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美術學院發揮藝術優勢開展扶貧工作 幫扶雲南劍川走民族特色...

2020-12-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根據教育部定點聯繫滇西工作的統一安排,中央美術學院自2013年起對口幫扶雲南省大理州劍川縣。幾年來,我校發揮藝術人才薈萃、藝術資源豐富的優勢,立足劍川、輻射大理,在挖掘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推動民族工藝產業發展、助力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開拓實踐,並將縣校合作進一步擴展到州校合作,為滇西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同時對口幫扶也是我校堅持「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重要踐行,是我校師生深入基層、開展社會實踐的重要契機。

  一 、達成合作協議,形成幫扶長效機制

  自2013年教育部啟動定點聯繫滇西邊境山區工作以來,我校積極貫徹落實國家扶貧開發戰略,與定點幫扶對象雲南劍川開展友好交流互訪。2014年4月,我校與劍川縣籤訂《中央美術學院 劍川縣人民政府關於設立中央美術學院(劍川)實踐教學基地框架協議》,陸續達成多項合作意向。

  為進一步提升我校滇西扶貧工作,推動縣校合作向州校合作模式的轉變與深化,2016年4月,我校與大理州籤訂了《大理州人民政府與中央美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2016年7月,我校成立大理州校地幫扶戰略合作領導小組。

  2016年10月,我校與大理大學籤訂《中央美術學院與大理大學合作協議》,將進一步促進兩校間在教學、科研與創作方面展開多渠道交流,增進了解,為進一步加強深度合作打開了有利局面。同時與劍川縣籤訂《中央美術學院與劍川縣政府對口幫扶戰略合作項目協議》。我校將重點圍繞「絲綢之路」人文地理環境,進一步發掘滇西地區文化內涵,塑造富有人文魅力的藝術景觀,拓展藝術思維及視野,提升社會大眾審美水平,培養高水平藝術人才,實現幫扶合作雙方互利共贏、合作發展的共同目標。

  二、組織深入調研,為精準扶貧把脈

  學校領導多次帶隊組織專家團隊赴劍川調研,結合專業對劍川的教育發展及規劃開發等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為縣域經濟發展提供決策諮詢、評估、論證等服務,形成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推動對口精準扶貧工作繼續深入系統地開展。

  2016年4月,我校黨委書記高洪一行赴劍川縣進行深入調研,對縣職業高中教育狀況,獅河木雕文化產業園區規劃建設,沙溪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2016年8月,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帶隊的黨外人士調研團一行到劍川縣開展為期一周的專項扶貧調研活動。調研團入鄉村,訪農戶,聽真言,看實情,通過實地調研,為推進我校與劍川縣的對口精準扶貧及深度合作奠定了基礎。

  2016年10月27日-28日,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帶領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一行八人赴雲南大理大學、大理州劍川縣訪問調研,期間與大理大學、劍川縣政府分別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為進一步推進我校滇西扶貧工作夯實基礎。

  2017年7月,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帶隊,黨委統戰部、教師發展中心聯合組織來自中國畫學院、造型學院基礎部、設計學院、建築學院、城市設計學院的相關專業骨幹教師、黨外人士及學生一行15人組成暑期考察交流團,赴我校對口幫扶的雲南大理州劍川縣開展了為期5天的社會實踐匯報展覽及考察交流研討活動。

  通過調研,我校對劍川的生態資源、旅遊資源、歷史人文資源優勢有了更深入了解,對劍川的教育發展及規劃開發等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建議,有利於進一步梳理建議和規劃,形成切實可行的幫扶方案,推動對口精準扶貧工作繼續深入系統地開展。

  三、助推民族工藝產業發展

  以非物質文化遺產——劍川木雕產業為重點,深入挖掘劍川民族工藝資源。

  (一)在京舉辦「滇西奇葩——雲南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展」,著力推介劍川民族工藝產品

  2014年3月,我校與劍川縣共同在我校美術館舉辦「滇西奇葩——雲南大理•劍川木雕藝術展」。展出徵集遴選的木雕作品100餘件,涉及30多個種類,以明清木雕、建築木雕、陳設性木雕、實用性木雕和旅遊小件為主。其中,3件展品受我校教授、中國壁畫學會會長侯一民先生親自推薦,參加了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作品《秋荷》獲壁畫大展提名獎。

  「劍川木雕」歷史悠久,被國務院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980年,時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吳作人先生參觀劍川木雕藝術展後,大加讚譽,揮毫題寫了「滇西奇葩」四個大字。「滇西奇葩」悠然綻放在中國美術教育的最高殿堂,是我校落實《教育部定點聯繫滇西邊境山區工作總體方案》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次展覽共計投入資金150萬元,我校投入80萬元。據統計,展覽現場銷售與回訂木雕產品共為劍川帶來經濟效益500萬元。

