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禮在當今人際變往中已成為社會的常規,幾乎是人人都有禮可選、有禮可受。可以說、禮已經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所以,即使有人把這種習慣發揮得淋滴盡致一禮物送得滿天飛,人家也視為平常、所謂「禮多人不怪」。
司是、「送禮」並不是隨隨便便買件東西送人就可以敷衍過去的、其中學問很多。比方說、丈母娘生日、頂頭上司添丁、鄰居小張考上大學、業務對象有喜事……該送什麼禮物?什麼時候送?都得空心思大費周章。
如果去看望一位生活比較拮据的下崗職工你給他去名貴菸酒、不如帶去兩壺食用油,這對他來說更為實際如果去看望你的恩師、帶上一幅品位高雅的書畫,想必老師一定會格外珍愛。如果去看望你的上司,帶上一束鮮花、一本書,或文房西寶之類的藝術件是最好不過的了。如果去看望病人,可選適些山茶、金橘、月季、米蘭、葡花、水、百合花等鮮花和營養品以示問,如果去看望你的母親和長輩、除買些水果和點心外,再額外地帶個紅包,那時你注意一下老人的表情,一準幾笑得像朵花少年童的禮物,可選一些能給孩子們增長知識的、對開發智力有益的少是讀物:或選送一些能豐富少兒生活想像力的新穎玩具。
平心而論,送禮的確是一種社交藝術。一份適時宜人的禮物能便你最得更多的友,甚至可替你化解難題或助你青雲直上;相反的,不合時宜的禮物不儀無法表達你的心意,還會使人覺得你南俗唐突,甚至有烴之康,所以千萬不可等閒視之。
世事潤明旨學問,人情練達即文意,在複雜的社會裡,要求有立足之地,就必須通曉人情世故;要懂得人情世故,首先要知禮數。具體一點說在禮節的範疇裡,送禮是最能表現人情的方式。逢年過節送給長輩、老師、上司一份禮物,恭賀他節日愉快,對方必定欣然接受,並會在內心稱讚你有禮;朋友結婚、生子,備上一份禮,並附上幾句祝賀之詞,必給對方帶來無比的溫馨,在感念你的體貼周到之餘,彼此友誼也會因此增進;至於太太或女朋友,她的生日或屬於你倆的紀念日,一份別出心裁的禮物,更能使愛情加深。
由此可見,送禮雖然表面上是「施」,實際上卻是「受」。因為親朋好友接受了你的情意,你在他們的心目中已投下了「富有人情味」的印象。有人情味的人,必然受到人們的歡迎。
當你有了困難、介人糾紛或工作無著,需要有人調解、幫助時,一份禮往往可化解很多的困難。在商場上,最懂得送禮的人,公共關係必然極好。可想而知,他必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一般人想要促成某事,要靠自身的努力,但要是有「禮」來推波,則可助其成功,令其捷足先登。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說:「最有希望的成功者,並不是才幹出眾的人,而是那些知道善用方法去發掘開拓的人。」要想與人和諧相處、事業成功,禮就是最有效的利器之一。如果你能巧於施禮,就已經邁向成功的大道。
那麼,到底送什麼才算恰當呢?首先你要弄清楚送禮的原因、受禮人與你的關係以及他的偏好等。送禮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習慣上互送禮物的日子,如逢年過節;一種是特殊節日,如結婚、生子、生日、喬遷、升職、畢業、出國等,每一種原因大都有約定俗成的禮物,如春節送臘肉、香乾貨,生日送蛋糕、壽桃,結婚則送喜帳、家具等,如果能別出心裁,當然更受歡迎。
一般來說送厚禮總是令人有備受重視的感覺,但如果交情很淺,禮物太貴重反而令人受窘,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為避免弄巧成拙,彼此的分界必須把握得恰到好處。再者,平時多注意親朋好友的喜好,一旦需要送禮,就可擇其所愛,送上一個小禮物,這樣收禮人對你的細心體貼必然分外感激。
送禮有一些忌諱。除了應避免在別人的壽辰送鍾以外,在一角般人的送禮習慣上,還有一些禁忌。譬如:最好不要送傘給朋友,因為傘與「散」同音,收到傘的人,會疑心你暗示要跟他分散,除非你有此心,否則請勿造成不必要的誤會。送刀劍給人更屬不當,往往令人產生很壞的聯想,法國人認為刀劍會切斷友誼,中國人則說會破壞關係。此外,手帕象徵男女分手,如果你糊裡糊塗地將手帕送給女友,那就別怪她第二天不理你。綠帽子在中國人眼裡是太太紅杏出牆之意,所以千萬不要送綠色帽子給已婚男士,萬一引起家庭糾紛,你的麻煩可大了。
此外,送禮還須注意幾個問題:
第一,別人送的禮物,不宜轉送他人,否則對原送禮人和受禮人都不禮貌。
第二,最好不要在受禮人居處附近購買禮物,以免造成「臨時起意」之嫌,讓人覺得你缺乏誠意。
第三,注意包裝。草率的包裝甚至沒有包裝的禮物,都會令人產生不受尊重的感覺。
第四,中國人送禮時絕不提錢,所以務必將禮品的價格標籤取下,否則對受禮人就太失禮了。
無論如何,禮雖有大小之分、輕重之別,但只要施送合適,就能收到異曲同工之妙。貴重的禮品有其當送的對象,小小的禮物也自然有令人歡悅的地方,只是看如何贈送罷了,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