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試是什麼級別的考試,錄取者可以獲得什麼功名?

2020-12-12 左都御史

科舉入仕的道路是漫長的,讀書人必須通過縣試、府試,而後才能參加童試中最後的考試——院試,取得鄉試的資格。院試在之前講得不多,很多讀者留言評論希望了解這一方面的內容。故而,本文重點說一說清代的院試。

院試是童試中最後、最關鍵的考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是由朝廷派往各省的負責全省教育事務的專職官。明代稱為提學御史、提督學道。清代稱督學使者、學政使,又稱提學使,學院、學憲、學臺等。與其稱呼相對應,學政主持的考試被稱為院試、道試、學臺考等。

各省學政為三年一任,在子、卯、午、酉鄉試年份的八月,由朝廷從進士出身的翰林、各部侍郎、京堂、部屬等官中選派,要求年終到任,屬於欽派官員,維持原有品級不變,在各省的地位略低於巡撫,高於布政使、按察使。

按清朝定製,學政在任三年期間,需要兩次案臨所轄區的各府,主持院試,錄取秀才;主持歲試,考核官學學生的學習情況;主持科試,選拔參加鄉試的秀才。

順治九年(1652年)規定,學政案臨各府,需在半個月前發巡視學校牌,以便讓計劃前往的府州長官能通知所轄地區的考生準備應試。接到通知後,除準備好應考者的名冊外,知府還需為學政預備好駐紮衙門。學政案臨各地時,會公布考試的日程安排。

院試以府為單位進行,因各府都需要由學政主持,故而同省各府的院試時間並不相同,參加院試的童生,必須是府試的錄取者。由於特殊原因沒有及時參加縣試、府試的考生,也可以在院試前補考一場,合格者亦有資格參加院試。

學政達到考點之後,並不是立即組織考試,他還要做三件事。

第一件是觀風,即學政通過一個臨時測驗來了解當地考生的知識水平。具體做法是,在正式考試之前,學政會出幾道考題,無論是有資格參加本次院試的考生,還是沒有資格參加院試的童生,或者已經是秀才的人,都能自由選擇題目作答。參加考試的人不必要進考場,可以在任何地方作答,答題的紙張需要自己準備。

考完之後由學政組織閱卷,並公布考試成績。觀風的目的是使學政能對主持考試所在地考生的文化水平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為正式命題提供參考,不至於考題太難,又或是考題太容易。

第二是到文廟拜祭孔子,並身穿朝服,帶領府學、縣學官與秀才,以及準備參加考試的童生到文廟的明倫堂,宣讀《順治臥碑文》這一綱領性文件。

第三是審理與讀書人,比如秀才、舉人等相關的案件,並可根據情節輕重進行處罰,輕則懲戒、降等,重則斥革,也就是取消舉人、秀才的功名。學政完成這些工作之後,就可以舉行院試了。

自乾隆年間開始,院試正式考試前,先考經古一場,由學政出經解、史論、詩賦題目,考生可以選作一題或數題。之後才正式考試,院試一般考兩場,包括正場和覆試,每場考試時間為一整天。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規定院試正場為「四書」文一道,經題一道,五言六韻詩一首。覆試為「四書」文一道,論題一道,五言六韻詩一首,並默寫《聖諭廣訓》一二百字。不論正場、覆試,學政出題不許割裂題義(斷章取義東拼西湊之生僻題目)。

正場交卷後即開始閱卷,以學政為主,也可以請居住地在本省五百裡之外的幕僚協助閱卷。在正式確定錄取名單之前,學政還有一項工作,就是需要調閱準確錄取為秀才的考生的縣試、府試的第一場答卷,將院試的答卷與之相對比,主要是核對考生答卷的筆跡,防止請人代考者被錄取為秀才。

與縣試、府試一樣,院試正場閱卷後,公布覆試者座號。覆試以後發案,拆出卷後編號,公布錄取名單。院試的錄取者稱生員,俗稱秀才。生員是一種終身資格,也是士子在科舉生涯中的第一級身份。有了這個身份,就可以報考在省城舉行的鄉試了。

