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1日17點38分,搭載著兩男一女3名中國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繼神八、神九之後,神十再行天宮。這標誌著中國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太空飛行拉開序幕,中國人夢想如嫦娥一般飛天生活再一次得到實現。
繼神九之後,「中國夢」傳遍祖國大江南北時,再次發射「神十」,無聲地告知國人和世界,中國航天夢的腳步邁得穩健、從容和自信。
21年前,我國載人航天事業蹣跚起步,21年後,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號,航天人步步籌謀,將一個個新高度標記在浩渺太空中。從神五開始,神六、神七、神九,這已是中國第五次的載人航天飛行,每當飛天時刻,國人都備感振奮並為飛船送去祝福。而經歷航天發展多個裡程碑之後,飛船發射的逐步常態化,讓民眾已不再僅僅關注火箭騰空的激動剎那,而更多地則是轉為對它更深層次的探討。
「神十」的發射,在一定程度上,恰好配合「中國夢」這一主題。這樣的一種「飛天夢」,也正是國民「中國夢」的一種表現形式。這樣的一種「飛天夢」,讓我們在航空航天領域又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這樣的一種「飛天夢」,引領著我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神十」首次進行「太空授課」,為中國青少年演示講解失重環境下的基礎物理實驗。在大約40分鐘的授課中,航天員通過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基礎物理實驗,展示了失重環境下物體運動特性、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等物理現象,並通過視頻通話形式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了互動交流。這是中國載人航天飛行中首次開展的教育類應用任務,很好地體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直接為國民教育服務的理念。
教育是國家的基礎性事業,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而航天又是舉國矚目的一項偉大工程,將航天與教育相聯繫,便是將希望與國家相聯繫。這樣的一種形式,激發了廣大青少年崇尚科學、熱愛航天、探索未知的熱情與夢想,同時也更進一步地凝聚了少年國民的力量。
近些年來,世界各國致力於外太空的拓展。作為航空航天,比起工業、農業,這似乎還是一個比較新興的領域,發展時間不長,可開拓的空間很廣。在地球還不足以滿足我們強烈的渴求願望時,太空便成了炙手可熱的研究對象。「神十」的發射,正好適應了這一趨勢潮流,為我國成為「太空強國」鋪平了道路。
6月,是內蒙古大草原最美的時節,遨遊太空15天的神舟十號載人飛船,搭載著聶海勝、王亞平、張曉光3名航天員,於26日成功降落在這一片美麗的草原。這又是一次勝利,又是一次質的飛躍。從楊利偉的一人升天,到費俊龍、聶海勝的多人升天,再到劉洋、王亞平的女性升天,中國的航天事業在一次次實踐中不斷進步發展。不管是「航天夢」「飛天夢」,還是「中國夢」,都會因為航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中國人孜孜以求的夢想而得以最終實現。有夢才會有行動,有夢才會有成功。因為「中國夢」,因為「飛天夢」,神舟精神便會不斷向前,在「神十」之後,「神十一」、「神十二」……也將繼續載著中國人沉甸甸的夢想飛向太空,飛向未來無限美好的新社會!(中國臺灣網網友:焦玉瑩)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