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鄉試主考官有多少灰色收入?一任下來基本夠10年開銷

2020-12-17 左都御史

筆者生活在一個四線城市,身邊也有不少親朋好友是教師,有時也會好奇地打聽他們的一些福利待遇。有一次談到了關於高考、中考的監考問題,他們說監考也是有補助的,大致是一百多塊錢。由此,筆者不禁聯想到清代鄉試主考官的待遇,和今天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清代的鄉試是各省舉行選撥舉人的考試,自順治二年(1645)開科,至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除科舉,共開了112科。考官分為主考官、副主考官和同考官,主考官一人,副主考官三人,同考官若干。

對於主、副考官人選的確定,朝廷是有明文規定的,自雍正三年(1725)規定,此後鄉試考官必須是進士出身。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條件則更為苛刻,一般都是選擇善於寫八股文的翰林出任。朝廷此舉一是基於為國選才的目的,還有一個原因也是很重要的,那就是為翰林官們謀取一個「賺外快」的肥差。

翰林官供職於翰林院、詹事府等清要部門。雖然清代有「非翰林不入內閣」,「吏部、禮部尚書、侍郎非翰林不得任」的規定,但對於廣大翰林們來說,這無非是獨木之橋,能躋身高官的少之又少。相反,翰林之窮在清代也是出了名了,往往被冠以「窮翰林」之稱。

為了照顧這些翰林們的苦處,清代統治者想盡辦法以彌補他們的收入,因此逐漸形成制度,規定各省學政必須是翰林出身,且又在鄉試考官人選上給予優權。相比學政而言,翰林們較為容易獲得的差事便是鄉試考官。

從政治角度而言,擔任鄉試考官,就意味著成了本科舉人的「座師」,可以收很多門生,成為官場上潛在的人脈。但對於窮得揭不開鍋的翰林們來說,經濟收入才是當務之急。鄉試考官的收入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朝廷撥給的路費公款,鄉試考官在戶部領取的差旅費,稱為「程儀」,這項制度是從康熙朝開始的。二是地方官孝敬的禮金,二者加在一起,會使一個窮困的翰林一夜暴富,如果省著花,足夠在京城開銷十餘年。

那麼,出任鄉試考官到底能拿多少銀子呢?各省地方官孝敬的這個數字是沒有準確數字的,但戶部是有明文規定的。按清制,考官可以在戶部支銀2000兩,這個費用名義上是出差的差旅費。其實不然,因為考官們一路開銷往往都是地方官承擔,這筆錢也就成了額外收入,可以寄回老家還還帳。

比如曾國藩早年當了十餘年的京官,窮得叮噹響,他一年的俸祿才80兩,加上恩俸,不過也才一百多兩,而一年的支出卻要四五百兩,不足的部分全靠老家接濟。道光二十一年底,曾國藩找人借了50兩銀子,才勉強過了個年。道光二十三年六月,曾國藩鴻運當頭,從翰林中脫穎而出,被選為四川鄉試正考官。這無疑是雪中送炭,解了他的燃眉之急。從戶部支取銀兩後,他馬上將之前的債務結清了,而且到了地方以後,又收了幾千兩。

地方官孝敬的部分,則要分情況,主要是看各省的經濟狀況。運氣好分在了江浙,那麼拿得就多,運氣背分到了雲貴,那拿得就少。

清代官場送禮是個藝術活,在叫法上不能馬虎,如送給京官的叫「冰敬」、「炭敬」,送給本省上司的叫「節敬」、「別敬」等等,總而言之,送禮得有個斯文的叫法,否則人家也不收。送給鄉試考官的禮金,就叫「辛苦費」。

鄉試結束後,該省官員根據級別的不同湊上一筆錢,然後由督撫或學政轉交給考官,一般來講,數額大致與戶部的程儀相當。當然,還有一些舉人中舉後,為了感謝座師的栽培,也會送上數目可觀的禮金,稱之為「贄儀」。曾國藩任四川鄉試主考官時,僅「贄儀」一項,就有四百多兩。

