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知識:縣試、府試、歲試、科試、鄉試

2020-09-08 久敬堂晏金洲原創

科舉知識:縣試、府試、歲試、科試、鄉試

明代歲試的基本任務是:第一,從童生中選拔秀才;第二,對原有的秀才進行甄別考試,按照成績優劣分別給予獎懲。童生通過歲試,就算「進學」了,具有了生員的身份,名義上即成為國家的學生,一般稱為「秀才」「相公」。由於學宮中有半橢圓形的水池,所以考取了生員又稱為「入泮」。

讀書人考取功名,必須依次通過由本縣知縣主持的縣試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取得童生的身份,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

在清朝,縣試在二月舉行,府試在四月,歲試在八月。

院試作為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主持考試的長官稱學政、學臺或宗師。

院試包括歲試和科試兩種考試。

童生通過歲試,就算「進學」了,即成為國家的學生,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相公。

歲試成績優良的生員方可參加科試。科試(分及格和不及格兩類)通過了方準許參加更高一級的鄉試,被稱作「錄科」。

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考期多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其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在京的翰林及進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

鄉試有正式的考場,叫做貢院,貢院內建有一排排的號房,為考生住宿、答題之所。

鄉試發榜在九月,正值桂花開放,所以又稱「桂榜」。鄉試取中者稱舉人。考中舉人,即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相關焦點

