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戰疫故事|「留城」當了42天搬運工 華科大副教授:起初想逃離...

2020-12-13 封面新聞

華中科技大學校友會志願者團隊

封面新聞記者刁明康 楊尚智 田源 王祥龍 發自武漢

「有那麼幾天,我迫切想逃離武漢。現在我很開心,搬一堆白菜都很開心……我真正想說的是,研究公共危機,一定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而不是發表在期刊上……」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後,從想逃離武漢,到當搬運工42天,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孫春霞的思維,依舊那麼跳躍。

曾經惶恐

逃了再也不回來

3月14日中午,暖陽。

華中科技大學校園內,一個23人的志願者團隊,正在一輛紅色大貨車上忙碌。

車內裝著蒜苗、韭菜、蓮花白和蘿蔔。幾個小時後,這些從河南連夜運到武漢的愛心蔬菜,將端上江夏區多個家庭的餐桌。

孫春霞報名當志願者搬運物資

志願者們分成兩組,一組在車上卸貨,另一組開著自己的私家車,負責向定點社區轉運。

這些志願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校友會成員及他們的家屬、朋友。他們有的是IT企業高管、公司老闆,有的夫妻上陣,或是父親帶著兒子來幫忙。年齡最大的超過60歲,最小的18歲。

孫春霞是其中之一,她今年46歲。

她負責卸貨,一身藍色防護服,臀部已經磨破,手臂、肩、背,多處沾著黃泥和老菜葉。

孫春霞在搬運河南運來的愛心蔬菜

「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一片慌亂,沒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志願者。」

孫春霞是新疆人,父母跟著她在武漢生活,哥哥是北京某高校教授。

今年1月初,哥哥從北京來武漢探親。1月14日,哥哥返回北京後,被確診患上新冠肺炎,成為北京市第35例確診病人。幾天之後,病情愈加嚴重,被送進重症病房,還寫下了遺書。

孫春霞很震驚,既擔心又無奈。

此時,正值武漢封城前夕,整個城市籠罩在疫情的惶恐中,孫春霞和父母也因為哥哥被確診,只能在家中自行隔離。

一邊擔心哥哥,一邊不知道自己和父母情況如何,孫春霞幾近崩潰。

「哥哥是我邀請來武漢的,那幾天,大家都還沒有戴口罩,他就戴上了。像他這麼有防範意識的人都被感染了,不知道我們怎麼樣?」

孫春霞說,「講真,那時候迫切想離開武漢,再也不回來了」。

天就亮了

留在城裡當搬運工

不幸中的萬幸!

在北京地壇醫院醫護人員的全力治療下,哥哥熬過一劫,轉入普通病房。孫春霞和父母在家隔離,也沒被感染。

孫春霞覺得,「天突然就亮了」。

此時,武漢封城,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員和救援物資正源源不斷進入武漢。

孫春霞原本忙著寫論文,得知進入武漢的物資無人對接和裝卸,她決定去當志願者。

卸貨間隙

2月2日,華中科技大學志願者團隊正好招募隊員,孫春霞便報了名。

第二天,她和其他隊員就被派往漢陽國博中心,負責裝卸物資。

從此,每天早上不到8點,她和華中科技大學武漢校友會的志願者都會趕到指定地點,卸貨、裝貨。

隊員陳星旭說,女同志像男同志一樣,該扛的扛,該背的背,一刻沒有休息,裝消毒水的車上,罐子破了,整個車廂全是消毒水味,工作幾分鐘就要跑出來透氣,一些女同志長時間站在消毒水裡勞作,深色運動鞋變成了粉紅色……

孫春霞和志願者隊友搬運蔬菜

孫春霞曾是運動員,上學時專門練過體育,工作後也經常鍛練,但一天的高負荷勞作下來也喊吃不消。「有時候一天十幾個大貨車,一車物資就是幾十噸,全是我們這幫人卸下來,再分發完的……」陳星旭回憶。