  (二)開展學術研討,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劍川縣第五屆白族文化節暨2016年石寶山歌會節於2016年8月舉行,期間隆重舉辦「中國劍川木雕文化產業發展研討會暨慶祝劍川縣『中國木雕藝術之鄉』命名20周年木雕精品展」,我校雕塑專業張偉、周思旻老師,雕塑評論專業殷雙喜、李展老師,設計專業宋協偉老師,服裝設計專業謝夢狄老師,家居設計專業田海鵬老師受邀參加研討,並出席「劍川赴中央美院進修學員結業書畫作品展」、「2016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暨手工藝品展銷」等活動。

  2016年以來,我校暑期考察交流團先後兩次與劍川縣委、縣政府召開了對口幫扶工作研討會。考察團成員與劍川縣相關部門領導幹部和文化界人士深入交流,並結合各自專業對當地的基礎美術教育、木雕家居產品設計、產品包裝眾籌、未來車型設計、創作基地開發以及傳統工藝工作站籌建等方面提供了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意見建議,受到了當地各對口部門的歡迎和認可。此舉將進一步指導各對口部門的工作,助推劍川縣文化教育、產品開發和旅遊產業的發展。

  (三)深入挖掘劍川文化藝術資源,開展旅遊產品研發

  1.開展旅遊產品研發設計,提高劍川民族工藝產業創新力

  2014年,由我校城市設計學院教師團隊設計完成《劍川旅遊產品研發設計方案》,對劍川木雕、千獅山、劍湖、白族刺繡、白族建築等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行挖掘與開發,進一步提高劍川民族工藝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品競爭力。

  2.開展扶貧工藝設計,以眾籌模式推廣劍川特色產品

  2016年10月,繼我校黨外人士赴劍川進行專項扶貧調研活動後,城市設計學院副院長馬浚誠帶領信息設計第四工作室對劍川松茸、三道茶、花椒、白芸豆、牛肝菌等特產進行藝術包裝設計,提高產品附加值,並採用新的信息傳播手段——網際網路眾籌將產品回饋富有愛心的央美粉絲們,為劍川扶貧作出貢獻。

  四、助力民族工藝人才培養

  (一)舉辦劍川縣美術教學和工藝技術人員短期培訓,推動人才成長

  2014年11月,我校舉辦第一期劍川縣美術教學和工藝技術人員短期培訓。20位學員系統學習了泥塑頭像、泥塑人體、傳統壁畫以及中國美術史等方面的理論知識與創作技法,為劍川木雕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木雕作品藝術性與創意性的提升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開辦劍川縣書畫學習班,為當地美術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人才儲備

  2015年10月,來自劍川縣8個行業的21位學員在我校進行了為期兩周的書畫培訓學習,完成書法臨習、中國畫創作技法以及藝術市場管理等課程,在提升學員美術素養的同時,為劍川美術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人才儲備。

  (三)選邀教師赴劍川開設藝術培訓課程,提升學員專業技能與素養

  三年來,我校先後選邀多名專業骨幹教師、藝術家赴劍川開展藝術培訓。2015年4月,我校壁畫系高級工藝美術師朱景華為劍川縣職中師生作「中國傳統木雕概論」專題講座;2016年3月,特邀國畫藝術家金士焯到劍川為當地藝術從業人員進行了為期兩周的藝術培訓;2016年8月,中國畫學院李洋、徐海教授對劍川縣書畫工作者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專業培訓。2017年4月,我校雕塑系周思旻教授赴劍川為當地的木雕行業從業人員進行了為期10天的專業培訓。

  五、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

  (一)籤訂實踐教學基地合作協議,創新縣校合作模式

  2014年4月,我校黨委書記高洪一行赴劍川縣籤訂《中央美術學院 劍川縣人民政府關於設立中央美術學院(劍川)實踐教學基地框架協議》,2016年8月,我校雕塑系教學創作基地在劍川縣興藝古典木雕家具廠正式掛牌成立。

  劍川縣與我校的縣校合作,加快了雙方在人才智力和資源工藝等方面的融合,實現了互利共贏。一方面,基地共建使木雕工藝、文化保護、古城建設、旅遊產品開發成為我校教學實踐的課堂和資源,另一方面我校積極配合劍川縣未來的發展規劃,充分發揮人才和教育教學資源優勢,為當地發展做出貢獻。