正是由於外放鄉試考官,能得到極大的回報,所以每逢鄉試之年,翰林們都踴躍報名參加,以期早日「脫貧」。這也正應了清代官場上的一句俗語:「京官不外放,窮到能賣炕」。

相關焦點

  • 清代的鄉試與會試(上)
    攝於南京市)清代的鄉試與會試(上)鄉試        考取舉人謂之鄉試,每隔三年全國各省於省城舉行。考生是該省官學生員,就是具有秀才功名者,中式者即為舉人。鄉試年之八月八日入頭場,八月十一日入二場,八月十四日入三場。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 清代鄉試場官的選任與職責
    具體而言,鄉試場官包括總掌考務之監臨、提調等重員,以及分辦印卷、受卷、彌封、謄錄、對讀、搜撿等具體的執事官員。場官除在內簾辦事的監試、收掌外,均在簾外執事,故又稱「外簾官」,與「內簾官」一併統稱為「簾官」。場官又稱闈官、入場官員,在某些情況下亦可統稱為「考官」。為了更好的了解清代場官的設置,下面以直省鄉試為例,來著重說一說清代鄉試的場官。
  • 張居正13歲參加鄉試落榜 主考官故意歷練以成大器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一場相當於現在高考的鄉試在湖北武昌舉行,主持考試的是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璘。顧璘是一代才子,自幼聰慧,21歲就中了進士,與同鄉的陳沂、王韋並稱「金陵三俊」,歷史上說他「有知人鑑」,就是善於識人。在這次考試中,有一個考生就特別受他的關照,不過這次,他關照的方法不是提拔獎掖,而是讓他「落榜」。
  • 方志遠:明朝的鄉試、會試與殿試
    根據「科舉成式」的規定,「官未人流者」也可參加鄉試,但從官、吏分途以及任官注重資格以後,這種情況就基本取消了。「科舉成式」還規定,學校教官、罷閒官吏、倡優之家以及居父母喪者,不許參加鄉試。鄉試試場設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門所在地,南北直隸的試場分別設在應天、順天二府,即今北京、南京。考試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請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 曾國藩一年工資125兩,開銷600兩,赤字475兩,錢都花哪裡去了?
    1843年,全年計算下來,曾國藩送禮70多兩,請客吃飯花了40多兩,兩項加一起就是110多兩(這還不包括他無償資助來京友人或鄉黨的費用)。3、買衣服,100兩左右,清代的官服需要官員自費採購,且官服的種類繁多,分為春夏秋冬四種服裝,一套官服的帽子、衣服、鞋都有講究,而且官服的質料、式樣、色彩、飾物也都有嚴格要求。
  • 兩起科場舞弊案背後的清代法治
    光緒十九年(1893年)3月,周福清的母親去世,按照清制,周回鄉居喪3年。回浙江為母親守制不久,周福清的兒子周用吉報名參加這年八月的舉人考試。無意間,周福清得知主持這次鄉試的主考官恰是22年前與他一起考中進士的殷如璋,遂動了心思。   這年7月25日,周福清從上海趕到蘇州,靜候殷如璋的官船。兩天後,殷如璋乘官船到達蘇州碼頭。
  • 古代劊子手砍一個人能賺多少?除了工資,灰色收入更是嚇死人
    但劊子手也並不是人人都能做的,除了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之外,手法也相當重要,特別是對待那些需要凌遲的犯人,需要割個上千刀才能讓人斃命的手段,可不是人人都能學得來的。當然還有一點大家關心的就是,劊子手的收入究竟是多少?
  • 雍正年間某省鄉試,主考官因出一題被定罪謀反,其實他很冤枉!
    可是到了清朝,有個倒黴的主考官因為出了一道題目,就被誣陷謀反,後來雍正認為他在暗諷皇帝「沒頭」,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文字獄應該說是清朝的特產,沒辦法,滿族從塞外入關,趁大明和李自成、張獻忠等「流賊」火拼時奪取天下。雖然滿清「龍興」時武力值爆表,說到底還是不夠有文化自信的。
  • 清朝雍正四年秋,海寧人查嗣庭出任江西鄉試主考官後被抄家、革職
    文/楊飛1清朝雍正四年秋,海寧人查嗣庭出任江西鄉試主考官。公事完畢,回到北京,行李還未打開,大禍從天而降,抄家、革職、一家老少都進了監獄。清代《康雍乾間文字之獄》收錄了一道「諭旨」,是雍正給出的整人理由。
  • 張居正12歲便一舉中秀才,鄉試時神童卻「被落榜」,原是大有深意
    年僅12歲的張居正,一舉而中秀才,這在荊州府引起轟動,張居正名聲大振,人稱「江陵才子」湖廣學政田瑣還專門對張居正進行面試,試題是「南郡奇童賦」。嘉靖十六年(1537),13歲的張居正從荊州去武昌參加鄉試。鄉試一般三年舉行一次,而且和會試相隔一年,形成的格局是:鄉試在子、卯、午、酉年(1537年正是丁酉年),會試則在醜、辰、未、戌年。
  • 陳燮:清代琅岐走出的首位進士
    陳燮塑像  清代,琅岐島出了四位進士。衙前村的陳燮則是清代從琅岐島走出的第一位進士。  乾隆十三年(1748),陳燮鄉試中舉,任上杭縣儒學正堂。乾隆二十八年(1763),陳燮進士及第,授吏部主事,後升吏部郎中,勤政清廉,在京都頗有名氣。乾隆三十六年(1771),欽命乾隆辛卯科江西鄉試副主考官,忠於職守,公正廉明,秉心閱卷,所選拔皆才學之士,深為朝廷嘉許。有政聲,擢四川川東兵備道,權按察使司。
