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這句詩,經常被人引用,來表現戰爭、矛盾或重大變革到來之前的緊張氣氛,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上句是什麼,作者是誰?今天,一起來弄清楚全詩:
鹹陽城東樓
唐·許渾
一上高城萬裡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許渾,字用晦,擅長律詩,技法嫻熟,其詩多寫個人閒適生活,因詩中「水」「雨」字居多,後人以「許渾千首溼」稱之,名篇多為懷古詩,在晚唐影響力很大。
這首詩寫於唐宣宗時期,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是對當時晚唐國情的真實寫照。晚唐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唐玄宗怠政引發的安史之亂,揭開了中晚唐的序幕。後期的唐朝面臨最主要的兩個問題,一個是藩鎮割據,另一個就是宦官當權。由於藩鎮掌有大量的軍權,國家經常出現叛亂,常年的戰爭消耗著日漸衰弱的國力,唐朝再難恢復以往的繁榮,同時吐蕃等外族也經常擾亂中原,這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隱患。晚唐宦官長期把持朝政,一手遮天,每一代皇帝誰來當也是由他們商定。唐文宗時期,多次聯合大臣密謀剿滅宦禍,結果每次行動都為宦官所敗,甚至發生了令人震驚的宦官連殺朝廷六百多位大臣的「甘露之變」,文宗被軟禁至死。晚唐近十位皇帝,約一半都死於宦官,約一半死於丹藥,整個晚唐的命運都在宦官的撥動之間。
後期的皇帝並非沒有勵精圖治的,比如唐憲宗、唐武宗、唐宣宗等。唐憲宗李純重用良臣,削弱了藩鎮的力量,短期內解決了問題,但是犯了和唐玄宗一樣的毛病,有始無終,導致藩鎮捲土重來,他自己被宦官陳宏志所殺。唐武宗李炎廣納言論,善用宰相李德裕,革除弊端,一度使唐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但是一心想要成仙,誤服丹藥而死。至於唐宣宗李忱,更是了不得,他生活上勤儉節約,政治上大力整頓,打敗吐蕃,平息藩亂,限制宦官,一時間國家繁榮穩定,欣欣向榮,創造了「大中之治」,後人美稱「小太宗」,可惜他還是一味想要求長生,死於丹藥。
許渾的整個人生恰處於晚唐時期,這首詩雖然寫於宣宗的大治時期,國家表面上呈現出繁榮的景象,但是背後仍然潛伏著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國家平穩但並不平靜。一日黃昏,他登臨鹹陽城東樓,極目遠眺,仿佛看到了大唐江河日下的形勢,有感而寫下此詩。
起句「一上高城萬裡愁」點題,一個「愁」字,奠定了全詩的基調。接著「蒹葭楊柳似汀洲」一句,寫望中之景,似乎在抒發鄉思之愁。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兩句,繼續寫樓上遠望之景,非常精彩。遠處溪邊的陰雲已起,太陽逐漸落到了樓閣之下,光芒慢慢被掩蓋。在蔭翳的天幕下,鹹陽城東樓上突然捲起了一陣陣亂風,看來是有一場大雨要來了!這是詩人看到的自然實景,同時也是他預想到的國家命途的寫照:藩鎮之亂與宦官危機並伏,大唐的前途並不光明,分明潛伏著一場大的危機。這兩句也間接地表現,詩人內心的愁並不單單是羈旅之愁,還有對國家前途的擔憂。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後兩聯算是懷古詩常用的技法,用秦苑、漢宮作前車之鑑,來給後人以警惕。「行人莫問」幾個字,表現出個人在滾滾歷史車輪前的無助,國家的命運很難因一個人的意志而改變,這就像,譁譁東流的無情渭水,去則不返。
後來的事,我們都知道了。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大梁,歷時二百八十九年的唐王朝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