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學校「不合群」,家長不要隨便幹涉

2020-12-18 高芯蕊

苗苗是一個溫和而明智的小女生,他們中有些人性格內向,不喜歡說話,在學校裡,他們總是一個人,當父母問她時,她還說她沒有好朋友。因此作為家長,他們也擔心自己的孩子會因為內向而被同學孤立和欺負,因此她們的媽媽經常去學校和老師交流,希望她們安排苗苗參加集體活動,她們的媽媽經常邀請苗苗學生作為客人回家,但是苗苗獨處的習慣並沒有太大改變。

事實上母親不需要太擔心孩子的「群體外」情況,也不需要隨便幹預,有時候孩子們喜歡獨處並不是壞事,但這會給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好處。

孩子們單獨行動有什麼好處?

1、孩子們有很強的獨立性

大多數孩子依賴性強,家裡靠父母,學校靠老師,基本上沒有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喜歡獨處的孩子會遇到問題,自己解決,所以獨立性比較強。

2、兒童思維能力強

大多數孩子習慣於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想法和意見,他們習慣於被引導和引導前進,他們的獨立思考能力相對較差。喜歡自己行動的孩子通常更自信,喜歡動腦,喜歡思考,他們對事物有獨特的見解。

3、孩子們有更強的專注力

喜歡集體活動的孩子整天和父母、老師和同學在一起,當他們做事時,很容易被別人的幹擾分散注意力。喜歡單獨行動的孩子,個人空間比較安靜,能集中精力做事,專注力比較強。

由此可見,單獨行動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尋常的經歷和成長,所以家長不用擔心,更不用幹涉。每個孩子都是具有獨特個性的獨立個體,不一定融入集體。

孩子們必須融入這個群體嗎

孩子融入集體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能力、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但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集體。有些孩子覺得自己的思維受到限制,創造力受到限制,在集體生活中感到不舒服,這些孩子不應該被關在集體生活的籠子裡,而應該被釋放,讓他們更自由地成長。

因此在處理孩子的「群體外」問題時,家長要客觀、中立,分析孩子的性格、生長發育狀況,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如果孩子確實是獨立發展的,比融入集體要好,他們不應該堅持孩子必須是集體的,而應該找到更好的方法來引導他們的孩子健康成長。

如果孩子表現不合群,父母該怎麼辦

1、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他們的孩子

父母應該正確理解對孩子「群體外」,他們不需要擔心孩子的獨特性,也不需要強迫孩子參加集體活動,這會引起孩子的不適,相反,他們應該尊重孩子的習慣,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有些孩子可以在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更多的快樂和進步,「脫離群體」並不影響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的發展,這情況下,家長根本不需要幹預,而是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在寬鬆的環境中找到最適合的生長發育方式。

2、家長應該多和孩子溝通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發展和心理成長,家長可以主動與孩子溝通,與孩子就事情交換不同的看法,引發孩子更深層次的思考。家長也可以主動徵求孩子對一些家庭事務的決策意見,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管理中,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施展才能,讓家長掌握孩子的大局,有針對性地指導孩子。

3、父母應該教孩子們分門別類地指導他們

不同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性格內向,不善於與人溝通,喜歡一個人處於孤獨狀態,有些孩子在和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可能會不開心,心裡也會有小疙瘩,所以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有些孩子可能比其他孩子成長得更快同齡人,與同齡孩子沒有共同話題,更多喜歡一個人思考和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對於不同的孩子,家長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和引導,儘可能地引導孩子的全面發展。

