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含金量到底有多高?與如今的學歷相比,算什麼級別?

2020-12-12 晨史

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不少古裝劇,也聽過「秀才」這一名詞,尤其是《武林外傳》裡面的呂秀才,更是讓所有人都知道了「秀才」一詞。每次呂秀才一出場,都會拿他秀才的身份秀一波,讓不少朋友都有一個疑問,古代的「秀才」到底屬於什麼級別?為什麼有的人地位崇高,而有的秀才卻混的窮困潦倒?

關於「秀才」一詞,還真有一些講究。但「秀才」一詞出現,並非因為科舉制而產生的,卻因它而提升了社會地位。

「秀才」一詞最早出現於《管子·小匡》,對其是這樣描述的:「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也就是說農民的兒子如果有異於常人的才能,就可以稱之為秀才,這時候並非特指讀書人。

到了漢朝的時候,由於要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名為「茂才」,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在晉朝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審舉》中記載:"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此時,對於秀才也並未要求必須達到多少文學素養。

隨著隋唐的科舉制出現,秀才的要求也就水漲船高,地位自然也就提升不少。唐初年間,秀才科第是最高的,相當於狀元之類的,每年產出也就一兩人而已。不過,一旦成為秀才,就能夠入朝為官。如明朝洪武四年的秀才丁士梅,直接走馬上任蘇州知府;洪武十五年時的秀才曾泰,直接選聘為戶部尚書,在秀才當中,他們的官位不可謂不高。

隨著科舉制不斷的完善,到明清兩朝已是巔峰狀態,各項考試程序也都很成熟。

單從考試的種類來說的話,被劃分為四類: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級別。每通過一次考試,也就會有相應的稱呼,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大家可能會覺得,秀才怎麼就淪落到最低層次呢?

雖然秀才在考試當中屬於墊底的存在,但他的社會地位並不低。因為想要通過院試就必須經過三場艱難的考試,分別是縣考,府考,院考,如果連續考第一的話,便稱為「小三元」。在參加院試之前的統稱為童生,不限年齡,通過考試的被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秀才在當時雖然不能入朝為官,但也算擁有功名,可以享受一些特權,如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算是進入了士大夫一層了。當然,在秀才裡面也分三六九等,成績最好的叫「稟生」,不用幹活也有官家養著,其次就是「增生」,家中不需要上交稅負,但這兩類都是有一定的名額,最次的便是「俯生」了,除了一些特權,其他便沒有了。

越往上考,難度係數也就越大,這可真的算是過獨木橋了。雖然秀才只是考生中最低層次的存在,但他所享有的社會政治地位,卻遠遠高於別人。如果成為秀才中的「稟生」,一輩子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是有人養了,絲毫不用擔心生計的問題。

如今的考試制度與古代也不一樣,古代是升級制,現在考試也只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如果真要來一個硬性比較的話,按照如今的學歷劃分:專科、本科、碩士以及博士來算,秀才也只能勉強算為專科級別。當然,兩者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如果真要將兩者拿出來比較一番,在文學方面,秀才完勝如今的碩士都有可能,但以專業技能來說的話,秀才也肯定是完敗專科了。術業有專攻,也沒什麼好比較的,兩者相比,也只是增加一點趣味性罷了。

