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標準粵語?它是如何發展和存在的?

2021-02-20 粵語文化館

很多外地的朋友來到廣東學習廣東話,經常可能被廣東朋友仔說「你嘅廣東話唔系好標準喔~」,so,咩系標準粵語?還有很多人質疑「粵語有標準之說嗎?」等,以下帶大家了解你們好奇的「粵語標準」!

先睇下最終結論再來睇具體考究:

〔粵語標準是一種並非由官方頒布並強制執行的標準,而是一種基於粵語地區高度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公眾自發認同並執行的語言標準。(在港澳地區是「文化範疇」〔自願執行〕與「政治範疇」〔強制執行〕的兼有形態)

以下是具體的考究分析:分三步(綠色標註

● 首先,我哋先睇下「語言標準」的定義

· 在百度百科中搜索「標準語」,其定義為:

﹝原文連結:https://baike.baidu.com/item/標準語﹞

原文摘取:

「標準語(Standard Language)是語言學分支社會語言學的重要術語。」

「標準語是一種享有最高社會地位的語言變體,通常以在一個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區受過教育的本族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為基礎。標準語為政府和司法部門採用,也用於新聞媒介、文學作品、正式的講話或寫作、正規教育以及對非本族語者的外語教育。許多國家的標準語同時被指定為全國語或官方語。不同於標準語的變體叫做非標準語(Non Standard Language),其發音、語法和詞彙明顯有別於公認的標準。標準語和非標準語無優劣之分。」

注意到劃線的地方,首先可以確定的是標準語是語言學範疇而非政治範疇的概念,其次,標準語可以由「政治」或「文化中心地區」作為定義基礎,最後,標準語是獲得「公認的」。

· 再來看維基百科的定義:

﹝原文連結:https://zh.m.wikipedia.org/zh-hans/%E6%A0%87%E5%87%86%E8%AF%AD﹞

原文摘取:

「標準語(英語:standard language),也稱為標準方言(standard dialect)或標準化方言(standardized dialect),是一種語言的正規,用正規語法和正規發音。在公開場合講話通常用標準語,因為有些外地人聽不懂地域方言。經過標準化後就稱為標準語,與地區方言相異。」

可見,維基百科的定義更傾向於具有規定語法和規定發音兩個方面進行定義,而且方言也是可以具備標準化的。

結合以上的定義,可見「標準語」的說法是基於語言學範疇的,它可以基於政治基礎或文化基礎,是政治上或文化上,在一個特定區域獲得普遍公認的語言(語法、語音等)使用標準。

· 我哋來睇粵語是否符合以上兩個定義的要素:

1.  政治地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官方語言和大灣區政策允許的公共場合、媒體及小學考察課程用語;

  在百度百科「現代標準漢語」詞條中也特別進行了說明:

原文截圖:

  參考:《2017年廣州小學開設粵語課程》

2.  文化認同:粵語所在的國內區域主要是兩廣和港澳地區,特別是如今的粵港澳大灣區應用較廣,該地區對於廣州作為文化中心及粵語作為公用語言的文化認同感非常高;

  可參考:

《語言戰略研究:廣州人語言態度與粵語認同傳承》

3.  語法及發音的規範化:粵語以廣州話作為標準音進行規範化的歷史非常早。這就是外省同胞頗感好奇的「粵拼」(粵語拼音)的來源、發展歷程:

  廣東話以廣州話為標準:

〔截圖來源維基百科詞條「廣東話」〕

原文截圖:

  在拼音化之前是「反切法」記音(《康熙字典》、《廣韻》等):

〔截圖來源維基百科詞條「反切法」〕

原文截圖:

  到民國時期,也曾使用「粵語注音符號」記音:

〔截圖來源維基百科詞條「粵語注音符號」〕

原文截圖:

  而我們探討的主要是近代的「粵語羅馬化(拼音)標音方案」:

從儲存在GitHub資料庫的現存資料中考究,標準粵語發音的規範化及拼音化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855年《初學粵韻切要》和1856年《英華分韻撮要》。

﹝參考:https://github.com/jyutnet/cantonese-books-data﹞

資料截圖:

