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首
中國陶藝自產生伊始距今已有八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其技藝體系之複雜、行業傳統之豐富、文化內涵之廣博、與生活聯繫之密切不由令人扼手驚嘆,是迄今為止仍在源源不斷發揮作用的、最古老的技藝門類。它既可以紮根於實用的民眾日常用品,也可漫步在陽春白雪式純藝術品之林;另外,依託陶藝所傳遞的或顯性或隱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俗,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研究價值。
陶瓷藝術考察課程在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培養方案中屬實踐培育課程,對於學生印證和深入理解陶藝知識、開拓專業眼界、累積原始資料、學習考察研究方法具有很大的意義。之所以將本次考察地點選擇在省內博山和章丘兩地,是出於對二者陶藝歷史特點與各具陶藝種類特徵的綜合考慮。
在五周陶藝實踐課程結束之後,美術學院2018級工藝美術班30位學生在王官旭、楊波老師的帶領下,於12月8日開始了由「讀書」到「行路」的陶藝考察課程。
二、篇中
1.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
琉璃亦作「瑠璃」,被譽為中國五大名器之首、佛家七寶之一。是用琉璃石和琉璃母為原料,在1000多度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的工藝品,因其色流雲漓彩、其質晶瑩剔透,古人也叫它「五色石」,曾作為精美尊貴的珍品為統治階層佔有和享用,有著和金銀、玉翠、青銅器一樣的地位和美譽。中國琉璃緣起於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成熟於漢代,清時達到鼎盛又迅速走向沉寂,直至20世紀80年代又再次復興、走進當代生活。玻璃藝術(廣義上包含琉璃藝術)是當代工藝美術和當代藝術的重要門類,21世紀以來在我國的高等藝術院校開始了學院派的創作實踐與教學探索,其主要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手法受到西方現代手工藝和當代藝術的影響頗深。
地處齊魯大地的淄博市博山區,因其獨特的地礦資源優勢和數千年陶瓷、琉璃發展歷史,被譽為中國琉璃之鄉、中華陶琉文化城,有著「世界琉璃在中國,中國琉璃看博山」的美譽。博山琉璃是以燈工、熱成型、內畫和雕刻等技藝見長,擁有省級以上陶琉藝術大師120餘人,是中國最大的琉璃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產品銷往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本次考察全體師生先後對當地兩家龍頭企業以及張鵬先生創立的內畫藝術博物館進行了實地展廳參觀、車間工藝學習與交流,擴充了學生對於材料的認知範圍。
西冶工坊
山東金祥琉璃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張鵬琉璃內畫博物館
內畫壺是博山美術琉璃風格獨特的工藝品,有人以「袖裡乾坤真正大,壺中日月盡包羅」的詩句讚譽。
2.泥沙入手經摶埴,光色便與尋常殊
嘉靖《山東通志》記載:「陶器出青州顏神鎮,居人相襲善為陶,其規制如缸、如罌、如釜、如缶之類,……其利民不下江右之景德鎮」;「清代顏神由鎮升為博山縣,業陶者分布更廣,北嶺、山頭、務店、窯光、八陡、西河等莊居民均以制陶為業。在博山陶藝的發展歷程中陶瓷裝飾藝術逐漸發展起來,其內容不乏地方風土人情和人物造型等圖案,這些器皿成了本土地域文化的載體。博山陶藝發展至目前,總體上可以說材料齊備、類別豐富、陶藝工廠和工作室林立,其發展水平一直走在省內前列。本次考察先後對具有鮮明個性特徵的雙城窯陶藝工作室與古窯村諸多遺址進行了學習參觀、交流訪問與實地調查,使學生的陶藝素養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雙城窯陶藝工作室