相關焦點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含金量如何?在如今都對應什麼級別人物
    科舉中經常會提到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很多人並不太清楚這其中到底有什麼關係。古代考試也分場次等級的,就像如今我們中學有中學的考試評選,高中有高中的評選,在古代主要分四個等級。第一個等級叫院試,考試通過你就是秀才,但是前提是你必須通過縣試和府試(通過這兩個考試,你的身份是童生,童生跟年齡沒有關係,秀才只是一個身份,並不是一個官職,表明你現在是一個有文化的人了)那麼秀才相當於,今天我們一個什麼水平呢?
  • 古代「秀才」換算到現在,算是什麼學歷?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如今孩子們每年面臨考學,家長們也是再背後默默付出了不少代價,多多掙錢、陪讀、陪考等等這樣的新聞每天都有,要是自己孩子考上好的大學獲得博士等學位整個家族都是高興得,恨不得昭告天下孩子多有出息。可想想古人們也是講究求學的,不然怎麼會出現「聞雞起舞」「鑿壁借光」等刻苦讀書的成語呢,而考上秀才只是參加科舉考試的第一關罷了,放到現在就是沒有小學畢業證是不能上初中一樣,那這秀才放到現在來講到底是什麼學歷呢?古時人們雖然過得不富裕,人丁說來也算稀少的,但一個縣說來至少有幾萬到幾十萬的人口,可秀才指標只有十個左右。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古代時期,無數莘莘學子為了一舉成名而不惜寒窗苦讀多年。縱觀古代學子成名之路,無非就是學子成為秀才,進而成為舉人,最後成為進士。 講到這裡,大家一定非常好奇,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放到今天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學歷? 至於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還要追溯到科舉制度的起源和發展。
  • 古代的「秀才」、「舉人」如果在現代,算是什麼學歷的人?
    古代的「秀才」、「舉人」如果在現代,算是什麼學歷的人? 有很多的人說古代的人,大部分都是文盲,現在的人基本上都讀了書,所以不能夠相提並論,但是這既然都是與教育和地位有關,為何又不能做比較呢?秀才是古代最低的功名,很多人一看這最低的,就以為很容易獲得,甚至有的網友以為九年制義務教育就相當於以前的秀才,其實事實秀才遠比我們想像的有文化。以古代的科舉制度來看,秀才是經過了縣級考試再卻各個地方考試的,如果院試成功,才能夠獲取一個秀才的功名。這樣就大概相當於如今的985大學,也就是如今的大學研究生。舉人是比秀才高一級,必須先成為了秀才,才有機會成為舉人。
  • 古代所說的窮酸秀才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學歷,放到現在絕對是精英
    三國曹魏時沿襲察舉,復改稱秀才。至南北朝時,舉薦秀才尤為重視。若是在古代,要想成為知識分子,走上仕途,為官一方,只有考科舉一條路可走。現在的學歷分為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博士;古代也有學歷,分別是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當於現在什麼水平的人?
    《武林外傳》中的呂秀才,雖然常被郭芙蓉欺負,總是被大夥笑是個窮酸秀才,但是不得不說,呂秀才的地位還是不一般的。佟掌柜花重金送莫小貝去私塾讀書,還逼迫呂秀才成為書童,從這兩件事就可以看出,在古時候讀書能考上秀才,那是天大的喜事。可是處於科舉制度最底端的秀才,到底有多少含金量呢?
  • 古代「秀才」的含金量有多高?相當於今天的什麼?
    由於古代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知識的教育,我們可以用現在的文科類大學生和學者來進行比較。我們是一個具有濃厚的官本位文化的民族,從孔子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以來,大家都信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念。作為統治階級惡,希望選撥人才進入政府,所以中國就有了偉大的發明——科舉制。科舉制是在不公平的年代相對比較公平的一種制度設計。因為科舉制有一系列的制度設計,這種制度能夠讓全國的人才通過科舉考試而脫穎而出。好以明清時代的科舉製作為例子,玩的國家簡要介紹下科舉制。一個人要想考上進士甚至是狀元,那要是具備闖七關斬七將的本領。
  • 進士、舉人、秀才分別對應現在的什麼學歷?我這樣劃分對不對?
    大家都知道,進士、舉人這些在古代都是文化水準特別高的人,那麼古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分別對應我們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這很簡單,我們只需要列舉出科舉制度和現代教育下的不同學位等級就能一目了然。後來範進被錄了個第一,這就是俗稱的生員,即秀才了,也俗稱相公。但是這個秀才沒有什麼含金量,譬如《武林外傳》中的秀才一輩子都卡在這裡了。所以我把這個秀才對應在我們的高中學歷上,屬於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
  • 科舉與高考同為選拔人才考試,高考生放在古代能算秀才嗎?
    同樣是選拔人才的考試,這兩個不同稱謂的考試方式有什麼不同?今天的本科、專科、中專與古代的進士、舉人、秀才有什麼本質區別?今天人們在形容學識淵博的人的時候都會調侃稱之為秀才,說明秀才這個稱謂不是一般人可以擁有的,在古代,秀才這個學歷就算真正擁有功名了。成為秀才後,就享有了一些國家層面的特權和優待,比如,秀才可以不用繳納稅賦、見了地方官可以不用下跪,最多拱拱手算是見面了。那麼要怎樣才能擁有秀才的學歷?經過縣級考試成為童生後,經過縣試、府試,然後在參加一個叫做院試的考試,通過後成為秀才。
  • 秀才、舉人、進士在古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看完你就知道了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 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他們的身份是民是官?
