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聖陸羽曾說:「寧可終生不飲酒,不可三餐無茶飲。」對中國人來說,喝茶既解渴又養生,是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
根據發酵程度的不同,茶葉可分為綠茶、紅茶、烏龍茶(青茶)、黑茶、白茶和黃茶六大類。
不同的茶葉衝泡時各有講究,茶水比例、水溫、器具等直接關係著茶的口感與保健功效。
每種茶分別該怎麼泡?一張表為你總結清楚
劃重點
泡茶時,如果隨意取一把茶葉,扔進茶壺裡泡上一整天,那你基本很難體會到茶葉的甘醇。
想把茶的香和醇留在茶湯裡,衝泡時就需要下一番功夫。
1.熱水溫杯
泡茶前,建議先將少量熱水注入茶壺,衝淋一遍,既可以清潔茶具,又能提高茶具的溫度,有利於充分發揮茶香。
2.根據個人喜好,調整投茶量
投茶量與茶湯的口感、顏色密切相關。喜歡濃醇口味的人,可以在推薦的茶水比基礎上,適當增加茶葉投放量;喜歡喝淡茶的人,則可以減少茶葉的量。
3.洗茶
老白茶、普洱茶、黑茶、烏龍茶等,通常需要先洗茶(用沸水衝泡3~5秒,再快速倒掉頭泡茶),這樣既能起到醒茶作用,又能給茶加溫,利於茶香揮發。
4.注水
在往蓋碗注水時,水壺可以提高一點,這樣可使茶葉上下翻滾,均勻受浸,讓茶湯濃度一致。
適合用來泡茶的水有無汙染的山泉水、純淨水和礦泉水。弱鹼性的自來水,容易使茶葉中的多酚類物質氧化,不建議經常用來泡茶。
5.浸泡
用蓋碗浸泡時,可用蓋子撇去浮沫。用紫砂壺泡茶,蓋上杯蓋後,可用熱水澆淋壺身,這樣有利於茶味析出。
功夫茶浸泡時間不宜過長,可通過觀察湯色決定是否出茶。
6.出茶
出茶時,可先將茶湯倒入公道杯,再以打圈式倒入品茗杯,約七分滿即可,以免燙傷。
7.品茶
品茶「品」的是茶湯的顏色、茶香、味道等,一杯茶可分三口喝,暗含著「一苦二甜三回味」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飲茶的溫度最好不超過50℃,可將手貼在茶杯壁上,感覺到溫熱或稍熱即可。
喝茶,先看體質
茶有溫熱寒涼之分,一般認為不發酵茶性涼,發酵茶性溫,喝茶前要辨別茶性。
低發酵茶
燥熱體質者
綠茶、白茶、黃茶的發酵程度較低,對胃有一定的刺激性,經常腹瀉、怕冷、容易水腫的人和老年人,不宜過多飲綠茶。
低發酵茶比較適合上火起痘、體壯身熱的燥熱體質者飲用。
半發酵茶
適合大部分人
烏龍茶茶性適中,不寒不熱,屬於半發酵茶,適合大部分人。秋天喝烏龍茶,有助緩解秋燥。
發酵茶
脾胃虛弱者
發酵茶主要包括紅茶、普洱茶等,這類茶經過發酵工序,茶性溫潤,對腸胃的刺激較小,尤其適合腸胃功能弱、畏寒怕冷和從事體力勞動的人,而容易上火的人不宜過多飲用。
後發酵茶
氣血體質者
黑茶屬於後發酵茶,尤其適合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愛出汗的氣虛者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