  • 在清代如果不是進士出身,那麼有些官職是沒有資格擔任的
    下面就來講一講非進士出身者具體有哪些官職不能擔任?一、翰、詹、科、道明清時期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這在清代並不絕對,但「非進士不入翰林」是始終被嚴格貫徹執行的。翰林院是一個清要的部門,所設的職官有修撰、編修、檢討、侍讀、侍講、起居注官等。按清制,殿試結束後要進行朝考,新科進士通過朝考者方能進入翰林院庶常館。三年散館後,經過大考,才能分發中央各部或各省任職。
  • 公務員有灰色收入嗎?
    前一陣子的資訊「確保中小學教師收入不低於公務員」引起了大家熱議,話題主人公,許多教師朋友們對這個話題真是有說不完的話灑不完的淚啊,因為也牽扯上了公務員工資的問題,更讓不少人又把公務員的種種坊間傳說拿出來鞭屍,其中就談到了公務員的灰色收入問題,那麼公務員到底有沒有灰色收入,如果有,又到底又是什麼呢
  • 李端棻倡議設立京師大學堂 曾主鄉試錄取梁啓超
    李端棻於同治元年(1862)應順天鄉試中舉,次年會試中進士,入翰林院任編修。從此,30歲的李端棻踏上了仕途。  10年之後,同治十一年(1872),李端棻出任雲南學政,主管教育科舉,這是他仕途生涯的一個重要時期。李端棻到雲南上任後,開創了文教事業的新局面,其孫李良騏著文道:「正當雲南政局混亂,文教事業每況愈下,他跋山涉水,足跡遍全省,認真考核各地生員,多方促進。
  • 巴蜀鉤沉 | 清代四川「高考」,兩百餘年考中舉人7652人
    清代的鄉試沿襲明制,在順天府及各省舉行,中式者稱做舉人,副於正榜者稱做副貢生。清代鄉試自順治二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645 年到 1903 年)共舉行112科,其中四川舉行106科,有6科未能舉行,有5科暫停後補行。共考中舉人7652 (包括駐防中式舉人80名,四川貢監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人257人和欽賜舉人7名)。四川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成都舉行,共考三場。
  • 清代四川「高考」:考舍達13935間,勝出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殿試
    清代的鄉試沿襲明制,在順天府及各省舉行,中式者稱做舉人,副於正榜者稱做副貢生。清代鄉試自順治二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645 年到 1903 年)共舉行112科,其中四川舉行106科,有6科未能舉行,有5科暫停後補行。共考中舉人7652 (包括駐防中式舉人80名,四川貢監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人257人和欽賜舉人7名)。四川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成都舉行,共考三場。
  • 清朝鄉試奇特一幕:考生紛紛搶奪考官吃剩的食物
    在清朝科舉考試裡,鄉試是極為重要的環節。鄉試考中了以後就稱為舉人,而舉人實際上是候補官員,有資格做官了。「鯉魚躍龍門」,鄉試就是關鍵性的一躍。1864年,曾國藩在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天京(今南京市)後,為了籠絡兩江士紳的心,重新修建了江南貢院,恢復了中斷了12年的江南鄉試。江南貢院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科舉考場,擁有20644間號舍,能夠同時容納2萬多名考生考試。
  • 現在大學教授收入爭議很大,現在大學教授每月基本有多少收入?
    現在大學教授收入爭議很大,現在大學教授每月基本有多少收入?關於大學教授的收入,大家爭議很大。有的覺得大學教授收入很高,覺得很多大學教授年入百萬或者幾百萬,開著豪車,整天趕場作報告,有自己的公司,有很多項目,有大批博士碩士聽自己指揮,在自己開的公司裡承當廉價勞動力。有這樣的教授嗎?當然有,問題是多嗎,中國有多少教授,這樣高收入的教授佔比多少?至少在我工作的單位很少見,在自己讀過博士碩士的985大學也不多。
  • 左宗棠參加鄉試不幸落榜 考官用三個字評價他的卷子
    所以,在長達6年的時間裡,左宗棠連參加院試的資格都沒有。清朝時期,科舉考試三年舉行一次。錯過了一次,就要再等三年。人生短暫,一個讀書人能夠有幾個三年?1832年,道光皇帝迎來五十大壽,開了「恩科」。這對於天下的讀書人來說,不啻為天大的喜訊。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古往今來,有千千萬萬的讀書人通過考試,改寫了自己一生的命運。古代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興起至清末廢除,共經歷了一千多年的歷史,而新中國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至今也度過了40多年的時光。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