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鄉試與會試(上)

2021-02-23 老客雜談

(江南貢院。攝於南京市)

清代的鄉試與會試(上)

鄉試

 

       考取舉人謂之鄉試,每隔三年全國各省於省城舉行。考生是該省官學生員,就是具有秀才功名者,中式者即為舉人。鄉試年之八月八日入頭場,八月十一日入二場,八月十四日入三場。連考三場,每場三天。緣於考試時間正值仲秋,故又稱秋闈。

       鄉試考場設在省官學學宮,名曰貢院。貢院大門叫龍門,大堂稱至公堂,是議定重大事項之處。龍門至大堂之間有明遠樓。大堂之後為衡鑑堂,是主考與同考官辦公居所。衡鑑堂院牆大門掛有垂簾,以此劃分內外簾。奉調負責閱卷者稱內簾,在考場執事者稱外簾。閱卷官及隨員不得出簾外,執事人員不得入簾內。簾以內由內監試負責,簾以外由外監試負責,出入關防極嚴。

(明遠樓。攝於南京科舉博物館)

       每省鄉試由皇帝欽派正副主考各一人。隨員有翰林院編修、內閣中書、各部主事等。大省正主考皆為二三品大員,由禮部開單,進呈欽定簡放。主考出京,內廷頒賜四樣兒禮物,曰「送主考」。此處稱送而不稱賜,以示對主考官禮遇優渥。正副主考按驛站計算行程。沿途乘轎,轎貼封條,於八月初抵達省會。主考抵省後,總督、巡撫迎接入闈。

       鄉試考場,該省巡撫任「監臨」,即總監貢院內外一切行政事務。入闈儀仗隆重威嚴。前面是全副儀仗開道,正副主考及監臨身穿朝服頭戴朝冠坐八人顯轎(顯轎無頂棚和遮攔,又稱亮轎、明輿)。其餘監試、同考官等乘八人或四人轎隨之。比較有意思的是,隊列最後抬一隻箱盒,內裝腰斬行刑鍘刀一具,專為主考官犯科場大罪而備。有清一朝,此鍘刀曾於福建科場用過一次。據聞主考官因舞弊被當場行刑,腰斬為兩截兒。該犯未咽氣之片刻,伏地用舌頭連書三個慘字而斃。不久,有巡撫上奏朝廷,諫言廢除此刑。但抬鍘刀作為儀仗仍沿用,以示儆戒。

(鄉試號舍,俗稱號房子,即考場,每人一間。攝於南京科舉博物館)

       巡撫任監臨總調考場諸事。內監試由知府充任,管理內簾事務。外監試管理簾外事務。另設提調官專司考場雜務。凡由場外提供簾內考官所需書籍飲食等用品,皆須隔矮牆遞入。鄉試閱卷由同考官若干並調配知縣擔任,將所閱之優等卷薦呈主考。

       考生答卷例用墨筆,稱墨卷。交卷後加封並編號,稱彌封。考生姓名、籍貫等個人信息,自交卷至發榜任何人不得見。為防止考生於試卷作記號或其筆跡洩露,交卷以後閱卷之前,專有謄錄官若干人把每份試卷用紅筆謄寫一遍,稱硃卷。再由專人將考生之墨卷與謄錄官之硃卷詳加核對,稱對讀,確認謄抄無誤後始由同考官閱卷。同考官所閱試卷皆為硃卷,即謄錄官之紅字試卷。考生之墨卷於謄錄後存封。

       同考官閱卷取中,將硃卷薦與主考。主考審閱後而未取者,曰「出房」。錄取名額已滿而有遺餘者,曰「堂備」。正主考取單數名次,即第一、第三、第五名等。副主考取雙數名次,即第二、第四、第六名

等。鄉試頭名稱解元,必歸正主考所取。第二名稱亞元,歸副主考取。以此類推。

(「南闈放榜」畫作。攝於南京江南貢院)

       三場考畢,發榜前夕,主考、監臨以下試官依次列坐於貢院大堂,當眾拆封錄取試卷並寫榜。榜式橫寫,自第六名寫起,前五名位置留作空白。迨正副榜書寫完畢,再填寫榜首五名,謂「五經魁」。所謂副榜俗稱半個舉人,副榜題名者不能進京會試。這些人若不打算再次鄉試,可往吏部候任,備選外省州判官等職用。鄉試榜發,各職任考官方可離開貢院,稱出闈。

       光緒十九年(1893)恩科鄉試,外放廣東秋闈主考是顧璜,副主考是吳鬱。當時廣東南海人康有為以「春秋公羊學」頗具名聲,可他卻屢次鄉試不中。大學士徐桐甚惡康南海之公羊學說,曾言:「什麼公羊母羊,都是亂天下之學。」(漢代時《春秋經》有三傳,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此三傳皆為儒家《十三經》。漢代經學有今、古文之爭。《左傳》系古文經,《公羊傳》、《穀梁傳》是今文經。學界的今、古文之爭一直延續至清代。此話題屬於經學史範疇,詳情不贅)徐桐尚古文經學,向來不屑今文經,由此頗留意公羊學者康有為。

