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票房超《功夫》!這部臺灣片主創都沒經驗,卻拍出青春片標杆

2020-12-19 青石電影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叔孫豹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據說我國歷史上能做到的只有兩個半,分別是孔子、王陽明、曾國藩(半個),他們也被稱為中國的「兩個半」聖人。

王陽明年輕的時候為「格物致知」,聽了朱熹說的「一草一木,皆有至理」,便跑去官署亭旁的竹林,「格」起竹來。

他盯著著竹子,格啊格啊,格了七天七夜,愣是沒格出分毫來,直到生病吐血才罷休。

有個叫九把刀的男人也這樣做了,不過他「格」的是一個女孩,一個名字——沈佳宜。

不同的是,他沒有王陽明那樣格到生病吐血,也不是毫無所得,他是格了些 「東西」出來的。那些東西來的時候聲勢浩大,像潰堤洪流一般,衝刷著斷壁殘垣。

樂此不疲。

在他格沈佳宜的第十年,寫了一本自傳體小說,又過了五年,格出來個小說同名的電影,也就是這裡要介紹的電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弘一法師說,「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很遺憾的是,這世間並不是事事天隨人願,九把刀開始動筆寫《那些年》小說之前,故事中「沈佳宜」的原型沈佳儀已嫁為人婦。

但那又怎樣,「四下無人,我自狂歌」。

小說一經出版便大賣30萬冊,九把刀衛冕了那一年臺灣的暢銷書作家冠軍,也把「沈佳儀」這個名字傳遍了全臺灣。

但這仍不夠,不得不得說文人的執念是無法輕易休止的,他內心仿佛在高吼:「我誒,這可是我柯景騰(九把刀本名)誒!我喜歡你,你怎麼能無動於衷,這世界怎麼能無動於衷?」

於是他決定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正如電影中柯景騰所說:「要這世界因為有了我,而有一點點不一樣」。

在電影開拍之前,幾乎沒有人對它抱有有什麼期望,因為這部電影主創太次了,導演、執行導演、攝影師、幾乎所有演員,甚至包括監製,通通沒有拍電影的經驗。

但電影上映後,卻收穫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反響,更被奉為華語青春片的標杆。影片在臺灣本地票房達到4.1億新臺幣(約8600萬人民幣),成為臺灣華語影史排行第三的影片。

在香港上映後,更是以6129.5萬的戰績超越《功夫》,從而成為了香港華語電影的「票房之王」。

有趣的是,票房的大賣,其實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九把刀說:

如果為了要賺錢,根本不會去拍電影,電影的風險高到不可思議,我就是抱著最浪漫的想法來做這件事情。

(九把刀與沈佳宜扮演者陳妍希)

電影在臺灣上映後,沈佳儀因為陪伴在內地工作的丈夫而無法第一時間看到電影,九把刀便嘗試把電影搬到內地,他說:

很希望電影可以在內地上映,希望她(沈佳宜原型)用自然的方式看到。

嘖嘖,瞧瞧這看似平淡卻浪漫到極致的話語,刀叔其實是個浪漫得近乎執拗的人啊。

這部電影講的也是一個浪漫的故事:

柯景騰在國中時是一個成績暴爛而且又調皮搗蛋的學生,喜歡在上課時亂開玩笑,愛跟周遭同學抬扛,在老師眼中是一個標準的壞學生。

柯景騰有著四個一起瘋玩的死黨,愛耍帥卻老是情場失意的曹機車(敖犬 飾),憨憨傻傻的許博淳(鄢勝宇 飾),想用搞笑致勝卻總是失敗的廖該邊(蔡昌憲 飾),故事裡總有的胖子阿和(郝紹文 飾)。

