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1月25日電(上海證券報記者 徐銳 張問之)金海高科、奧園美谷、山鷹國際、泉陽泉、甘化科工、盛新鋰能……這些看似陌生的上市公司簡稱,並不是剛剛上市或行將上市的新股,而是已在A股市場「摸爬滾打」許久的老面孔,只不過這個月剛剛換了新名字。
據上海證券報統計,今年以來,除「戴帽」「摘帽」等被動更名外,選擇主動更換證券簡稱且已生效的上市公司已超過70家,另有多家公司更名運作尚在推進中。
(小標題)更新名 展新貌
「一些公司選擇更名的背後,體現的是管理層對公司發展戰略、未來願景的思考和態度。」業內人士分析稱,從實際運作來看,這類更名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泛化」或「聚焦」。
先看「泛化」式更名,多是由於企業經過多年發展或經歷重大資產重組,或是原有主營業務受到挑戰的傳統企業又開拓了新業務,由此實現了產業升級或經營多元化,原有證券簡稱已不能反映企業目前主營業務的全貌,遂通過更名將主業屬性模糊化。
最新案例如已完成更名的金海高科,因原有簡稱已無法體現公司業務升級以及未來的發展戰略,簡稱中「環境」二字容易誤導投資者認為公司的主營業務與環保業務相關,金海環境日前宣布更名為「金海高科」。公司稱,近年來開始布局以研發創新為核心的高端製造領域,主營業務由網、網板、過濾器等傳統產品的生產製造,逐步向上遊新材料領域覆蓋,加大了在基礎材料方面的研發投入,並在主營的高性能過濾材料、功能性過濾材料、功能性過濾網及各類過濾器等產品上落地應用。據悉,金海高科新產品項目經浙江省科技廳認定的高新技術產品在2019年的銷售收入佔公司總銷售收入的比例為51.36%;今年上半年該比例達到53.10%。
選擇「泛化式」更名的還有蘭黛傳動、首航節能、萬通地產、紅宇新材、寧波水錶、良信電器等。蘭黛傳動稱,因公司主營業務已由動力傳動業務變更為動力傳動業務、觸控顯示業務雙主業發展模式,故更名為「蘭黛科技」;首航節能稱,因公司業務發展由上市時單一的電站空冷業務逐步擴展為集電站空冷、太陽能光熱發電、餘熱發電及清潔供暖、海水淡化等多元化產業共同發展,遂更名為「首航高科」。
「聚焦」式更名正好相反,企業在發展中主業優勢越來越突出,或業務更加聚焦於某一細分領域,進而通過更名來增加企業辨識度並展現出在相關產業持續深耕的決心。
今年5月12日,有「設計第一股」之稱的亞泰國際正式更名為「鄭中設計」。「這是回歸初心。」鄭中設計董事長鄭忠稱。據悉,從建立之初,鄭中設計就將原創設計業務放在公司發展戰略的首位,並逐漸形成了競爭優勢,成長為一家「以設計為靈魂」的公司。
再如,已剝離智能終端和配套業務轉而聚焦科技產業發展,進而由相關多元化轉為專業化經營的TCL集團,在今年2月更名為「TCL科技」;逐步確立「聚力眼科醫療業務」戰略發展思路的光正集團在10月份更名為「光正眼科」。
(小標題)更新名 迎新主
上市公司更名,除了為更好表現公司業務特點外,還受眾多因素影響,企業易主就是其中之一。易主不僅意味著控制權的變更,更帶來主業或者發展戰略的改變。易主之後更換證券簡稱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企業「辭舊迎新」,更好地反映企業新特點,以便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公司。
以三愛富為例,2018年初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控股股東變更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2019年,公司進一步聚焦文化教育業務,啟動化工資產的置出工作,到了今年3月,公司完成三愛富(常熟)新材料有限公司和上海華誼三愛富新材料銷售有限公司置出,化工板塊僅剩一家公司。基於此,為符合公司文化教育主業的實際情況,提升投資者對公司的客觀認知,三愛富從5月8日起更名為「國新文化」。