有時候孤獨會讓一個人,而喜歡獨處的孩子可能會更聰明思維更敏銳、更善於思考,可能會可以取得超越常人的成就,因為在獨處的過程中,他可以屏蔽許多不必要的幹擾。因此家長不必擔心孩子的「出群」,而是要陪孩子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學校裡「不合群」,家長別隨便幹預,獨來獨往或許發展更好
    苗苗是個溫柔懂事的小女生,有些內向不愛說話,在學校裡也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的,家長問她的時候,她也表示自己沒有好朋友。因此,作為父母的也是擔心,害怕孩子因為內向在學校被同學孤立、被同學欺負,所以,媽媽多次到學校跟老師溝通,希望老師多安排苗苗參加集體活動,媽媽也經常邀請苗苗的同學到家裡做客,但是苗苗獨處的習慣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其實,孩子"不合群"的情況,媽媽無需太過擔心,也無需隨便幹預,有時候孩子喜歡獨處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會對孩子的成長帶來一些好處。
  • 孩子「不合群」被勸退老師的話讓家長無地自容,家長:都是我的錯
    小偉現在上五年級,可是最近卻因為「不合群」被老師要求勸退回家。老師找來小偉爸爸告訴他你家孩子太不合群了,總是一個人看書,一個人玩,獨來獨往。聽著也沒大毛病啊,為啥老師會給孩子勸退回家?但是接下來老師的一番話讓孩子的爸爸無地自容。有一次,小偉自己學習的時候,別的小孩就拿了下他的橡皮。
  • 孩子社交「不合群」?別急著貼標籤,尊重發展規律正面引導是關鍵
    家長們總是希望看到孩子融入小夥伴們一起快樂地玩耍,只有看到這樣熱熱鬧鬧的場面家長才會令人放心。但是孩子有時真的願意熱熱鬧鬧地混在人群裡嗎?孩子不願加入大家一起玩遊戲就是「不合群」?事實的真相就是:當然不是。不合群不是一種錯,為什麼不合群才是家長們需要去了解的,不合群的背後是否有隱情,還是孩子就是喜歡自己一個人玩?
  • 不要幹涉孩子如何使用零用錢
    縱使孩子浪費金錢,也不要強制幹涉孩子對零用錢的使用。就一般人而論,當一個人被委以重任時,往往會因為感謝對方的知遇之恩而全力以赴地完成使命。即使對方沒有給予任何壓力,他也會想盡辦法排除萬難,獨自將所有問題一一解決。在職場上,這种放手讓部下全權處理事情的管理方式,可以挖掘出部下的潛在能力。
  • 心理學:儘量讓孩子自己解決矛盾,否則長大後難以合群
    父母過分溺愛孩子,會造成孩子產生依賴型人格,在以後的成長中將難以適應環境變化。尤其是在小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如果孩子自己不能很好的處理矛盾,那麼長大後將會變得越來越難以合群。父母要做的頂多是引導,而不是幹涉。有些父母自己都沒明白怎麼跟人相處,所以會造成過度幹涉孩子矛盾的情況出現。這對孩子來講不是愛,而是傷害。如果他不能明白自己同他人的關係,他未來吃的虧只會越來越多。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我攔住了他即將飛起的第二腳,勸他不要這樣對孩子。他還是威脅孩子,回家也饒不了她。那些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真正的愛,而是被家長「過度幹涉」的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他們只是家長的牽線木偶,家長的傀儡。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早已被扼殺在幼小的時候。當他們有一天走向社會,才發現自己什麼決定都做不了,都是父母安排的。
  • 家長應不應該讓孩子合群?心理學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好事
    現在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可以說非常高,不管什麼都想讓孩子做到最好,有些孩子因為從小就不喜歡說話,然後家長就會認為孩子性格太內向並不有利於孩子的成長,希望孩子可以改變自己的性格。很多成人就會拿孩子內向的事情說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很有可能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嘴甜就是好事,所以也會經常拿孩子跟外向的人作比較。
  • 初中女生攢錢替「偶像」抽獎,媽媽求支招:要不要幹涉女兒追星
    武漢晚報9月13日訊(記者王春嵐 毛茵)房間貼滿海報,省吃儉用攢零花錢定做獎品,在「粉絲群」裡抽獎……讀初中的女兒喜歡上偶像男歌手,媽媽心裡很忐忑:要不要幹涉孩子追星?「孩子追星,其實是在追自己。」對此,專家表示,家長不宜粗暴幹涉,可以陪孩子巧妙「追星」,挖掘「明星」「偶像」的優秀特質,引導孩子發展成為同樣優秀的人。
  • 孩子交朋友,父母要不要幹涉?遇到這三種「毒友誼」,請幹涉到底
    也是這部小說讓我意識到,孩子交朋友這件事父母應該幹涉。比如在孩子上初一、初二的時候,孩子過生日,讓孩子邀請朋友到自己家來吃飯,然後去觀察判斷這些朋友的好壞!這一招似乎不太光明,甚至有點「勢利眼」,但為了避免孩子不被同伴影響顯得至關重要。
