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課 聆聽慈愛的召喚——先知書研讀
本課目的
分辨舊約時代先知的身份及其角色,了解研讀先知書的基本原則。
破冰活動
1.你想知道未來嗎?為什麼?
2.在聖經中,有一些人稱為「先知」,你認為他們的工作是什麼?他們真能預知未來嗎?
(這隻作引起話題用,老師不須深入解釋,只引發學員明白聖經中先知的預言,是有其目的和範圍。)
背景導言
聖經中第一個被稱為先知的人是亞伯拉罕(創二十7),聖經強調他是從神而來,負有完成神計劃的使命。此後,在舊約不同時代,都有先知出現。然而先知最重要的影響,卻在以色列家被擄、亡國的時期發揮出來。
影片播放(15:09)
觀看本課影片,先預習「影片溫習」部分,掌握影片的內容重點。
影片溫習
填充題,請在空格處填上答案。
1.以色列有不同類型的先知,包括聚居修道的,在宮廷勸諫君王的,和______的。
2.先知說話有特別的程式,幫助我們辨識他們的身份。常見的有:使者的程式,_______及宣告的程式。
3.先知的宣告中,出現「禍哉」或「嗐」的時候,就是採用哀歌或悼文的體裁。
4.先知書的記載,以_______作為主導,不一定根據歷史事件的先後次序。
5.希伯來聖經把耶利米哀歌及_______算為著作類,但是他們的信息意義與其他三卷大先知書是一致的。
講義逐字文稿
一、前言
陳:許多人以為能夠預先知道未來,就可以控制環境,趨吉避兇。聖經中提到先知,他們就是一群蒙神啟示,可以說出將來事情的人。他們的言行也被輯錄成書,但是,他們的使命,卻不是要控制未來。聖經裡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先知(耶一9),也有很多不同的表達手法,在我們研讀先知書的時候,就可以留意到。
二、先知的種類
區:在以色列的王國時期,曾經出現過不同類型的先知。第一類,受耶和華的靈感動、聚居一起修道的群體。他們在士師和王國初期比較活躍,按神的靈感動歌唱讚美神(參撒上十5)。在先知以利亞和以利沙時代,這樣的群體稱為「先知門徒」,分別聚居在吉甲、伯特利和耶利哥等地(參王下二3、5)。他們有妻子、兒女,又住在自己的房屋,不過一般生活都比較清苦(參王下四1),在國中沒有什麼特殊地位。
另一類先知是在君王身邊提供意見、勸諫君王的。他們多數是個人行動,奉耶和華的名發言,在國中可以有很大的影響力(參撒下十二13),好像撒母耳和拿單都對大衛影響深遠;在所羅門王登基的時候,也有先知參與推動(參王上一11-12)。但是,王國期間、除了先知以外,王的身邊還有很多不同的意見,這些人刻意迎合君王的心意發言;相對而言、耶和華的先知坦誠的說話就顯得刺耳,王也不一定接受。
陳:例如,猶大王希西家,在接見巴比倫的使者後受到先知以賽亞的責備,先知預言猶大將要亡於巴比倫。希西家王的反應,是不相信當時小小的巴比倫可以成為強國,對先知的話根本沒有放在心上(賽三十九8)。希西家王在猶大諸王中,已算是敬畏神的一位,他的態度尚且這樣,那些不敬畏神的王,對先知的態度就更不客氣了。
區:第三類,寫作的先知。在希伯來聖經中,收集了很多先知的著作,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王國時期的歷史。以賽亞和耶利米不單是向王進諫的先知,他們也留下自己的作品。兩者再加上以西結和但以理的作品,在聖經中統稱為「大先知書」。不過,先知的大或小,與先知個人的背景無關,而是按作品篇幅長短而定。
陳:另有十二位先知,在歷史書中不一定被提到,他們都留下著作,顯示他們蒙神呼召,向列國或選民發言。他們的著作一般篇幅較短、就被稱為「小先知書」。