博山古窯村
章丘閔偉黑陶藝術館
龍山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是古老的傳統制陶技藝。1928年,吳金鼎到山東歷城龍山鎮(現屬濟南章丘)的漢代平陵城遺址進行野外考察路過城子崖時,無意間發現了一條延綿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經多次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外表滑潤的陶片。經反覆揣摩、研究認為自己在城子崖所發現的古代陶片應該屬於一種新的文化類型。隨後,他將這一發現報告給他的老師、被尊稱為我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澤,當即引起了重視,城子崖遺址的大規模考古發掘由此展開。在李澤、梁思永、吳金鼎等人的主持下,經過1930—1931年間的兩次挖掘,城子崖遺址出土了大量工藝獨特、造型精美的黑陶。從本質上說,這是一種華夏本土文化,而且具有與其他文化類型完全不同的特質,需要一種新的文化命名。由於城子崖遺址地處龍山鎮,根據考古命名慣例,人們便把以城子崖遺址為代表的文化類型命名為龍山文化,又由於城子崖遺址的主要代表器物為色彩單一、表面光亮的黑陶,並且它的文化意蘊極其顯著,因此龍山文化也被形象地稱為黑陶文化。黑陶的發現推翻了中國陶藝是由西方傳來的假說,具有極高的歷史意義。通過對章丘黑陶藝術館館藏作品和龍山文化博物館的參觀、現場製作學習、創作思路交流等,增進了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章丘龍山文化博物館
三、篇尾
工藝美術的創作涉及到的材料選用範圍比較寬泛,這次陶藝考察的價值在於:擴充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對材質的認識範疇,在他們面臨畢業創作時將有更廣泛的材料選擇自由;通過沉浸式的調查方式加深對陶藝的理解寬度與深度;通過對陶藝傳統文化的感受和進一步認知,增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文化自信,加固愛國感情。此次陶藝考察課程雖然結束了,但對於2018級工藝美術班學生未來的藝術鑽研道路而言並不意味著結束,而是嶄新的開始:祝願他們借本次考察有更深刻的體悟並付諸實施以提升自身綜合專業水平。
最後,此次考察能夠順利開展,離不開為我們提供無私幫助與支持的西冶工坊總經理劉建華先生、金祥琉璃總經理袁世祥先生、雙城窯陶藝工作室主持人欒波先生和項老師、內畫博物館館長張鵬先生、章丘黑陶藝術館閔偉先生、龍山文化博物館徐書記、工藝美術大師申成水先生和李博君先生等,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四、學生感言
邢麗媛
廢棄的籠盔、殘破的瓷片,可用來砌牆。本來是廢物利用,卻無心插柳,在世人的眼裡造就出了一片獨特的風景。多年之後,石碾閒置,土窯坍塌了,村莊搬空了,曾經車馬喧囂的古道邊野草萋萋,這處獨特風景為老村招來了無數訪古的遊人。這個老村,如同步入暮年的老人,欣慰而落寞地看著羽翼漸豐的兒女飛向四方。兒女長大了,他也步履蹣跚,只是仍不肯歇息。他要發揮自己有限的餘熱。對他,你能獻上的,唯有敬重。
劉曉麗
這次考察我們去到了淄博、章丘,對當地的陶瓷琉璃進行考察,參觀了琉璃廠,了解琉璃的製作工藝以及製作過程,參觀了一些知名手工藝人的個人工作室,博物館,收穫頗豐。
考察時間匆匆而過,經過這短暫而又充實的考察學習,我的感受頗多,若是對這次考察進行總結,就一句話,出發時是輕輕鬆鬆,愉快的心情;歸來時沉甸甸的,是收穫和責任;在考察中進一步認識自己。雖然考察時間比較短,但是收穫很大,加深了我對陶瓷文化的認識,有了更明確地思考和指引。
孫騰飛
通過此次的考察體會到陶藝是一門集藝術審美、設計、動手能力於一身的科學。陶藝能靜心、能審美、能設計、能把人帶入大自然的懷抱。通過對這一課的學習,我了解到其實生活中就有好多設計好多創意,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總有一些出乎意料的優秀傳統元素來供我們設計。藝術創作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對材料的理解和使用,在熟知了材料的特性之後才能更好的駕馭它,從而完成對一件藝術作品的創作。