維基百科:《英華分韻撮要》連結: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B1%9F%E6%B9%96%E5%B0%BA%E7%89%98%E5%88%86%E9%9F%BB%E6%92%AE%E8%A6%81%E5%90%88%E9%9B%86﹞

原文截圖:

目前粵語拼音方案主要有:

〔截圖來源維基百科詞條「粵語羅馬話方案」〕

原文截圖:

應用較廣的是香港語言學學會拼音方案、廣東拼音方案、教育學院拼音方案、劉錫祥拼音方案和耶魯拼法。谷歌有推出粵拼輸入法,微信、訊飛輸入法等也有粵語語音輸入,皆是基於以上拼音方案及標準庫。

還可以參考: 《北京大學羅言發:澳門粵語音系的歷史變遷及其成因》

可見,廣州話作為粵語標準是完全符合以上定義中各要素的!

● 粵語標準是一種基於高度文化認同感及歸屬感的語言標準

由以上分析可見,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進行語音規範的歷史已經相當悠久,這得益於廣東地區近代對外來往較早,近代經濟崛起使得地域內的語言進行規範化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且近代中廣州在嶺南地區及中國對外往來上擁有絕對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的地位,使得廣東地區對廣州作為文化中心的認同度及歸屬感極高,以致直到今日,大灣區各大城市仍然對廣州作為文化中心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很多外省同胞不了解之前可能會以為,我國漢語標準化只有普通話一種。而實際上,粵語的標準與普通話的標準是在不同範疇的定義,標準普通話作為中國最高官方制定並且頒布的強制性標準執行,中國大眾普遍以「政治範疇」認識標準語言,已經根深蒂固地認為標準語言是必須由政府制定並強制執行的一種標準。

而粵語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歷史地位、經濟和文化狀況,形成了一種以高度文化歸屬感和認同感而公認的語言標準,是「文化範疇」或「語言學」範疇的標準。

因此可以給粵語標準下如此定義:

  粵語標準是一種並非由官方頒布並強制執行的標準,而是一種基於粵語地區高度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公眾自發認同並執行的語言標準。(在港澳地區是「文化範疇」〔自願執行〕與「政治範疇」〔強制執行〕的兼有形態)

因此,粵語標準是一種基於文化軟實力、人們對於本文化歸屬感及認同感而存在的語言標準,它是在長久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變成如今符合語言學定義的一種標準。

所謂「經濟興則文化興,文化興則語言興」,18至20世紀,西方興盛,則英語流行於全球,19世紀末至今,中國再度走回國際舞臺中央,中華文化復興,則孔子學院遍布於世界,中文逐漸風靡全球。而其中又尤其以廣東較為強盛,特別是近代及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故粵語流行粵港澳,更遠播世界,上世紀粵語歌也一度流行全國,粵語至今雖然「受到普通話挑戰」,但是廣東文化及粵語仍然在全球華人社區具有重要地位,在眾漢語言中獨樹一幟,僅次國語。粵語擁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也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

而文化及語言之興盛,又反作用於經濟,穩定的文化歸屬感及認同感可以使人踏實,它可以作為環境涵養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儒雅及底蘊皆可源於此,人可安其心、樂其業,當然可以使經濟進一步穩固。通俗而言,一個有財富的地方可以「吸引人」,而一個有文化的地方才可以真正「留住人」。

粵語標準之所存所依,概是廣東社會、經濟的騰飛及我們對於廣東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矣。

  而香港公務員事務所法定語文事務所、廣東省教育行政部(於1960年頒布「廣東話拼音方案」)等機構只是進行標準的統一化和頒布,並不會行使強制執行力。

這個現象從廣東地區特別是如今大灣區區域很容易發現:

﹝粵語方言片區 - 源於百度百科﹞

  縱使粵語仍然分為多個方言片區,甚至各市各區都有所不同,但是相互之間可以用廣州話相互溝通;

  縱使粵語仍然分為多個方言片區,甚至各市各區都有所不同,但不同城市的電視臺、公交車報站、收音機廣播等所使用的粵語卻一致是標準的廣東話,完全可以相互聽懂;