死黨們各自有花樣揮灑著青春,但有一件事,他們是處於同一頻道的,那就是喜歡班上成績最好的女生沈佳宜(陳妍希 飾)。

這天,柯景騰和許博淳在課上「打手槍」,老師一怒之下,把柯景騰「託付」給了沈佳宜,讓柯景騰坐在沈佳宜前面。他們的青春,就這麼開始了。

這裡來看看這群電影界的「學渣」為什麼能交出讓觀眾滿意的答卷。

1.撲面而來的鮮活氣息:九把刀和他的情書

這部改編於九把刀同名小說的電影中發生的故事,甚至於出現的人名,幾乎都是真實的,來自九把刀的親身經歷。

沒有血腥群架、沒有墮胎、沒有出國。有的只是最貼近大都普通學生們的,學霸與學渣、日復一日的讀書、班費被偷、學生間最質樸的傾慕……

九把刀的一紙情書把所有人帶回了那段有「沈佳宜」的青蔥歲月。

影片中出現的每個角色,都鮮活得像過去的影子,經歷過學校生涯的觀眾很容易能從這些角色裡找回自己親身經歷或親眼見證的青春。

2.真摯又熾烈:九把刀的「居爾一拳」

從某個角度來看,影片一派早年臺式小清新的調調,不痛不癢但顯然更為肆意與娛樂化,敘事上有碎片化的跡象,畫面的切換也頗為生硬。

影片雖然在嬉笑怒罵中打動了人,但是每個角落都充斥著「意難平」的痕跡,如果影片就在此結束,大概也就「僅此而已」。

但九把刀用他的真誠給出了「居爾一拳」。(九把刀吹了很多的牛皮,也寫了很多小說,小說其中有一招是讀者公認充滿愛的絕招,叫做「居爾一拳」。)

電影的最後十分鐘就是九把刀的居爾一拳,這一拳引爆了所有的線,把觀眾的淚都打出來了。

這是部電影非常驕傲的點,它幾乎在臺灣上映的每一場,最後十分鐘,電影沒有結束的時候,全場會因為這個非常熱血感動的畫面,全場鼓掌。

而這個特別的情況,直到後來電影在香港、東京,都在不停不停地發生。最後十分鐘,全場必鼓掌。

總的來說,《那些年》題材並不怎麼新穎,敘事也有些老套,電影也沒有小說那樣的自由度。

不過九把刀似乎也沒考慮這麼多,他就像幹勁十足地寫了封信,而剛好這封信引起了一堆人的叫好。

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上映後很多人給九把刀寫信,有男生也有女生,說看完電影可以坦然的給當年的「沈佳宜」打電話:「對當年我就是喜歡你」。

他們像九把刀一樣給了當年的自己一個「交代」。

豆瓣有位老哥說的好:

青春的遺憾嘛,我們乘興而來,便不強求盡興而歸了。

自《那些年》引進內地之後,國內掀起了一股青春愛情片狂潮,之後幾年,《致青春》《匆匆那年》《左耳》等主打著校園愛情的電影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這些電影大都是改編自網絡文學蓬勃發展下誕生的青春題材小說,影片上映後憑藉著前期宣傳、校園情懷、主打回憶收穫了不少票房,但口碑卻不怎麼樣。

相比於《那些年》,這些電影像沒抄好的作業,太不真實,少了點人間煙火氣。

九把刀接受採訪,媒體問他以後還能有拍《那些年》這樣的熱情嗎,他說:

就是沒有辦法,拍《那些年》的心情是非常純淨的,就是想說這個故事,但是這個心情反而不可複製。

大概這便是《那些年》獨特和經典所在了。

因為做這件事的時候,他乾淨透明,而又閃閃發光!