       顧璜、吳鬱二人離京前,徐桐囑咐道:「廣東有康祖詒者(康有為原名祖詒),其人文筆甚佳,而醉心公羊邪說,離經叛道,為天下之亂人。如獲中式,必設法抽落更換之,使不得售,切切勿忘。」

       考完閱卷,副主考吳鬱得一卷文字最佳,想取為頭名解元。按例,解元由正主考錄取。吳鬱與顧璜商量調換,顧不同意。諸考官共閱後商定,該卷以第六名開榜。迨拆封唱名寫榜,這第六名舉人竟是南海康祖詒。顧、吳二人皆暗記徐桐臨別囑託,相互對視無語。正躊躇間,第七名彌封已拆。顧、吳皺眉心急卻無計可施。二人返京稟告徐桐此事經過,徐大不滿意。次年會試,康有為考中進士。徐桐雖為總裁,照樣兒無可奈何。事後他只得對顧、吳二人道:「康祖詒由我選中,不敢責難二公。」(待續)

相關焦點

  • 清代鄉試場官的選任與職責
    具體而言,鄉試場官包括總掌考務之監臨、提調等重員,以及分辦印卷、受卷、彌封、謄錄、對讀、搜撿等具體的執事官員。場官除在內簾辦事的監試、收掌外,均在簾外執事,故又稱「外簾官」,與「內簾官」一併統稱為「簾官」。場官又稱闈官、入場官員,在某些情況下亦可統稱為「考官」。為了更好的了解清代場官的設置,下面以直省鄉試為例,來著重說一說清代鄉試的場官。
  •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  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
  • 科舉知識:縣試、府試、歲試、科試、鄉試
    科舉知識:縣試、府試、歲試、科試、鄉試明代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選拔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進學」了,具有了生員的身份,名義上即成為國家的學生,一般稱為「秀才」「相公」。由於學宮中有半橢圓形的水池,所以考取了生員又稱為「入泮」。
  • 什麼叫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會試-鄉試-殿試B.鄉試-會試-院試-殿試C.鄉試-會試-殿試-院試D.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解析】樂不思蜀說的是劉備的兒子劉禪,劉禪被俘虜後,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裡很快樂,不思念蜀國。選項排序正確,當選。D項,破釜沉舟說的是秦朝末年項羽,不留餘地一拼到底最終打敗秦軍。
  • 大老爺手遊求官歲試鄉試玩法攻略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大老爺手遊求官歲試鄉試玩法攻略,很多的玩家朋友們最近在問大老爺手遊的遊戲中怎麼求官參加歲試鄉試?歲試鄉試有應該怎麼玩呢?相信不少的玩家朋友都是十分的好奇,小編特地整理了歲試鄉試的玩法攻略,還沒有參加過的玩家朋友們快來瞧瞧吧!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 清代鄉試主考官有多少灰色收入?一任下來基本夠10年開銷
    筆者生活在一個四線城市,身邊也有不少親朋好友是教師,有時也會好奇地打聽他們的一些福利待遇。有一次談到了關於高考、中考的監考問題,他們說監考也是有補助的,大致是一百多塊錢。由此,筆者不禁聯想到清代鄉試主考官的待遇,和今天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
  • 古代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在古代算哪個級別的考試
    給大家送上一波,唐朝詩聖杜甫的名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宋朝抗金英雄嶽飛:「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大文豪蘇軾:「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愛國詩人陸遊:「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在所有勵志名句中,最有吸引力的還是這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明朝會試有南北榜,清代會試分省定額,高考為什麼選擇分省錄取?
    報喜帖上寫的是「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看看,範進他老人家考了廣東省第七名,這在今天早已經被北大清華爭搶了,而中舉僅僅是獲得了進京會試考貢士的資格。對照看看各自省份這些年的一分一段表,你看看本省前100名都是被哪些名校錄取的,就可知這考舉人無論從錄取比例,還是從難度來看,都堪比今天的北大清華。
  • 李超瓊的初次鄉試
    2020年高考落下帷幕這次特殊的高考將註定讓人銘記看完李超瓊的鄉試經歷你會發現原來那都不算啥李超瓊像清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這四個年中的八月舉行鄉試。
  • 趣學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會試」與「殿試」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會試」,一般於鄉試結束後的第二年在禮部舉行,故又稱「禮闈」;因舉行時間一般在二月或三月,故又稱「春闈」。
