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西方主導地位 中國人也可以在科幻電影中「拯救世界」

2020-12-16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月16日報導英國廣播公司1月13日刊登題為《〈 流浪地球〉〈紅星〉〈黑豹〉〈三體〉:科幻小說是怎麼說我們的》文章,文章摘要如下:

太陽冷卻,地球變得不適宜居住,人類只剩下一條出路:逃離太陽系。這是電影《流浪地球》的引子,聽起來這像是一部好萊塢大片。然而,這並非一部全白人出演的美國電影,而是根據明星作家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中國電影。在裡面拯救人類的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人。

對未來的藝術描繪,傳統上被視作西方的專利,並且明顯缺乏多樣性。不過,新地方、新作者正在以他們的角度描繪未來。近些年裡,中國的科幻小說創作一片繁榮,有劉慈欣的《三體》等一批醒目之作。自從大片《黑豹》上映以來,非洲未來主義也有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力。在世界各地,科幻小說正在蓬勃發展。

《黑豹》是漫威第一部以黑人演員為主的電影。

「科幻小說現在已經成了一種全球現象,」韋爾斯利學院從事中國科幻與文學研究的副教授宋明煒說。「這是該文學體裁最引人注目的發展之一,因為它超越了西方,尤其是英美在這個類型中佔有的主導地位。」

這場新運動範圍廣泛,從19世紀的俄羅斯科幻小說,到植根於黑人受壓迫經歷的非洲未來主義,無所不包。它既有關於革命歷史和外星人的中國科幻作品,也有關於移民和自由貿易的墨西哥未來主義電影。

「目前,最有意思的科幻小說來自非傳統的地方,」康奈爾大學專門研究全球科幻小說的副教授班納吉說,「中國或者非洲等地方正在傳播他們的聲音——但在今天的繁榮之前,這種現象也有著更為久遠的歷史。」

顛覆性的小說

目前,劉慈欣、郝景芳等作家的作品都有了英文翻譯,中國科幻小說在西方越來越受歡迎。然而在他們之前,科幻小說在中國的歷史並不短。

這個文學類型在中國經歷了三次浪潮:一次是1902年,帝制在中國結束之後;一次是1949年中國革命之後;目前的這個「新浪潮」始於上世紀90年代,當時中國以飛速發展的模式向前推進。「在90年代,冒出新一代作家,在他們當中,劉慈欣是最重要的一位,」宋明煒說。

《三體》書封

《三體》首版於2006年,劉慈欣被視為推動中國科幻小說進入主流的功臣。2014年,它被翻譯成英語,一年後,獲得了科幻小說界的奧斯卡——雨果獎。故事講述了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參與政府秘密研究,無意間把外星人招到地球的故事。

《流浪地球》預計於2019年2月上映,講述的是科學家發現太陽將把地球燒成灰燼後,太空人為人類尋找新行星的故事。

《流浪地球》劇照

中國的科幻小說被視為對這個國家崛起和快速現代化的反映,在西方也變得越來越流行。

從西方到其他地方

科幻小說在全球的興起,對我們如何看待這一文學類型的演變提出了質疑。過去,它被視為以西方為中心,向世界其他地區傳播。「傳統觀點認為,科幻小說的傳播與工業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是平行的,」班納吉說,「因此,它應該是從西方走向其他地方,因為工業資本主義最早就是在那裡產生的。現在,這種觀點正面臨挑戰,我們正在思考西方以外發生了什麼。」

不是所有非西方科幻小說都是政治性的,但想像另類的未來可以成為動員和行動的工具。「我們在一些來自亞非拉的科幻小說中發現,人們認識到,一種普世的、新自由主義的社會和文化模式是不可持續的,」班納吉說。她以2008年的墨西哥科幻影片《睡眠經銷商》為例,該片描繪了一種未來:美國關閉了與墨西哥的邊境,但墨西哥人遠程控制代替他們在美國境內勞動的機器人。這部電影以未來主義的方式反映了自由貿易和移民等問題。

在《睡眠經銷商》裡,墨西哥工人被接入一個網絡,同時控制在美國的機器人從事非技術勞動:一旦機器人耗盡能量,就會遭到拋棄。

但除了關於反抗的全球性反思之外,非西方科幻小說還利用了一種全球意識,幫它徵服本土之外的受眾。「中國的科幻小說不僅僅吸引了中國人,」宋明煒說,「是因為它觸及了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比如人類的生存,以及如何在極端的情況下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這些都是當下世界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基本問題。」