青石電影編輯部|V7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相關焦點

  • 這部豆瓣評分不及格的電影,將成為中國內地票房最高的臺灣片
    截至今日,影片已經收穫了5億多的票房,從周六開始便連續三天單日票房破億,排片比從上映首日的11.5%一路攀升到今天的44.7%。預測票房一度達到13億,完虐漫威大片《驚奇隊長》。而此時此刻,這部小成本臺灣電影依然在上演著它的逆襲,《悲傷》的票房已經超過《我的少女時代》,成為內地票房最高的臺灣片。
  • 青春片浪潮十年記-虎嗅網
    2012年,一部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闖入視野,胡夏演唱的主題曲《那些年》至今仍然是KTV演唱金曲;而趙薇在2013年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則確立了國產青春片創作的主要模式,推動青春題材創作進入狂熱期;此後歷經2016、2017年低谷,劉若英導演的《後來的我們》在2018年豪取13.6億元票房,卻又陷入疑似「退票門」事件。
  • 因為這部影片,成龍才摘掉了「票房毒藥」的帽子
    之後有一天,吳思遠與袁和平等主創出席臺灣的《蛇形刁手》賣座慶功宴,大家喝的都有點醉,散席之後一行人上車,坐在車上吳思遠突然靈光一閃,他回頭問後座的袁和平:「大眼(袁和平的暱稱),醉拳可不可拍?」袁和平說:「行啊,可以!」
  • 青春片若要賣座得靠「賣慘」?
    在上映前,《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並不被市場看好,沒想到上映後票房走勢遠超預期,成為3月影市的一匹黑馬。由於翻拍自韓國同名電影,「車禍、癌症、治不好」這三件套自然也沒少。  《過春天》的主角是16歲的女孩佩佩,她拿著香港身份證,和媽媽在深圳生活,每天需要過境搭港鐵到香港上學。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開始當「水客」從香港帶手機到深圳……  2007年,白雪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當時拍電影路子比較窄,白雪選擇了回歸家庭結婚生子。2013年,拍電影的念頭讓她重返校園,她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MFA(藝術碩士學位)。
  • 臺北大賣7444萬,內地狂轟2.5億,李連杰沒讓片商失望很旺票房
    在片商眼中最有票房號召力的巨星是誰?如果是懂市場的行家都知道是李連杰,不管是大導演還是投資人都是第一時間找他。有人會說小編在吹牛,實話實說還真沒有誇大老李的威力,張偉平張藝謀拍《英雄》就費了好大的勁才請到他。
  • 青春片為什麼這麼火?討好粉絲不怕罵-青春片為什麼這麼火?討好粉絲...
    從2013年的《致青春》票房超7億元開始,國產青春片就迎來該類型的黃金時代,而今年的五一檔更是有一批青春片扎堆公映,《萬物生長》、《左耳》、《何以笙簫默》……但是,與高漲的票房形成鮮明對應的是,近年青春片的口碑卻不怎麼樣。如果不好看,為什麼觀眾願意掏腰包買票?這一點,很多資深電影人都想不明白。
  • 《鬼滅之刃》臺灣票房大賣3.6億,香港狂收1640萬,片商賺翻了
    國慶檔之後內地市場持續走低,並且低迷到現在也沒見起色。國產片票房不佳,那其他國家的片子有爆棚的嗎?還真有一部日本動畫片大爆了,它如今還火到港臺市場了,這部大片就是外崎春雄導演的《鬼滅之刃 劇場版 無限列車篇》。
  • 臺灣年度電影票房出爐 本土片逆襲星爺王家衛
    臺灣方面則提前盤點年度票房排行,數字顯示:排在前十位的華語電影中,臺灣本土片佔了一半以上。知名影人焦雄屏給《南方都市報》撰文分析稱,「臺灣片似乎與大華語圈在趣味品味上截然劃分」。聯繫上月落幕的第50屆臺灣電影金馬獎,《爸媽不在家》、《郊遊》等臺灣片、新加坡片受到重要獎項肯定,而大陸片及合拍片收穫無幾,焦雄屏認為:臺灣電影離大華語圈越來越遠。
  • 「艋舺」之後,只有這部青春片再次燃到了我
    2010年,臺灣的鈕承澤豆導集結了一堆臺灣當紅偶像將他們「調教完畢」拍出了近十年最優秀的黑幫青春片[艋舺]時隔七年,鈕承澤歸來這次他作為監製,再次帶來一部可以與前作匹敵的「黑幫青春片」估計有好事者這會兒已經打開豆瓣翻了先別急!
  • 這部尺度超大的臺灣片,差一點在內地上映!
    去年八月份的片子,過了一年多,貌似才發行了這部電影的藍光光碟:《樓下的房客》身為一個職業作家,如果能創作出好的作品,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專一擅長的領域。只有在某一個領域鍥而不捨的鑽研下去,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小說。但九把刀不同,他擅長所有的類型題材,歷史,言情,科幻,武俠他都能寫,並且寫的挺好。
  • 《等一個人咖啡》破臺灣票房紀錄 近期內地上映