區:其實,聖經甚少交代先知的結局,因為他們都是神的僕人,一生主要是完成神的召命。我們雖然對先知的生平事跡所知有限,他們在神國中的地位卻清楚可見,他們都是神所重用的僕人,蒙神悅納的人(來一1)。
先知的種類
聚居修道的先知
勸諫君王的先知
寫作傳世的先知
三、辨認耶和華的先知
區:在王國時期、國中有不少假先知出現,究竟國民怎樣分辨誰是屬於耶和華的先知呢?要分辨先知的真偽,最重要是看先知所講的言論,是否能夠得到應驗(耶二十八9;結三十三33)。
陳:神又會向人賜下一些兆頭,作為證據。好像假先知哈拿尼雅的死亡(耶二十八16-17),又或是希西家王的時候,日影倒退十度(王下二十11),這些神跡都可以見證先知的話,的確是耶和華的心意,增加聽者的信心。
區:在先知書中,又會採用先知話語的程式,來表明所說的話是出於耶和華。這些程式一般分成三類。第一,使者的程式。先知在開始宣告之前,加上「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強調不是先知自己所講的話(賽四十四6)。第二,領受的程式。用詞是「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表示先知是按照神的吩附發言(結二十四20)。第三,宣告的程式。通常在信息結束的時侯採用,加上「這是耶和華說的」作總結(耶三十一14)。這些句式交替使用,有時甚至會同時出現,總意是要強調先知是神的使者,完成神的使命。另一個幫助人確認先知是蒙神呼召的現象、就是神的靈降臨在他們身上。以西結書一開始,就花了很多篇幅,形容神的啟示臨到先知的現象。
先知話語
使者的程式
領受的程式
宣告的程式
陳:在書卷中,每次神有新的異象臨到先知的時候,先知都會提到神的靈降臨。以西結指出所看見的異象,與他自己蒙召的時候,所看到的一樣,因而認定所看到的是出於神(結八4,十20,三十三22)。
區:今天我們要明白神的啟示,最重要是對照聖經的話語,切不可只聽從人的言語(賽八19-20)
四、先知的表達手法
區:先知的宣告雖有類似的程式,但是,又可以按內容表達的方式,分成不同的文體。第一,法庭控訴的體裁。在這樣的文體中,神所擔任的身份是原告、檢控官、裁判官,甚至法警,而以色列家就是被告人。先知的陳詞通常包括:宣召(賽一10)、控罪(賽三13-14)、證據(賽三15-16)和判決(賽三17-26)。
陳:第二,哀歌或悼文。中文聖經常用「禍哉」或「嗐」來表達。以色列人在面對災難和舉行喪禮的時候,都會這樣說。
黃:禍哉的希伯來文是「嗐」、是先知發出一個指示,他要向一群不聽話、悖逆的子民發出一連串,從神而來的審判信息。
區:先知書中常見的第三種體裁,是應許和拯救的諭旨。當我們讀到有關日後的景況,或是環境強烈的轉變以及人又可以得到福氣的機會,就是屬於這一類(賽十一10-11)。一般而言,「當那日」是最容易辨識的記號(耶三十三15)。所提到內容的轉變則以醫治、復和、重建、安息為主。先知又會鼓勵民眾歡呼歌唱,領受神的恩典(賽四十二11)。第四、以戲劇形式演繹神的心意,配合動作、戲劇環境等等的效果,讓領受信息的人感受特別深刻,使他們不會忘記神的話語。好像神吩咐以西結先知,要剃去頭髮和鬍鬚、又要在城中將頭髮四處飛揚(結五1-2),以此預表猶大人得罪神、就會被擄分散四方的苦況(結五10)。
陳:第五種常見的表達手法,是詩詞的運用。希伯來文的詩歌,充滿了各種平行反襯、前後呼應、形聲、會意的細節(賽三十15),在內容方面也會用上很多象徵性的用詞
先知書的體裁
法庭控訴
哀歌、悼文
應許、諭旨
戲劇
詩歌