相關焦點

  • 美國的科幻電影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
    美國科幻電影已不僅僅是一種類型片,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而文化的孕育是有特定的生態環境的。從20世紀30年代,詹姆士威爾將瑪麗雪萊的同名小說《科學怪人》搬上大銀幕至今,電影市場在戰爭、經濟危機下表現出來的不同活力,以及「冷戰」前後的意識形態等,都存在變遷。
  • 《流浪地球》與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五部經典
    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我們的星球即將因為太陽逐漸膨脹而滅亡,於是地球要在太空中穿梭,被轉移到一個更安全的地方。由於地球陷入了木星的引力中,片中的中國主人公不得不出手,承擔拯救全人類的使命。這可能是很多西方觀眾第一次聽說中國的科幻作品,但事實上科幻在中國電影領域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這些作品不僅激勵了科學探索,而且在艱難的時刻給人們逃避現實而得到慰藉,也啟發了幾代的影迷。要了解中國科幻電影的崛起經過了怎樣的歷程,這五部電影值得我們重新回味。
  • 國產科幻電影的巔峰?還是國產電影的起步?深度解析《流浪地球》
    反面教材《上海堡壘》科幻電影可謂是好萊塢電影最具盛名的一種電影類型,而我國的科幻電影仍處於起步階段,但是去年的一部國產科幻電影可謂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事業的成就。中國人所抱有的家國情懷,是對家庭,社會,國家的這種自我甘願犧牲骨子裡的中國魂。相對於西方的一些英雄主義情結常常鮮明地體現在西方科幻電影的製作之中,與西方電影價值觀不同的是,該電影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英雄主義情結。更多的是弘揚民族精神滲透東方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從姥爺為了保護夥食而犧牲,以及劉培強為大局獨自撞向木星的犧牲,這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犧牲精神。
  • 東南亞漢語地位逐年上升 英語主導地位面臨挑戰
    東南亞漢語地位逐年上升 英語主導地位面臨挑戰   中新網2月那些認準了英語對孩子的前途至關重要的家長們,要麼花重金送孩子去私校,要麼送孩子去新加坡,認為新加坡的領導人很有遠見,在獨立後仍然保留英文的官方用語地位。  雖然新加坡四分之三的人口是華裔,但是英語卻是這個城市國家的「國語」之一。許多人相信這是新加坡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上最容易經商之地的原因。儘管如此,在新加坡,英語以往的主導地位正面臨漢語的挑戰。
  • 東南亞漢語地位逐年上升或挑戰英語主導地位
    那些認準了英語對孩子的前途至關重要的家長們,要麼花重金送孩子去私校,要麼送孩子去新加坡,認為新加坡的領導人很有遠見,在獨立後仍然保留英文的官方用語地位。雖然新加坡四分之三的人口是華裔,但是英語卻是這個城市國家的「國語」之一。許多人相信這是新加坡能被世界銀行列為世界上最容易經商之地的原因。儘管如此,在新加坡,英語以往的主導地位正面臨漢語的挑戰。
  • 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人
    傅滿洲被塑造成擁有尖下巴、八字鬍、細長眼的奸詐邪惡的形象,總是幽閉在黑暗世界中,精通各種酷刑和毒藥,策劃種種邪惡勾當。他集當時西方人對東方華人所有最惡劣的想像於一身。傅滿洲系列電影包括:《神秘的傅滿洲博士》(1929),《傅滿洲的面具》(1932),《傅滿洲之鼓》(1940)等十幾部。電影的結局往往是白人最終戰勝異類,傅滿洲遭到懲罰死去,卻又在下一步電影中奇蹟般復活。
  • 作家看電影:《流浪地球》中拯救地球的過程顯得過於草率
    在原著中,真正的高潮是反對地球作為載具的飛船派和堅持保留地球的地球派之間的鬥爭,由於世界末日沒有按時來臨,導致新派飛船派被殘忍地殺害,隨後世界末日真的來臨,地球依舊走上了流亡之路。然而,這樣複雜的故事線索需要更高超的表現手法、更成熟的場面調動水平和更優秀的故事講述能力,在中國科幻電影仍不成熟的今天,首部硬核科幻片就挑戰如此複雜的劇情,顯然有些強人所難,稍有不慎,還可能弄巧成拙。
  • 《流浪地球》世界上也就只有中國人會帶著地球去流浪吧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這個作品是得過世界科幻界頂級獎項雨果獎的,而且劉慈欣的小說絕對是國內的扛把子級別,《流浪地球》也是獲得過國內科幻小說獎項銀河獎的。這部作品的框架不會遜色於普通科幻作品。
  • 世界十大科幻電影
