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專訪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

2020-12-17 科學網
科學文化:踏上一段新裡程
專訪上海交大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江曉原

 

■本報記者 溫新紅

 

3月9日,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成立。研究院除了傳統的科學史、科學哲學研究,還有科學文化、傑出科學家研究等中心,「科學文化」作為這次院系變化重點,究竟如何理解?科學文化研究什麼、怎麼研究?《中國科學報》記者為此採訪了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

 

《中國科學報》:「科學文化」近些年開始進入大眾的視野,我注意到您也常用這個詞,科學文化是什麼,包括什麼內容?

 

江曉原:這些年我一直主張用「科學文化」來表達,科學文化的含義非常廣,按我的界定,當我們討論科學文化時,肯定會與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思想史,乃至傳統的科普等都有關係。

 

我們一直在作的許多研究都屬於科學文化的範圍,現在只是更突出這些作為科學文化方面的工作。研究院的名字是由學校研究定下的,這也從一個側面看到科學文化已開始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中國科學報》:去年您與學生合作發表了《當代科學技術中的權益與話語爭奪:黃禹錫事件之後續發展研究》(本報2011年7月27日作過長篇專題報導),這是不是就可以歸入科學文化研究?

 

江曉原:是的。這是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對黃禹錫事件的發展進行跟蹤,並給出這個事件的真相,無疑是屬於科學史研究的範疇。但實際上遠遠不止如此。

 

黃禹錫事件之所以產生是美國人打擊他的結果,最終雖然黃禹錫沒有被判學術造假,美國學者也承認了黃禹錫的方法是成功的,但黃禹錫還是蒙受了巨大傷害,專利和成果都算在西方人名下了。這就屬於科學社會學範疇了——為了明確地說明這類問題,我們提出了「科學政治學」的概念。

 

除此之外,我的學生比較了國外媒體和國內媒體對黃禹錫事件在這幾年內的報導,他作了一個很簡單的統計,卻非常說明問題:在黃禹錫被指控造假時,國內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作了極多的報導。等到黃禹錫沒有造假的結果出來後,國內媒體基本就不再報導了,而國外媒體仍然有相當多的關注。更值得思考的是,事件開始時國外媒體報導沒有國內力度大。應該說,國內媒體在黃禹錫「造假」事件中對公眾有一個極大的誤導。這又是科學社會學以及科學傳播的問題。

 

你看,這樣的研究用科學文化涵蓋不是很方便嗎?我們立足於科學史、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研究下去就會發現更為廣泛的意義,不僅僅是科學史所能涵蓋的。

 

《中國科學報》:您近些年開始用「科學文化」表達,並作了不少相關研究,能談談您這種轉變的原因嗎?

 

江曉原:簡單地說是因為科學的異化。

 

首先,如今科學與經濟利益有著越來越密切的關係。學者田松說如今「科學是資本的幫兇」,我們也很認同。科學現在轉而為資本的增值服務,很多科學家與經濟利益密切聯繫在一起。

 

像黃禹錫事件。這一事件中的「主角」生物學,是當下經濟利益最大的一塊。最近幾本揭露美國學術造假的書,其中的例子多是生物學科方面的,包括遺傳學、基因工程等等。利益最大,鋌而走險的人、不道德的事也就最多。

 

第二,科學發展過了臨界點。在臨界點的左邊,科學技術是工具,是為人類的幸福服務的,解決人類遇到的困難,這時候我們感覺科學很好。如今在臨界點的右邊,科學不再為人類的幸福服務,它希望你為「它的幸福」服務,它自己有意志——其實是資本的意志。科學技術現在是用新的、我們原本不需要的東西來引誘人,比如平板電腦就有許多虛榮消費的觀念在裡面。科學技術過了臨界點,其實就是為了資本,為了利益。

 

這些都應該屬於科學文化研究的範疇。

 

《中國科學報》:能否具體談談臨界點?臨界點在什麼時間?