黃:作者將先知曾經講過的信息記載在聖經裡,但同時,裡面有很多作者不同的寫作手法、技巧和寫作策略、都需要我們學習和留意。
區:我們今天不容易理解希伯來的詩歌,但是,先知時代的民眾,詩歌卻有深入淺出的果效,容易記憶和傳誦,所以在先知書中經常使用。按文體編排,先知書然仍有很多其他特色,好像先知的自傳(賽六8)、歷史敘述(賽三十六-三十九)、比喻(結十七1-2)俗語(結十八2)等等。這些文體常常混合使用,內文又不一定有清楚的轉接語句,所以我們研讀的時候需要注意。
五、研讀先知書
區:先知是神在不同時代興起的工人,負責宣講神的話語、提醒人遵行神、人所立的盟約(申十八18;王下十七13)。他們宣告的對象,不論是敵或友,基本上,都是先知同時代的人物。因此,先知的話,當時他們能夠明白,但是,我們今天讀的時候,就不一定理解。先知書中,雖然也包含了歷史敘述的片段,但是卻不完整。
黃:先知書的特色是將先知曾經宣講的信息記載在書卷裡,但是,關乎先知當時的處境,就不是有很多經文記述。因此,如果我們要明白,當時先知所面對的時代是怎樣的?我們就要與歷史書來配合一下。
陳:更何況,先知書的結構、往往以神學信息作為主導,而不是根據歷史事件的先後來安排。耶利米書的編排就是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參照附加的資料,來追溯事件的先後次序。
區:從宣講對象來看、大先知書的主要對象是猶大涵蓋了被擄前的警告、被擄時期的反省和回歸的盼望。而且,神也借著先知,帶出末後彌賽亞降臨和天地更新的應許,使歷世歷代的信徒,都可以嘗到永恆的盼望。
陳:按篇幅比例而言,末世的預言,只是先知書的其中一個主題。我們不應該過份注重預言的實現,而忘記了在信心和行為上的平衡(賽十1)。而且,我們有新約聖經的啟示,在解釋經文的時候,就必須察看新約作者的應用。
區:從書卷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簡略把以賽亞、耶利米、以西結三卷先知書,分成責備、安慰和審判列國的三大方向,只是書卷的結構次序各有不同。
以賽亞
耶利米
以西結
責備
審判列國
安慰
責備
安慰
審判列國
責備
審判列國
安慰
陳:雖然大先知書的篇幅很長,作者所用的文體和表達手法變化多端,再加上希伯來文,有經常重複以強調重要信息的習慣,所以我們讀的時候只要抓緊下列的大原則,就不至迷失。
研讀先知書的原則
配合歷史資料
留意神學思想
參照新約應用
分辨書卷結構
六、結語
區:至於耶利米哀歌和但以理書,兩者在希伯來聖經中,都被歸入著作部分。耶利米哀歌是補充追述耶路撒冷城陷落的情景,而但以理書就補充猶大人被擄時期的歷史、顯示神在外邦人中仍然作王。從信息的意義而言,與其他三卷大先知書是一致的,把它們一併研讀也是合理的。要明白大先知書,對讀經的人來說是一項挑戰,我們需要彼此鼓勵,用耐心、信心來研讀神的話語。
經文學習
但以理書九章1-20節(參耶二十五11-14,二十九10-14)
閱讀經文,討論回答問題。
觀察 Observation(O)、解釋Interpretation(I)、應用 Application(A)
1.但以理看到什麼書卷?他看後有什麼反應(3節)?(O)
2.但以理在禱告中如何稱呼神?他形容耶和華是一位怎樣的神?(O)
3.為什麼但以理看到先知的書之後有這樣的反應?為什麼他如此急切懇求神的憐憫?(1)
4.但以理如何確知耶利未所說的是「耶和華的話臨到」他呢?(I)
5.但以理指出當時所發生的事情(5、7、12節),跟摩西的律法與先知的話有什麼關係?(I)
6.但以理注重禱告、讀經,這對他有什麼影響?(I)對我們又有什麼提醒?(A)
