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的作者那丁.伯克是名兒科醫生,她通過20年,研究了童年不良經歷對人們身體的負面影響,找到了童年不良經歷致病的機制是因為長期的過高的應激反應導致體內激素紊亂,也找到緩衝童年不良反應負面影響的方法。
這是一本邏輯緊密、敘事生動的輕閱讀書籍,閱讀時間約7小時,不建議精讀,建議了解。作為媽媽,我想大家可能會和我一樣在看書的導言部分,懷著「我、或者我先生是否有過童年不良經歷?這會對我的孩子造成影響嗎?」的擔心開始進入閱讀,當讀到第二章「小蝌蚪的發育問題」時急切地想知道「作者最終有沒有發現一種神奇的藥水,糾正童年不良經歷帶來的激素紊亂?」。
開篇點題,「深井效應」的起緣——導致霍亂的深井
1854年8月下旬,倫敦爆發了一場嚴重的霍亂,蘇豪區的寬街地區是爆發的中心,短短3天,就死亡127人,到當年9月的第二周,已有500多人死亡。當時的主流學說認為,霍亂、黑死病都是由髒空氣傳播的。約翰.斯諾是倫敦的一名內科醫生,他每天接觸病人但自己並未患病,所以他並不相信所謂瘴氣傳播疾病的說法。斯諾醫生為了查找病因,他開始每天統計死亡人數與生病人數,並在地圖標註了他們的住址,還進行了仔細的家訪,最終將「兇手」鎖定在寬街的一口公用水井。斯諾醫生說服當局下令拆除了水井的水泵,霍亂果然逐漸平息。
假如100個人都喝了同一口井裡的水,而其中98人出現腹瀉,我們是應該開處方治療腹瀉,還是該停下來,問一問那口井裡到底有什麼?
《深井效應》的作者那丁.伯克就是停下來去深究問題的人之一。那丁.伯克一畢業就在灣景區開了一家兒科診所,她接診了大量患生長停滯、哮喘、多動症、學習障礙的孩子,隨著與小患者家屬的深入交談,她發現這些小患者的發病機制都有相似之處——就是他們的童年不良經歷(灣景區是一個資源匱乏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區,童年逆境普遍存在)。那丁.伯克每天目睹小患者們的身體受到病患的侵擾,常規的診療卻無法找到致病原因、也達不到根治的效果,於是她站了出來努力探尋身體疾病背後的原因及治癒的方法。
經過20年的研究,那丁.伯克證實了童年不良經歷會對孩子的心理、身體造成深刻的影響,孩子們會因為每天與巨大的壓力與心理應激反應「過招」,出現體內激素紊亂,最終患上發育滯緩、肥胖、哮喘等慢性炎症,甚至心臟病、中風、癌症、糖尿病等患病風險也因此大幅提升。童年的傷,即使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心理上蓋住了傷疤,但身體仍然會忠誠的敗露傷害留下的痕跡。
經過20年不斷的努力與爭取,美國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開始使用童年不良經歷問捲來確定患者童年不良經歷的打分,從而在診療方案中整體的考慮患病的原因及治療的方案。可惜的是,本書並不像我期待的那樣「作者最終找到了神奇的藥水可以糾正過度應激反應造成的激素紊亂,終止所有負面影響的進程」,人體的大腦與激素複雜程度遠遠超出我們所了解的知識,但我們現在能儘早的篩查出童年不良經歷的患者,並通過改善睡眠、鍛鍊、營養、冥想、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來緩衝童年逆境的負面影響。
這本書的意義在於,那丁.伯克提醒了我們:第一,童年充滿愛與正面管教的成長環境是我們能給與孩子最好的禮物;第二,一旦童年不良經歷產生,雖不可逆,但越早發現並幹預,我們能把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這是家長能給予孩子的福祉;第三,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特別是母親,對自己和愛人的童年不良經歷要有清楚的認識,學會去識別並積極療愈,這是對中斷家族病史魔咒的最大貢獻。
下圖是書中提及的《童年不良經歷問卷》,供大家參考與自測,書中說「我們無法治療人們自己拒絕承認的病」,所以意識到、能說或寫出來,是打開自我療愈的鑰匙。另外,書中數據已明確「童年不良經歷」並不是弱勢群體的特有標籤,不同收入、成長環境的孩子都有可能有童年不良經歷,它就像感冒一樣可能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不要責備,應該大膽地去面對。最後,提醒大家日常記得多與家人「抱抱和親親」,這能有效緩解每個人一天的壓力與疲憊。
(問卷備註:每項記1分,得分越高,健康風險越大;得分6分及以上的人患心臟病及癌症的概率是零分者的2倍,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概率是零分者的3.5倍)
嘻嘻媽媽勤勉雙日更第2-1/214,
我會和大家分享育兒書籍、生活隨想,
如果你喜歡,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和「在看」。
歡迎隨時發消息跟嘻嘻媽媽交流,
我在,我在意,我會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