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網上看到這個問題,覺得很有意思,我也談一談我的看法。我從關鍵詞的角度來談。
(一)先說「領導」這個關鍵詞
工作中,其實領導與下級的關係就是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的關係。尤其對於領導來講,下屬就是為他服務的。領導工作的本質就是最大限度地發掘利用下屬的剩餘價值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從這個角度講,什麼時候下屬覺得領導太好了,特別體諒下屬。那麼這個領導就不是個好領導。這就是血淋淋的現實。
有句話說,慈不帶兵、義不掌權。工作中的常態就是領導壓榨下屬,雖然有時候壓榨的很隱蔽。如果領導不想方設法地壓榨你,那他就不是領導了。領導需要做的事,就是整天琢磨怎麼更好的壓榨下屬。因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敲鑼打鼓不會奔小康。我們的工作也是一樣,領導不壓榨你,他怎麼推動工作?怎麼出政績?怎麼升官呢?
所以說,領導壓榨下屬是理所當然的。那麼還有另外一個情況,就是領導培養下屬。但是領導培養下屬真的不是理所當然的。領導壓榨下屬是以領導為中心,以實現領導的個人利益為目的。領導培養下屬是以下屬為中心,以實現下屬的利益為目的。
凡事都有個憑什麼,憑什麼領導要以下屬的利益為中心呢?要麼領導和下屬是親戚;要麼領導很喜歡欣賞這個下屬;要麼領導不得不找接班人了;要麼領導覺得下屬是個人才,應該培養起來為己所用、擴充到自己的隊伍;要麼領導突發善心,覺得你很可憐,應該給你點陽光雨露,當然這種情況幾乎沒有。
總之就是,領導壓榨你不需要理由,而培養你需要理由。
(二)再說「壓榨」和「培養」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叫文字趣談。這篇文章就講,中國的語言很有意思,放眼望去,幾乎所有的褒義詞,就像硬幣的兩面,都能找到對應的貶義詞。這些字眼兒聽上去感覺大不一樣,但實際上有可能說的卻是一回事兒。
比如,固執和執著,都是在說堅持做一件事。比如,狡猾和聰明,好像說的都是頭腦比較靈活。比如,隨遇而安和不思進取,好像說的都是不主動採取措施。
只不過是因為說的人立場不一樣、感情傾向不一樣,所以選擇了不一樣的詞語來進行表達。而實質上,它們只是冷冰冰的一個動作或事物,只是後來被不同的人賦予了不同的色彩。正如,一把刀,用來防禦敵人,就成了英雄光榮的象徵;用來違法犯罪,就成了罪惡的象徵。
所以,我想作為一個經常接觸處理複雜社會事物的人,不要輕易地被那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句所感染,進而一味地認為它好或不好、對或不對,我們只需要透過詞句看到其背後實質的動作即可。因為,那些詞句只是代表著說話者的感情傾向、利益立場,並不代表我們。
那麼具體到壓榨和培養,如果我們站在客觀的角度看,有時候很可能說的也是一回事,那就是拼命地給你壓擔子。
比如,領導想要培養你,他就得把你放在急難險重的任務中去鍛鍊成長,就是要給你壓擔子,否則怎能把你的潛能激發出來呢?否則你怎麼成長呢?
領導想要壓榨你,也是拼命地讓你幹活,否則怎麼能把你的剩餘價值擠出來呢?
所以說,如果我們不添加任何感情色彩的話,其實領導培養你,也得壓榨你;領導壓榨你,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你。
(三)最後說怎麼判斷「培養」和「壓榨」
上邊說,如果站在客觀的角度講,可能培養和壓榨就是一回事。那麼什麼時候能夠分出培養和壓榨。我覺得那就必須先定死一個角度,就是說得先定好從誰的角度看。因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從領導的角度看,那就是看他給你壓擔子時安的是什麼心?如果他當時想鍛鍊鍛鍊你,那就是在培養你。如果當時他想為難為難你,給你點老驢拉磨的活打發打發你,那就是在壓榨你。甭管最後給你造成了什麼結果。
從下屬的角度看,如果下屬理解不了領導的良苦用心,總覺得領導在刁難自己,即使領導真的在培養自己,那你也要把它叫做壓榨。如果下屬沒有看透領導的險惡用心,總覺得領導對自己很照顧,即使領導真的在壓榨自己,那你很有可能跟別人講領導在培養你。
從結果的角度看,培養其實也造成了壓榨的效果,有時候壓榨也造成了培養的效果。如果即使領導真的是在培養下屬,結果下屬沒有抓住機會,反而闖了禍,那也不叫培養。如果即使領導真的是在壓榨下屬,結果下屬是只打不死的小強,結果越來越強大,那麼壓榨其實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培養。
總之,說了這麼多,我是想告訴大家,不要糾結領導是在壓榨自己、還是在培養自己,關鍵還在於我們自己怎麼應對。對這樣的事,要辯證的看、達觀的看。
當覺得領導是在壓榨自己時,要看到壓榨中的培養,努力從壓榨中汲取營養,轉變領導對自己的偏見。當覺得領導是在培養自己時,要看到培養中的壓榨,努力在培養中鍛鍊成長,讓自己的價值越來越值得壓榨。
(老秘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