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中「貢士」在秀才舉人之上,為何知道的人不多?

2020-12-13 月籠西樓景

本篇文章是我的小系列《聊聊科考那點事兒》的第四篇,咱們主要聊聊貢士、進士和殿試。

通過鄉試的考生就是舉人了,他們可以參加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的會試。之前會試落選的人也可以參加,古代沒有復讀生的說法。因為會試通常在二三月份舉行,因此又稱「春闈」。三年一次,若是鄉試朝廷加恩科,會試也會跟隨。考生的考前準備和考場紀律與鄉試大體相同,考試內容也大體也是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幾項,這裡就不囉嗦了。

值得一提的是錄取人數,會試是第一次全國各地的考生都聚集在京城考試,全國一張卷,沒有現在高考結束後幾十份高考卷那麼囉嗦。但這也會產生一些問題,比如某些省份的教育資源優厚,才高八鬥的大師很多。某些省份教育資源匱乏,能接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人太少。另外每個省份的人口多寡和面積大小也是不一樣的,怎麼做才能讓科考相對公平一些呢?

明朝每次大約錄取貢士300人左右,全國南、北、中三大地域按一定比例錄取。清代的錄取人數沒有硬性規定,雍正八年錄取了406人,但乾隆54年只錄取96名,可無論錄取人數多少,都是按照各省份的應試人數、人口總數和面積大小按比例錄取。不會出現考生扎堆在某個省份的現象。這個錄取總人數也能看出貢士的含金量有多高,三年全國才錄取三四百人,遇到乾隆54年那樣的,三年全國才錄取96人,這可比現在的國際名校都難考。

古代科考的考試次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取得的名次依次是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當然極個別的優秀者會得到狀元、榜樣、探花的美譽。在這裡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貢士的級別在舉人之上,為何秀才舉人進士都這麼出名,貢士卻一點也沒有知名度呢?要知道貢士的含金量,僅僅比進士低一點點?

我認為主要原因應該是出在貢士的不確定性上。秀才舉人進士都是已經確定下來的身份,若不是發生大的變動不會更改了。但貢士不同,取得舉人功名的考生通過會試就有貢士的身份,但這個身份的有效期很短,因為得到貢士稱號的下個月就是殿試。殿試過後他們的身份就會是進士,最突出的前三名還會是人人欽羨的狀元、榜眼、探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月之前得到的、保質期太短的貢士,自然就被人選擇性遺忘了。

科舉制開始於隋朝,但殿試卻是直到武則天時期才確立。公元690年二月即將稱帝的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洛城殿親自考察貢士的能力,當時全國一萬多名精英齊集洛陽,武則天考了幾天才考完,殿試也從此開始,也成為「御試」、「 廷試」。

宋朝最初的殿試是淘汰制,但是有兩個在殿試中落榜的人跑到西夏當起了李元昊的軍師,還處處為李元昊侵略宋朝出謀劃策。宋朝皇帝知道後改變了殿試規矩,從此殿試不再實行淘汰制。這個故事我們以後的文章詳細說。

到了明清時期殿試把貢士分為三個等級,也就是俗稱的「三甲」。一甲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這三名就是我們俗稱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人在發榜後立即參加工作,狀元為翰林院修撰,從六品,主要工作內容是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講經史以及參與國家重大慶典的文稿草擬工作。

榜眼、探花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工作內容為誥敕起草、史書纂修、經筵侍講。無論是翰林院修撰還是編修,具體工作都可以說極其枯燥。但明清有句話叫「非翰林不入內閣」,這句話並不是說進入翰林院工作的人以後都能入內閣,但內閣,幾乎都是從翰林院走出來的。能在仕途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去翰林院打雜,是全體學子的期望。

一甲只錄取三人,二甲的錄取人數就要多很多,大約為全體貢士的三分之一,這些人賜進士出身,二甲第一名也就是殿試的第四名被稱為「傳臚」。剩下的三分之二是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二甲和三甲的考生若是想進入官場就沒有一甲那麼順利了,他們要留在京城再經過幾輪考試,成績優異者擇優進入翰林院,稱為庶吉士,也就是俗稱的「點翰林」,官職七品。其餘人分布到各部當打雜人員,或者外放到各地當地方官。