    影片講述由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扮演的造夢師,帶領約瑟夫·高登-萊維特、艾倫·佩吉扮演的特工團隊,進入他人夢境,從他人的潛意識中盜取機密,並重塑他人夢境的故事。《毒液:致命守護者》是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騰訊影業、漫威影業聯合出品,索尼電影娛樂公司發行的科幻電影,由魯本·弗雷斯徹執導,湯姆·哈迪、米歇爾·威廉士、裡茲·阿邁德等人主演。
  • 社科院:西方世界軟實力佔壟斷地位
    社科院:西方世界軟實力佔壟斷地位 2012年12月24日17: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智商著急:這十部科幻電影,帶你進入腦洞的深坑
    科幻與想像,似乎通過這個小小的望遠鏡就能成為真實,長大後,科幻電影題材也一直深深吸引著很多愛想像的人。接下來就是腦洞大開:這十部科幻電影,帶你進入腦洞的深坑.NO.6 黑客帝國《黑客帝國》相信喜愛科幻片的影迷肯定看過很多次,這裡就不多介紹,主要說的是,通過脫離營養倉的這個情節設定,讓主角真正脫離現實的世界,將電影所有一切的不可能變成可能,而主角從虛擬世界領悟的改變真諦的能力也成為可以跟機器人談判的條件。
  • 好萊塢拍攝《你的名字》真人版:這次要拯救世界,上演動作大片?
    而近年來的日本比較鍾情於ACGN真人改編影視作品,但面臨的問題也是非常多,首先這是粉絲向作品為主,原著黨已有的印象很難改變,如何吸引他們來觀看,除了演員效應,就是在影視作品中如何還原與改編
  • 在那些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
    在科幻電影中,人們對於人類的未來似乎一直保持一種悲觀,科技的發展、資源的掠奪、外星文明的入侵,無論是怎樣的設定,人類終將無法逃離審判。今天,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下在影視作品中的未來世界,看看影視創作者們為我們敲響了什麼樣的警鐘。
  • 電影《流浪地球》特效厲害,畫面精緻,看完讓人熱淚盈眶
    長久以來,西方國家一直把持著世界科幻片市場,這其實與文化因素有關,因為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更喜歡拍未來電影,中國這樣的東方國家則更喜歡拍過去的電影。這是國家歷史文化所影響的現實差別,當然文化只有不同、並無高低貴賤。美國的歷史並不悠久,所以他們愛拍未來故事,中國人注重傳承、自然就喜歡拍古代的戲了。
  • 外媒評《流浪地球》:看到了異於西方大片的價值觀
    這是中國即將推出的一系列雄心勃勃、耗資巨大的科幻電影中的一部。迄今為止,這類電影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投資上,都是國內大多數製作人難以企及的。《南華早報》也認為,《流浪地球》可能成為激發中國科幻電影創作的開山之作。
  • 《流浪地球》票房破31億 電影局:科幻電影裡程碑
    從前好像只有好萊塢可以拍科幻片,現在中國人也可以拍了,它為中國科幻電影打下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流浪地球》不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開端。」喇培康回顧了中影股份與《流浪地球》的結緣,「中影股份是一家全類型、全產業鏈的電影企業,早在2012年我們就買下了劉慈欣《流浪地球》等三本小說改編權。
  • 上影節窺見中國電影行業趨勢,主旋律與科幻題材電影受關注
    此外,吳京、章子怡主演的《攀登者》聚焦的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不可能的任務。李少紅新片《解放了》則把背景放在平津戰役,透過戰爭中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細膩情感,將觀眾喚回當年的歷史時代。除了傳統影視公司,網際網路電影公司也不甘落後。騰訊影業年度發布會都讓主旋律影視作品「打頭陣」。
  • 挑戰美元主導地位 歐盟召集工業集團高管商量對策
    摘要 【挑戰美元主導地位 歐盟召集工業集團高管商量對策】歐盟召集了一個範圍廣泛的工業集團的高管來商量對策,致力於提高歐元在石油和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影響力,打擊美元在石油和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壟斷,這意味著歐盟與美國在貿易方面的關係將變得更加緊張。
  • 美國支配世界是一種錯覺,拜登無法恢復美國的主導地位,也不應該嘗試
    三十年來,包括川普在內的歷任美國總統不斷擴大美國的戰爭、前沿部署和國防承諾,以追求在全球範圍內的武裝主導地位。正如我去年所寫的(《至高無上的代價》,於2020年3月/ 4月刊登於外交雜誌),至高無上的代價是嚴峻的。通過尋求全球主導地位而不僅僅是自我防禦,美國獲得的,是一個充滿對抗者的世界。這些對抗者反過來又進一步增加了主導地位的成本和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