心疼過後

轉戰幫助重症患者

七八天後,副教授搬運工孫春霞又主動加入另一項幫扶活動――幫重症病人找病床。

孫春霞說,幫人尋床,原因有兩個,一是網上求床重症病人多,二是華中科技大學也有專家教授因感染去世,「特別心疼」。

讓孫春霞心疼的,一位是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紅凌,因感染新冠肺炎,於2月7日逝世。一位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教授、副主任醫師林正斌,因感染新冠肺炎,與2月10日逝世。此後,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教授段正澄逝世。

當時,志願者團隊分為多個小組,部分人負責在網絡上收集求助者信息,核實真偽;部分人負責把求助者信息登記造冊,按區域、病情急緩劃分;部分人負責聯繫醫院找床位。

「有時凌晨2點鐘還在接電話,求助信息實在太多。」孫春霞印象最深的是求助者範女士。

範女士是個生意人,在武漢有兩家公司。疫情發生後捐款150萬,又捐了200萬元的物資。

不料,沒過多久,她父親被感染,病情越來越重,但找不到病床。無奈之下,範女士只好上網求助。

孫春霞在國博方艙醫院搬運物資時,認識了另一隊的一位志願者。這位志願者的兒子,在老師朋友圈看到範女士的求助後進行了轉發,最後幾經周轉,信息到了孫春霞手裡。

2月10日左右,孫春霞聯繫範女士,核實了情況,當天便通過各種渠道幫忙聯繫床位,但所有醫院都滿床。

這期間,她也曾遇到這樣的回覆,「不是說,捐了款和物資就能搞特殊」。

孫春霞急了,「捐款的時候,她爸爸還沒被感染,她並非拿捐款來換床位」。

幸運的是,其中一家醫院在晚上10點左右,轉走幾位輕症病人,範女士的父親得以入院。

孫春霞和志願者扎花送醫護人員和病人

為病人找床位,核實病情很受煎熬。

電話對面,不少病人是家庭式感染,有的病情還很嚴重,「孫老師你們幫幫我們,我的爸爸現在吐血了」。

還有的病人,即使是志願者聯繫到他,他也拒絕接受幫助,「因為他們已經絕望了,說不用我們幫忙了,死就死了。」

孫春霞回憶,有一天,一位女志願者承受不住,接完求助者電話後,歇斯底裡地哭了快一小時,哭完又繼續接電話。

「包括我在內,那段時間整個志願者團隊,感覺都抑鬱了。」孫春霞說。

不過,由於大家的持續奔波和努力,求助信息也逐個得到解決。

從2月8日左右開始到2月20日,孫春霞和她的團隊,先後幫助超過300位病人找到床位。「最後我們了解,沒有一個病人去世,全部都康復了。」這樣的結局,最令孫春霞開心。

抗疫後期

為200孩子找英語老師

隨著應收盡收政策的持續推進,以及方艙醫院開始大量收治病人,尋床求助電話越來越少,直到最後一個也沒有了。

孫春霞又想著,眾多醫護人員來武漢支援抗疫,他們孩子在家中沒人教英語。作為公派美國留學和工作過,她的英語還不錯。於是,她決定為醫護人員的孩子做點什麼。

正好,校友王俊一開辦了「億蘭·精英在線英語」教學課。

兩人一商量,王俊一說,可以拿60個課時給醫護人員孩子免費用。孫春霞一算不夠,因為醫護人員的孩子都特別小,一個星期最少得上2―3次課。

她便聯繫了美國亞利桑那、弗羅裡達、紐約、新澤西等地的華人協會,徵集志願者。志願者要求是英語母語,每一個志願者培訓都要將近三個星期,「像我的研究生學生,他們報名我們都不要。」

