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鉤沉 | 清代四川「高考」,兩百餘年考中舉人7652人

2020-07-06 四川在線

四川在線記者 鍾振宇

科舉和高考,是中國古今最重要、影響面最廣的考試制度,兩者在不少地方存在共通之處。在一定意義上,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7月6日,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方志專家通過梳理我省志書,向記者介紹了清代四川「高考」中的軼事。

巴蜀鉤沉 | 清代四川「高考」,兩百餘年考中舉人7652人

清代成都貢院

●鄉試設三場考試

鄉試,即各地郡試合格的優秀者,於當年再參加省舉行的考試。

清代的鄉試沿襲明制,在順天府及各省舉行,中式者稱做舉人,副於正榜者稱做副貢生。清代鄉試自順治二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645 年到 1903 年)共舉行112科,其中四川舉行106科,有6科未能舉行,有5科暫停後補行。共考中舉人7652 (包括駐防中式舉人80名,四川貢監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人257人和欽賜舉人7名)。

四川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成都舉行,共考三場。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題,經義四題。第二場考寫論文一篇,另考詔、誥、表一題及判語五條。第三場考經、史、時務策 五道,均由考官擬題。1663 年停止考八股文後,只試策論表判。鄉試設正、副主考各 1 人,專門負責比較、評定文章,以決定舉人之去取及名次之先後。

●試卷由考官分房校閱

鄉試同考官(鄉試中協同主考官的考官)負責選佳卷推薦給主考官定取捨。四川最初設10人,後增至12人,最後增到14人。同考官實行分房校閱。

主考、同考官及內提調、內監試、內收掌(管理試卷)都在簾內不得出簾外,叫做內簾官;監臨、外監試、外提調、外收掌、受卷、彌封、謄錄、對讀等官,都在簾以外工作,不得入簾內,叫做外簾官(由總督調取進士、舉人出身之現任州縣官充任)。外設受卷所官5人,彌封所官3人,謄錄所官3人,對讀所官3人,以成都、華陽 兩縣為供給官。醫官於官醫內調取。全場以總督為監臨,綜管試事;以布政使為監試司,按察使為提調司;鹽茶為監試道;成綿道為提調道,有時也可調其他道充任。

●因捐輸軍餉多,獎勵四川鄉試名額為全國之最

鄉試的名額各省不同,大致按人口之多寡,丁賦之輕重及所謂文風的優劣而定。

清代四川劃為中省,乾隆九年(1744 年)以後舉人名額均為每科60名,鹹豐同治年間,清政府為了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令各省督撫勒派軍餉,美其名曰捐輸,並以擴大文、武鄉試中額為獎勵,凡捐輸數至10萬兩者,加中1名為一次性名額,數至30萬兩者,加中1名為永久性名額。1855年,因捐輸軍餉獎勵四川鄉試中額5名;1858年獎勵5名。1876 年又獎勵10名,前後共獲永久性獎勵名額20名。此種獎勵,各省比較以四川名額為最多。

●四川考舍達13935間

康熙四年(1665 年),成都知府冀應熊請布政使郎廷、按察使李昉霄向巡撫張德地申請,將明代蜀藩府改為貢院。次年始,考試地點便在成都。而在在此之前,有5科鄉試在保寧(閬中)舉行。

1862年因貢院傾頹,全省籌款,徹底重修。重修後共有堂樓院所大小五百餘間,如明遠樓、至公堂、清白堂、衡文堂、文昌殿及監臨、主考、提調、監試、內外簾各官住院等。後又添建彌封所一院,謄錄房15間,受卷所、布科所共十餘間,共用銀7萬多兩。

貢院號舍為士學作文之所,每人1間,於康熙四年 (1665年)創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添修4000多間,乾隆五十四年 (1789年)增修156 間,嘉慶十一年(1806年) 增建1000間,合前共有6306間,道光八年(1828年)增修號舍1200百間,1846年增加新號舍3000間,1858年添修新號舍2600間,1865年增建新號舍1275間,1870年後添修1216間,至此,四川共有號舍13935間。

●勝出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殿試

會試,即各省的舉人次年到京城參加禮部舉行的考試。會試 在辰、未、戌年二月舉行。清代自順治 三年(1646年)開始會試。

到1904年共舉行112科,四川每科中進士者,少則2到3人,多也不過10餘人。200 餘年間,四川中進士者總共786名。殿試,即以皇帝的名義召集「會試」中合格的舉人進行考試。殿試分 一、二、三甲,一甲取3名(最優秀),即一、二、三名,賜進士及第,他們分別叫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從順治丙戌到光緒甲辰年(1646到1904年)的200多年間,四川一共考取狀元1名,榜眼1名,探花1名。

