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多人不怪」真的是正確的麼?

2021-01-20 曉東學說話

送禮在當今人際變往中已成為社會的常規,幾乎是人人都有禮可選、有禮可受。可以說、禮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所以,即使有人把這種習慣發揮得淋滴盡致一禮物送得滿天飛,人家也視為平常、所謂「禮多人不怪」。

司是、「送禮」並不是隨隨便便買件東西送人就可以敷衍過去的、其中學問很多。比方說、丈母娘生日、頂頭上司添丁、鄰居小張考上大學、業務對象有喜事……該送什麼禮物?什麼時候送?都得空心思大費周章。

如果去看望一位生活比較拮据的下崗職工你給他去名貴菸酒、不如帶去兩壺食用油,這對他來說更為實際如果去看望你的恩師、帶上一幅品位高雅的書畫,想必老師一定會格外珍愛。如果去看望你的上司,帶上一束鮮花、一本書,或文房西寶之類的藝術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去看望病人,可選適些山茶、金橘、月季、米蘭、葡花、水、百合花等鮮花和營養品以示問,如果去看望你的母親和長輩、除買些水果和點心外,再額外地帶個紅包,那時你注意一下老人的表情,一準幾笑得像朵花少年童的禮物,可選一些能給孩子們增長知識的、對開發智力有益的少是讀物:或選送一些能豐富少兒生活想像力的新穎玩具。

平心而論,送禮的確是一種社交藝術。一份適時宜人的禮物能便你最得更多的友,甚至可替你化解難題或助你青雲直上;相反的,不合時宜的禮物不儀無法表達你的心意,還會使人覺得你南俗唐突,甚至有烴之康,所以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世事潤明旨學問,人情練達即文意,在複雜的社會裡,要求有立足之地,就必須通曉人情世故;要懂得人情世故,首先要知禮數。具體一點說在禮節的範疇裡,送禮是最能表現人情的方式。逢年過節送給長輩、老師、上司一份禮物,恭賀他節日愉快,對方必定欣然接受,並會在內心稱讚你有禮;朋友結婚、生子,備上一份禮,並附上幾句祝賀之詞,必給對方帶來無比的溫馨,在感念你的體貼周到之餘,彼此友誼也會因此增進;至於太太或女朋友,她的生日或屬於你倆的紀念日,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更能使愛情加深。

由此可見,送禮雖然表面上是「施」,實際上卻是「受」。因為親朋好友接受了你的情意,你在他們的心目中已投下了「富有人情味」的印象。有人情味的人,必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當你有了困難、介人糾紛或工作無著,需要有人調解、幫助時,一份禮往往可化解很多的困難。在商場上,最懂得送禮的人,公共關係必然極好。可想而知,他必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一般人想要促成某事,要靠自身的努力,但要是有「禮」來推波,則可助其成功,令其捷足先登。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善用方法去發掘開拓的人。」要想與人和諧相處、事業成功,禮就是最有效的利器之一。如果你能巧於施禮,就已經邁向成功的大道。

那麼,到底送什麼才算恰當呢?首先你要弄清楚送禮的原因、受禮人與你的關係以及他的偏好等。送禮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習慣上互送禮物的日子,如逢年過節;一種是特殊節日,如結婚、生子、生日、喬遷、升職、畢業、出國等,每一種原因大都有約定俗成的禮物,如春節送臘肉、香乾貨,生日送蛋糕、壽桃,結婚則送喜帳、家具等,如果能別出心裁,當然更受歡迎。

一般來說送厚禮總是令人有備受重視的感覺,但如果交情很淺,禮物太貴重反而令人受窘,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為避免弄巧成拙,彼此的分界必須把握得恰到好處。再者,平時多注意親朋好友的喜好,一旦需要送禮,就可擇其所愛,送上一個小禮物,這樣收禮人對你的細心體貼必然分外感激。

送禮有一些忌諱。除了應避免在別人的壽辰送鍾以外,在一角般人的送禮習慣上,還有一些禁忌。譬如:最好不要送傘給朋友,因為傘與「散」同音,收到傘的人,會疑心你暗示要跟他分散,除非你有此心,否則請勿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送刀劍給人更屬不當,往往令人產生很壞的聯想,法國人認為刀劍會切斷友誼,中國人則說會破壞關係。此外,手帕象徵男女分手,如果你糊裡糊塗地將手帕送給女友,那就別怪她第二天不理你。綠帽子在中國人眼裡是太太紅杏出牆之意,所以千萬不要送綠色帽子給已婚男士,萬一引起家庭糾紛,你的麻煩可大了。

此外,送禮還須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別人送的禮物,不宜轉送他人,否則對原送禮人和受禮人都不禮貌。