  • TA是「壞」孩子,你別跟TA玩!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孩子的社交範圍越來越大,父母的擔心也緊隨其後,唯恐孩子交友不慎,擔心孩子受到玩伴的影響養成不好的習慣。如何引導孩子交朋友?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聊聊家長該不該幹涉孩子交朋友的話題。
  • 孩子不合群該不該幹涉?搞懂認知風格,輕鬆應對孩子社交困惑
    獨立玩耍的孩子一、孩子不合群,家長該不該幹涉?喜歡自己玩耍的孩子場依存的兒童對外在環境非常敏感,很在意自己是否合群,對家長和老師的評價非常在意,如果環境比較積極,孩子也會變得積極,可一旦外界環境變成了消極,孩子的積極性就會受到打擊。
  • 孩子用手鐲跟朋友交換杯子,家長該幹涉嗎?寶媽:我去要回來!
    孩子用手鐲跟朋友交換杯子,家長該幹涉嗎?寶媽:我去要回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難免會送給他一些東西,小到零食玩具大到價值不菲的首飾擺件。照理來說,家長既然送了孩子東西,孩子就應當擁有這件物品的處置權。
  • 真正優秀的人,不一定合群
    最近,微博上有個熱搜話題:天生不善交際要變得合群嗎?很多網友展開了熱議:「和舍友相處的快自閉了,想快點畢業,想快點離開;改變不了,越是刻意融入,越是格格不入;一個人孤獨,合群又太累……」那麼,我們究竟要不要合群呢?
  • 家長微信群裡,女博士與家長對罵4小時,家長群聊喝酒不該罵嗎?
    這件事就是家長群裡高知女博士對罵崇尚酒肉文化的油膩家長。1、家長微信群裡酒肉文化成風,「油膩家長」大行其道,管理員採取不幹預政策。在廣西玉林一個家長群裡,家長聊最多的話題就是喝酒的話題,「我覺得五糧液好喝」「來啊,我來幫你倒酒」……這樣的話題老師也沒有幹預。
  • 讓孩子學跆拳道,那麼在訓練這件事上,不要過於幹涉孩子
    讓孩子學跆拳道,那麼在訓練這件事上,不要過於幹涉孩子!看到有很多家長送孩子去學跆拳道,表面上看孩子是主角,扮演著學習角色,其實家長也佔據了不可缺少的分量。同樣的,孩子訓練過程中可能會覺得很累、很苦,不想學了,家長沒有進行正確的引導,縱容孩子隨心所欲的行為,那麼孩子一些不太好的習慣很難改掉。既然選擇了讓孩子學跆拳道,就應該知道跆拳道訓練過程中的疼痛、累、與苦,是非常正常,所以在訓練這件事上,家長可以適當鼓勵孩子,但又不能過於幹涉孩子的訓練。
  • 微信群裡家長給孩子請病假 得知情況後 家長譴責學校隱瞞不報
    孩子都是父母眼裡的寶貝,對於孩子的健康問題,也是讓很多的家長十分關心的事情。現在的網絡也是十分的發達,老師為了能和孩子的家長溝通方便也是見了專門的微信群,這樣有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在裡面發布消息,而且孩子的家長之間也可以彼此的交流溝通。據最近的消息報導,湖南幼兒園的做法讓很多的家長表示不滿意。據一名孩子的家長反應,最近有好多孩子家長在群裡給老師請假的,都說自己的孩子生病了,經過詢問才得知,原來一個小孩得了皰疹性咽峽炎。
  • 孩子不合群?家長千萬不要用語言傷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有很多孩子在自己小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不合群的現象。當家長遇到這樣的孩子的時候,我們要耐心的引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很好的融入群體生活,有一個美好的童年。首先,家長帶孩子進入小群體。如果自己家孩子不怎麼合群,那家長首先要積極地帶著孩子融入一些小群體。
  • 家長注意:不要隨便給孩子挖耳朵!
    三、容易影響聽力耳道內的結構複雜,家長在孩子掏耳朵的時候,很難掌握深淺,稍有不慎就會損傷鼓膜。由於人的聽力和外界的聲波震動與鼓膜有很大關係,鼓膜受損,就會導致孩子聽力下降。其實,我們不要嫌棄耳屎,很多時候,它對孩子的耳朵可起著天然「保護屏」作用呢!對耳屎,我們應該保持科學正確的認識。
  • 孩子多次被咬,家長直接投訴到微信群!你怎麼看?
    (一)被咬孩子的家長角度自己孩子多次被咬,很心疼,也很生氣。換誰都會如此,無可厚非。發到群裡投訴,多半是為了更多的家長看到,引起更多家長的重視,甚至公憤。同時,也想引起老師的關注,早日出面解決。如果我的孩子反覆被咬,我認為這種情況是很嚴重的了,我一定會出手幹涉的。但是,我不會直接發到群裡,而是會和老師直接聯繫。
  • 研究發現:腦力超常的孩子往往會有這3個毛病,家長不要過多幹涉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想必各位家長都聽說過專注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各項能力,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腦力?「壞毛病」都是孩子智商高的表現,家長一定要牢記。腦力超常的孩子往往會有這3個毛病,家長不要過多幹涉一、喜歡模仿模仿可以說是腦力好的孩子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能夠幫助孩子快速學習,並養成良好的習慣,但是這種模仿能力也有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孩子容易模仿一些家長的壞習慣,這樣也容易讓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習慣,對未來生活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