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過卡多跟廣場附近的道路,夕陽正照在周圍公寓的牆壁上,閃著金色、莊嚴的光芒。這是連續一周的雨雪天氣後第一次放晴,卻一點兒都不暖和。
正值初春三月,我開始覺得倫敦不是「屬於我的」城市,並很快把結論確定下來。這一切歸咎於陰冷的天氣,它帶來了糟糕的光線、糟糕的路況、糟糕的心情。我不禁要問:那些常住在這裡的人是如何存活下來的?
傳說在北歐,冬天夜長晝短(有的地方甚至有極夜)的時候,國王會給全民發放香蕉。因為香蕉裡含有一種能夠讓人愉悅的物質,他們相信這種物質可以抗擊長夜帶來的抑鬱。然而,倫敦人靠什麼度過陰雨綿綿甚至大雪紛飛的日子呢?
有可能是靠他們自以為是的英式幽默。我認識的英國人裡,有的人的確對這種能力引以為豪,雖然這種能力的精髓是——自己覺得幽默就夠了,觀眾的反應則完全不用放在心上。
但即使在這麼糟糕的情緒裡,我也得到了老朋友的照顧。前同事 Ceci 帶我到邦德街附近的時裝店買好了衣服。(我告訴她:「這就是和你們這些時尚博主購物的壞處——容易把錢徹底花光。」)而剛剛在倫敦安頓下來的梁爽則帶我到東倫敦遊逛,這片區域充滿一種神奇的力量:我每一次來,都像從前沒有來過。
倫敦希望憑藉創意產業復興的東區,原來工人階層聚居地改造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成片的工廠建築被改造為開放式工作室、時髦的公寓,但在這裡,西區的高貴優雅絲毫未見,而保留了「嬉皮、朋克、搖滾等混合的味道」。
雖然每次拜訪倫敦都不能避免地來到東區,下面三個地方的確是我最新到訪的。
① GOODHOOD Shoreditch
151 CURTAIN ROAD,LONDON,EC2A 3QE
2007 年開始成立的 Goodhood 是一個屢獲殊榮的多品牌零售商,銷售男裝,女裝,生活方式用品等超過二百個品牌,他們的目標是培養人們對舒適生活方式的獨特視角,即:積極致力於創造受文化流動影響而不受時尚產業潮流影響的文化相關體驗。
類似集合店鋪遍布全球,尤其是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或是東京這樣的城市。但這家全球著名潮流據點每天都在進步,例如,為自家店鋪拍攝每季新品特輯,還會找來插畫家設計趣味海報,比如會為代理品牌設計形象的插畫造型圖,除此之外,他們和各品牌的合作款一直保持著驚人的更新量。
□ Goodhood x BEAM T x Ryo Kaneyas
儘管他們在肖迪奇區(Shoreditch)的店鋪早在 2014 年就開業了,但是從來沒有落伍。肖迪奇店總共兩層,地面一層售賣服裝、雜誌和配飾。地下一層則經營日常生活物品。
□ 圖一圖二:女裝和男裝區/ 地下一層雜貨區
如果說這家店和其他地區的 GOODHOOD 有什麼區別,我要說這和肖迪奇區與倫敦其他地區的區別是類似的:在你周圍都是更加年輕貌美的男孩和女孩,他們看上去更有活力,經常和店員交流對時尚的看法——這也是一種購物體驗。
② ACE Hotel Shoreditch
100 SHOREDITCH HIGH STREET, LONDON E1 6JQ
經朋友推薦體驗了兩晚 ACE Hotel Shoreditch(原定是 Hoxton Shoreditch,但考慮到我將在巴黎入住當地的 Hoxton,就放棄了)。
從西雅圖起家的連鎖酒店,集合了住宿、活動和辦公,主打年輕創意人群,最大的特色是「反標準化」——大概創始人受夠了標準化的商務酒店——和「本地化」,即充分體現酒店所在地區的文化氛圍。
雖然創始人的初衷是打造 affordable 的精品酒店,但如今這家酒店的價格並不算便宜,房間裡的一切都需要付費,迷你吧則被分散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並不是一個「吧」而已。(可以說是很反標準化了。)後來查了一下紐約那家的價格,比當天的洲際還貴一些。
餐廳是對外開放的,有很厲害的英式早餐——能夠把那麼無聊的早餐做好吃真的很不容易。
而大堂則被劃分成為辦公區(允許不住店的客人到這裡辦公、社交)和咖啡廳,對外售賣咖啡和食物。
樓頂的天台咖啡能看到 Shoreditch 的景色。
房間設施比較普通,但如果你不希望入住千篇一律的商務酒店,在東區其實也沒有太多的選擇。和 Hoxton London 這樣的網紅酒店相比,ACE 看上去過於「東區」了。
不過,看到樓下辦公區、咖啡館、藝術展裡,那些年輕美麗的東區年輕人和咖啡師們,而一到晚上就進入自發的派對時間,你會知道這家酒店千金不換的競爭力,是完美地融入了社區,是東倫敦的、是酷的,是年紀再長五歲就不太敢融入、是真實的年輕活力。
