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苗是一個溫和而明智的小女生,他們中有些人性格內向,不喜歡說話,在學校裡,他們總是一個人,當父母問她時,她還說她沒有好朋友。因此作為家長,他們也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內向而被同學孤立和欺負,因此她們的媽媽經常去學校和老師交流,希望她們安排苗苗參加集體活動,她們的媽媽經常邀請苗苗學生作為客人回家,但是苗苗獨處的習慣並沒有太大改變。
事實上母親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的「群體外」情況,也不需要隨便幹預,有時候孩子們喜歡獨處並不是壞事,但這會給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好處。
孩子們單獨行動有什麼好處?
1、孩子們有很強的獨立性
大多數孩子依賴性強,家裡靠父母,學校靠老師,基本上沒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喜歡獨處的孩子會遇到問題,自己解決,所以獨立性比較強。
2、兒童思維能力強
大多數孩子習慣於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想法和意見,他們習慣於被引導和引導前進,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相對較差。喜歡自己行動的孩子通常更自信,喜歡動腦,喜歡思考,他們對事物有獨特的見解。
3、孩子們有更強的專注力
喜歡集體活動的孩子整天和父母、老師和同學在一起,當他們做事時,很容易被別人的幹擾分散注意力。喜歡單獨行動的孩子,個人空間比較安靜,能集中精力做事,專注力比較強。
由此可見,單獨行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尋常的經歷和成長,所以家長不用擔心,更不用幹涉。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獨立個體,不一定融入集體。
孩子們必須融入這個群體嗎
孩子融入集體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集體。有些孩子覺得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創造力受到限制,在集體生活中感到不舒服,這些孩子不應該被關在集體生活的籠子裡,而應該被釋放,讓他們更自由地成長。
因此在處理孩子的「群體外」問題時,家長要客觀、中立,分析孩子的性格、生長發育狀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如果孩子確實是獨立發展的,比融入集體要好,他們不應該堅持孩子必須是集體的,而應該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引導他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孩子表現不合群,父母該怎麼辦
1、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孩子
父母應該正確理解對孩子「群體外」,他們不需要擔心孩子的獨特性,也不需要強迫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這會引起孩子的不適,相反,他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習慣,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有些孩子可以在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和進步,「脫離群體」並不影響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發展,這情況下,家長根本不需要幹預,而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在寬鬆的環境中找到最適合的生長發育方式。
2、家長應該多和孩子溝通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發展和心理成長,家長可以主動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就事情交換不同的看法,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家長也可以主動徵求孩子對一些家庭事務的決策意見,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管理中,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施展才能,讓家長掌握孩子的大局,有針對性地指導孩子。
3、父母應該教孩子們分門別類地指導他們
不同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溝通,喜歡一個人處於孤獨狀態,有些孩子在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不開心,心裡也會有小疙瘩,所以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有些孩子可能比其他孩子成長得更快同齡人,與同齡孩子沒有共同話題,更多喜歡一個人思考和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對於不同的孩子,家長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和引導,儘可能地引導孩子的全面發展。
有時候孤獨會讓一個人,而喜歡獨處的孩子可能會更聰明思維更敏銳、更善於思考,可能會可以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因為在獨處的過程中,他可以屏蔽許多不必要的幹擾。因此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的「出群」,而是要陪孩子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