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分析中國90後消費群體:斜槓青年 佛系青年

2020-12-19 中國經濟網

  美國《精日傳媒》1月3日文章,原題:我是誰?理解中國二十出頭的奢侈品買主心理 想把產品賣給中國90後的奢侈品牌,首先要理解他們的世界。以下熱門流行語能說明這個消費群體的所思所想。

  斜槓青年。很多二十歲出頭的中國年輕人標榜自己是「斜槓青年」。相比追求穩定的80後一代,他們對於只幹一個工作(擁有一種身份)不感興趣,他們更在意在工作和生活之間找到平衡。很多人通過使自己變成「斜槓青年」來擁抱零工經濟。

  佛系青年。乍看,佛系青年向奢侈品牌亮起紅燈,但這些年輕人仍對奢侈品很感興趣,只是不再認為物質更重要。為了與他們產生共鳴,品牌需開發消費者的情感需求,更深層次地與他們聯結。

  國潮。是指將當代街頭服飾與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的審美結合在一起的趨勢。品牌應尊重中國文化,與本土專家和手藝人合作,賦予品牌真正的中國身份。

  顏值經濟。這個概念已成中國年輕人的主流信仰,他們尤其願意對外表進行投資,在顏值上揮霍,以便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脫穎而出。

  打卡。中國90後一代有種強烈的「唯恐錯過」心態,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打卡」已成為證明他們過著非常真實且活躍的社交生活的一種流行方式。

  懶人經濟。研究顯示,他們喜歡購買高科技家庭用品和美容產品,對「懶人經濟」貢獻良多。

  養寵一族。90後消費者願意在寵物上投資以滿足情感需求。奢侈品牌通過切入這些需求可更好地推廣產品。(作者Ruonan Zheng,陳一譯)

(責任編輯:單曉冰)