③ Artwords Bookshop
69 Rivington Street Shoreditch London EC2A 3AY
其實這是一家小得驚人的書店,通道只能站一人,移動起來非常麻煩。
書店成立於2001年,售賣當代視覺藝術和視覺文化的書籍,涵蓋時尚,平面設計,建築,攝影,美術和視覺與批評理論,以及在這些主題範圍內的各種雜誌。一個好書店的標準是什麼?我認為好的書店和面積是不相關的,好的書店首先意味著書店主人擁有高於平均的選書水準,以及店內的圖書陳列邏輯。
在這家面積不到二十平米的書店裡,放眼放去都是我想帶回家的書,看得出它們是被精心挑選、放到讀者面前的。我甚至專門去看了這家書店的網站(artwords.co.uk),發現他們經常給新到的書和雜誌撰寫博客。
□ 書封面上的島嶼叫:失望島
最後我從各種藝術書籍中挑選了一本很奇怪的冊子,它顯然不會為我帶來文學作品的想像力,但是我相信你也會感興趣。書名為 《悲傷的地圖》(TOPOGRAPHIES OF SADNESS)。
作者從超受歡迎的 Instagram 帳號 Sad Topographies開始搜集世界上那些讓人悲傷的地名,即:這些地點都是真實存在的。然後他通過搜尋引擎截屏保存下來,讓人知道世界上還有這樣的地方。
例如抑鬱池塘(Depression Pond),悲慘湖(Miserable Lake),痛苦島( Agony Island),絕路(Road to Nowhere)。這些地圖被書的作者 Damien Rudd 以一種科學精確方式收集起來,他甚至為這些地方增加了一個類似「悲傷指數」的東西。
我們還去了很多地方。但是在一些商店門口,我們因為「看上去好像買得起的樣子」,決定不進去了。整個下午,我們一直穿梭在東區的巷子裡,直到雨又下起來。
你聽過這樣的比喻嗎?喜歡一座城市就像一個人,討厭也是類似,不過要徹底討厭一個人,你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努力體現在,你總是不斷地給予對方「最後的機會」。我決定不再喜歡倫敦(尤其是西區)的時候,是東區帶來了這個最後的機會。
天氣如此難熬,我從城市機場(LCA)出發去柏林時,倫敦又開始下雪,我一眼都不敢多看。
·····
柏林的天氣又是出人意料的奇怪。
飛機在一片濃霧中突然落地,一度讓我覺得它停在了雲朵上。大雨馬上就落下來,我到達酒店時,感到大堂一股清新的溼氣,那是被人們從街道上帶回來的。第二天上午,陽光迅速出現,但柏林春天的太陽似乎是西伯利亞的產物,冰冷極了,並很快被下一陣降雨替換。
沒關係,還沒有人曾經或是正在向我表達自己對柏林的失望。我上次拜訪這座「沒有英雄的城市」,也是帶著深深的眷戀離開的。此刻,春天還沒來到,整座城市呈現出一種「蘇聯式的寂靜」,馬路寬闊,人們看似勤奮地進出公寓樓,四周卻沒有嘈雜的聲音。(街道也不嘈雜。)
離開倫敦、前往巴黎前,我有極其短暫的三天假期,將在柏林度過。這一趟外出太久,我的頭髮長長,正好打算在柏林剪掉。
後來搜到最近一家最受好評的理髮店,需要預約,我在主頁上申請,發現聯繫電話一欄裡沒有中國大陸的選項(其他地區倒是包括在內),所以無法填寫電話號碼。我只好打電話去問:「你們剪中國人的頭髮嗎?」
對方說:「當然,只要你有頭髮。」
我抱怨了網站的事。「嗯——那是根據來訪的客人增加的。在你之前,我們從來沒有中國來的客人。你來之後,我們很快就會加上去了。」他巧妙地避免了政治上的爭議,是個聰明人。他在給我剪頭髮的時候,告訴我自己來自北方,我就問,「那你為什麼會來柏林呢?」他說不知道。
還沒有謀面的蔡為告訴我,我本應該去一個叫做Salon Sucre的地方理髮。理由是:「Salon Sucre 的男人是法國糕餅師傅,女人是巴西美髮師,他們為了天天見面,就開了一個糕餅和美髮沙龍的混合店鋪。」
是這個消息,讓我更加確認了柏林的迷人。那種在寂靜之外的迷人之處。
① Salon Sucre Berlin
Goerlitzer Str. 32A | Kreuzberg, 10997 Berlin
沒有那個浪漫的故事,就沒有這個糕餅和美髮沙龍的組合。
除了朋友的推薦,我對當地人的評價也很感興趣,所以我到一些點評網站上查看評價,看到有人說:「Eric Muller 賣的每件產品都是用愛和激情製成的。」
給出反饋的多數是常客,他們生活在這一社區,每周至少光顧一次。在夏天,有許多家庭在外面享用他的糕點。雖然因為這些糕點都是手工製作的,所以它們不像現在那些工業麵包店那麼便宜。
