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我很明顯感受到,看這個公眾號的人越來越少了,我不知道用愛發電還能讓我走多久,但只要能引發大家的思考,我就感覺還是有些意義的。因為有一句話講的很好:
我不奢望成為那個聲音,但我希望能做它的鋪路者,做個引蛇出洞拋磚引玉的人。
前天的推送精讀粵語內刊第 18 天:廣東人都驚呆了:原來這樣晾衣服是沒用的提到了懶音這一現象。其實所謂的懶音指的就是語言中的音韻簡化與誤讀現象,當然,所謂的懶音是相對正式標準而言的,如果標準也被這種形式取代,那麼也就沒有懶音一說了(所以我在標題中提到的【標準】是加了框特指的)。話說回來,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各種語言(方言)中,如北京話中的尖團不分,英語中對大量輔音的省略(Relaxed Pronunciation),都是懶音的具體表現。具體到粵語,我先問一下各位,廣州的廣字, 和港口的港字,在粵語中發同一個音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很明顯受到了懶音的影響。因為【標準】粵語中的港念【gong2】,而廣念【gwong2】。複合聲母中w的省略,將kw和gw簡化為k和g,是粵語懶音的其中一個特徵。
當然最明顯的還是nl不分,你變成李,這已經延伸到很多人的普通話發音中,算是廣普的最大特色了。據說這一點是受到了不分鼻音、邊音的閩南語的影響。
除此之外,疑母脫落也是其特徵之一,如極夜單詞第 3 天:原來粵語用這麼形象的詞形容危險中提到的崖广中的崖,就發【ngaai】的音,但現在很多人只發aaaaa.的音了。還有我【ngo】,同樣有很多年輕人發作o。
粵語的懶音現象還有很多,這裡只舉了一些典型例子。我把這些例子舉出來,不是希望大家去做糾正讀音的工作,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簡化現象?現在的標準在幾百年前是否也被稱為懶音,或者說標準該如何定義?我們是否有必要去反對一門方言的簡化?如果方言保留的文化與人們對方言的需求發生衝突,我們要做怎樣的取捨?平心而論,我不喜歡懶音這種講法,因為這個表述具有明顯的情感傾向,懶音是否需要排斥,這個概念是否有現實意義,還需商榷。您又是如何如何看待?請在後臺留下您的看法。
感 謝 閱 讀
能點一下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