  2016年10月,中央美術學院大理教學與創作研究基地正式掛牌成立。將大大促進兩校之間的創作研究及人才交流。

  (二)茶馬古道 古韻拾貝——我校師生赴劍川開展寫生採風活動

  幾年來,我校中國畫、雕塑、壁畫、設計、建築等專業學生到劍川下鄉寫生。從南詔國到大理國,劍川古城的老街成了源遠流長的白族文化課堂。同學們通過社會實踐和考察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深刻的了解,將自己的專業與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創作出了一批批感人的精彩作品並在當地展出,受到了當地人民的歡迎和好評。

  (三)「藝術服務人民」——我校研究生支教團在劍川開展紮實的教學與實踐工作

  2014年至今,我校已派出四屆研究生支教團到劍川縣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活動。同學們充分利用自身專業特長,增設美術史論、繪畫課程,開展校園活動、社會實踐等工作,並幫助當地木雕產業進行圖樣創新和市場推廣工作,把學業知識轉化為推動地方文化發展的動力,受到劍川縣政府、教育局以及支教學校的充分肯定。

  (四)舉辦展覽活動,豐富校園生活,提升文化品位

  2016年3月,劍川縣職業中學展出我校第二屆讀書筆記寫繪大賽優秀作品86件,並陳列了建校以來各個時期美院名師借閱書籍的借書卡40件,旨在鼓勵劍川學生向前輩學習,將「多讀書、讀好書」的理念融入生活。

  2017年7月,「滇西新葩」——中央美術學院•劍川教育幫扶聯合展在劍川古城的趙藩文化園展出。展覽集中展出了校地開展對口幫扶工作以來我校師生赴劍川進行春、秋季寫生及社會考察的成果,包括中國畫學院師生劍川寫生作品、建築學院劍川藝術考察成果匯報、城市設計學院農特產品特色包裝設計作品。同時還展出了劍川當地木雕手工藝人、中小學生接受我校專業培訓後所創作的匯報作品。通過一系列豐富的作品,集中向社會公眾展示了我校對口幫扶的成果,強化了校級教學基地的實踐功能;將劍川的美通過藝術、設計、建築等形式進行了整體呈現,對提升劍川的社會知名度,助推劍川旅遊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六、聯合開展學術課題研究

  2014年10月,我校與劍川縣籤訂了《劍川縣人民政府 中央美術學院造型藝術研究所關於石鐘山石窟藝術價值研究合作協議》。2014年至2015年底,我校造型藝術研究所、劍川縣文廣局等單位組成聯合調查隊,利用高清晰的「三維數位技術」對石鐘山石窟群(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掃描、測繪、拍攝等調查研究工作。此舉對全面、深入研究展示石鐘山石窟的歷史、文化、旅遊等綜合價值,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準備,造福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七、關注劍川學生教育成長

  (一)捐贈物品,讓山區孩子享受藝術的滋養

  2015年10月,我校向劍川貧困山區學校捐贈了6000餘冊畫冊圖書,涉及8個鄉鎮的10所初級中學、職業中學、民族中學,捐贈圖書價值15萬元。同時協調北京外國語學院向金華一小和羊岑中心學校捐贈436冊圖書。

  2016年3月,我校再次向劍川縣捐贈電子計算機76臺、家具16件,價值56萬元。9月,我校發起「為雲南劍川中小學師生愛心捐書」的倡議,向劍川貧困山區學校捐贈了5360冊畫冊圖書以及100餘套課桌椅。

  (二)資助劍川貧困學生,扶貧與扶智有機結合

  在我校掛職劍川幹部的倡議和努力下,其所在燕郊校區管理處黨支部,對民族中學兩名學生進行了為期三年的資助,資助金額為每人每年3000元。

  (三)深入「一師一校」了解情況,走訪困難學生家庭。

  2016年8月,由我校調研團深入劍川縣彌沙鄉大邑楊家村「一師一校」校點了解困難情況,併到當地貧困小學生家中進行家訪,全面真實地了解彝族山區小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情況。

  八、與大理州政府達成州校合作,滇西扶貧工作邁向新進程

  為進一步提升我校滇西扶貧工作,推動縣校合作向州校合作模式的轉變與深化,2016年4月,我校與大理州籤訂了《大理州人民政府與中央美術學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州校合作協議圍繞助推民族工藝產業發展、助力民族工藝人才培養、援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支持劍川縣建設與發展四項內容,進一步深化了我校與大理州的合作交流,助力大理州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7月,為使我校對口幫扶協調工作更加規範嚴謹、順暢有序,我校成立大理州校地幫扶戰略合作領導小組,建立幫扶工作的長效機制。