相關焦點

  • 巴蜀鉤沉丨清代「高考」,四川哪個縣考生最厲害?
    四川在線記者 鍾振宇科舉和高考,是中國古今最重要、影響面最廣的考試制度,兩者在不少地方存在共通之處。在一定意義上,科舉亦即古代的高考。「兩百餘年中,四川考中舉人7652人、進士786人,全省各地的分布情況差異很大。」
  • 清代四川「高考」:考舍達13935間,勝出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殿試
    科舉和高考,是中國古今最重要、影響面最廣的考試制度,兩者在不少地方存在共通之處。在一定意義上,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7月6日,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方志專家通過梳理我省志書,向記者介紹了清代四川「高考」中的軼事。
  • 巴蜀大地傳出的清音——四川清音
    歷史上可以追溯到宋元時期,至今流傳於四川平原上了幾百年,其中歷經調整,最後才定為「四川清音」,不過,這個叫法是從重慶喊出來的,而真正唱響的也是重慶人。「清音」可以稱為上個世紀川渝之地的流行歌曲,每逢盛會,其便是主打曲目。而在其更找的清朝,更有「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樓旅店客盈門」。清代的吳好山曾有詩句言之「名都真箇極繁華,不僅炊煙廿萬家。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從歷史脈絡和發展階段來看,先秦至清代巴蜀文化經歷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萌芽,夏商周時期起源、形成並達到第一次鼎盛,秦漢時期轉型、全面融入華夏文化並達到第二次鼎盛,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第一個低谷,唐宋時期第三次鼎盛並達到高峰,元明時期出現第二個低谷,清代重新走向鼎盛並向近代化轉化等七個發展階段,在漫長的過程中,形成了巴蜀文化的鮮明特徵。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清朝時期,科甲出身的官員被稱為「正途」出身,由此可見科舉取士在清代官場佔據的特殊地位和巨大份額。所謂「學而優則仕」,清代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就是通過科技考試進入仕途,於官場施展政治抱負,贏得青史留名。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諸如秀才、舉人、進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現概率極高,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
  • 清代宗室考中進士、舉人後會授予什麼官職?
    清代的宗室貴族憑藉先祖的功業可以襲得爵位,無須像漢族官員那樣要依靠科舉考試入仕。不過為了提升愛新覺羅氏家族的文化水平以及治國能力,從順治九年(1652)開始,在各旗設宗學,凡未封宗室之子孫,年十歲以上者俱入宗學。隨著宗室繁衍生息,很多人已經無法繼承爵位,也不能建功立業,因此成為了閒散宗室。
  • 清代康熙年間惠邑舉人張灝​題《葵陽八景》
    清代康熙年間惠邑舉人張灝題《葵陽八景》整理:唐茲成
  • 古代廣東怎樣考舉人?(上)
    清代的廣東貢院,規模宏大,因經兩次鴉片戰爭等戰火摧殘,此後多次維修擴建,到清同治年間,已擴大到擁有考生號舍一萬一千餘間,全院南北深約近四百米,東西闊約二百米的大範圍,大致包括今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東半部、原廣東省博物館以及廣東實驗中學。
  • 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湖廣填四川的百萬移民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進入巴蜀大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一本小說帶到了英國,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幅數百年前的「重慶畫卷」。近日,重慶著名作家王雨的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國出版發行。
  • 範進高中舉人後為何會發瘋?放到現在,中了舉人能當個什麼官職
    所以,如果橫向對比,舉人放到現在,那就是準縣長,甚至有準市長的。顯而易見,一句「舉人老爺」那是沒得說的。 第三,舉人之上,才是進士,進士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和探花。而且,古代三年才有一考,一考放榜最多三四百人。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王國平 ‖ 李調元: 貫通古今的巴蜀大才
    並僱人抄錄了許多罕見書籍,尤以巴蜀為主,「於是內府秘藏,幾乎家有其書矣」,並將之取名為《函海》,書名出自《漢書·敘傳上》「函之如海,養之如春」,寓意「如大海般包容萬物,如大海般養育萬物」。此書為清代四大著名私刻叢書之一。而李調元以一人之力編撰刊刻《函海》,堪稱文學史上的不二之人。
  • 移民文化|陳偉平:川糖與巴蜀客家移民