  以客家話和潮汕話為母語的廣東人一般也可以使用廣州話與人溝通。

等等這些現象可以表明,粵語具備成體系的語言標準,而它與普通話標準的區別僅僅在於存在形式不同。

● 一些情況和政策導致了外省同胞不了解粵語為何有標準

  百度百科的誤導!百度應該對此負有責任!百度百科搜索「標準粵語」:


原文截圖:

經過以上考究分析,百度百科作為國內最大百科引擎,對於粵語標準的概念混淆黑白,淡化甚至存心忽略廣東地區存在「文化認同標準」的情況避而不談,誤導公眾認為不存在「標準粵語」,甚至可以把廣州話叫做「廣州音」,從而轉移為解析「廣州音」的概念,還毫無邏輯地稱一些地區的地方口音會相互影響,故不能用「標準」言之。作為國內最大百科,如此不經考究及為說明爭論情況就妄下定義,是否有失科學精神和責任!?而在維基百科等百科中對於「廣州話作為粵語標準」等情況則有清晰說明。

  普通話的大力推廣及中國漢語方言普遍狀況和粵語自身特殊情況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國家,大部分地區哪怕屬於一個方言區都無法相互溝通(甚至鄰近的市也不同),推廣普通話是有必要的,但是外省同胞卻很少知道早在普通話推廣之前廣東就已經有普遍通行的用語——標準粵語。故思考角度存在明顯不同,從而導致對標準定義的理解不同。

  政策差異及社會經濟狀況差異

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地區長期的「特殊政策」,如90年代開始,中國大陸僅廣東部分城市(今大灣區)允許收看境外電視臺,如翡翠臺、明珠臺、澳亞衛視、鳳凰衛視等,又如廣東地區允許以粵語作為公共場合用語,如電視臺節目、公交車、地鐵、局部教學、廣播等可以採用標準粵語。很多這類情況和政策措施導致外省同胞容易誤解粵語在廣東的狀況與其他漢語言情況相同,從而難以理解粵語存在標準的實況。

這些情況都導致了粵語標準的概念為外省同胞所難理解,但是我們可以析透的是:在廣東,粵語的確存在標準之說,但是其標準非由官方頒布並強制執行的標準,而是一種基於粵語地區高度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公眾默許自願認同並執行的語言標準。

所以外省同胞聽到廣東同胞說自己「粵語不標準」也不要奇怪,因為的的確確在廣東人腦海中存在這樣的概念,但是千萬不要因此灰心,因為每人作為初學者都不一定學得很好,你可以想想廣東人講普通話也經常被指不標準,也不要對此太介懷了。

另外外省同胞可以有心來學粵語已經精神可嘉,作為廣東人切不能對他們持有偏見,要傳播粵語文化,就應該有包容的胸懷和互學互鑑的態度,欣悅接受他人,鼓勵並幫助他們學習提高廣東話、了解嶺南文化啦!