相關焦點

  • 你不知道的科舉冷知識,狀元相當於什麼學歷,院試又是什麼級別
    古人考試首先我們介紹一下各個級別的考試,今天我們有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等,那麼古代又有哪些級別呢?在古代是這樣的,童生:凡應考生員之試者,不論年齡大小,皆稱儒童,習慣上稱為童生。然後是院試:由省學政主持,童生參加,考中的稱秀才,也叫生員,一般可稱相公。此二者只是預選形式,鄉試、會試、殿試才是正式的科舉考試。鄉試(大比)每隔三年在省城舉行一次,參考者為秀才,考中的為舉人,可稱老爺。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通常來說,讀書人準備考取秀才功名的時候,要先在每年的二月去參加由知縣主持的縣試,縣試通過之後,還要在四月份參加由知府主持的府試。這兩次考試均通過之後,方能參加由各省學政主持的院試。若是院試不通過,則此人不論年齡大小,都被稱為童生。
  • 古代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在古代算哪個級別的考試
    古代秀才形象儒生參加童試,成績優秀被錄取後可以進入官學繼續深造,這個時候就可以稱為「秀才」了。秀才屬於繼續深造的一級,還沒有做官的資格。但這是「功名」的起點。有了秀才的身份,就與普通老百姓不同了,可以不交稅,見到縣官可以不下跪。第三步:參加鄉試,考上舉人。秀才裡面也分等級,學習優秀的學生稱為廩生,國家發糧食,但名額有限,必須是班裡的尖子生。再差點的就是增生,也有名額限制,只是個榮譽稱號,沒有待遇。新考進來的儒生叫附生,因為剛進學校,沒有什麼榮譽。
  • 秀才要懂哪些知識,成為秀才後有什麼好處?
    上一篇文章我們講了明清時期的縣試和府試,只有考過這兩科才能成為真正的童生,也才有資格參加由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院試。院試通過之後才能稱之為秀才。「秀才」兩個字並非明清首創,早在《管子·小匡》中就有「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這裡的「秀才」是具備「秀異之材」的人。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漸漸的,科舉制度成為所有學子登堂入室的途徑,他們渴望通過科舉獲得功名,讓自己名揚天下。 但是,科舉考試並非只是一場考試,而是由很多場考試組成的,分別是縣試,鄉試,會試,殿式。縣試是在各縣府舉行,考取秀才。鄉試是在各府州舉行,考取舉人。會試由禮部舉行,每三年舉辦一次,會試優異者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 什麼叫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由低到高的排列順序是(   )A.院試-會試-鄉試-殿試B.鄉試-會試-院試-殿試C.鄉試-會試-殿試-院試D.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2、D明朝科舉考試分為童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
  • 古代科舉歷次考試通過後授予何種功名,鄉試的含義竟是
    第一級,院試,要想參加必須是童生,通過後授予秀才稱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參加院試的,要想參加院試,必須參加前期的選拔考試獲得考試資格。選拔考試的範圍是縣(縣試)和市(府試),通過縣試和府試的人統稱為童生。雖然稱做童生, 但童生可不都是小孩兒,三四十歲的大叔、七八十歲的老大爺也是有的。
  • 古人考取功名到底有多難?
    童生經過縣試(五次考試)、府試(一次考試)選拔過後參加歲試(每年舉行一次),考中者叫做秀才(也稱生員),考試中的第一名叫做「案首」。童試雖然是科舉考試的第一步,卻有成千上萬的人難以過關。《清朝野史大觀》記載:縣試「久試不第者尤甚。某叟年五十餘,應縣試考三十次,尚未冠。」
  • 學位、功名傻傻分不清楚?
    恩貢算是一種特殊的錄取方式,這是區別與歲貢而言的。貢泛指貢生,在科舉考試中,挑選府、州、縣成績優異的生員,進入京師國子監繼續深造,這些人稱貢生,這種稱呼的意思就是將人才進貢給皇帝。清朝科考進階過程清朝想要參加科考,首先是參與童試,這裡包含縣、府、院三個階段。縣試由知縣主持,通過後則可參加府試,府試再通過了就成為具備進一步深造的資格。深造的地方就是各省學政或學道主持的學院,相當於被錄取到重點高級中學了。高級中學有個畢業考試,即院試,通過院試的童生就是生員,也稱「秀才」。