7.今天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去研讀先知書?(A)
身體力行
擬定未來3個月研讀大先知書的計劃,並配合其歷史背景一起研讀(可參閱各課參考資料或附錄文章),以便更清楚先知信息的目的。
背誦金句
這奧秘如今顯明出來,而且按著永生神的命借眾先知的書,指示萬國的民,使他們信服真道。(羅十六26)
參考資料
一、但以理書簡介
1.寫作背景
歷來猶太教與基督教會都同意但以理是本書作者。首先對作者問題提出質疑的是主後第三世紀一個敵基督教者波爾非(主後232-303年)。他認為本書是由主前第二世紀一位不知名的猶太人寫的,因為但以理書十一章把安提阿古依比芬尼(主前175-163年作敘利亞王)時代的歷史描述得非常正確簡直不可思議。唯一合理的解釋是本書是當代的人寫的,假託但以理的名流傳當代,目的為堅固當時猶太人的信心。這種說法在十八世紀理性主義抬頭以後大行其道。
從聖經內證而言,本書乃以第一人稱的語氣記述(參七28,八1-2,九2,十2,十二5),顯示作者是但以理本人。主耶穌引用但以理書九章27節時,也稱是「先知但以理所說的」,這更是權威性的證明(參太二十四15)。但以理書的亞蘭文(見「主題特色」一段)也較接近東方巴比倫的亞蘭文,而不像巴勒斯坦的亞蘭文。此外,猶太人於主前第二世紀時,正進行馬加比的民族革命,對異教國家非常敏感,極端排外,厭惡不潔的外邦人。在這種濃厚的民族主義籠罩下,作者似乎不可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處理本書前半部的事跡;把為外邦國家效勞的但以理奉為民族英雄。總之,否認但以理為作者的說法,徒然引起更多新的問題。
但以理是主前605年被尼布甲尼撒王擄至巴比倫的猶太青年。他在異邦朝廷歷任大臣,曾服侍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主前605-562年),伯沙撒(主前556-539年),以及波斯王居魯士(主前539-530年)。耶穌基督稱他為先知(參太二十四15)。但因他實際的身份是政治家,故本書在希伯來正典中被列在聖卷的部分。但以理一生對神順服忠誠,對異教環境毫不妥協,用生命見證神的大能。
2.主題特色
本書目的在表明以色列的神,如何在異教國家中得榮耀。雖然神曾借外邦國家來懲罰以色列,但「被擄」不是永久的;反之,那些徵服以色列的國家,卻在歷史的過程中自行瓦解。時候到了,神要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顯明祂是掌管人類歷史、列國興衰的主宰。
本書以兩種語文寫成;但以理書二章4節下-七章28節為亞蘭文,其餘為希伯來文。其體裁屬於聖經啟示文學,書中充滿異象與象徵性的記號,預告神為將來所訂下的計劃。其歷史哲學認為,歷史是按神所預定的結局前進(參九27,十一36)。這個世界將越來越壞,到了末期更是罪惡最猖獗之時;神的百姓要大受迫害。然後,神突然幹預,重新建立新的秩序,即彌賽亞普世性的國度。
二、但以理書大綱
1.但以理與友人的見證(一-六章)
(1)拒食御用酒膳(一章)
(2)解怪像之夢(二章)
(3)火窖中遊行(三章)
(4)解大樹之夢(四章)
(5)解粉牆之文字(五章)
(6)獅坑中逃生(六章)
2.但以理所見的異象(七-十二章)
(1)四獸的異象(七章)
(2)公綿羊、公山羊的異象(八章)
(3)七十個七的異象(九章)
(4)南王北王爭戰的異象(十-十二章)
三、但以理書概覽
但以理書概覽
重點
但以理
的經歷
對外邦人的預言
對猶大的預言