    網易娛樂8月17日報導 臺灣暢銷書作家九把刀的「愛情三部曲」之二《等一個人咖啡》,8月15日在臺灣和香港同步公映,上映首日便以1600萬新臺幣問鼎2014年臺灣華語片首日票房冠軍,並力壓眾多好萊塢大片,創下臺灣兩年來的首日票房紀錄,其引發的觀影熱潮有望成為繼《海角七號》、《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後,
  • 《哪一天我們會飛》3.10上映 港式青春片笑中帶淚
    《哪一天我們會飛》3.10上映 港式青春片笑中帶淚 此外,憑藉主演楊千嬅的精湛演技及主創班底的高水準發揮,影片在香港上映時收穫了千萬票房。這部毫不矯揉造作又充滿現實思考的影片將於3月10日與內地影迷見面。    作為港產片中鮮有的校園青春電影代表作,《哪一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題材的臺灣電影《我的少女時代》。
  • 從此之後,功夫電影多了一條龍
    之後有一天,吳思遠與袁和平等主創出席臺灣的《蛇形刁手》賣座慶功宴,大家喝的都有點醉,散席之後一行人上車,坐在車上吳思遠突然靈光一閃,他回頭問後座的袁和平:「大眼(袁和平的暱稱),醉拳可不可拍?」袁和平說:「行啊,可以!」
  • 《健忘村》奪臺灣票房冠軍 觀眾「心疼排片」
    網易娛樂2月1日報導 由李烈、葉如芬監製,舒淇、王千源、張孝全主演,曾志偉、楊祐寧特別出演的超現實荒誕喜劇《健忘村》在臺灣勇奪春節檔華語片票房冠軍,但在內地卻遭遇了近乎「零票房」的冷清局面。雖票房不佳,但影片憑藉高質量、好口碑贏得了一致讚譽,有觀眾評論稱:「故事有趣、節奏好、細節精緻、邏輯自洽、人物轉變有說服力,比《驢得水》好很多。」,「無論從故事結構、導演功力、製作水準到明星演技,比起《驢得水》、《讓子彈飛》都是一次全面的超越,是近年來少有的黑色幽默題材佳作。」,很多觀眾表示「心疼電影和工作人員,很想看但是排片太少了。」,「能不錯過就別錯過。得一知己,即多一知己。」
  • 李連杰在香港票房最差的8部華語片,其中4部讓人覺得意外
    李連杰在香港票房最差的8部華語片,其中4部讓人覺得意外。網友:欠傑哥電影票。「龍在天涯」680萬港元這是李連杰在香港最糟糕的中文作品,口口相傳的評價也很糟糕,它與功夫之王可以相比,票房在香港票房榜上排名第50位,李連杰的少林寺功夫明星的光環幾乎已經熄滅,這也是周星馳的工作汙點,當然,有強大實力的人,總會有一個觸底上升的時刻。
  • 內地票房大賣9.58億,陳意涵又賺翻了,又一位臺灣導演大獲成功了
    隨著內地電影市場的崛起,港臺藝人近年在內地影壇混得風生水起,票房大賣的作品更是比比皆是。臺灣電影一直被大家忽視,但其實臺片也有不少成績是很炸裂的,比如他們拍青春片愛情片就很給力。這部電影推出在港臺內地等市場都很賣座,它在票房上掀起的轟動絲毫不亞於那些華語超級大片。臺灣電影人拍愛情片青春片確實很有心得,這些年他們這類作品崛起的很快還帶動了內地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之前,導演林孝謙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票房這塊卻還沒交出過炸裂成績單。
  • 京華時報:《哪一天我們會飛》披著日韓外衣的香港青春片
    原標題:披著日韓外衣的香港青春片 《哪一天我們會飛》在香港上映的時候,贏得了很多好評,不但獲得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提名,主演蘇麗珊在香港金像獎和臺北金馬獎上也雙雙獲得最佳新演員的提名。但是這部電影在內地上映的時候,卻排片慘澹,口碑平平。
  • 香港票房 韓片《白頭山》開畫登頂,《葉問4》退居亞軍
    由於元旦假期持續時間不如聖誕假期長,香港影市熱度明顯回落,單周大盤環比暴跌42%。韓國災難片《白頭山:火山浩劫》開畫斬獲近800萬港元,空降單周票房冠軍。國產功夫片《葉問4:完結篇》本周再收620餘萬港元,讓出單周冠軍寶座。
  • 1993年,吳宇森拍出這B級片,美國票房大賣,香港影迷卻怒給差評
    90年代的香港電影圈,闖蕩好萊塢是每一位電影人畢生的夢想。對於這個夢想,吳宇森是較早行動的一位。1992年,他在拍完《辣手神探》後,便遠赴好萊塢發展,為環球影業拍攝了B級片《終極標靶》。而這部電影的主角正是尚格·雲頓。
  • 2010年票房統計出爐 《艋舺》成"臺灣本土片票房王"
    ▲《艋舺》最近頻傳喜事,阮經天(中)獲得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電影又成為年度本土片票房王。    華夏經緯網11月30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誰是今年的電影吸金王?2010年票房統計出爐,全臺票房冠軍由李奧納多狄卡普利歐主演的《全面啟動》奪下,第2名為《鋼鐵人2》,第3名則是臺灣自製片《艋舺》,《艋舺》同時榮膺本年度「臺灣本土片票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