相關焦點

  • 中國90後被說「佛系」,牛津詞典2017年度熱詞卻是「青年震蕩」
    繼「保溫杯」「油膩」「脫髮」後,最新一個被印上年齡標籤的是「佛系」。不同於以往禿了、垮了、油膩了、保溫杯裡要放枸杞了的「中年危機」,這次中招的是90後。  「佛繫戀愛」、「佛系追星」、「佛系交友」、「佛系購物」、「佛系上班」……所謂「佛系」,大概意思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BBC對話中國正牌90後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極避世
    原標題:BBC對話中國正牌90後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極避世  英媒稱,「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成為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佛系青年」成為中國年輕人最新的標籤。  正牌90後「佛系青年」怎麼說  BBC找了一名真正的90後出家人「僧範兒」聊了聊這個話題,應採訪對象要求,本文隱去了這位師父的住地及法號。  BBC:當初為何選擇出家?家人怎麼說?  僧範兒:我是2008年,也就是16歲那年出家的。我當時去福建旅遊,在山頂看到那個廟,特別美,就準備在那住一周。
  • 佛系青年,中國農村比城市更先「低欲望」,90後:努力也沒用
    日本社會的冷漠幾乎人盡皆知,可以人情社會著稱的中國,似乎也開始面臨「低欲望社會」帶來的困境。所謂低欲望,其實就是「佛系青年」的精神核心,喪一點說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在一個公司裡,佛系員工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 進擊的「斜槓青年」
    「不『斜槓』一下,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90後。」當下,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正成為一種「潮」標籤。今年疫情以來,「斜槓青年」的隊伍更加龐大。「斜槓青年」一詞來源於英文「Slash」,它指不滿足於專一職業生活方式、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青年人群,最早由美國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在《一個人/多重職業》一書中提出。
  • 美國「90後」青年也「佛系」:冥想、吃素、打毛線
    圖片來源:PLANT NITE「佛系」已然成為中國許多「90後」青年樂於貼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新標籤,以展現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淡然隨性的生活哲學。不僅在中國,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新一代青年,也紛紛開啟了「佛系」生活模式。
  • 「佛系青年」對社會認知有偏差
    教育部社會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社會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學中層理論。  1 出現「佛系青年」是合乎規律的現象  記者(以下稱「記」):「佛系青年」可以說是近段時間的熱詞,由此還出現佛系追星、佛系打車、佛系工作等各種演繹,你怎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現象?
  • 斜槓青年,精彩生活不止一面
    每一條「/」,隔開的是不同的職業與多份收入浙江日報「外賣小哥/美術設計/自媒體博主」,「90後」湖州小夥陳建自我介紹的時候,習慣稱自己為「斜槓青年」——每一條「/」,隔開的是不同的職業與多份收入:穿上藍色騎手服,白天他是穿梭在商戶與小區之間送餐的外賣小哥;閒暇時架起相機,他變身
  • 光想青年?新知青年?寶唄青年?……你的青年專屬標籤是哪一類?
    隨著「佛系青年」在90後群體中的自我標榜火遍網絡後越來越多的標籤開始定義年輕人比如:光想青年光想青年,指光想著幹點啥,就一直幹想著的人。他們想法多,行動少,心裡幻想過一千遍自己會怎樣怎樣,現實裡還是鹹魚躺。想要改變現狀,變美、變瘦、變漂亮,有錢、有閒、有人愛,卻總會因為拖延、懶惰、沒勇氣等藉口,讓理想生活光停留在想上。
  • 文藝青年、斜槓青年、佛系青年……你最適合哪個稱呼?
    斜槓青年 「斜槓青年」 這個概念最近受到追捧,與之對應的英文表達是「Slash」,這個詞本意是「斜槓」, 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這種現象稱為斜槓現象(The Slash Effect)。
  • 臺灣的斜槓(Slash)青年
    臺灣也有「斜槓青年」了,但一般來說,他們很多是「不得不斜槓」,同時要作好幾份工作,卻過著低消費生活。目前在某大學念夜間部,白天在寵物美容店工作八小時,晚上的課結束後,回家還要上網直播賣衣服到凌晨,周末要當外燴廚師爸爸的助手。    另一位青年向記者透漏;大學畢業開始在某間公關公司上班,月薪22,000元,天天加班假日也要出勤,都沒有加班費,做了三年也沒加薪。
  • 做客服當服務員,「斜槓青年」群體靈活就業大有作為
    畢業後,不少年輕人則身兼數職,同時「打幾份工」,成為名副其實的「斜槓青年」,也賦予了靈活就業全新的含義。有相關兼職平臺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已經有超過20%的大學生有意向或者已經有兼職工作。大學生兼職養活自己大二學生李聰的兼職是一名帶貨主播。
  • 「斜槓青年」,真的「斜槓」了嗎?
    你可以斜槓,但請別一擁而上。晚好,這裡是拾年紙條。首先來重新科普一下,斜槓青年是什麼?「斜槓青年」一詞語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雙重職業》,這一詞指的是」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
  • 佛系青年等熱詞現身江蘇省考 90後:這碗雞湯我幹了
    而最讓90後、95後考生印象深刻的還要數下午的申論考試,「佛系青年」成了考點,不少考生對「佛系青年」的理解又深了幾分,大呼:「這碗雞湯我幹了!」 「佛系青年」等熱詞現身江蘇省考申論關注青年價值觀導向 90後:這碗雞湯我幹了憲法宣誓、精準扶貧、行政法.今年江蘇省考,考題中出現不少十九大、兩會熱詞,這讓近段時間以來關注十九大和兩會的考生
  • 「佛系青年」的英文怎麼說?
    在後臺收到一個問題:您好,可以請教一下最近網上出現的「佛系」"道系"怎麼翻譯比較確切嗎?謝謝「佛系」 「道系」是流行文化中的新詞,在收到這個問題之前我並沒有聽說過它。通過搜索我了解到:「佛系」一詞首先出現在日本non-no雜誌,把「佛系男」的特點總結為:1. 依照自己的步調行動;2. 嫌戀愛麻煩 3. 不特別顧慮他人 4.
  • 中外「佛系青年」,「佛相」各不同
    現在,評價可能變成:這就是「佛系青年」吧。近來,「佛系青年」一詞在中國躥紅。這類人的標誌性話語被總結為都行、可以、沒關係,他們「看淡一切」的心態可蔓延至工作、戀愛、網購等每一個生活角落。這是對現實的無奈、釋然還是「以退為進」?在高速運轉了近40年的中國社會,年輕人群體集中出現「慢下來」的態度,這在網絡上激蕩起無數言語與思考的碰撞。「佛系青年」不是中國專屬現象。
  • 為何90後容易走向佛系的怪圈,是因為90後的佛系是被逼出來的
    什麼是「佛系青年」?為什麼90後就那麼容易走向「佛系」?先知君在前後也寫過不少的文章,零零總總都是說明「佛系」的危害,今天我想談談的是「佛系」為什麼就那麼容易在90後這個群體產生呢?事實上,「佛系」這個詞的起源應該是要追溯到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因為從某方面來說我們的「佛系社會」是從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演變而來,它與「低欲望社會」有著相同之處但是它也極富有自己的特色!現在的「佛系青年」有著自己更為顯著的標籤,「超單身」、「不婚族」、「租房派」。
  • 「90後佛系青年們」,人民日報給你們敲警鐘了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別誤會,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幹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夜風行,其實是擊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
  • 「佛系青年」:鐵打的90後,流水的群嘲
    但與此同時,無論是「佛系90後」一文,還是之前的「脫髮」「熬夜養生」「枸杞茶」,卻在90後中引起一陣共鳴。有人說,90後不是「佛系」了,是「喪」了。這些自嘲式標籤背後,更多的是對現狀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個人的奮鬥被碾壓在時代進程的車輪下,那種深深的無力感融入了90後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無止境加班、瘋漲的房價、父母逼婚,一種自發的群體「自嘲」成了90後們在社交媒體抱團取暖的方式。
  • 90後佛系青年的高頻使用詞彙,人生不就是一個「隨緣」嗎?
    現在的90後一直被人稱為是「佛系」人生的代言人,「OK」,「不用,謝謝」,「也行,都成」,這些詞彙都是90後佛系青年常用且非常高頻的詞,他們追求的人生是什麼呢 ?沒有什麼事情不是隨緣的,沒有什麼事情是我真的關係的,人生全靠緣分,就這樣了!
  • 2017十大新詞名單+來源解釋 90後佛系青年和喪文化誕生過程
    七、喪文化名詞解釋:指一些流行於90後的年輕人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在現實生活中,他們用喪文化來表達自己不能認清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難以自拔,或者用於自嘲。九、第一批90後名詞解釋:很難具體解釋第一批90後到底是哪些人,但是所有認為自己已經「老了」的90後,應該都屬於這個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