經文
一1-
一21
二1-
四37
五1-
五31
六1
六28
七1-
七28
八1-
八27
九1-
九27
十1-
十二13
分段
但以理
的個人
生活
尼布甲
尼撒的
異象
伯沙撒
的異象
大利烏
的命令
四獸
公綿羊與公山羊的異象
七十個七的異象
以色列未來日子的異象
主題
但以理
的背景
但以理解夢
天使為但以理解夢
希伯來文
亞蘭文
希伯來文
地點
巴比倫或波斯
寫作
年期
約主前605-536
四、聖經中列王與先知年代對照表
先知
猶大君王
以色列君王
外邦君王
本地
外邦
埃及
亞述
巴比倫/瑪代波斯
以賽亞
約坦
耶羅波安二世
撒迦利雅
沙龍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
亞哈斯
米拿現
比加轄
比加
希西家
何細亞
西拿基立
米羅達巴拉但
瑪拿西
以撒哈頓
亞述巴尼帕
耶利米
亞們
尼哥
約西亞
約哈斯
約雅敬
尼布甲尼撒
約雅斤
以西結
西底家
但以理
以未米羅達
拿布尼度/伯沙撒
居魯士(古列)
大流士(大利烏)
五、列王與先知簡史
主前
王國歷史大事
722
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希西家王帶領南國猶大,得先知以賽亞協助
609
約西亞戰死,約哈斯、約雅敬相繼登基作王,南國猶大淪為埃及的附庸國
(王下二十三29-36)
604
巴比倫興起,取代亞述成為霸主,猶大也受制(王下二十四1);巴比倫帶走一些青年才俊,訓練成為國中官員,但以理和他的朋友都在其中
601
猶大背叛,惹來巴比倫大軍壓境
598
年終,約雅敬崩,兒子約雅斤作王三個月後出降
597
約雅斤及大批貴族官員被擄至巴比倫,以西結也在其中;巴比倫立約雅敬的兄弟、約雅斤的叔叔瑪探雅(即西底家)作王(王下二十四10-17)
588
西底家叛變
587
1月,巴比倫圍困耶路撒冷
586
耶路撒冷終於城陷亡國,聖殿被毀,國民再次被擄(王下二十五),基大利被立為省長
582
省長基大利被擾大人刺殺(王下二十五25),多人逃往埃及,耶利米也被帶到埃及;省長被殺引起巴比倫再度入侵,國民第三次被擄
六、先知信息的種類
種類
重點
內容
法庭陳詞
控訴
陳述世人的過犯,焦點在拜偶像、虛假敬拜及妄顧公義
哀歌、悼文
審判
神將要施行刑罰,選民要流亡異地
應許、諭旨
結局
指出世人的罪及不悔改的惡果,為他們哀嘆
訓示
提醒人仍有機會,要迴轉歸向神,必有盼望與拯救期待他們
有所
行動
戲劇
結局
透過角色扮演,象徵性啟示或直接宣告刑罰的細節
詩歌
訓示
運用各種象徵性的用詞及文學手法,以便民眾把神的吩咐銘記在心,以致有實際行動
七、先知出生地
請參鬩本課程附錄四(七),188頁
八、先見與先知的分別
自古以來,人類求神問卜,尋求知道前景或期望得到指引,是常見的情況。以西結書二十一章21節,就提到巴比倫王要站在岔路上,為進攻耶路撒冷的路線佔卜的情景。古代各國,都有專門事奉該國神明,為君王及人民向神明求問的中介人。在以色列王國時期,這些中介人就是祭司或先知。
然而我們要分辨清楚,以色列的神,是主動向人啟示自己的,祂也主動呼召不同的人,為祂傳講信息。在希伯來聖經中,先知(nabi)的字根可能來自亞甲文,意思是指宣講者或被召的人。在出埃及記,耶和華曾對摩西說,你的哥哥亞倫是替你說話的(出七1),「替你說話」所用的字眼,直譯就是「作你的先知」。因此,先知就是代言人,神的先知就是代替神向人說話的使者。雖然神的先知可以預告事情的發生及結果,又知道常人所不知悉的事,但先知宣講的內容沒有限制或預先設定的範圍,不一定與預言有關。
