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成都的敬神與祭祖
萬蘊芳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成都人敬神與祭祖儀式是很隆重的。 那時我家住在成都市東府街10號,是一座兩進四合院,人稱「萬公館。」萬公館坐北朝南,後院正中是堂屋,堂屋用來敬神和祭祖,兩側廂房住人。
-
冬至祭祀習俗:祭天與祭祖
冬至節緣於上古的「臘祭」,究其實是緣於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於是就把它們歸於上天神靈的操控,認為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星鬥河漢、日蝕月虧、大旱洪荒、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全都是上天神靈所為。
-
古代人怎麼過冬至?要祭祖敬天,還要請老師吃飯,給老人送鞋襪
現在北方人過冬至都要吃一頓餃子,說是吃了冬至餃子冬天不凍耳朵,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那麼在古代,古人都是怎麼過冬至的呢?在古代,冬至是一歲之首,「冬至大過年」,相當於現在的春節。到了漢代,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
-
冬至,你懂潮汕祭祖規矩嗎?
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最早出現在《尚書》中,冬至是陰陽轉換的重要節點,冬至將來臨意味著陽向陰的轉換。古時,古人們很重視冬至,在這一天會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天子要帶頭禮拜祖廟恭讀祭文,祈求上天保佑國泰民安。冬至祭祠最早可追溯到周朝,目前潮汕地區仍舊保留冬至拜祖的習俗,稱之為「過冬紙」。
-
冬至祭祖,爭取「祭祖權利」的長劇綿延千年!
國人每逢「冬至」「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等歲時節日一般都要上墳祭祖,即墓祭。祭祖不僅關乎信仰,更承擔著規範人倫秩序的實際功能,在傳統社會意義重大。然而,墓祭曾經歷了數代的浮沉,由「古不墓祭」的「前世」演變到「今唯墓祭」的「今生」。梳理浩瀚文獻可以發現,墓祭不僅折射出傳統文化中「魂魄」的哲學內涵、「緣情制禮」的實踐理性,更演繹了一場爭取「祭祖權利」的歷史長劇。
-
海南人的冬至帶上一家老小掃墓祭祖
冬至,顧名思義就是冬天到了。換句話說,冬至就是提醒人們天氣要變冷了,注意身體保暖。所以古人在冬至來臨之前,或冬至日,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意為冬天來了,我們開始添衣保暖,也不要忘了我們的祖先,帶上一家老小回家掃墓祭祖,清除下墳墓上的雜草,添些土,焚上香燭,擺上供品,告慰先人,寄託香火文化家的情結。
-
冬至了聊聊冬至的風俗,古人怎麼過冬至?
冬至了聊聊冬至的風俗,古人怎麼過冬至?時間:2020-12-21 00:1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了聊聊冬至的風俗,古人怎麼過冬至?今天,冬至這一傳統節日,幾乎已經消失,至多是北方一碗水餃,南方一碗湯圓而已,但是古人對於冬至這一節日是極為重視的,那麼古人是如何過冬至的呢? 冬至 《周禮》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周易》記載:先王以 原標題:冬至了聊聊冬至的風俗,古人怎麼過冬至?
-
冬至時節,祭祖、掃墓、遷墳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長至節等,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訂出來的一個。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著新的開始,是大吉之日,因而視冬至為冬季大節日,在民間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祭祖
李宏圖冷不防冬天到了,冷不防冬至過去了,關於這個節氣的記憶蜂擁而至,特別是冬至祭祖。記得小時候,冬至日前後,母親備好各種各樣的供品,爺爺腿腳不大利索,然而總會帶著我們上山祭祖。雖然路途遙遠,山路崎嶇,荊棘密布,但一點兒也不影響我們的興致。
-
冬至節氣 | 過冬至,幸福至!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
冬至怎麼過,關於冬至的歷史和習俗你知道多少呢!
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為我國一個古老而又重要的節日。千百年來,冬至祭祖等民間風俗,至今仍有流傳。在加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南北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因此在冬至這一天從飲食到民俗活動上也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此時。
-
冬至將至,俗語:雪打冬至頭,穀米不愁賣,為啥?暖冬能豐收嗎?
意思很簡單:冬至時節,詩人陸遊家中沒有人影。貧窮年老的人家最怕過節,過節就意味著年紀又大了。祭拜完畢,陸遊早早進入夢中,夢中自己回到了兒時春天的鏡湖旁。在陸遊詩中點出冬至兩大特點:一是冬至中蘊藏著生機,雖是深冬,卻在夢中到達春天,寓意冬至過,春天就不遠;二是冬至不止是節氣,且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古代社會冬至時節要去祭拜故去先人,表達緬懷。
-
冬至,冬至何以大如年?讓百官放假,皇家祭天,民間祭祖,文人消寒!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我國古代,很重視冬至,當作一年中較大的節日來過,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
-
再過兩天就是冬至了,你們那有冬至上墳祭祖的習俗嗎?
再過兩天就要到冬至了。在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是非常重要的4個節氣。不僅僅是體現在節氣本身,更是因為他們在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特別的寓意。比如說馬上到來的冬至,就是古時候很多人祭祀祖先的一個重要節日。至今這樣的祭祀習俗在一些地方仍然流傳。
-
2018年冬至是幾月幾日 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冬至來,冬至到,冬至節氣最熱鬧,冬至有「北吃餃子南吃湯圓」的習俗,它也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出來的節氣,被古代人定為一年中最重要的時間點,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甚至有些地方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那麼2018年冬至是幾月幾日?本期花草樂小編就來告訴你今年冬至的時間,和冬至為什麼要祭祖?
-
盤點泉州冬至有哪些習俗 閩南人吃湯圓拜床母趣多多
冬至是哪一天?泉州人過冬至有什麼講究 今日泉州網12月22日訊 2015年12月22日12時48分,將迎來冬至節氣。巧合的是,2014年的今天也是冬至。在閩南地區,泉州人把冬至稱為「冬節」,意味著過了冬至就快過年了,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冬至:掃墓祭祖盼新年 北方餃子南方擂圓
這天晚上人們設宴飲「節酒」過冬至夜。 潮汕地區民諺云:「冬節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 冬至大如年的另一個表現就是祭祖。河北《深澤縣誌》記載:「冬至,祀先,拜尊長,如元旦儀。」意思是說,冬至祭祖、拜謁尊長,要像過元旦一樣舉行隆重的儀式。
-
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冬至掃墓的講究與禁忌
冬至上墳祭祖的由來是什麼 據《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看來,從周代起就有冬至祭祀活動。漢代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要用黍糕做供品,祭祀神靈和祖宗,大家一起進酒餚,還要向師長和老人祝福,習俗與大年初一相同。
-
冬至節,我國的傳統節日
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在太陽到達黃經270°時開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或者23日之間。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
江西西山萬壽陵園:冬至為什麼要上墳祭祖
在冬至,也是有著一個習俗就是上墳和祭祖的,這些到底是從哪裡的時候開始進行的呢?而大家也是了解過,冬至,也就是冬至比過年還要大,為何在冬至裡會有上墳的習俗的,一起來看看冬至為什麼要上墳祭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