 

江曉原:「臨界點」是我這兩年形成的觀點,要對它進行學理化目前還有難處。臨界點在哪兒?無法明確畫條線。我認為可能在1900年附近,這是我的一家之言。原因是,那時科學仍然是一個工具,是為文化服務的,後來文化反過來屈從於技術,文化為技術付出代價,這樣文化不斷地受到傷害,技術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往前狂奔。當科學發展需要犧牲我們的幸福,就完全不對了。

 

美國作家波茲曼在《娛樂至死》裡表達過類似的觀點,即:技術為文化服務,還是文化向技術投降。他也隱約有了類似「臨界點」的想法,但也沒有劃分明確的年代。

 

《中國科學報》:科學文化研究將起到什麼作用,或者說,科學文化研究的方向是什麼?

 

江曉原:作為大學的研究機構,作為學者,自然是要關心我們的理念在學理上是否成立,如果提出一個觀念在學理上成立不了,就荒謬了。所以學術層面的研討是首先要做的。

 

但科學文化研究與現實有密切的關係。我們這些年在作相關研究,但現在拓展的空間更大了。研究院仍然立足科學史與科學哲學這兩個學科,研究中心能夠作更多的相關研究。例如,傑出科學家研究中心,準備與科協合作;又如,學校有許多珍藏,比如在檔案館、已建成的錢學森圖書館、正在建設中的李政道圖書館等等,還需要有研究力量,雙方正好可以合作。再如,我們一直與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有很好的合作,出版社出版的江澤民、錢學森等人的著作,在國際書展上頗受矚目,這些書的策劃都與我們的科學史研究及其影響分不開,這也是科學史資源的開發。

 

《中國科學報》 (2012-04-02 B1 思想周刊)