第二,最好不要在受禮人居處附近購買禮物,以免造成「臨時起意」之嫌,讓人覺得你缺乏誠意。

第三,注意包裝。草率的包裝甚至沒有包裝的禮物,都會令人產生不受尊重的感覺。

第四,中國人送禮時絕不提錢,所以務必將禮品的價格標籤取下,否則對受禮人就太失禮了。

無論如何,禮雖有大小之分、輕重之別,但只要施送合適,就能收到異曲同工之妙。貴重的禮品有其當送的對象,小小的禮物也自然有令人歡悅的地方,只是看如何贈送罷了,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禮多為何被人怪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臺灣作家劉墉卻認為,「禮多」不一定就是好事,有時候還反倒被人怪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禮多人不怪,「禮」是社交場上最華麗的衣裳
    「禮」是社交場上最華麗的衣裳有「禮」走遍職場,無「禮」寸步難行。無論你與任何一個人打交道,都應待之以禮。社交場上,要想出奇制勝,一招翻身做主人,何必舍易求難,大費周章,用禮數定勝負吧。「禮」是百試不爽的靈丹妙藥。有一家大公司招聘銷售人員,最後來面試的有五十個人,每個人都拿著令自己為之自豪的簡歷。
  • 禮多人不怪,人到中年,這四種禮絕對不能少
    能夠通過送禮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最好的選擇,送禮之中蘊藏的學問還有很多,不妨先看看,人到中年,這四種禮絕對不能少。 這種禮物不是什麼冠冕堂皇的搪塞,而是真正帶著自己的心意,去挑選出來。比如一些保健品,營養品,別管要花多少錢,只要對他們的身體,是真的有好處的。那就不能吝嗇,他們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長大,現在人到中年,正是最強壯的時候,應該多回報回報父母。 照顧父母,給父母花錢,送父母一些禮物,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 Dis merci 禮多人不怪 這10種謝謝 你會幾種?
    法國也是一個禮多人不怪的國家,嘴上最多的就是「Merci」 . 今天,小編來帶著大家整理一下各種「謝謝」的表達法!
  • 禮多人也怪!是不懂人情世故,還是人心不古?
    搞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自己又不是有意不參加朋友的婚禮,的確是出差在外,無法分身。況且還發信息解釋說明了。退一萬步講,即使真的對自己不能參加婚禮有意見,也可直截了當說出來,既然是朋友,沒什麼不好說的。現在倒好,自己隨了禮,不能參加婚禮也發信息解釋了,不指望朋友表示謝意並給他回禮,反倒落下個見面不冷不熱的尷尬局面。真的是裡外都不是人。我告訴他,出現這種情況,無非是兩種原因。
  • 領導收到你信息回復「好的」,員工要懂三規矩,禮多人不怪
    職場小白懵圈了,該不該回復領導呢?傻傻地分不清。沒有經驗的新人,往往有三種做法:一是認為信息交流已經終結,不需要回復。二是回敬領導的客套,回復「不用謝,應該做的」;三是撓破頭皮,不知道該怎麼回復,乾脆也回復「收到」,就像日本人互相鞠躬一樣。智商決定未來,情商左右命運。【一】禮節性結束。給領導微信匯報工作後,領導回復「收到」。
  • 真的有UFO麼?1994年,貴陽空中怪車事件,專家揭開世界之謎
    那麼,在世界歷史上真的有UFO麼?世界上已經有許多報導有UFO的存在,但一直科學依據,1994年,發生在貴陽的空中怪車事件再一次掀起了人類探尋UFO的熱潮。
  • 大陸交換生體驗臺灣:臺灣同學熱情有禮 怪問題多
    臺灣同學:熱情有禮 怪問題多  在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生劉致君的幫助下,記者在淡江大學淡水校區見到了8位來自大陸復旦大學和吉林大學的學生,他們中有本科生也有碩士生,分別就讀於淡江大學的相關系所,時間是一學期,所修學分可以帶回各自的母校。
  • 一句我們不合適就真的結束了麼?看高情商的人怎麼做!
    一句我們不合適就真的結束了麼?看高情商的人怎麼做!其實啊,女生說不合適,通常有三種原因,第一,了解不多,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兩個人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你說對你也不是很了解,通常情況下都可以這樣去考驗你,主要就是看你的反應,通過你的反應來判斷你是不是真的喜歡她?
  • 磚論壇說「禮」 送與不送說法多
    磚論壇 別讓「禮」變了味兒郎啟波過年送禮還是收禮,原本是一個簡單的禮尚往來,後來演化成為一種人情世故和行賄受賄的手段,就變得複雜且讓人憎惡了。在古代,多少還有「千裡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可講究一下,現在一條手機簡訊群發也逐漸變得麻木與不堪。
  • 希望車讓人不只是說說而已,車讓人,你禮車才是正確的行為
