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學成語:色厲內荏

2021-12-28 酒仙看世界

收錄於話題 #讀《論語》學成語 97個

成語色厲內荏,拼音:sè lì nèi rěn。

聯合式結構;常用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意思是外表強硬,內心虛弱。

出自:先秦·孔子《論語·陽貨》篇十七之第十二章: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色厲內荏:厲,威嚴,荏,虛弱。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窬:音yú,洞。

用現代語言表示就是:

孔子說:「外表嚴厲而內心虛弱,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牆洞的小偷吧?」

穿窬之盜,孔夫子這個比喻妙極了。因為內心虛弱,雖然外表顯得底氣十足,其實是表裡不一的。想想那個做賊的人,雖然膽量大得很,但是心裡畢竟空虛害怕。所以心虛的人,儘管表面看起來牛逼得很,甚至說話的嗓門也很大,但是容易詞窮。反過來,如果內心不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不做虧心事,說話就會有底氣,就能做到表裡如一。

可見,色厲內荏不是靠調整心態就能解決的,而是要強大內心才能解決問題。而要強大內心,首要就是要加強修養,要讓自己有底氣。

想每天收看更多好文章,請關注公眾號:酒仙閒話,或者長按並識別以下二維碼加關注

歡迎轉載,但請尊重版權。

相關焦點

  • 一天一個成語:色厲內荏
    文:xiaobai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色厲內荏【成語拼音】sè lì nèi【成語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近義詞】外強中乾、虛有其表【反義詞】表裡如一、名副其實【成語辨析】外強中乾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色厲內荏指外表嚴厲內心怯弱。
  • 【語文新讀寫】一日一成語 | 色厲內荏
    【成語拼音】sè lì nèi rěn【成語釋義】色厲內荏,漢語成語,①色:神色,模樣。【成語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近義詞】外強中乾、虛有其表【反義詞】表裡如一、名副其實【成語辨析】外強中乾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色厲內荏指外表嚴厲內心怯弱。
  • 日曝成語:色厲內荏
    上遊教育「知識新概念 快樂學文科 」一周時政 | 歷史常青 | 文學趣談 | 日曝成語 | 教育資訊今天我在這裡給大家講解的成語是「色厲內荏」[sè lì nèi rěn]。這個詞出自先秦著名思想家孔子之口,記載在《論語·陽貨》之中。「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我先給大家簡單翻譯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孔子說:「外表看起來嚴厲兇狠但是內心卻懦弱空虛,如果用小人來比喻這種人的話,就像是那些翻牆挖洞進入別人家的盜賊一樣吧?」
  • 讀《論語》學成語,成績品格一起抓!
    |本文共1600字,閱讀約需3分鐘| 美學家朱光潛:「無論從思想或是從藝術的觀點看,《論語》都是一部絕妙的書,可以終身咀嚼,學用不盡。」 思想家章太炎:「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
  • 一語丨色厲內荏.你喜歡嗎
    文章配圖來源於網絡【成語名字】色厲內荏【成語拼音】sè lì nèi rěn【成語釋義】色厲內荏,漢語成語,①色:神色,模樣。【成語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近義詞】外強中乾、虛有其表【反義詞】表裡如一、名副其實【成語辨析】外強中乾原指所乘之馬,貌似強壯,實則虛弱。後用以泛指人或事物。謂表面強有力,實則虛弱;色厲內荏指外表嚴厲內心怯弱。
  • 「色厲內荏」
    《論語·陽貨》:「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用白話來說,是這樣的:孔子說:「有些人,外表非常嚴厲、內心卻十分怯懦;如果拿小人來作比喻,就像是翻越牆壁進入別人家裡的盜賊一樣的。這就是成語「色厲內荏」的來源。這裡的「色」,是指人表現在外面的臉色。可是,關於「色」的理解和字義來源,卻見仁見智、沒有定說。
  • 發現《論語》裡的成語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讀論語 學成語》的第十九篇——子張篇。板塊一:熟讀成誦師:首先來看前兩則古文(見上方),請大家先讀一下。
  • 讀《論語》,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和豐富我們的詞彙