最終,來自美國亞省希望中文學校的多名高中生和「億蘭·精英在線英語」的多位老師成了醫護人員孩子的老師。

孫春霞發起的志願者團隊,為一線醫護人員孩子教授英語

不過,這中間困難也不少。

國外志願者不用微信和QQ;國內,醫護人員離開後,家中小孩和老人也不懂電腦。

志願者團隊又為此專門成立教務組和技術組及家長群。技術組負責教會國外的志願者用QQ,遠程操控醫護人員孩子的電腦,給他們安裝QQ,教他們使用。

志願者以青年學生為主,孫春霞14歲的兒子和王俊一13歲的女兒,是年齡最小的兩個。

團隊組建好了,又遇到時差問題,幾經協調,最終才統一使用北京時間上課。

「零基礎的小孩是最幸福的,他們不需要改口音,反倒是10多歲的小孩,需要海外的老師們指正,舌頭要頂在哪裡,怎麼發聲」。

孫春霞的兒子很負責,還專門花了1980元買個畫板,邊繪畫,邊給孩子們講課。

他告訴媽媽,因為學生年齡太小,有時候難以理解上課內容,有了畫板,「講耳朵的時候,就把耳朵一筆筆畫出來,弟弟妹妹們就記得住」。

再次呼籲

「讓論文不只是發表在期刊上」

孫春霞的本行,是研究公共部門戰略管理和公共服務。每天,她要做的事很多,白天搬完物資,晚上回家還要寫論文。

「我有一篇論文已經寫完了,寫的就是新冠疫情下的PPP模式。」

孫春霞認為,政府和非營利組織之間是兩條體系,在真正的危機救災時,會影響效率或者資源的合理配置,這就需要政府提前做好各級預案應對。

孫春霞和志願者扎花送醫護人員和病人

她說,像火災、地震之類的突發狀況,應該有1234級預案,根據不同的風險,啟動協調不同的人群和物資。

以物資舉例,在災害面前,每個居民每天應分多少白菜,每個醫療隊的醫生每天分多少奶茶,諸如此類的細緻資源配置,單靠政府無法做到盡善盡美,應急預案必須依靠社會企業共同完成。

她還建議,可以由政府與各民生相關企業籤訂協議,保證企業有一定物資庫存,災害來臨時由政府統一採購,「我們講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危機救災的時候更要保證這種均等化,尤其是弱勢群體。 」

對於這42天的經歷,孫春霞說,能親自參與愛心的傳遞,「很開心,包括搬那些白菜都很開心,這種幸福是在正常狀態下永遠無法體會得到的……」

「我真正想呼籲的是,做公共危機的研究,一定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而不是只做與實際脫軌的科研,就像是我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而不是發表在期刊上。」她說。