    先進的種蔗熬糖技術,通過移民的遷徙傳入巴蜀,成為自然而然之事。其次,清初移民對土地的開發,直接推動了客家移民對糖業的投資。由於客家移民多數於康熙末年進入四川,膏腴之地已為先來的湖廣移民所佔。許多客家移民不得不佃種湖廣人的土地,或是插佔較為貧瘠的山地和壩地。如曾達一所插佔的梁家壩,便是鄧氏家族的「棄地」,雖面積達六百餘畝,而價值不過百兩之數。
  • 陳燮:清代琅岐走出的首位進士
    陳燮塑像  清代,琅岐島出了四位進士。衙前村的陳燮則是清代從琅岐島走出的第一位進士。經過五年徵剿,陳燮才平定川東叛亂,受到巴蜀父老擁戴和朝廷褒獎。在蜀中有口皆碑,百姓都尊稱陳燮為「道爺」。  平叛之後,陳燮權按察使司,受命於整治社會治安、查處貪官。當時,四川貪官汙吏、地方豪強欺行霸市,魚肉百姓。陳燮在任上不畏權勢,鐵面無私,經常深入府縣察訪,為民除暴。百姓到按察使司衙門告狀的,陳燮都認真審理,不畏權勢,嚴懲了不少貪官汙吏,為民申冤除惡。
  • 清代鄉試主考官有多少灰色收入?一任下來基本夠10年開銷
    有一次談到了關於高考、中考的監考問題,他們說監考也是有補助的,大致是一百多塊錢。由此,筆者不禁聯想到清代鄉試主考官的待遇,和今天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清代的鄉試是各省舉行選撥舉人的考試,自順治二年(1645)開科,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共開了112科。考官分為主考官、副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一人,副主考官三人,同考官若干。
  • 科考中「貢士」在秀才舉人之上,為何知道的人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錄取人數,會試是第一次全國各地的考生都聚集在京城考試,全國一張卷,沒有現在高考結束後幾十份高考卷那麼囉嗦。但這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某些省份的教育資源優厚,才高八鬥的大師很多。某些省份教育資源匱乏,能接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人太少。另外每個省份的人口多寡和面積大小也是不一樣的,怎麼做才能讓科考相對公平一些呢?
  • 兩起科場舞弊案背後的清代法治
    清代兩起著名的鄉試舞弊案——周福清賄賂案、丁酉科場案,前者讓周氏家族陷入敗落,後者處決相關人員19人。   晚清時期,吏治腐敗,科舉考試中,冒名頂替者日漸增多。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周福清賄賂案發生了。順治十四年(1657年)10月16日,刑科給事中任克溥參奏:「鄉會大典,慎選考官,無非欲矢公矢慎,登進真才,北闈(指順天鄉試)放榜後,途謠巷議,嘖有煩言。臣聞中式舉人陸其賢用銀三千兩,同科臣陸貽吉送考官李振鄴、張我樸,而賄買得中……」(《順治實錄》卷一一二)   任克溥舉報的順天鄉試、考官收受賄賂是否屬實?
  • 查慎行:堪為清代詩壇上一代宗伯
    查慎行:堪為清代詩壇上一代宗伯——讀罕見趙熙抄本《初白詩鈔》文 | 鄒 豔查慎行,原名查嗣連,海寧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舉人,之後三上春官,皆報罷,久困場屋。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方中進士。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功名坎坷、四處遊幕中奔走衣食,有《敬業堂詩集》等行世。其詩學思想受陸嘉淑、黃宗羲等師長影響頗深,又與朱彝尊在詩學思想和創作上長期互為砥礪,最終形成了自己唐宋互參、熟處求生、搜奇抉險的獨立詩學觀。在清初詩壇唐宋之爭中,查氏不為時風所蔽,不以門戶自錮,為清初宗宋詩派樹立起一種典型。
  • 四川清音
    四川清音淵源於明、清時的俗曲,在清乾隆、嘉慶年間很盛行,以瀘州、敘府(今宜賓)為中心,遍及城鎮和鄉村,擁有大量的聽眾。  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時調小曲及四川民歌發展而成。音樂十分豐富,計有100多支曲牌。如「趙調」、「背工調」、「滿江紅」、「打棗杆調」、「馬頭調」、「疊斷橋」、「小桃紅」、「銀紐絲」、「梅花落」等等。
  • 巴蜀符號印章在四川滎經求解(上)
    其中,巴蜀符號印章最為詭秘,被稱為「世界第九大奇蹟」或考古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無人破解。  這類印章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印面所鑄的主要是虎紋、手心紋、花蒂紋、捲雲、水波和動植物等,而不是漢字(少數有混用),與中原璽印有很大不同。  從1954年在四川昭化寶輪院出土巴蜀符號印章至今,在四川境內有20多處出土這類戰國時期的奇特印章共計100餘枚,地點遍及四川東西南北中。
  • 清代科考中舉捷報
    ,萬千考生都在翹首期盼高考成績的公布和錄取喜報的到來。筆者在藏友家中見到一份清代己酉科中舉捷報,能夠想見考生當時的驚喜。不論是哪一科考試,若得功名,一般皆有捷報傳送到考生家裡。筆者藏友所藏的捷報,是一名叫葉新滋的考生在朝考及保和殿複試得中後的捷報。捷報書曰:「捷報提塘官報貴府大老爺葉(官印)新滋由己酉拔貢恭應朝考二等第三名保和殿複試一等第十一名欽取知縣籤分湖北補用為此馳報指日高升。捷報不僅是一份通知書,更是一份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