  • 看明朝的科舉制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就像現在的升學制度一樣
    可以算得上是「任人唯賢」了吧。自明朝開始,政府就實行了擴招,一下子想做官的人就暴增起來,紛紛以讀書為業,想著自己可以考取功名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感覺就像我們現在的高考一樣,但是現在的政策開明還是明朝不可考試可以相比的,畢竟這一制度還是延續了這麼多年,完善的已經算是可以的了。
  • 清代科考中舉捷報
    關鍵詞:捷報;考生;殿試;考試;高考;進士;會試;官報;保和殿複試;成績 作者簡介:   2017年度高考方盡,萬千考生都在翹首期盼高考成績的公布和錄取喜報的到來。其實,古代科考也常常被比之為「古代版高考」。古代科考後,古代考生等待錄取的焦灼心情也與今天十分相似。
  • 清朝何人有武科舉鄉試應試資格?八旗子弟又為何不能參加武科?
    在以往有關科舉考試的研究中,關於考生來源和應試的資格一直都是重要議題,《清史稿》中也曾提到:「凡各省武生、綠營兵丁皆得鄉試。」 但是這些記載卻並不詳細,再加上清代武科鄉試內容和類別十分繁多,每年都有所不同,所以前人在研究這一塊的歷史時,都不曾深入細緻地研究過,為此,筆者依據《清實錄》與清代典章等史書,參考相關歷史刊論,進行了詳細深入地研究。
  • 清代湖南鄉試拾趣:考試八九天內不能洗澡洗臉
    進城應試「高中路」 清雍正元年(1723年),湖南、湖北分闈鄉試,湖南即以湖湘書院改建為湖南貢院。湖南貢院位於今中山東路百貨公司大樓地段。清末省教育會成立於此,便改稱教育會坪,後又稱教育街。 試考士子,大都從湘春門入城,經高升門(即取步步高升之意)、紫東園(取紫氣東來之意),過文星石橋(取文星高照之意)、又一村(取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意)達貢院大門。貢院大門朝南向,院屋很寬廣,只開一處大門。考生未入貢院應考,多住順星橋(取順乎文星得中高魁之意)一帶。
  • 方志遠:明朝的鄉試、會試與殿試
    當時還規定,高麗、安南、佔城等國士子,也可在本國參加鄉試,中式者赴京師會試。但不久,明太祖又因科舉所取多後生少年,缺乏實際辦事經驗,於是罷科舉而行薦舉。到洪武十七年,經過十來年的醞釀,公布「科舉成式」,決定從十八年開始,重開科舉。科舉每三年舉行一科,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進行。鄉  試鄉試又稱「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進行,故又稱「秋闈」。
  • 高考古代文化常識彙編14|童生試、鄉試、會試與殿試
    明清科舉有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其中往往又分層次。一、童生試「童生試」是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即使到白首,也不改童生之稱。讀書人知道自己鄉試名次時正值桂花飄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隻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 巴蜀鉤沉 | 清代四川「高考」,兩百餘年考中舉人7652人
    在一定意義上,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7月6日,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方志專家通過梳理我省志書,向記者介紹了清代四川「高考」中的軼事。清代成都貢院●鄉試設三場考試鄉試,即各地郡試合格的優秀者,於當年再參加省舉行的考試
  • 清代四川「高考」:考舍達13935間,勝出舉人赴京參加會試殿試
    在一定意義上,科舉有如古代的高考。7月6日,省地方志辦公室的方志專家通過梳理我省志書,向記者介紹了清代四川「高考」中的軼事。清代的鄉試沿襲明制,在順天府及各省舉行,中式者稱做舉人,副於正榜者稱做副貢生。清代鄉試自順治二年至光緒二十九年(1645 年到 1903 年)共舉行112科,其中四川舉行106科,有6科未能舉行,有5科暫停後補行。共考中舉人7652 (包括駐防中式舉人80名,四川貢監參加順天鄉試中舉人257人和欽賜舉人7名)。四川鄉試每逢子、午、卯、酉年八月在成都舉行,共考三場。
  • 清代科舉PK現代高考:哪種考試的難度更大?
    不論是古代的科舉還是今天的高考,其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基本精神內涵是不變的,但由於時代背景的不同,在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上都有許多差異。科舉制度與高考相比有哪些特點?參加高考和參加科舉哪個難度更大?歷史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為何走到了盡頭?對這些問題,也許大家心中都有疑惑,下面我們主要以清代科舉制度為例,逐一解答上述這幾個問題。
  • 張居正12歲便一舉中秀才,鄉試時神童卻「被落榜」,原是大有深意
    縣試的時間不固定,各縣自行確定時間,通常考試前一個月由縣署發通知。縣官主持,縣儒學署教官監試。縣試雖為小考,卻是科舉的入門考試。沒有考中秀才,就沒資格進行第二場的鄉試。沒有考中的秀才,即便到了80歲仍然是童生。作者 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