    今天棗莊這邊開始飄雪了,從樓下往下看衝衝過往的行人,突然覺得外面真的很冷。是的,外面真的太冷了,不是氣溫冷,是人心冷,早上的一幕仿佛還在眼前,才剛剛發生一樣,那一顆,我的心臟仿佛都是停止的,害怕急啦。早上出門開始飄雪,行人們步行的都走得很快,騎車的都縮著脖子趕集加速,每個人都想儘快的趕到工作地點,因為今天的天氣真的比昨天要冷了需多。步行的我看著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匆匆的走過,心裡無比的慶幸,還好我起的早,可以不必那麼趕的去上班,享受一下雪景也挺好的。
  • 我的世界:粉絲在地表發現了露天刷怪籠,你認為這算稀有麼?
    而毒蜘蛛的刷怪籠又經常會刷出在廢棄礦井裡面。因此就看到了刷怪籠刷在地面這個難見的場面。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露天的寶箱。不知道你覺得這算稀有麼?如果MC真的可以將麵包掰成兩半吃,不知道它恢復的飽食度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 韓國電影《寄生蟲》:富人的兒女真的傻麼?
    那作為單純代名詞的孩子,富家姐弟真的單純麼?一.多松真的傻麼?1.多松有藝術造詣麼?多松抽象的畫風富家媽媽介紹兒子多松時,隱隱驕傲地表達,兒子在藝術方面非常有創造力。兒子在生活習慣上異於常人,畫作更是讓人看不懂,抽象地像畢卡索的風格。那麼他的藝術造詣是真的麼?
  • 這個社會看臉麼?看!但你真的不醜
    漂亮的人肆無忌憚,醜的人寸步難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這個社會變得慢慢開始要求長相,包括一些公司的招聘信息上都已經直接標註出「長相姣好者優先」,wtf?世道真的是這樣麼?「這個世上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表面意思理解為,只要努力你就會變美,說白了還是看臉。然而好看的皮囊,就那麼多。歸根結底,這句話更深的含義還是告訴你,這個世界不只看臉,你自己看臉而選擇自暴自棄,那怨不得別人。
  • 農村冷宴風氣再添一個「怪像」,以往人不到,現在禮也不隨了
    農村冷宴風氣再添一個「怪像」,以往人不到,現在禮也不隨了在每年的這個時間裡面,農村都會出現辦宴席的高峰期,各個店子都是爆滿,在這個時間段主要是這兩類宴席,升學宴和喜宴。現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扶持,農村的宴席慢慢的變了質,不像以前那樣有宴席的氣氛,那個時候都是一大家子的人上門幫忙,搬桌子的搬桌子,搬凳子的搬凳子,摘菜的摘菜,刷碗的刷碗,都是各司其職、有說有笑的,非常的開心。
  • 農村怪現象「喜事不來禮要到,白事不來禮不收」,這有啥講究嗎?
    這已經到了12月底了,馬上就要到2021年了,時至年底農村裡也迎來了很多的喜事,畢竟在農村裡,農民都是喜歡在冬季舉辦婚禮,第一是農村裏白喜事都是在家裡辦酒席,那麼菜在冬季就能放的時間長一點,這一點要比在夏天的時候要節省成本的,第二就是大家常年在外地打工,這年底了,大家都返鄉了,參加婚禮的人多了,那麼就是一個熱鬧,但是要是沒人的話,那事主的臉上多少是掛不住笑容的
  • 形制真的那麼重要麼
    自從漢服熱的風氣開始興起,真心喜愛也好,蹭漢服的熱度也罷,漢服的形制就一直是備受熱議的點,那麼,漢服的形制真的有那麼重要麼?坦領有一部分人群覺得漢服的形制正確與否真的不重要,為何?明制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漢服的正確穿法都是裡三層外三層的,布料和染織的方式與現代也各不相同,如果要求漢服一定要有形制,真正買得起漢服的人屈指可數。
  • 淘寶0元購真的能購麼?
    但是真的就那麼簡單麼?0元購是真麼的麼?給你的回答當然是真的。只是0元購的商品具有局限性,而且商品不是那麼全。具體如何聽我細說吧。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關於淘寶的推廣和各種上新活動。淘寶有淘寶聯盟、首單禮金(包含上新首單禮)、天貓小黑盒。主要就是這幾個方面造就了0元購商品的存在。我這裡說的0元購不是優先試用,不用申請,也不用些報告的。
  • 古墓裡的長明燈真的存在麼?能燃燒1500多年而不滅!
    古墓裡的長明燈真的存在麼?能燃燒1500多年而不滅!大多數古墓被人發掘打開的時候都是一片漆黑,然而世界上卻有那麼一些古墓被打開後透著著幽幽的燭光,這就是被大家稱之為的長明燈,在許多在帝王貴族等高規格的古墓中都能發現其身影,雖然絕大多數長明燈被人發現的時候早已油盡燈枯,但是仍然有一些長明直至被人打開墓室之後才熄滅。
  • 「至禮有不人」的說法是否正確?在現代是不是也要這樣?
    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在處理喪事時,與其禮節周到,不如內心悲哀。換句話說,孔子認為,忠愛之情為禮之本,外在禮節為禮之末。莊子對此十分贊成,《莊子·庚桑楚》說: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人無親,至信闢金。所謂的「至禮有不人」,就是說最高的禮是沒有人我之分的。自己對自己,是不用作揖打拱、禮儀周全的,然而哪一個人不是真誠地愛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