同樣因此而更名的還有泰合健康、東音股份等多家公司。如2019年收購山東羅欣藥業的東音股份,轉型進入醫藥製造業,公司自5月12日起更名為「羅欣藥業」;山鼎設計因控股股東變更為華圖宏陽投資有限公司,更名為「華圖山鼎」;泰合健康因控股股東變更為四川華神,更名為「華神科技」;紅陽能源因控股股東變更為遼寧能源產控集團,實控人變更為遼寧國資委,公司隨之更名為「遼寧能源」……
(小標題)更新名 有他因
還有一些公司更名則是為了消除原有的負面影響,或規避重名帶來的種種不便。如三維絲,因股東不合等原因,導致「三維絲」市場印象不佳,嚴重影響公司正常運轉。雖經多方努力,現已卸下重大歷史包袱,基本面已有全面改善,但仍很難扭轉市場對「三維絲」名號的負面印象,公司因此更名為「中創環保」。
再如昔日的「麗江旅遊」(現名麗江股份)曾表示,「麗江旅遊」與麗江地區旅遊行業及市場相混淆,在搜索公司相關信息時經常搜索到的是麗江旅遊市場相關信息,同時麗江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當地旅遊市場信息輿情監測時,經常監測到公司的相關信息,容易帶來不便,公司證券簡稱變更後具有更明確的標識。3月31日起,公司證券簡稱改為「麗江股份」。
同樣受重名困擾的還有中設集團(現華設集團),公司稱,目前國內企業的公司名稱、簡稱或證券簡稱中含有「中設」字樣的較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市場混淆,故更名為「華設集團」。
(小標題)更新名 勿短視
11月20日晚,澳洋順昌公告稱,鋰電池業務已經成為公司的最大利潤來源及最大的盈利增長點,擬將公司名稱從「江蘇澳洋順昌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江蘇蔚藍鋰芯股份有限公司」,擬將經營範圍變更為電池製造、其他電子器件製造等,並將在變更登記完成後,根據名稱變更情況向深交所申請變更證券簡稱。或受此消息影響,澳洋順昌近日股價連續漲停。
細數今年的熱門行業賽道,醫藥、新能源、科技、免稅位列其中。從更名情況來看,或已通過易主等方式完成產業轉型、或為更好地反映公司主營業務性質,一些企業期望在更名後的新證券簡稱展現出了公司的行業屬性。
以醫藥行業為例,覽海投資更名為「覽海醫療」、和佳股份更名為「和佳醫療」、富祥股份更名為「富祥藥業」、量子生物更名為「睿智醫藥」……
「科技」「電子」也出現在多家企業更名後的證券簡稱中,魯億通更名為「昇輝科技」、瑞特股份更名為「國瑞科技」等。此外,半導體業務已成為公司核心主要業務的耐威科技,更名為「賽微電子」;為突出公司的主營業務、商標和品牌標識,提高公司主營業務辨識度,旭光股份更名為「旭光電子」。
從二級市場表現來看,部分上市公司更名後股價出現上漲,熱門行業內企業表現尤為明顯,上海證券報資訊統計顯示,覽海醫療、中國中免、和佳醫療、旗天科技等公司在更名首日便收穫漲停。但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對此類公司的股價異動情形也比較關注,迅速下發關注函讓企業說明情況。
今年4月8日,剛更名不久的和佳醫療收到了深交所關注函。關注函指出,公司股票價格自3月24日以來連續上漲,截至4月7日收盤累計漲幅為66.99%,與同期創業板綜指偏離度較大。和佳醫療在回覆中表示,公司股價受疫情概念的刺激以及醫療板塊上漲的帶動下,在3月底開始大幅上漲。和佳股份自4月3日起更名為「和佳醫療」,而4月1日、2日、3日連續三個交易日公司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20%。
「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是誰在裸泳。」有市場人士稱,單純迎合市場熱點炒作的改名,短期內對公司股票有所拉升,但風口過了或當投資者意識到企業「含金量」不足時,相關企業事後很容易被市場詬病,企業形象受損或是給外界帶來不好的印象。只有踏實謀實業、專注做主業、不斷創造價值,才能使企業知名度持續提升、企業招牌越擦越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