    《論語》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的思想性,還在於它的文學性。《論語》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鑑的塑造人物的藝術以及敘事、抒情、說理的文學技巧,豐富了我們民族語言的藝術寶庫。讀之,可以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論語》寫人,不傳其形狀,但現其精神,遺貌傳神,口吻畢肖,所及人物,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聲口。
  • 「色厲內荏」 「稍縱即逝」的種種誤用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利可共而不可獨」(曾國藩)。知識共享,歡迎轉發。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我們為什麼還是要讀些《論語》?
    論語,我讀的太晚了今年的河北中考作文題如下:材料一:習,本義:小鳥反覆地試飛,還指學過後再反覆地學,使熟練。材料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出自《論語》。由此可見,《論語》在學校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
  • 這五十個日常應用的成語,都出自《論語》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一,儒家的重要經典之一,是兩千年來讀書求學的必修課程,雖然僅僅一萬兩千字,但出自《論語》的成語竟達數百個之多,即使你沒讀過《論語》,但這些成語,你肯定很多都聽過、見過。下面我們就列舉五十個出自《論語》的日常成語:一,朝聞夕死。
  • 讀50個小故事,開心學會《論語》
    小時候學語文,是不是最怕的就是文言文、古詩詞,看也看不懂,聽也聽不明白。尤其是像《論語》這樣很厲害的經典。
  • 【荔之風成語故事】論語中的成語 ​「言而有信」
    論語中的成語 「言而有信」
  • 《論語》中的成語
    《論語》中的成語    1、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出處:《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7、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 錢穆,梁啓超,楊絳,林語堂,餘秋雨:為什麼要讀《論語》?
    《論語》被譽為萬世之書,天下之學,經典中的經典。自古以來,《論語》一直備受推崇:思想家章太炎說:讀《三字經》不如讀《百家姓》,讀《百家姓》不如讀諸子百家,讀諸子百家不如讀《論語》。國學大師錢穆認為:《論語》自西漢以來,為中國識字人一部人人必讀書。
  • 和孩子一起品讀出自《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體會傳承千年的智慧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是一部不朽之作,影響了兩千年來的中華文明,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論語》蘊含著豐富的處世之道和人生智慧,宋初宰相趙普曾自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細讀《論語》依然能給我們很多啟迪。另外,《論語》語言樸實、寓意深厚,其中很多句子發展成為成語、格言等被人們廣為流傳。
  • 讀《學庸論語》一百體會分享
    基於朋友對我的完全信任,於是淺談了自己的讀書方法和過程,拿出自己的建議供他們參考,希望能夠對他們有所幫助。關於開辦讀書會朋友提出的問題,我當即回復他:「 如果您對讀經感興趣可以先看一下王財貴教授的《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網上搜一下就行。」並立即捐贈給讀書會十本《學庸論語》。朋友非常歡喜。
  • 《論語》中的成語精髓,助你修身養性!
    學而不厭、名正言順、見賢思齊、成人之美……這些成語都是來自《論語》。孔子與其弟子在論道講學中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言論,包括教育、為政、修養、處事等方面。你知道這些成語出自哪句話嗎?一起學習下。二、巧言令色出自《論語》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巧言令色」這個成語就出自這裡,是貶義的。令,美好。 指用花言巧語和媚態偽情來迷惑、取悅他人。三、慎終追遠出自《論語·學而》:「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終:人死;遠:指祖先。
  • 出自《論語》的成語原來這麼多
    《論語》作為四書五經之一,是儒家經典著作,也是古人文人必學之作;成語,語言凝練、寓意深遠,是中國語言智慧的結晶。那麼,《論語》裡誕生了哪些成語呢?《論語鄉黨》篇:侃侃而談、鞠躬屏氣、屏氣凝神、適可而止、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先進》篇:三復斯言、不得其死、言必有中、登堂入室、過猶不及、理屈詞窮、一日之長、春風沂水、沂水弦歌、沂水舞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