在聖經中,「先知」是在比較後期才廣泛使用的稱號。早期常見的稱呼有「神人」,意思也是指代替神向人說話的使者,他們當中不少擁有特殊的能力,可以施行神跡。另一個早期常見的稱呼是「先見」(參撒上九9)。「先見」的字根是看見(ro』eh),在聖經中,出現超過1,000次,主要是動詞。以賽亞書三十章10節:「他們對先見說,不要望見不吉利的事;對先知說,不要向我們講正直的話;要向我們說柔和的話,言虛幻的事。」
就是運用這個字來說明,先見是能夠看見的人。不過,在這一節經文的下半節,翻作「先知」的用詞,並不是上面先知nabi一詞,而是跟ro』eh同義的 hozeh。在以賽亞書四十七章13節, hozeh是指巴比倫觀察星象的人。把ro』eh與 hozeh並列使用,是希伯來語文平行的用法,在舊約聖經常常出現,不能用來證明先知和先見在職責上有所不同。
在聖經中,被稱為 hozeh的,都是與大衛王朝有密切關係的人,包括迦得、希縵、亞薩、耶杜頓、易多、耶戶等。再加上,由南國猶大北上到以色列宣告審判信息的阿摩司先知,也曾被稱為先見 hozeh(摩七12-15)。稱阿摩司為 hozeh的,是北國的祭司亞瑪謝,從他的用詞看來, hozeh是出自南國猶大的,與北方無關。而阿摩司的回應,否認自己是先知nabi,或是先知門徒,卻沒有說自己不是先見 hozeh,進一步指向 hozeh跟大衛王朝及南方的聯繫。
九、被擄七十年的計算方法
論到被擄,聖
經記載:「這就應驗耶和華借耶利米口所說的話,地享受安息:因為地土荒涼便守安息,直滿了七十年。」(代下三十六21)這是耶利米書二十九章10節,神向被擄的子民所作回歸的應許;後來但以理按著這應許向神祈求(但九1-2)
歷史記載,從約雅斤王被擄(主前597年),到古列王下詔準許猶大人回歸(主前538年),大約是60年,不足70年;從但以理年輕時被帶到巴比倫,到大利烏王的日子,約84年(主前605-521年),又超過了70年,以致但以理披麻蒙灰,禁食禱告認罪(但九3-4)。究竟這70年怎樣計算呢?
學者提出兩種計算法:
第一種,從但以理等被帶往巴比倫(主前604年)起,直到第二聖殿奠基的日子(主前535),參但以理書一章1-6節、以斯拉記三章8節。
第二種,從耶路撒冷聖殿被毀(主前586年)起,直到聖殿重建完成(主前515年)。
事實上,希伯來人的曆法跟我們所用的有所不同。一年之中,在我們的三、四月及九、十月之間,他們分別有宗教和民事的新年。因此,學者在擬定歷史事跡的年日時,一般都會受一、兩年的差別。
計算被擄70年,讓人想起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40年的經歷。神把他們在西乃山領受律法、建造會幕的日子都算在其中,他們實際飄流的日子只有38年。因此,雖然耶利米先知計算被擄是從約雅斤王的時候開始(耶五十二28-30),神的計算方法卻有不同。猶大人被擄的日子不足70年是神的恩典。
學者的兩種計算法,都是圍繞聖殿的存亡而定的,可見被擄和歸回都是出於神的命令,也反映出神、人關係的起伏。至於國家的興亡,或是個人的感受,反而成為次要的考慮。當然神沒有輕忽但以理的禱告(但九20-23),只是神的意念,不同於人的意念而已。
第 課問題參考答案:(家人們一定要先自己完成作業)
你做對了嗎?請為自己打分!
往期回顧:
值得收藏||《認識摩西五經》15課合輯
值得收藏||《認識歷史書上》13課合輯
值得收藏||《認識歷史書下》13課合輯
值得收藏||《認識詩歌智慧書》13課合輯
3D研經系列(五)||認識大先知書(總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