相關焦點

  • 上海提升科技期刊國際影響力!江曉原:我們可以嘗試探索建立中國版SCI
    前不久,在2019年度《期刊引證報告》中,來自上海的《細胞研究》影響因子達到20.507,突破20大關,創下我國本土學術期刊影響因子的歷史新高,在本學科領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亞太第一。影響因子突破20,意味著什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呢?
  • 「博雅大學堂」雲課程直播預告|江曉原:作為通識的科學史
    主講嘉賓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198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1988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中國第一個天文學史專業博士。1994年中國科學院破格晉升教授。1999年在上海交通大學創建中國第一個科學史系。
  • 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舉辦科學文化高端論壇
    12月15日上午9點,由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主辦,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端學術會議資助的科學文化高端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人文樓412室召開。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臺灣輔仁大學、上海社科院、東北大學、西北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山西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十多位學者圍繞科學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改造、中國文化及其表現、西方文化及其表現三個主題進行了研討。 尤煌傑:「義利之間如何實現平衡?」
  • 人文學院歷史系關增建教授當選為國際科學史研究院通訊院士
    2019年5月25日,國際科學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在法國巴黎召開理事會議,確認了2018年成員增選結果。近日,研究院宣布了新當選的院士21名和通訊院士44名的名單。
  • 上海交大吳文俊數學中心成立
    與會嘉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會議學術委員會主任姜伯駒,吳文俊家屬代表吳天驕分别致辭
  • 科學史究竟能做些什麼
    作者: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2019年11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成立20周年慶祝會」在上海交通大學
  • 江曉原:上海科技期刊創造「中國影響因子首超20」意味著什麼
    本報記者昨天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長江曉原。 江曉原:首先應該對於SCI(科學引文索引)有個全面的認識。它是由美國私營商業公司「科學信息研究所」的尤金·加菲爾德於1957年在美國創辦的科學引文資料庫。經過幾十年的數據積累,它是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論文索引資料庫之一。
  • 上海交大醫學院耶魯大學聯手建設免疫代謝研究院—新聞—科學網
    耶魯大學在美國本土外建立的首個實體研究院落戶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幹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忠欽院士,閔行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倪耀明出席揭牌儀式,為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並致辭,閔行區副區長吳斌,交大副校長徐學敏、奚立峰、陳亞珠院士、馮大淦院士,閔行區科委主任李麗,南濱江公司黨委書記,研究院理事餘建源,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研究院籌委會委員、理事季波,交大附屬九院院長吳皓,瑞金醫院副院長沈柏用,IBM、華為、美敦力、
  • 科學簡史:科學史概論
    科學史,是人類認識世間萬物的歷史。從一開始人類並不是用「科學地方法」來認識世界,那個時候雖然有認識,但是沒有科學,也沒有科學史。當「科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之後,人們開始追溯「科學認識」的起源,一般認為起源於古希臘對自然萬物的思考。
  •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張宏俊院長、宗文波書記一行訪問上海交大
    2020年6月24日,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八院」)院長張宏俊、黨委書記宗文波、副院長高波一行來我校訪問。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黨委常委、副校長毛軍發會見了張宏俊、宗文波一行。
  • 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院長、上海交大行業研究院院長陳方若作了題為《行業研究,砥礪前行》的主旨演講。他談到,傳統的學術道路或者是知識創造的過程,稱之為橫向,是以學科為導向的研究。在這個基礎上,打造以行業為導向的縱向研究,形成縱橫交錯,能有多種渠道進行知識創造。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 《科學史與教育》書評: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史與教育》帶你回望科學史的教育應用的歷程——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前幾年,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江曉原開始主編「科學人文叢書」並約稿時,劉兵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便主動地承擔了《科學史與教育》一書的寫作任務。而如今面世的這本書,是他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與博士生江洋合作完成的。 「《科學史與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教育工作者。」劉兵說。
  • 院長專訪 | 劉淑芸:傳承百年交大文化,獨創「南洋」品牌,努力做最...
    △ 嘉興南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劉淑芸專訪視頻  如今,又臨高考季。  今年,南洋學院計劃招生3236人,其中面向浙江招生人數高達3010人,是在浙招生高校中招生最多的學校之一。劉院長說,儘管這些專業都依託交大而創辦,南洋學院也沒有落下腳步,為這些專業都配上了夠「硬」的基礎,比如成立船舶與建築工程分院「結構工程技術研究所」,機電工程分院「自動化技術應用研究所」等。
  • 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舉行年度論壇—新聞—科學網
    1月9日,「健康長三角:回顧·展望·開局」——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年度論壇舉行。
  • 上海交大四川研究院成立,校長林忠欽:對四川有一份特殊感情
    定位:統籌上海交大在川合作「形象來說,研究院就像是一個總閥,它將統籌上海交大在四川各地開展的校地合作。」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去年7月,四川與上海交通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平臺建設為例,上海交大「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上海交大與瀘州老窖「生命科學與健康」聯合實驗室、上海交大德陽先進材料研究中心、上海交大與中國電科29所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等合作平臺都已在持續推進過程中。為將省校合作落到實處,雙方都萌生了成立研究院的想法。上海交通大學也在四川省為組織部、科技廳的協調下深入到生產一線,了解實際需求,發現合作機遇,形成發展思路。
  • 專訪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人是城市建設之本
    通過專訪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士林,我們將呈現出答案的一個探索方向。當下的城市規劃需要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也需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在您看來,人文視角應如何體現在目前的城市規劃中?
  • 上海交通大學吳文俊數學中心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紀念吳文俊院士誕辰一百周年暨數學科學與數學科學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科學史與教育》帶你回望科學史的教育應用的歷程—— 感受科學史的力量前幾年,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教授江曉原開始主編「科學人文叢書」並約稿時,劉兵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便主動地承擔了《科學史與教育》一書的寫作任務。而如今面世的這本書,是他在這些工作的基礎上,與博士生江洋合作完成的。 「《科學史與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教育工作者。」劉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