其實蔡為說得沒錯,我本來可以先到女主人的理髮店裡剪頭髮,然後再到一旁吃一塊「並非工業生產的麵包」。
因為目前為止,柏林成千上萬的關於糕餅店或是理髮店的故事裡,這一個看上去是多麼的不可戰勝。
② Monkey Bar - 25hours Hotel Bikini Berlin
Budapester Strasse 40 10787 Berlin
25hours Hotel Bikini 是那種當你在夏天或者秋天來到柏林時,最值得入住的酒店。酒店位於城市西部,兩側是 Kaiser Wilhelm 紀念教堂和柏林動物園,樓下是時尚購物中心。在房間裡,你可以透過綠色的樹林,看到一旁的動物園。
酒店設計的主題是「叢林」,設計師們把植物擺滿或是種滿酒店的各個角落,他們稱之為「叢林桑拿」,這對於陰沉的柏林來說是相當不錯的選擇,並且有助於讓客人留下來。
但我要介紹的不是酒店,而是位於酒店頂層的 Monkey Bar (猴子酒吧),柏林黃昏之後的絕對熱門地點,通常需要排隊才能搶到位子。或許因為的確能看到動物園裡的猴子,它才得名的。
□ 夏天的 Monkey Bar
在柏林的最後一天,我和住在柏林的朋友 Jane 打算趁晚飯前光顧這家酒吧,發現這裡果然人滿為患,年輕的男孩女孩熱烈交談,一邊等待現場 DJ 或是樂隊的演出。
這是柏林人的夜生活裡最普通的一種,我尚且沒有機會體驗,至於柏林那些著名又瘋狂的夜生活,仿佛離我更遠一些。
③ SOUL OBJECTS
Prenzlauer Allee 24 10405 Berlin
現在讓我來隆重介紹這家位於柏林中心的概念店,就好像兩位合伙人將其隆重介紹給我一樣。
店鋪內部是一種頹廢和老派酷的混搭,非常適合不拘一格的商品。 當我走進這家店鋪的時候,其中一個創始人 Oliver 將門關上,把我嚇了一跳。我很快就猜測,可能因為平時客人很少(事實證明我低估了他們,兩年前這家店還被評為世界上最棒的50家概念店之一),所以每次有人來,他們都會很認真地介紹自己的店鋪。
剛開始,我們的對話是這樣的。
- What’s your name?
-Oliver.
- Sorry but what ?
-Oliver. Oliver Call Me by Your Name.
我實在沒有見過比這更喜歡追熱點的店主,不知道該說什麼。幸好我對那些被仔細分類的男士理容用品、西班牙羊絨襪、餐具甚至牆上的藝術品充滿了興趣,開始在他滔滔不絕的介紹中瀏覽起來。
□ André Boitard aka KUSTOS X Soul Objects
直到另外一位店主 Kornelius 從地下倉庫走出來,他向我介紹說,這家概念店的名字使用了《牛津詞典》中的關於靈魂定義——「情感或智力的能量或強度,特別是在藝術作品中的展示」 ——作為其核心主題。 店內的一切都被他們視為藝術品,包括那些真正的藝術品,美容產品,家具,酒類,時尚及家居用品等。
出生在慕尼黑的 Kornelius 說自己從日本商店中獲得了很多靈感,並且表示自己在日本長大。離開日本後,他在香港停留四年,最後認識了 Oliver,才決定到柏林做一些「有靈魂的」事。
「你們會都親自呆在店裡嗎?」
「通常是的。很多概念店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創始人會僱傭一些店員照看店鋪,但是——我認為那讓店鋪失去了一些靈魂。店鋪和創始人應該是一體的,如果你到過東京,你會知道那裡有很多經久不衰的店鋪都是如此,無論發展得如何,創始人都選擇親自看店。」
□ Kornelius
我表示了同意,接著對他說,「但是你為什麼選擇柏林呢?」
「我也不知道,事實上柏林是我待過的時間最長的城市。我真的不知道是為什麼。」
這真是奇怪。似乎所有人都來到了柏林,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來這裡。
這不是我第一次來柏林,從前我已經將那些遍布旅行書的熱門地點一一拜訪過,甚至有朋友當嚮導,顯得我比普通旅行者更幸運一些。我喜歡柏林,一個不蒼老、有大片樹林的城市,同時也是有過傷痛的地方,傷痛意味著——歷史感。當我意識到這種歷史感,我基本上就放棄了在媒體上製作柏林專題的念頭,因為有的故事是你講不完的。
但那些遠道而來的人,為什麼選擇留在柏林呢?我離開店鋪的時候,Kornelius 看到我一臉困惑,自己也覺得很抱歉。很快,他好像找到了彌補的辦法,指著正門旁、一盞閃爍的小霓虹上的字說:「Do not forget to ...」
"Live." 我把那盞燈上的最後一個單詞念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