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九裡山下的寶峰寺,位於九裡山南陡山口西200米處,一個只有一位僧人的寺廟,相傳很久以前,寺廟後面的山為寶峰山,是九裡山的一部分,在明朝古地圖裡有明確標註,近現代地圖這個山和西邊的象山、團山等統稱為九裡山,但是這座寺廟卻延續下來,很多70多歲的老人還能回憶小時候在此玩耍的細節,解放後有一段時間衰敗,前些年又在原址翻修了寺廟,只是寺廟坐落在九裡山下,進寺廟的路是石子小路,陡山口沒有清晰路標。
一年一度的臘八節又到了,臘八節,俗稱「臘八」 ,即是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徐州很早就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佛家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寺廟雖然僧人不多,居士還是很多,臘八節還沒到,很多居士及附近村莊的志願者來到寺廟,協助寺廟架鍋生火,煮臘八粥。
20多種食材經過1個多小時的熬煮,變成了熱氣騰騰、美味可口的臘八粥,幫忙的人員揮汗如雨,忙著將煮好的臘八粥盛到寺廟門口的砂缸內,雖然現在還是嚴冬季節,前幾天現在剛下過大雪,外面的天氣寒風刺骨,寺內依然熱火朝天。
紅紅的爐火不間斷,這些木材都是平時撿來的枯枝,積攢下來供大型活動使用,平時寺廟的爐灶和普通居民無異,只是夥食對食材有要求,最主要的就是素食簡單。師父也說,紅火的爐火預示新的一年百姓的生活也是紅紅火火。
甜糯香甜的臘八粥,看起來相當誘人,光是準備食材就需要很長時間,寶峰寺今年選擇的食材是24種,粥有甜鹹兩種:甜的以糯米或小米煮成,加入紅棗、慄子、銀杏、蓮子、百合、山楂糕、白糖等;鹹的以大米或小米煮成,加入白菜、豆腐皮、粉絲、花生仁、大豆、芝麻等。食材主要是社會善捐等途徑,熬粥的過程也很繁瑣,精心選擇食材,分類洗淨,按先後順序放入鐵鍋,熬好的粥在臘八那天施捨給前來喝粥的人們。
第一鍋臘八粥煮好後,寺廟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將臘八粥獻給佛祖,保佑天下太平安康,人們安居樂業。這時候住持師父要著袈裟,眾居士更換禮服一起祈福。
接下來就是感謝辛勤工作的環衛清潔工人,請這些還在忙碌的工人師傅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感謝他們辛苦的工作帶給城市乾淨的市容。
這是寺廟的居士,在不停的忙碌,將準備送往各小區慰問的臘八粥盛在一盒盒的飯盒裡,方便運輸及食用。
臘八前的夜晚來臨,寺廟還得加班加點,兩口大鐵鍋不停地煮粥,再盛到砂缸裡,連續一個通宵不停,從白天到臘八的凌晨要煮20多鍋,施捨給眾人。
前來幫忙的居士及志願人員也是晝夜加班,不停忙碌,一鍋接著一鍋,趕在臘八施捨給眾人。
這是臘八節的凌晨5點多,九裡山下天未亮,附近的居民扶老攜幼,拿著手機或手電等照明,端著鍋碗,沿著崎嶇的小路來寺廟領粥喝粥,圖個吉祥。
寺廟門口早已聚集了很多等待領粥的民眾,有的正從山外趕來,有的領完粥高興地回家。
寺廟的師父也是整夜未眠,忙著給前來喝粥的民眾盛粥,送上新年的祝福。
看這位女士端著盛滿粥的碗高興的,雖然穿著厚厚的防寒衣服,依舊擋不住滿臉的笑容。
這位市民端著剛領到的臘八粥,來到寺廟院內的臘梅樹前,端著那麼多的臘八粥欣賞盛開的臘梅。
天逐漸亮起來,整潔的寺院門前前來喝粥的民眾逐漸少了,看這位美女開心地端著臘八粥,在臘梅樹前就喝粥。
寺廟後院的小竹林是寶峰寺修建後栽種的,寒冷的嚴冬,這些翠竹更加翠綠,寺院的一條小土狗歡快地在竹林裡奔跑。
這是一箱箱的臘八粥,裝在小推車裡,運到山邊公路邊,再送往各個社區分發,這樣來來回回很多次,從凌晨就開始往外運送,保證臘八節讓市民品嘗到寺廟的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