  • 科舉必知:童試 秋闈 春闈 廷試→生員 舉人 貢士 進士•學習族譜知識(30)
    童試是科舉考試中最底層的一級考試,是為了取得參加正式科舉考試的資格先要參加的一種考試。①童試的對象:童試的對象是指應考者,應考者儒生、童生,是指相當於現在小學畢業、初中畢業的學生。④童試多久一次:童試為三年二考,分為三個階段:縣試、府試和院試。
  •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  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古代科舉考試的規矩很多,而且相當複雜。完整程序有鄉試、會試、廷試,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級考試。大家熟知的,是考試地點設在各省的鄉試。鄉試也稱鄉闈,通過鄉試即為「中舉」,成為舉人。從形式來說,鄉試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國的「全國普通高校統一考試」 。3  科舉也分科
  • 什麼叫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由低到高的排列順序是(   )A.院試-會試-鄉試-殿試B.鄉試-會試-院試-殿試C.鄉試-會試-殿試-院試D.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2、D明朝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
  • 小試牛刀(20)國際漢語教師真題
    明清時代,鄉試及格者叫(  )。A童生   B秀才    C舉人   D進士[答案] C[解析] A項,通過縣試、府試的獲得「童生」資格,可以參加院試,一般將沒有「秀才」身份的科舉讀書人無論年齡均稱童生。B項,通過童試最後一級獲得「秀才」身份。
  • 院試是什麼級別的考試,錄取者可以獲得什麼功名?
    科舉入仕的道路是漫長的,讀書人必須通過縣試、府試,而後才能參加童試中最後的考試——院試,取得鄉試的資格。院試在之前講得不多,很多讀者留言評論希望了解這一方面的內容。故而,本文重點說一說清代的院試。按清朝定製,學政在任三年期間,需要兩次案臨所轄區的各府,主持院試,錄取秀才;主持歲試,考核官學學生的學習情況;主持科試,選拔參加鄉試的秀才。順治九年(1652年)規定,學政案臨各府,需在半個月前發巡視學校牌,以便讓計劃前往的府州長官能通知所轄地區的考生準備應試。
  • 閱讀科舉文該知道的古代教育科舉知識
    因為入了科舉文的坑,就詳細了解了一下相關的知識,結果發現這是初中語文要掌握的基本語文知識,覺得自己真是對不起當年辛苦付出的語文老師啊![淚奔]下面我將重新學習一下古代教育科舉相關知識。唐初,設秀才科後漸漸廢去,僅作為對一般儒生的稱呼。明清兩代專門用來稱府、州、縣學的生員為「秀才」(3)舉人舉人之名,秦漢前已有,是舉拔賢才之意。唐宋時凡應科舉考試的各科士人均稱「舉人」,俗稱「舉子」。明清時稱鄉試登第者為「舉人」。舉人有資格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4)解元科舉考試中鄉試第一名稱「解元」,也稱」解首」。因鄉試本稱「解試」,故名。
  • 清代的鄉試與會試(上)
    攝於南京市)清代的鄉試與會試(上)鄉試        考取舉人謂之鄉試,每隔三年全國各省於省城舉行。考生是該省官學生員,就是具有秀才功名者,中式者即為舉人。鄉試年之八月八日入頭場,八月十一日入二場,八月十四日入三場。連考三場,每場三天。
  • 大老爺手遊求官歲試鄉試玩法攻略
    小編今天給各位玩家朋友們帶來的是大老爺手遊求官歲試鄉試玩法攻略,很多的玩家朋友們最近在問大老爺手遊的遊戲中怎麼求官參加歲試鄉試?歲試鄉試有應該怎麼玩呢?相信不少的玩家朋友都是十分的好奇,小編特地整理了歲試鄉試的玩法攻略,還沒有參加過的玩家朋友們快來瞧瞧吧!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 看明朝的科舉制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就像現在的升學制度一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不久,就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不是在明朝興起,卻可以說是在明朝發揚光大。因為在以往的朝代,對於運用科舉這一制度來大量挑選人才的皇帝,朱元璋還是第一個。可以算得上是「任人唯賢」了吧。
  • 你不知道的科舉冷知識,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院試又是什麼級別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世界上最後一屆科舉考試結束於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我國的科舉制度一直是選拔人才的重要辦法,也是打破階層固化的手段,充分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那麼關於科舉你知道多少呢?
  • 左宗棠參加鄉試不幸落榜 考官用三個字評價他的卷子
    在清朝時期,絕大多數讀書人如果想要做官,唯一的道路就是科舉考試。左宗棠當然也不能例外。應該說,左宗棠的科舉之路走得比較順利。科舉考試分為4步:童子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子試考過稱秀才,鄉試考過稱舉人,會試考過稱貢士,殿試考過稱進士,最後由皇帝欽點,在進士中選出狀元、榜眼和探花。其中,童子試又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個等級。只有這三關都通過了,才算獲得了秀才功名。左宗棠14歲以第一名的成績通過了縣試,15歲以第二名的成績通過了府試。然而,就在他打算一鼓作氣地繼續參加院試時,母親生了重病,他不得不放棄考試,回家照顧母親。
  • 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為隋朝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以分科取士而得名。
  • 《知否》:長柏顧廷燁考會試,貢院裡的規矩有多嚴,你都想像不到
    讀書人在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之前,首先要接受由本縣知縣主持的考試,俗稱縣試。縣試通過後,再接受由知府主持的府試。府試及格的稱作「童生」。取得童生身份後,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第二步:院試。院試是國家科舉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通過院試的可稱為秀才。
  • 科舉VS高考:哪一個更容易考
    高考是每一個高三學生都有資格參加,但古人如果想參加科舉考試的省試,卻需要先通過選拔試。唐宋時期的科考相對容易一些,選拔試只有一道關卡,叫「發解試」。士子只要參加州府舉行的發解試,成績合格,取得「解額」,便可以獲得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資質。明清時期的科舉選拔試就非常麻煩了:一個讀書人,先要通過知縣主持的縣試、知府主持的府試與省學政主持的院試,才會成為一名秀才。
  •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
    縣試一般共考五場,每日一場,黎明前點名入場,即日交卷。第一場為正場,試《四書》文兩篇,五言六韻試貼詩一首;題目、詩、文的寫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數限制。第一場錄取者準應府試,其餘各場是否參考聽考生自便。縣試第一者稱縣案首,院試時慣例錄取入學。  2.府試。府試由知府、直隸州知州、直隸廳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參加縣試者,可於府試前補試一場,亦可參加府試。
  • 古代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在古代算哪個級別的考試
    在古代,隋朝之前是沒有科舉考試一說的,自隋朝建立科舉考試選拔官員以來,直到清朝滅亡,科舉制度結束,歷經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科舉考試自建立以來,被後代歷朝沿用並不斷完善,到清朝採用八股文寫法,使科舉考試走進了死胡同。
  • 從曾國藩說起,在清朝當官要考哪些試?2分鐘看科舉項目
    感覺準備充足的童生,就可以參加縣裡的考試了,報名考試錄取之後,還要繼續參加府試和院試,也就是現在的市裡統考和省裡統考。要是考過了院試,那麼恭喜你了,你就超越了很多人,成為了一枚標準的秀才了。別看曾國藩成就挺大,在考秀才這條路上,那也是歷經坎坷,從14歲就開始參考,前後考了7次,直到21歲才中了秀才。
  • 趣學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會試」與「殿試」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會試」,一般於鄉試結束後的第二年在禮部舉行,故又稱「禮闈」;因舉行時間一般在二月或三月,故又稱「春闈」。
  • 漲芝士——中國的科舉制度
    三、宋代科舉制度宋代的科舉制度設進士科、諸科;進士科以外的各科,常合稱「諸科」。神宗時,廢諸科,另設「新科明法」。下款:「歲進士盧建屏立,乾隆三十年乙酉歲鍾夏月轂旦」。六、清代科舉制度清代的科舉制度分為三級,即鄉試、會試和殿試。但在參加鄉試之前,還要經過小試來取得入學的資格。小試就是童子試,俗稱為考秀才。也就是說,考生本為童生,考試入選者才能稱為秀才。
  • 古代科舉制度會比高考更難嗎?考中狀元是什麼水平?
    明清時代,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洪武十五年,明朝公布《科舉成式》,此後二百多年一直延續下去,到清朝也照搬明朝成例,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最後一批進士考試完畢,它才終於落下帷幕。童試童試又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