  州校合作協議圍繞助推民族工藝產業發展、助力民族工藝人才培養、援建滇西應用技術大學民族工藝學院、支持劍川縣建設與發展四項內容,進一步深化了我校與大理州的合作交流,助力大理州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5年來,中央美術學院始終秉承「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優良傳統,充分發揮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等優勢,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把定點扶貧工作作為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重要陣地,作為培養鍛鍊幹部、發揮人才作用的重要方式,努力探索一條既展示藝術教育特點又符合當地實際,既體現規律性又富有創造性的特色扶貧之路,為滇西邊境山區脫貧攻堅,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應有貢獻。

相關焦點

  • ——中央美術學院定點扶貧典型案例
    2013年4月,在教育部滇西幫扶計劃和組織安排下,我校開始掛鈎幫扶雲南劍川。三年來,我校堅持「關注現實、服務社會」的辦學傳統,發揮藝術人才薈萃、藝術資源豐富的優勢,立足劍川、輻射大理,在挖掘民族文化藝術資源、推動民族工藝產業發展、助力藝術人才培養等方面不斷開拓實踐,並將縣校合作進一步擴展到州校合作,為滇西經濟社會和文化事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 中央戲劇學院發揮特色優勢全力做好定點扶貧工作
    中央戲劇學院發揮特色優勢全力做好定點扶貧工作 2020-09-03來源:中央戲劇學院   中央戲劇學院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落實教育部關於定點扶貧工作部署要求
  • 中央美術學院發揮文化力量助力脫貧攻堅
    中央美術學院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把對口扶貧工作作為重要政治任務,瞄準地方實際需求,發揮學校專業優勢,著力在「智扶」「技扶」「藝扶」上下功夫,助力雲南省劍川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發揮專業優勢,強化創意設計,推動傳統工藝融入現代生活。
  • 劍川木雕產業扶貧放異彩
    劍川縣在吸引旅遊業信息流的同時提高品牌知名度、在實施品牌引領戰略的同時走集約化和品牌化道路,逐漸提高短期市場的佔有率;長期市場定位鼓勵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劍川木雕旅遊產品的出口,鼓勵有條件的龍頭旅遊企業通過海外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積極傳播劍川文化,開拓國際市場。拓寬銷售市場,電商平臺全鏈條推動產品市場化及產業化。
  • 為現代劍川而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中央美術學院向我徵求去劍川從事校地教育幫扶工作的意見時,我很自然地答應了。    初到劍川,因為我的生活、工作地點主要在縣城,所以沒感覺當地多麼貧困落後,但這種想法恰恰說明了我對貧困地區的不夠了解。    劍川是白族之鄉,但除了上年紀的人以外,平時穿著傳統民族服裝的並不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遊發展也缺少了本該有的地域特色。我邀請設計學院的呂越教授、服裝專業學生,以及北京服裝學院的師生一起,以公務員服、學生校服、常服、禮服、舞臺裝的分類進行設計,以民族性、地域性、易穿性、推廣性、時尚性為要領,設計出適合現代白族穿著的民族服裝50餘套。
  • 發揮學院文創特色 促進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
    「十三五」以來,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認真貫徹滬滇合作精神,積極落實《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發揮學院特色和優勢,加強了對滇西少數民族地區的幫扶支持。  為貫徹黨的十九大報告「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精神,2017年學院啟動了新一輪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專業建設工作,促進滇西少數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成為學院幫扶的重要方向。學院組建了團隊,倉平院長領銜,發展規劃處策劃和推進,服裝、皮具、玉雕、首飾、環藝、數字媒體等專業具體實施,展開了富有成效的工作。
  • 旅遊精準扶貧燃動劍川「幸福引擎」
    雲南網訊(記者 李熙臨 通訊員 楊毅)近年來,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依託旅遊資源富集、生態環境優美、民族文化濃鬱的獨特優勢,以發展全域旅遊為抓手,按照景區帶村、能人帶戶、把貧困群眾組織起來、把貧困村帶動起來、把利益聯結機制建立起來、把文化特色弘揚起來「兩帶四起來」的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條旅遊精準扶貧的創新之路。
  • 高校扶貧工作特色及成效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實施「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晨暉計劃」,聯繫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特級教師,對雲南施甸縣中小學393名教師開展多期遠程網絡培訓及現場培訓;聯繫保山學院,對施甸二中的體、音、美師資開展幫扶工作。
  • "十三五"雲南藝術學院走出特色建設發展之路
    雲藝走出了一條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深入推進內涵發展和特色建設的發展道路。」雲南藝術學院黨委書記黃雁玲說。 學科和專業建設成績喜人 據了解,雲南藝術學院設有藝術學門類所涵蓋的5個一級學科,且都是省級重點學科,其中,省級優勢特色學科2個、省級A類高原學科3個。
  • 大眾美育「湖畔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教育中心落成
    當天,出席落成儀式的領導嘉賓包括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蘇新平,中央美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王少軍,周令釗先生之女、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周容女士及中央美術學院30餘位國內知名學者,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程守田,濟南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峰,山東省文旅廳副廳長張鯤,山東省國資委二級巡視員張志波,山東省廣電局黨組副書記
