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簡直如驚弓之鳥,已然不知什麼話可說,什麼話不可說。我們都還被關在家裡,足不能出戶。而另有一些人卻已在大唱頌歌,武漢人有什麼話可說?焦躁也好,煩亂也好,我們都得忍下來,是不是?勝利也是你們的勝利。今天看到一個段子:在聽到有人說「我們不惜一切代價」這句話時,不要以為你是那個「我們」,你只是那個「代價」。
上面,是最近大火的方方日記片段,很顯然,她不是一個趨炎附勢的作家,武漢的火辣,漢江的湍急,給了她說話的直爽和硬氣,方方,一個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女作家,本來以為,有人跳出來,指責,謾罵,她會收斂,但,沒有,她還是她,那個寫了《是無等等》的作家。
書名很怪,讀之前,自然搜了下「是無等等」的意思,據說來自於《心經》,我還很奇怪,《心經》我也算熟悉,肯定沒這個詞兒,我還以為是網絡上信息混亂,一直等讀完小說,突然間才意識到:「我的天呀,出處還真是《心經》。」
《心經》中的原文:「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按照《心經》裡的上下文,斷句應該是「是,無等等咒」,無等等咒,含義就是「這是無與倫比的至高無上的咒。」
但顯然,故事裡描述的,和佛經距離太遠,於是,又搜了一搜,搜到了一個故事,倒是很貼合這個名字。據說,崇禎皇帝上吊自殺,泉州同安知府不肯歸降清廷,一心想光復大明,先後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王予望,王子望,意思是先把光復大明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
後來看清朝一時半會兒沒有破滅的跡象,就再寄托在兒子的身上,到最後看到清朝滅掉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王瞭望。隱居多年後,去麥積山禮佛,一路上看到大清的景象要比明朝末年好很多,到了麥積山,跟廟裡的老方丈攀談,大徹大悟,歷史的轉變,有其自身的規律,跟自己的執念是沒有關係的,於是寫下了「是無等等」四個字。
他寫下的這四個字,可以解讀為「 對錯得失,不過如此 」,「 我活明白了,全都由他去吧!」這個解釋,與這部小說相關性更大,更能說得通,與小說的主題,小說裡的人物命運,乃至小說上中下三部的標題,都能對得上,以此,我覺得作者的原意應該是這種解釋。
小說走的犯罪路子,用兩個朋友間的友情為基礎,牽起整個房地產大騙局的故事。當然,房地產騙局是暗線,明線是一個女鋼琴家在家被害。偏偏警察認定對門男主人陳亞非是嫌疑人,兼之也上了些手段,屈打成招了。平時處於弱勢的馬一鳴不幹了,命運之神給他帶來的最大靠山就是陳亞非,他不相信陳亞非是兇手。慢慢一查就有貓膩,可是這些表象僅僅停留在感覺層面。
儘管馬一鳴懦弱,她腿部殘疾的女兒卻很聰慧,幫著父親梳理分析一條條不合情理的信息。正是這些所謂的個人感覺,撕開了命案及房產詐騙案的一角。小說採用三段式結構,分別從普通老百姓、房地產詐騙犯和警察的視角,回顧和還原故事的真相。 儘管一直有著清晰和明確的結論,但是懸疑的氣氛持續到最後一頁,方才解開謎團。
全部犯罪分子依然逍遙法外。特別是命案兇手,畢竟他還在國內生活,其他的詐騙犯全部出國。所以紅通計劃相當有分量,即便是敗光了家財,也要讓詐騙犯受刑。而之所以方方選擇這個名字作為書名,我想,是說,隨他去。事實擺在那裡又如何,不見得有人信,對錯得失,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