相關焦點

  • 精讀粵語內刊第 19 天:從小說粵語長大的你會說【標準】的粵語嗎?
    因為有一句話講的很好:我不奢望成為那個聲音,但我希望能做它的鋪路者,做個引蛇出洞拋磚引玉的人。其實所謂的懶音指的就是語言中的音韻簡化與誤讀現象,當然,所謂的懶音是相對正式標準而言的,如果標準也被這種形式取代,那麼也就沒有懶音一說了(所以我在標題中提到的【標準】是加了框特指的)。
  • 粵語的發展及廣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粵語在社會交往和改革開放中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國內和世界都有不少非粵語區的人士學習和使用粵語。粵語是粵語區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保護和發展以嶺南文化為代表的地方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價值。在語言學方面,粵語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點,對古漢語研究意義重大。一、 在推普環境下廣東粵語發展的獨特性 1。
  • 初級ᅵ17節粵語拼音課:教你標準的粵語發音,幫助你實現粵語流利說(拼音、語法)
    很多朋友不敢開口說粵語,害怕發音不標準被人笑話。究其原因,是從來沒有認真學過粵拼,或是沒有機會學到標準的音標發音。目前網上的粵語拼音教程比較雜亂,一些教程為了方便學生理解和記憶,用國語給聲母和韻母進行注音,這樣的方法其實是非常不嚴謹的。
  • 粵語以廣州話為標準音,吳語的標準音在哪裡?上海話還是蘇州話
    上海那麼吳語的標準音在哪裡呢?有觀點認為,吳語千差萬別,不是什麼優勢語種,吳語本身就不準確,只是個地區概念,和粵語完全不一樣!其實粵語也千差萬別(臺山話和廣州話差異巨大相互聽不懂),閩南語更是千差萬別,泉州人漳州人和潮汕人放在一起說話是懵懂的。之所以臺灣閩南話統一是因為混出了廈門腔,原理類似吳語區混出了個上海話。但是和蘇州話寧波話本身具有一定差異一樣,粵語之所以有了標準,還是因為香港採用了省城音廣州話為標準,然後廣東省內部流行標準廣州話,其他土粵語的地位就此一落千丈。
  • 如何學習粵語?第一步是什麼?
    如何學習粵語?第一步是什麼?學習粵語很多人一開始都喜歡從看字詞中的不同開始,然後再來學習語句和語段,這種方法,學起來會感到很累,你會發現每天圍繞在自己眼前的都是一些字詞,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有其表的。和英語可以通過聯想情境的方式來學習一樣,粵語學習時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聯想,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學習,在一開始的時候你發現自己明明看到詞語後能夠知道其中的含義,但是當聽到語音的時候,就跟看到完全陌生的人一樣,為什麼?
  • 北方人教你標準粵語發音
    舉個例子,很多廣東人認為普通話第一聲與第四聲「區別不大」,甚至有人分不出當中的區別,而北方人往往認為粵語第2聲和第5聲沒有區別。這是什麼原因呢?3.1 aa和aaa與普通話的a可以說一樣,可以放心的發「啊」的音。a往往不會單獨存在,之後還有其他元音或輔音,如ai,au,am,ang,ap,at,它的發音就和「啊」有微妙的區別。我認為a的發音可以被描述成:介於國際音標/ʌ/和/ə/之間,發音短促,音質不甚飽滿。很多人喜歡粵語歌,很多北方人對粵語的初步印象可都是通過聽粵語歌來的。
  • 北方人教你標準粵語發音?!
    1.什麼是「有區別」?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廣東人認為有區別的音,而北方人不以為然,相反的情況也有。舉個例子,很多廣東人認為普通話第一聲與第四聲「區別不大」,甚至有人分不出當中的區別,而北方人往往認為粵語第2聲和第5聲沒有區別。這是什麼原因呢?
  • 粵語:中國最強方言是如何煉成的
    雖然唐朝以後,白話文開始發展,但它主要還是應用於非正式的文體,如小說、戲曲等,各類其他方言仍然處於可說不可寫的窘境。       各類南方方言真正開始書寫上的嘗試得到清朝後期才開始大規模進行。而在諸多方言入文的嘗試當中,粵語顯出一項巨大的優勢——書寫容易。粵語分布於整個漢語區的最南端,遠離中原。但是,除了吸收一些當地土著詞彙以外,粵語在其他各方面都堪稱規整。
  • 如何學粵語?
    粵語學吧是一款幫助用戶快速學會粵語的 iPhone 應用,內置了大量與普通話對照的語音,不同場景的情景對話,以及粵語電臺節目,用來學習粵語廣東話
  •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