相關焦點

  • 戰疫故事|我是小小戰疫推送員
    一方面將防疫抗疫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案例融入思政課教學;另一方面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教學,讓學生在中國戰疫的社會大課堂中觀察和思考。「書寫你的抗疫故事」是我本學期採取的實踐教學形式之一,學生是疫情親歷者、參與者、見證者,現在要成為記錄者、書寫者,用文字記述抗擊疫情期間的所見所聞。
  • 直擊零點明天華城小區:有人出門想吃夜宵,有人回家團聚,熟悉的生活回來了
    網約車司機彭輝:最想回去陪陪家人 14天前 因為搭載乘客 意外滯留明天華城的網約車司機彭輝 成為了大家關注的對象 隔離期間「我剛到的時候一直打地鋪 居委工作人員給了我單人床 還有小區居民給我送食品、水果 讓我覺得特別溫暖、感動 這是讓我值得銘記一生的經歷」 女朋友蕭女士則說 「很少和他分開這麼長時間 平時只能通過視頻看看他 現在最想共度一個周末」
  • 教授最想推薦哪些書給大學生看?上科大42位教授推薦了128本中外圖書
    「上科大'立志、成才、報國、裕民'的育人理念, 第一條就是立志,通俗點說就是想清楚自己今後要 做什麼。要做到立志,首先要為這個世界建立時間和空間的坐標系,了解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定位。」這段話是上海科技大學(以下簡稱上科大)信息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院江智浩在參加學校第二屆教授薦書活動時,針對自己所推薦的一本書——《樞紐:3000年的中國》,所寫的推薦語。
  • 科大在行動:戰疫情!挺青島!護科大 !
    科大在行動:戰疫情!挺青島!護科大 !疫情面前 迴避沒有出路戰勝疫情 責任不能缺席全員核檢 眾志成城青島健康 一切如常我們共同護科大 我們戰疫在路上面對疫情 我們絕不退縮面對危難 我們一起戰鬥
  • one·城 || 科大的櫻花再美,我也不會去了
    講述你的故事 成為故事的主角生活在這座城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它們匯聚在一起,成了這座城的故事。one·城系列欄目,希望把這些散落在合肥每個角落的故事都還原成文字講給你聽。這期故事是來自一位即將畢業的大四姑娘的心事,分享給你們。
  • 武大教師「滯留」南極 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
    近日,武漢大學南極科考隊員趙羲因疫情「滯留」南極,被雪龍號和雪龍2號歷時42天接力送回國的硬核返程故事引發關注。作為一個武漢人,趙羲在疫情期間卻「滯留」在南極,她為家鄉焦慮過也祈福過。
  • 我的戰疫故事 | 桂婕茗: 「不稱職」的媽媽
    作者: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 初2018級 桂婕茗昨天晚上,我又在日曆上畫了一張哭臉。我撇著嘴數了數,一共攢了37張這樣的臉。37張哭臉,代表著我已經有37天沒有見到媽媽了。我在成都,媽媽在南充。
  • 我的戰疫故事|石琸然:疫情時期的「多味」生活
    我瞬間呆住了,也就是說我們的以色列遊泡湯了。我的淚一下就忍不住了,「為什麼媽媽不能說我們已經到機場回不去了?」我微微翕動鼻翼越想越委屈。但爸爸的一句話提醒了我 「這是媽媽的職責所在,現在是特殊時期,我們不能只顧著自己的小家,應該多想想大家。疫情那麼嚴重,我們更該全力支持媽媽,讓媽媽安心工作。」
  • 「你想媽媽嗎?」「我想,我也得堅強著。」皮影動畫講述戰疫故事
    「你想媽媽嗎?」「我想,我也得堅強著。」最近,一位援鄂女醫生6歲女兒的話上了熱搜,引發網友關注。為此,北京的民間皮影藝人們創作了一部《我想,我也得堅強著》的皮影戲,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來再次演繹抗疫的動人故事,為戰疫一線醫護者的親屬們點讚,傳播正能量。
  • 我起初只是想知道她的名字
    我在微信聯繫人裡找尋她的名字,就像起初我在年級人名單上找尋她的名字一樣。盯著手機頁面上的「新春倒計時」,時間它不慌不忙地從我眼前溜走,回憶卻悄悄地四處蔓延。這一年,疫情,網課,延考,返校,封閉,擔憂,支援,期待,感恩,志願……有的人仿佛在一夜之間變老,有的人好像在經歷之中長大。
  • 「網紅小區」明天華城的「神獸」回校啦!過去14天裡有「家校接力...