總之只要經過了殿試,無論排名多少,都會得到工作的。還是妥妥的鐵飯碗。

這四篇文章簡單介紹了科舉,其實我也是一邊輸入一邊輸出,若是有不正確的地方歡迎指正,我會第一時間修改。下篇文章開始我們來聊點科考的趣事,比如歷史上哪些倒黴的狀元,再比如本篇文章提到的、北宋哪兩個投敵的落第考生,歡迎大家前來圍觀。

相關焦點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分別能當什麼官,考中難度有多大?
    從錄取比例看,舉人到貢士的難度低於考舉人,因為舉人已經十分金貴,加上有些人屢試不中、年紀過大而改從他業,真正參加會試的人數會有所縮減,因此,錄取比例在10%稍多。而一旦成了貢士,基本就可以和進士劃等號了。因為殿試是排名考試,換言之,所有參加殿試的貢士都會被錄取為進士。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區別是什麼?
    由高及地排名依次是 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 。中國科舉制度,大致可以分為6級。依次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 、會試、殿試。凡是習舉業的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只有通過了縣試、府試兩場考核的學子才能被稱作童生,成為童生方有資格參加院試,只有成績佼佼者才能成為秀才。 秀才:取得秀才的入學考試我們稱之為童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院試錄取者即可進入所在地、府、州、縣學為生員,俗稱「秀才」。
  • 古代秀才、舉人、貢士、進士考中難度有多大,分別能當什麼官?
    我們習慣於把那些考的好的,學的好的學生說成小秀才,也有很多人說,我要是在古代如何如何,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道說道那些秀才,舉人等等我們熟悉又陌生的身份考中難度有多大。孔乙己花了一輩子連個秀才都沒撈到,範進中舉和中秀才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些不是沒有原因的。
  • 童生、秀才、貢生、舉人、貢士、進士,古代科舉考試一級一級的名稱很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這幾位先後排名是什麼
    (1)院試考中後稱「生員」,也就是秀才。(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先後排名
    (1)院試考中後稱「生員」,也就是秀才。(2)秀才參加鄉試,合格者員叫舉人。(3)會試地點京城,考中後稱「貢士」。(4)貢士可參加殿試,考中了就叫進士。殿試分三甲:一甲賜進士及第,殿試第一名-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逐漸升級的清代科舉究竟有多難
    在諸多影視作品的演繹中,諸如秀才、舉人、進士等科甲功名的出現概率極高,讓我們傻傻分不清楚。本文就以清朝時期的科甲制度為依據,對清代科甲制度的各級功名予以通俗說明。這些特權包括見縣官不跪、免除徭役、不能隨便用刑等。除此之外,在「皇權不下縣」的清朝時期,縣級行政單位以下的地方庶務一般由鄉紳管理,「秀才」就是鄉紳的主要組成部分。
  • 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和進士大概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高考則相當於古代的院試,專科畢業則相當於古代的考中秀才(拔貢、恩貢、歲貢、廩生、附生、增生、庠生、捐生)。現代的學位分為專科、本科、碩士、博士;而古代科舉考試則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只有秀才資格的人才可以參加鄉試。高中的就是舉人,第一名為解元,也叫省元。中了舉人就比較好了,可以做官了。如果不想繼續參加下面的考試,就去做一個小官。如果繼續參加下面的考試,那麼前程會更進一步。
  • 秀才、舉人、進士,等於現在啥學歷?網友:進入「中央機構」真難
    在很多古裝電視劇中,大家都看到過「考試」這一場景,在劇中雖然有的人一舉就會中了進士,甚至狀元,但也有很多人苦讀十年連個秀才都考不中,此次落榜!再加上劇中對這些秀才、舉人等的誇大,所以很多人在潛意識裡認為古代的科考是非常非常的難!那麼,今天咱們就這個問題來談談,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後網友感嘆:想要進入「中央機構」還真難啊!原來,在古代這些級別是這樣劃分的!
  • 童生 秀才 貢生 舉人 貢 進士……古代科舉考試的名稱有多複雜
    在古代科舉考試中,我們可以看到庠生、秀才、貢生、增生、附生、廩生,舉人、進士乃至探花、榜眼、狀元的冠名。其實,這些名稱都是舊時科舉考試過程中,考生獲得的不同等級的功名。庠生:指通過院試考的童生,又稱生員,俗稱秀才。包括縣學考取的 「邑庠生」,和在府學考取的 「郡庠生」。因為學校叫庠,顧叫庠生。注意,「庠」這個字讀「xiang」,音同「祥」,而不讀「癢」;前面看到的把庠生誤做人名的對話同樣誤讀為「癢生」了。秀才:不同朝代的定義也有所不同。
  • 童生、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進士是清北嗎