黃天賜
藝術創作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陶藝的創作也不例外。做好一件陶藝作品,首先你要了解陶泥,和陶泥產生感情;其次要練好基本功,我們去看了大師們做流離陶藝的過程,使我對陶藝這門課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知識的積累。做陶藝的大師們都是具有匠心精神,具有精益求精、專注、熱愛、敬業、恆心、毅力的良好品質。此次陶藝考察不僅教會了我們如何做好陶藝也教會了我們如何做一個具有匠心精神的人。
袁慶賀
對博山的古窯村-山頭鎮是印象最深刻的。山頭鎮是博山陶瓷的發祥地,素有「陶瓷之鄉」的美譽。走進村裡,石板小路在匣缽砌成的圍牆包裹中向遠處延伸。到處充滿了濃厚的傳統陶藝文化氣息。幽靜的小巷深處除了寧靜,仿佛還能聞到煙與火的味道。伴隨時代發展,傳統的燒窯工藝逐漸消失,置身古窯遺蹟,使命感倍增,對古老的陶瓷藝術充滿了敬仰和崇拜之情。這次的淄博參觀學習,時間雖然很短,但是內容豐富,欣賞了陶藝大師的作品,感受到陶瓷文化的高雅品質。在中國浩如煙海的陶瓷技術和藝術面前,我就像一個無知的孩子,還有很多知識和技能要學習。
胡宗正
陶瓷藝術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傳統文化傳遞者。陶瓷藝術的裝飾呈現給人們的是一種陶瓷文化精神。人在勞動中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塑造人。陶瓷藝術不僅是物質產品,而且是一種精神產品,更是一種文化產品。陶瓷藝術裝飾經過長期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陶瓷文化。通過這次的考察,我感受到了陶瓷藝術精神,為我未來陶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堅實鋪墊。
張珍琪
此次考察,受益匪淺,一件件藝術品製作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艱辛,蘊含著非遺匠人們的心血,是智慧的結晶和手藝的傳承。即使心力透支,汗流浹背,傷痕滿布,仍然還是有這樣一些人,在努力為心中的夢想而堅守,隱忍不移,堅如磐石,頑強地延續著祖輩流傳下來的智慧和文脈。世代相傳,屹然於心!
李金峰
此次考察中的琉璃工藝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入琉璃工坊便看見兩個工人加工小型琉璃擺件,他們對自己手中的琉璃非常的了解:材料耐火度的把握、對造型的精細雕琢等深深得震撼了我,這種胸有成竹不僅是對自己的自信,也是長期日積月累下來的經驗的體現。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個師傅在製作一個荷葉型的作品,有問題毫不含糊,直接重做,一直到自己滿意為止,這種手藝人的工匠精神讓我不禁對自己今後面對學業的態度產生思考。
武芯宇
這次考察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凡、收穫頗多:目睹了琉璃光輝燦爛的文化與精巧複雜的製作工藝,深刻感受到藝人們對工藝把握的嫻熟能力與製作過程中的艱辛。陶藝是集技術、藝術、文化於一體的藝術形式,由一代代藝人的薪火相承共同成就了我國光輝燦爛的陶瓷文化。在我以後的學習創作中將吸收這些藝術形式中積極優秀的文化信息和從生活中來、到生活去的設計思路,以便創造更加出色的作品。
●
仰望浩瀚星空 敢於問天探秘——齊魯師範學院舉行天體物理中心成立暨學術委員會委員聘任儀式●
雲校報 | 《齊魯師範學院報》總第593期●
齊魯文化長廊聽我說 | 解說詞15——左丘明與《左傳》●
我校成功舉行第八屆大學生宿舍文化節頒獎典禮END
— 齊魯師範學院—
撰稿 | 王官旭
來源 | 美術學院
原標題:《由「讀書」到「行路」——美術學院陶瓷藝術考察課程記行》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