    廣式粵語和港式粵語,哪個地方的粵語說起來更好聽?粵語是中國的七大方言之一,無論是使用人數還是遍及範圍都是非常高的。大部分人比較熟悉的就是廣州的粵語了,此外還有的香港的。前者是約定俗成的粵語標準發音,後者則經常出現在影視作品中。
  • 廣西人為什麼會說粵語?粵和廣西是什麼關係?粵語發源地是廣西
    廣西人為什麼會說粵語?粵和廣西是什麼關係?粵語發源地是廣西人們通常把那種能說幾種語言的人稱為「語言天賦高」,但其實在我國,有個省份,很多人都能掌握幾種方言,所以人們說這裡的人們語言天賦高。這個地方就是廣西,它是我國華南的一個省份,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所以語言雜也是可以理解的。也許在人們的印象中,廣西的方言就是粵語,其實不然。在廣西呆過的人都知道,廣西有好幾種語言,大體分下來有三種,第一種是白話也就是粵語,他們分布於西南部,部分與土話混合。第二種是桂柳話,通常分布於西北部。第三種稱為土話。
  • 很強哦~北方人教你標準粵語發音
    什麼是「有區別」?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現象:有的廣東人認為有區別的音,而北方人不以為然,相反的情況也有。舉個例子,很多廣東人認為普通話第一聲與第四聲「區別不大」,甚至有人分不出當中的區別,而北方人往往認為粵語第2聲和第5聲沒有區別。這是什麼原因呢?
  • 如何優雅的學習粵語?
    假如上面的測試題你不能全對,那麼你對粵語的理解可能還只是非常初級的水平,不過就算你都答對了,也沒有什麼好開心的,因為這些試題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題目啦~有人說,學一門語言要從粗口學起,但是粵語粗口才不是大家經常能聽到的那幾個,下面這張動圖就隱藏了好多委婉的粵語粗口,但是99.99%的人估計都不認識。。。
  • 「隔籬鄰舍」粵語
    語言是個很奇特的東西,它有自己的「腳」,緊隨經濟社會的走勢發展。粵語在中國大地的風行一時,主要在20世紀末葉。除了因為廣東社會經濟的率先發展令人矚目,更因為來自南方的新生活方式使人眼前一亮。如果把一個國家的語言比作一個大院子,不同的方言正是同住在這個大院子裡的兄弟,圍繞著正中大屋的普通話,它們依各自的方式存在,彼此間就是廣州話說的「隔籬鄰舍」。
  • 網友:粵語和客家語呢?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經過40年的發展,已經從昔日一座小漁村成長為準國際化大都市。伴隨著深圳的發展,如今在第二官方語言上起了爭議,究竟是採用英語,還是使用粵語?
  • 【粵語】粵語的語法和語氣助詞
    粵語是有自己的獨立的語法的,大部分的語法和普語一致,但是小部分的語法是現階段少量方言獨有。所以理解粵語有一部分難度也是出現在這裡。那麼我們來一一羅列看看.示例的藍色字是粵語意思,橙色字為普語意思一、省略主語粵語會把句子裡的主語省略掉,但是仍然包含此意示例:搞乜啊(你)?  你搞什麼?食乜啊(你)?  你吃什麼?
  • 從「你講乜話」看粵語地位
    什麼是她的母語?粵語。「不對!」來自北京的語言學家(中文大學普通話教育研究及發展中心榮譽專業顧問)宋欣橋說:「粵語只是方言而不是語言,沒資格叫做『母語』。」在他的論文《淺論香港普通話教育的性質與發展》裡,這位專家告訴我們,香港人大部分是漢族,「香港漢族人的母語是漢語」,不是粵語!
  • 反「港獨」才能保護粵語文化/聞昱行
    特首林鄭月娥在立法會被反對派議員追問她的母語是什麼,教育局長楊潤雄也被三番四次地追問「母語」問題。儘管兩人都否認政府要推行「普教中」,反對派還不依不饒。  平心而論,從學術的視角,文章作者宋欣橋教授認為「香港人的母語不是粵語」,確實存在很多商榷點。文中沒有釐清幾個含糊的概念:何為語言?何為母語?何為香港人?
  • 初學者應該如何學習粵語
    現在學習粵語的人越來越多了,所以,我就和大家說一說初學者應該如何學習粵語。第一,制定一個計劃。你在學習英語之前,一定要先制定一個計劃,比如先學什麼後學什麼,或者是學一些什麼方面的知識等等,這樣的話,你在學習的時候也能夠有計劃一些,不至於毫無目標的學習。你要知道一個計劃對於你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你一定要制定一個目標。第二,打好基礎。
  • 試比較粵語與普通話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
    2、粵語為什麼聽起來這麼「硬」?因為粵方言內部差異遠小於閩方言等,為簡便起見,本文將基於廣州音(它雖然在粵方言區享有相當高的權威,幾乎帶有標準音的意味,但絕對不意味著其他口音的粵語就是不標準的),適當兼顧其他地區粵方言存在的特殊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