    很多人認為,古代八股取士,束縛讀書人的頭腦,不利於培養真正的人才。雖然科舉制存在著各種缺點,但不可否認,它是封建社會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封建社會,文盲特別的多。很多電視劇經常會出現的,府衙貼了告示,一群人圍著,然後再由一人大聲的朗讀出來。因為很多人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更不要說去讀書了。
  •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是什麼關係呢?
    通過縣級別的考試(每年一次)稱秀才,這時候就是有功名在身,可以不用參軍,上公堂不用下跪。通過了地方上省級別的考試——鄉試(每3年一次)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各個朝代秀才的待遇不同,大體都是見了地方官不用跪,犯了罪不被打,免除服役等。有些朝代秀才可以分到良田、銀兩等,尤其唐朝秀才待遇更是令人羨慕,不過比較難考。看到這裡初中沒畢業的小夥伴們是不是很想去古代?給多給少好歹是固定工資啊,哈哈!現在小學畢業的就會滿地打滾。
  • 歷史中,秀才、舉人、貢士、進士、狀元、榜眼、探花!各指什麼?
    縣州級考試稱為童試,童試分為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通過童試的學子統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之後進入府、州、縣學進行學習。生員分為三等,廩生、增生、附生。官府提供膳食的叫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叫增生,廩生、增生之外再增加的附在最末的叫附生,優劣大家一看就明白了。童試也是海選,科舉的正式選拔要從鄉試開始。鄉試是由各省舉辦的地方考試,三年一次。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這一類人在古代是最普遍的,我們現在大部分人,如果生活在古代大概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員。 科舉的最低一級考試就是童生試,雖然叫童生,但考到五六十歲也考不上的也大有人在。考場一般在各地縣府,由各省學政(相當於教育廳廳長)負責。考試一共三場,縣試、府試、院試,考過了前兩場就可以被稱作童生,整個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數也就200多萬人。
  • 古代的「秀才」、「舉人」如果在現代,算是什麼學歷的人?
    古代的「秀才」、「舉人」如果在現代,算是什麼學歷的人? 有很多的人說古代的人,大部分都是文盲,現在的人基本上都讀了書,所以不能夠相提並論,但是這既然都是與教育和地位有關,為何又不能做比較呢?秀才是古代最低的功名,很多人一看這最低的,就以為很容易獲得,甚至有的網友以為九年制義務教育就相當於以前的秀才,其實事實秀才遠比我們想像的有文化。以古代的科舉制度來看,秀才是經過了縣級考試再卻各個地方考試的,如果院試成功,才能夠獲取一個秀才的功名。這樣就大概相當於如今的985大學,也就是如今的大學研究生。舉人是比秀才高一級,必須先成為了秀才,才有機會成為舉人。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識字的人。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整個清朝268年(清軍入關後開始算起),考中秀才的也不過46萬,而今天最高學歷的研究生,每年錄取人數都有60萬~70萬。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秀才雖然大家感覺一樣,但是也是需要嚴格通過考取的。 舉人 舉人相當於現代的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 秀才才能參加省一級考試通過的,這場考試叫做「鄉試」;一般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 很多人分不清「秀才」和「舉人」的區別
    古裝劇裡經常出現人和士子,對於不了解科舉制度的人來說,雖然兩者名稱不同,但差別很大,對人的前途影響很大。 無論是小說、電視劇還是電影,你經常聽到"寒士",但你肯定沒聽說過"寒士",可見,士與民的區別是很大的。"寒士"只能說明這個人是個讀書人,但他並沒有出現在榜上,這裡的榜指的是皇榜。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答案很意外
    因為秀才是每個省選拔出來的,所以有的人認為秀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有的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另一種觀點認為,有些人認為現在的博士生相當於秀才。雖然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但與現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如果在考中了秀才,通常會有一些政治權利。如秀才考上秀才後,他們仍然不能當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