  • 雲南藝術學院
    學院實施開放辦學戰略,積極開展國際間的教育合作與學術文化交流。與瑞士、泰國、英國等國的專業院校建立了校際關係,有序開展實質性學術文化交流活動。吸收越南、泰國、瑞士等國的留學生,擴大學術影響力。   二十餘年來,設計學院堅持教育教學改革,積累深厚,形成了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2009年,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2010年,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 中國美術學院與西昌民族幼專籤訂「十四五」對口支援協議 助推涼山...
    12月20日,高校對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專工作推進會暨「十四五」持續幫扶西昌民族幼專籤約儀式在西昌舉行,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曹曉陽參會並代表學校籤約。他希望各對口支援高校繼續加強對口幫扶力度,進一步完善精準幫扶工作機制,深化援助工作模式改革,持續深入推進對口支援工作,把西昌民族幼專基本建成全國民族地區一流、特色鮮明的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更加充足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 大明湖畔文化新地標——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教育中心落成
    2020年10月24日,坐落於大明湖畔的濟南文化新地標——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教育中心終於揭開神秘面紗。由山東省國欣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投資、中央美術學院直接進行教學管理的藝術教育綜合體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同時,《為新中國造型——周令釗先生百歲藝術展》作為首展,也在該中心的信尚美術館開幕。
  •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成立60周年 中國美術館呈現民族美術力作
    嘉賓合影(攝影侯昱佑)在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老教授羅貽飽含深情地回憶裡,2019年6月13日上午,由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承辦的「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成立
  •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到鎮遠縣報京鄉開展「黨建扶貧」活動
    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到鎮遠縣報京鄉開展「黨建扶貧」活動發布時間:2016-10-30   作者:黃立群   來源: 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 內容提要: 10月27日,貴州民族大學傳媒學院院長藍東興、黨委副書記王長城、副院長鄒璿、院長助理伍順比及師生代表一行驅車3個半小時赴鎮遠縣報京鄉貴灑村、報友村開展「黨建扶貧」活動。
  • 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
    1959年隨著我國的建設和各民族地區發展的需要,當時的中央民族學院決定建立藝術系,內設美術、音樂、舞蹈三個專業,美術學科設國畫和油畫兩個專業方向,並從中央美術學院、浙江美術學院以及魯迅美術學院等院校調入一批優秀本科畢業生,他們與中南民族學院合併來的民族繪畫專業的教員一起,團結奮鬥,白手起家,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應少數民族青年的嚴格而科學的教學體系。
  • 教育部:發揮高校優勢,打造高校扶貧特色路徑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司長劉昌亞介紹,2012年以來,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44所綜合類和理工科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了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定點扶貧任務,2019年根據工作需要又新增20所直屬高校參與定點扶貧,加上其餘的11所承擔滇西專項扶貧任務的直屬高校,75所直屬高校盡銳出戰,全面投入脫貧攻堅戰,成為中央單位定點扶貧的一支重要力量,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扶貧路子。
  • 劍川:滬滇情濃共演「山海之戀」
    在滬滇幫扶中,以浦東新區為主的上海「親家」,在產業發展、基礎建設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對劍川開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幫扶,有效助力劍川脫貧摘帽。  精準幫扶 助力增收  不久前,西南片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場——雲端牧場在劍川縣羊岑鄉投入運營。
  • 攀枝花學院校領導帶隊赴鄉城開展定點扶貧工作系列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10月23日至30日,省紀委監委駐攀枝花學院紀檢監察組組長、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彭徐帶領攀枝花學院藝術學院一行10人,赴鄉城縣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中小學教師培訓和小學幼兒園文化打造等系列活動。
  • ——華東理工大學赴雲南省尋甸縣開展專項幫扶工作
    一、華理尋甸「情暖童心」專項幫扶工作情況介紹   1、幫扶活動背景  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中組部、教育部等八部委聯合下發的《關於做好新一輪中央、國家機關和有關單位定點扶貧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近年來,在華東理工大學的對口幫扶下,雲南省尋甸縣教育培訓扶貧、科學技術扶貧、校友資源扶貧、產銷扶貧等四個維度積極開展各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