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臺灣作家劉墉卻認為,「禮多」不一定就是好事,有時候還反倒被人怪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姊妹市」讓人頭疼
如果你問外國觀光客對中國的印象,最常聽到的就是中國很有人情味,待客非常熱忱。
那當然了!中國人本來就好客,何況有朋自遠方來。他可能對你樹上的果子好奇,站在樹下多看幾眼,你就過去摘兩個送給他。他可能問你王府井大街怎麼走,你英語不好,指手畫腳半天說不清楚,乾脆帶他走好幾條街,硬帶到王府井。他可能站在你門外往裡張望,你非但請他進去參觀,還倒茶拿點心給他吃。
您說,如果你是外國觀光客,能不受寵若驚嗎?
但是,您也要知道,受寵若驚如果過度,就可能真受驚,被嚇跑了。不信我說個真事兒給您聽:
早年我到美國的時候,常應邀去各城市開畫展,有一次我到佛羅裡達州的一個小城,那裡的官員很熱情地接待,原來他們跟中國臺灣的某一個城市,不久前結為「姊妹市」。
我在小城停留了一個多星期,跟市政府接待的人熟了,也就無話不談。有一天,他們對我說:「說實話,我們對結姊妹市這件事,很頭疼。」
我一驚,問:「為什麼?是臺灣那個城市不夠朋友嗎?」
他苦笑了一下,說:「正相反,他們對我們太好了!我們市長去訪問的時候,他們用禮車、樂隊迎賓,還有摩託車隊開道,吃的更不用說了,一看就知道貴得要死。當他們說今年秋天要來回訪時,我們真是發愁,這麼小的一個旅遊城市,拿不出那樣的排場啊!」
該賣時不要送
再說個故事:
我有個美國學生,很久沒聯絡了,有一天突然打電話來,說她需要一支狼毫毛筆,外面找不到好的,想跟我買。我說沒問題,不但找了一支不錯的狼毫筆,還翻出一支很好的羊毫筆。
沒過多久她來了,問多少錢。我說:「笑話!這麼深交情了!送你的!」
各位可以想像,那美國中年女人是多麼驚喜,因為我送了她價值100美元的禮物。
可時隔半年,有個中國學生對我說,那個美國學生又託她去中國城找毛筆。
我說,奇怪了!她明明知道我多的是,為什麼不來找我呢?
中國學生笑了,說:「她說了,因為您不要她的錢,她不能再找您。」然後,那中國學生又說:「教授啊!您不知道嗎?有時候洋人要跟您買,您不賣,而是送他,他會覺得您是暗示他,您不願意賣。」
我不知道那美國學生後來有沒有找到合用的毛筆。但我一直想:顯然自己做錯了!因為我對她太有人情味了,反而可能影響了我們的交往,搞不好,她一直找不到好用的毛筆,到後來,連水墨畫都放棄了!
再說個中國人到美國做客,常碰到的情況吧。
相信大家一定聽人罵過:「有些中國人,到美國就變得很洋化,沒一點人情味兒了。連孩子對父母都無情,還有向老爸老媽收長途電話費的。」
這話誇張嗎?也不盡然。我就聽過一些留學生抱怨,他的朋友來,到晚上猛往中國大陸打電話。那時候越洋電話多貴啊!可是朋友拿起電話就不放。主人戰戰兢兢,豎著耳朵聽,一邊聽一邊算:「天哪!已經打掉我一個星期的薪水啦!」
但那朋友不是不懂事,他一邊打電話一邊自己計時,打完電話就說要付錢。
你想嘛!中國人,又做主人,能接受嗎?只怕還像打架似的:
「開玩笑!有這種事嗎?您這不是見外嗎?才幾個錢,比得上咱們的交情嗎?您儘管打!」
真正的問題是,他的朋友不是沒感覺,為了怕主人破費,可能因此不敢打電話,就算他做生意,要經常越洋聯絡,也可能因為不好意思打電話,該談半小時的改成10分鐘,結果影響了生意。
這要怪誰?
「四海之內皆兄弟」
說完這幾個真實故事,我要說,有遠道來的客人,我們要熱情待客,但千萬別用熱情把他們嚇到。我們當然要待之以禮,但這禮貌的禮,也是合理的理。
中國人常說「童叟無欺」,我們是中外無欺,絕不能看是老中,賣10塊;看是洋人,賣15塊。相反的,也不能一看是藍眼睛金頭髮的,就刻意奉承。因為這樣做會壞了信用;而且當你對外人恭敬,卻貶抑自己人的時候,反而會讓外人有優越感。
不是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嗎?只要友好的,我們待他如兄弟。
兄弟當然要有情,當然要平等,當然要禮尚往來,而且——「親兄弟,明算帳!」
(::摘自《世說心語——劉墉處世秘笈》 接力出版社2008年9月版 定價:2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