    在上了整整兩周網課後,今天,浦東新區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的「神獸」們重返學校了。一大早,明天華城的家長們為澧溪中學送上了錦旗與感謝信。這個計劃,由9位家長組成的「澧溪錦旗小分隊」已經準備好幾天了。原來,在小區因新冠散發病例而封閉管理的日子裡,有不少「家校接力」的暖心點滴……圖說:明天華城家長們為澧溪中學送上錦旗 受訪者供圖手寫答案,每天來回七八遍澧溪中學是明天華城的對口學校。這一次封閉管理,大約有100個孩子留在小區裡。
  • 原南京大學副教授任職街道辦!經歷從中科大到哈佛博士後的求學路
    曾就讀哈佛大學物理系的她,2013年成為該系腦科學中心博士後,同年回國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任副教授;2018年出任桃源街道辦副主任。該街道轄區內有著名的深圳大學城,而羅林姣恰恰兼任街道辦建設部部長、掛點大學城社區,可以說「才盡其用」。雖然羅林姣的學術生涯令人惋惜,但是憑藉強大的名校背景,她也依然是當之無愧的成功人士。
  • 回首從慌亂到安心的14天,明天華城小區居民搞了小小的儀式
    2020年12月4日晚,上海浦東新區周浦鎮明天華城小區大門處於封閉狀態,亮著燈光。 澎湃新聞記者 李佳蔚 圖12月4日晚,距離明天華城小區降為低風險地區還有幾小時,10歲的多多給家人彈了首《明天會更好》鋼琴曲。她的媽媽趙女士,為一家人包了頓韭菜雞蛋豬肉餡餃子,燒了一桌菜,「作為一點小小的儀式吧」。
  • 戰疫| 湖州市中心醫院兩名援喀什核酸檢測隊員凱旋
    戰疫再出發 喀什加油 ✨ 高效戰疫 作為檢驗科、病理科黨支部的支部書記,46歲的鄒偉華主任帶著同樣身經百戰的老黨員辛少軍技師跟隨浙江援疆團隊踏上了前往喀什的專機。 凌晨抵達喀什後,顧不得休息,大家上緊發條,用了不到12小時快速組建核酸實驗室,只為保證天一亮就能進行核酸檢測。 鄒偉華和辛少軍所在的浙江援喀檢測醫療隊二組由湖州組和浙二醫院組成。雖然整體年齡結構偏大,但在夜班、加班中依舊錶現突出,完成工作量位於前列。
  • 我的戰疫故事|谷之謙:勇敢的人
    他雖然沒有到武漢,但他也放棄了休假,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工作,自從疫情爆發他已經很久沒有休假了,聽媽媽說爸爸現在調到內科幫忙,每天基本是連軸轉,上完夜班第二天馬上又要上班,而且還要和內科的叔叔阿姨們一起出診。我有點擔心爸爸的身體吃不消,但是我又為他感到自豪,因為他是保護我們的英雄。
  • 在魔王城說晚安:公主逃離魔王城,再次回到人類世界!
    《在魔王城說晚安》不知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這是十月番裡最為搞笑的一部動畫,故事圍繞被魔王抓走的公主在魔王城一系列熊孩子行為展開; 在看這部動畫的時候,你會感受到公主的強大,無論魔族還是魔王,都屈服在公主的熊威下;既然公主這麼強,為什麼不逃離魔王城呢?
  • 「我想留在基層 做好本職工作」
    回顧即將過去的2020年,甘如意曾騎行在冬雨中的318國道上,也曾站上鮮花簇擁的領獎臺,但無論是在疫情中一腔孤勇地回單位,還是在獲獎升職後依然選擇留在一線,25歲的甘如意始終有著堅定而清晰的目標:「我想留在基層,想繼續做化驗工作,這是我的本職工作。」
  • 沙畫《無聲的戰疫》:「沒有被禁錮的城,只有不離開的愛」
    沙畫《無聲的戰疫》。紅網時刻3月5日訊(衡山站記者 餘浪沙 潘偉 徐梅芳)「沒有被禁錮的城,只有不離開的愛。」近日,衡山市民尹瑤創作了一部3分25秒的沙畫《無聲的戰疫》,描繪了丈夫與七歲的女兒告別,穿上防護服與同事們一起奔赴戰「疫」一線的故事。該作品以其新穎的形式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尹瑤的丈夫王翀是南華大學附屬公共衛生醫院愛滋病科副主任醫師。疫情期間,王翀主動申請到戰「疫」一線,負責接診各類發熱的病人,篩查有無新冠肺炎等工作。
  • 電影頻道《戰疫故事》直播送別 援鄂天使難說再見
    「下一次回來,我希望能脫下口罩,好好感受這個城市。」鏡頭裡匆匆一瞥,一位年輕女醫護留下這樣的心聲。疫情歸零之日,想必也是英雄重歸的起點。  燕子回來了,想家的人回來了  同樣馳援荊州的171名內蒙古自治區醫療隊員,也在《戰疫故事》直播日走上回航之路。
  • 青春戰疫|我創作了一支評彈,想唱給那個剪髮護士聽
    「我就想一支評彈給她聽,這是我寫給她的,也是寫給所有在一線抗疫的上海醫護工作者的。」陸錦花對青年報·青春上海記者說。我知道剪掉長發有多麼不舍閔行醫院護士劉文進第一時間奔赴武漢抗疫一線,為了防護的需要而不惜剪掉自己養了很多年的秀髮的故事讓很多人動容,其中就有吳新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