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自由大學前後左右都是私宅,柏林洪堡大學則「隱匿」於城市中央,「沒有圍牆」的大學,學校交流也可以很順暢。 資料圖片
原題:沒有圍牆的柏林大學城什麼樣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也是德國目前最大的城市。在全德16個州中,柏林的經濟發展水平居於中等水平,但在文教與藝術領域則是當仁不讓的全德之都,加上豐富的城市歷史以及便捷的市政交通網絡,使其成為德國本土和赴歐求學的各國學生們的理想目的地。
現代大學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現代城市治理也離不開大學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高素質人力資源。大學和城市的結合點是多元的,大學城就是其中一種。大學城最早形成於歐洲,近代以來主要形成兩種生成方式,一種是自然形成,典型的如英國的劍橋和牛津,城市(鎮)和大學合為一體,規模與我國的鎮相當。另一種是人為構建,典型的如美國夏洛茨維爾大學城、日本筑波科學城以及大部分國內大學城,這類大學城都是另選新址建成。
但是在柏林,大學和城市的關係卻與上述兩類有所不同。研究其別具一格的大學建築布局與獨特的大學宿舍管理模式,對國內城市中心城區未來的大學布局安排有一定借鑑意義。
「大雜居、小聚居」,沒有圍牆的校園更開放
從總體上觀察,柏林的大學建築布局呈現出各類大學和培養研究生的其他科研機構「大雜居、小聚居」的格局。
柏林自由大學、柏林洪堡大學、柏林工業大學和柏林藝術大學是柏林規模最大的四所大學,但它們的校園建築與城市其他區域之間卻沒有明顯的區隔,也就是說,這些大學都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圍牆。
以柏林自由大學為例,因學校整體上地處柏林西南城郊,不少校園建築就分布在居民區內,前後左右都是私宅的情形很常見,幾乎可以稱作是「社區大學」。柏林洪堡大學中心校區則「隱匿」於城市中央。學校的主樓與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菩提樹下大街以及菲特烈大帝的盛裝銅像等比鄰而居,如果不是大學的銘牌和洪堡兄弟的雕像,一般遊人大概很難猜出身處鬧市的這幢建築是曾有著「世界學術中心」之稱的前柏林大學主樓。
儘管這些大學都有自己的標誌性建築,如柏林自由大學的「大腦」圖書館、柏林工業大學的「TU大廈」、柏林藝術大學「媒體宮」和音樂廳等。但找到這些標誌性建築,並不意味著就找到了大學的中心甚至主要區域。打開這些大學配發給新生的指導手冊就會發現,各系所在的建築很可能「隱藏」在離主樓有相當距離的某個街區。在柏林諸大學中,柏林工業大學已算是格局最為緊湊的校園,但學校的核心部門之一「生產技術中心」卻在新主樓三個街區之外,看起來和大學的校園「失去聯繫」一般。作為柏林自由大學和柏林洪堡大學挽回柏林大學時代「共同記憶」的兩校共建夏洛蒂醫學院,也是兩邊都不靠近。
雖然沒有封閉校園,但在柏林,校內部門卻會和其他獨立科研機構之間利用近距離的優勢建立一些「夥伴關係」。例如柏林洪堡大學的阿德勒肖夫校區,就和阿德勒肖夫科技園區的六家獨立科研機構的建築相互交錯,時時溝通。柏林自由大學的幾個學科則因與達勒姆植物學博物館和柏林人類學博物館的合作關係而聞名,科研部門所在的大樓呈現相互環繞狀。柏林藝術大學則因為靠近柏林工業大學,兩校圖書館形成合作共通共用的格局,讓學術資源的分享和兩校人才之間的交流變得更為便捷。
總的來說,柏林各大學的校園分布與我們過去對一個完整校園的理解相去甚遠。不過,這種校園建築格局在歐美不少國家也並不少見。大學應不應該有圍牆,柏林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住宿餐飲一站式,公共空間促進多元交流
柏林各大學的宿舍管理方式與格局同樣與我們的認知不同。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大學只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沒有自己的宿舍樓,所有學生都需要自行解決求學期間的住宿安排。
為大學和大學生提供食堂餐飲和住宿等後勤服務的工作,則由社會組織「Deutsch Studentenwerk」(可譯為「全德學聯」)一站式負責。開學前,大學生可自主選擇Studentenwerk提供的宿舍居住,或者通過社會中介等其他方式自尋住房。在柏林,該機構可以通過其掌握的三十餘處房源為所有在柏林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求學、訪學的學生或學者提供住宿。因此,對於中國留學生而言,學會和這一組織打交道,幾乎可以成為留學柏林第一課的最重要組成部分。
一般而言,他們提供的宿舍在內部結構上是「單元制」的。也就是說,每棟宿舍樓內基本都會有數十個單元,每個單元內設置有3-5個單間供學生獨立居住,同時在該單元內配置廚房、洗漱間等公用空間。單元和單間的分配由機構根據每個學生的申請情況進行安排。
因此,在柏林留學期間,從住宿的角度來說,每個人因為所在的單元不同,都會有一個小型的國際化生活圈子。筆者留學柏林期間,單元內的鄰居就有過荷蘭人、希臘人、芬蘭人和德國本土的本科生,公共空間的格局讓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進行交流。
對於初到柏林留學的中國學生而言,湖畔國際學生村(Studentendorf Schlachtensee)往往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德語中,Dorf就是「村莊」的意思,所以湖畔國際學生村實在是不折不扣的國際學生家園。有意思的是,湖畔國際學生村在管理上,並不隸屬於前文中提到的機構,其管理有自身獨立性,頗有些「城市村莊」的意味。目前,湖畔國際學生村有共計28個門牌號,擁有自己獨立的村委會,最新一期的改造工程預計在2020年結束。
可以說,這樣的宿舍格局與生活圈,也讓柏林的大學生們在學習之餘過上了更為開放而多元的課餘生活。
(張鵬 作者系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講師、國際關係博士,察哈爾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