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勇氣》是「勇氣兩部曲」的下卷、完結篇。同樣以百年前心理學者阿德勒思想為核心,以「青年和哲人的對話」故事形式展現。通過哲人與青年涉及教育論、組織論、工作論、社會論以及人生論的對話,著重於「該怎麼做,人才能獲得幸福」的闡述,講述「愛」和「自立」的主題。
哲人通過與青年在教書育人方面的對話,通過「實例」,讓我們看到阿德勒式的「幸福」,幸福是利他、是奉獻,是教人「自立」。「自立」的目的是消除自我的「世界中心」,發自內心的尊重,作為社會共同體的同在,不是「我」,不是「你」,是「我們」。
幸福是主動的去愛,愛需要主動的「培養」,這是艱難的過程,是需要勇氣的過程,這樣才有選擇人生的自由。
本書的背景是,青年在了解了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以後,從之前的圖書管理員辭職,重新找到了一份小學老師的職業,想同老者那樣傳播和講解阿德勒的理論和方法,解救眾人也解救自己。但在這過程中,卻遇到了很多的問題和困惑,最後漸漸否定了最初堅信的理念,於是三年後,又來到了老者的居處,與老者交流和討論。
本書前半部分探討如何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印象最深刻的是:
關於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成才,而是自立。學生們從學校畢業後,不久就會愛上某人、實現自立、成長為真正的大人。
關於「賞罰」的教育手段,既不可批評也不可表揚。尊重,共情,信賴,促進學生自我認同才是幫助其自立成長的關鍵。
尊重,首先要看真實的那個人,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要努力去發現那個人本身的價值,並且進一步幫助其成長發展,這才是尊重。在企圖操控和矯正他人的態度中沒有絲毫尊重。
價值,不要從「與他人不同」方面尋求價值,而是從「保持自我」方面尋求價值,這才是真正的個性。不認可「真正的自我」,一味地與他人進行比較,盲目地突出「不同」,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關於自立,就是脫離自我中心性。既不是經濟方面的問題也不是就業方面的問題,而是對待人生的態度、生活方式的問題。
自立,告訴孩子「這事你可以自己決定」。告訴他自己的人生、日常的行為一切都得由自己決定。並且,假如有做出決定時需要的材料—比如知識或經驗—那就要提供給他們。這才是教育者應有的態度。
繼而,作者又提出了幸福的勇氣,這是本書後半部分的主題。作者認為,自立既不是經濟方面的問題也不是就業方面的問題,而是對待人生的態度、生活方式的問題……
愛是由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在這裡必須追求的既不是「我」的幸福又不是「你」的幸福,而是「我們」的幸福。
世界很簡單,人生也是一樣。但是保持單純很難,因為這需要不斷經受平凡日常的考驗。然而我們終究要邁出這第一步,然後保持繼續走下去的勇氣。以最後的告別的想法去處理各種人際關係,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相處都是以告別作為前提開始認識的,簡單來說就是珍惜眼前人。
人活著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無論對方是誰,我們都沒必要按照他人期望的方式去生活。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幸福就是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自己的事業和喜歡的東西,和愛的人生活在一起。
幸福就是一種感覺,常和滿足聯繫在一起。它不取決於人們的生活狀態,而取決於人的心態。心安即幸福。世界很複雜,人生也一樣。認真活在當下,我們能做的事情也許就只有一件。心簡單了,一切都變得簡單,幸福也就容易獲得。
畢淑敏說:「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日子裡經常看看太陽,心就會不知不覺地暖洋洋亮光光。」
如果說「被討厭的勇氣是一副世界地圖」,那麼「幸福的勇氣」則是指引我們走向世界的導航儀。人生的三大課題「工作、交友與愛」,從課題分離,尋找共同體感覺,通過自立、他者信賴、他者貢獻不斷追求幸福的勇氣。
如果說「一切的煩惱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那麼「一切的幸福」同樣也是來自於人際關係。學會自立、學會愛,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創造這種未來的是你,不要迷茫。看不清未來,這說明未來有無限可能。正因為我們看不清未來,所以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
「世界其實很簡單,只要我們保持單純即好」。願我們都可以擁有追求幸福和愛的勇氣,歲月靜好,靜待時光檢驗!
學習哲學或者心理學,其實是為了自我觀照,從而解決問題,讓自己更自在、更幸福的生活。
阿德勒哲學就是這樣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哲學,阿德勒是一個徹底的實踐主義者。
幸福的勇氣,就是愛的勇氣,鼓起勇氣踏出第一步,永不止步,無盡的積累和堆疊就是「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