  • 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  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就明清規定而言,並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參加鄉試的,首選得通過小試,即俗稱的童子試,成為秀才後才有可能。秀才還要通過歲試、科試,才有資格參加鄉試,科試在鄉試之前舉行,可以看成是鄉試的預考。通過科試的秀才被允許參加古代的「高考」鄉試。如果科試沒有通過,則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補考的機會,稱為「考遺才」。通過鄉試,成為舉人,便可以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了。
  • 與如今的學歷相比,算什麼級別?
    每次呂秀才一出場,都會拿他秀才的身份秀一波,讓不少朋友都有一個疑問,古代的「秀才」到底屬於什麼級別?為什麼有的人地位崇高,而有的秀才卻混的窮困潦倒?關於「秀才」一詞,還真有一些講究。但「秀才」一詞出現,並非因為科舉制而產生的,卻因它而提升了社會地位。
  • 古代科舉考試分哪幾個等級?考上進士難度遠大於今天的清華北大
    其實這些都是當時的讀書人在通過科舉考試取得功名後所得到的稱謂。明清時期是科舉考試發展的巔峰時期,因此我們就以當時的科舉制度為例。科舉考試共有六級,分別為: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前三級只算入門考試,鄉試、會試、殿試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明清時期,讀書人不管年齡大小,未考取生員(秀才)資格之前,都稱為童生。童生需通過童生試,即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
  • 考中狀元是什麼水平?
    明清時代,大明王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規定:「中外文臣皆由科舉而進,非科舉者勿得與官」。洪武十五年,明朝公布《科舉成式》,此後二百多年一直延續下去,到清朝也照搬明朝成例,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最後一批進士考試完畢,它才終於落下帷幕。童試童試又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院試三階段。
  • 科舉與高考同為選拔人才考試,高考生放在古代能算秀才嗎?
    高考,是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也是人生走向的一個岔路口,通過考試,將決定萬千學子今後的人生走向,有人因此進入高等學府繼續深造,有人將從此走向社會。選拔人才考試,今天叫高考,而將歷史退回一百多年,那時候叫科舉。同樣是選拔人才的考試,這兩個不同稱謂的考試方式有什麼不同?
  • 古代科舉考試時,考生沒有照片可以核對,那麼該怎麼防止替考?
    科舉考試從誕生之日,就為寒門子弟打開了上升通道,普通農家的孩子,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寫好八股文就能在科舉考試中的功名,然後升仕做官,光宗耀祖。但是並不是人人肯下死功夫,來啃讀這些煩人經典,就會想到用其他捷徑的辦法,來獲取功名。怎麼能維持科舉的公平性,是每個朝代執政者需要考慮的主要問題,這裡不僅能為朝廷選拔合適的官員,還能抑制民間各種對朝廷不安份的思想。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如果放在今天,秀才應該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因為秀才是每個省選拔出來的,所以有的人認為秀才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普通本科生,有的人認為是重點本科生。 另一種觀點認為,有些人認為現在的博士生相當於秀才。 雖然古代的科舉考試都是選拔人才的方式,但與現在的高考有很大的不同。
  • 古代進士舉人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層次的人呢?你知道嗎?
    科舉制度建立於隋朝,廢止於光緒年間,現在大部分人在古代是能拿到俸祿的哦,來看一下你到什麼級別了。秀才秀才由院試(童試)選拔而來,相當於現在的小學升初中,只是古代文盲較多,有些童生年紀比較大,甚至有五六十歲還在考秀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