善 戰 者, 能為 不 可 勝, 不 能 使 敵 之 可 勝。 故 曰: 勝 可 知, 而 不 可 為。
這個觀點實際上很有現實意義。很多人出於熱情,做了不少勉強而為之的事情。結果失敗。記得毛澤東在劉鄧大軍東渡黃河遇到困境的時刻。他並沒有指示劉鄧大軍勇猛殺敵。而是指示『生存第一、勝利第一』。可見他把自己的生存和不失敗放在多麼重要的位置。
--
8、是 故 勝 兵先 勝 而 後 求 戰, 敗 兵 先 戰而 後 求 勝。 善 用 兵 者, 修 道 而 保 法, 故 能 為 勝 敗之政。
9、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yun,怒也)用戰;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本句出自第十二篇《火攻篇》。〔曹操曰:不得已而用兵。〕主不可以怒興軍,將不可以慍用戰;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曹操曰:不以己之喜怒用兵也。〕這是典型的告誡『感情用事』者的經典名句。 由此可以看出,以利為動,是孫子重戰慎戰思想的核心,是《孫子》對待戰 爭問題的基本觀點和思想。 孫子 從戰爭的嚴酷性和可能引起的後果出發,站 在現實主義的立場上,本著安國全軍的根本目的,以軍事家應有的理智和應負的責任,提出上述重戰、慎戰、備戰的理論。 顯然,這是一種冷 靜、理智、現實的態度。有了這種態度,才能避免盲目好戰和窮兵黷武,把國家和人民拖入災難的深淵,也可以避免一味反戰,寢兵偃武,使國 家和人民喪失警惕,受禍於猝然之變。 在孫武看來安定國家、保全軍隊是戰爭最根本的目的,一切都要圍繞著這個中心進行。 因此,戰爭的最大效益莫過於安國全軍。對於這個重大的問題,君主和將領必須慎重處置。 孫子的這種既慎戰又重戰的理論,受 到歷代兵家的重視,成為一切「善戰者」必備的品格和條件,至今仍有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同樣在商戰、交友、競技中都應當切記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