    俗語常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提起秀才,我們總會想到知識淵博、見多識廣的讀書人,不過,秀才到底是什麼身份,他們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呢?其實,秀才起初跟讀書人沒有多大關係,它是指「才之秀者」,即特別有才能的人。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的好處如此之多,自然有許多人參加,但同時,想要通過科舉入仕也是非常困難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過鄉試、會試和最後的殿試,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是最終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有許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這個階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難。古代的科舉與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們現在是什麼學歷嗎?
  • 秀才、舉人、進士地位多高?放到如今,相當於什麼學歷?
    科舉制的盛行,使得它讓人們心中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看法。而其實,這一點也延續到了現代社會,比如,現在我們的許多父母,也是這麼認為的。為了孩子的學習,他們將之看成自己孩子的一切。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甚至是到了研究生階段,家長們也還是一如既往地支持孩子的學習。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通常我們在讀書或者觀看影視作品時,會經常看到秀才、舉人、進士之類的稱謂。大家也都清楚,這樣的級別稱謂是古代讀書人踏入仕途、向上攀登的必經之路。但凡是讀書人,十年寒窗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中秀才、舉人甚至是進士,如此一來才能從一介白身變為朝廷官員,最後光宗耀祖。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放到現在是什麼水平?秀才比考大學難
    我們在一些影視劇和戲文中,也了解了不少有關科舉的故事,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就是在等待考試回來丈夫,魯迅筆下的孔乙己,耗盡一生,求取功名,最終落得瘋癲的下場,而更多的是無數貧寒學子苦學數年,只為得一個秀才的稱謂,那麼,到底古代的秀才,在現代社會,算是哪一個學歷呢?
  • 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古代科舉不能與現代學歷來對標,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來對標現在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真是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了。古代考上功名是改變命運、提升階級的大事,而現在學生們,畢業以後拿著微薄的工資,還得為房子背上幾十年的貸款,兩者完全不是一個檔次。 古代文盲率比如今高多了,以認識幾十個字就算過了識字的標準,建國初期統計的文盲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多,古代封建王朝的文盲率約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一個村也難出一個識字的人。這裡筆者以清朝為例對比古代科舉士子與現代社會。
  •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分別相當於現代什麼學歷?
    古代的秀才、舉人和進士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有人說童生相當於高中畢業;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進士相當於博士。你覺得呢?
  • 我國古代的童生、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
    現代人根據自己受教育的程度,準確來說就是自己上學的層級,可以分別出不同的學歷,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專科、大學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不等。 同樣,在我國的古代也有著一套類似的學歷體系,只不過他們的學歷不叫現在的名,獲取的方式也不一樣。
  •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
    古代考個「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看完真的漲知識了在古代,讀書人的社會地位一般都相對較高,普通民眾都非常尊崇讀書人,就連打家劫舍的劫匪都不會輕易得罪讀書人,在唐朝時期人才選拔嚴格,每年當選秀才之人僅一二人,因此要想當上秀才尤其困難,「秀才」相當於現在什麼學歷?
  •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
    為什麼古代人們都想考秀才,秀才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學歷,別不知道在電視劇《武林外傳》裡面,有著各色不同的人物,其中最經常聽到的口頭禪就是呂秀才的「子曰」。這個呂秀才講話做事都是文縐縐的一副讀書人死板的樣子,那麼以他秀才的學歷放到現代社會來看,會是現代學歷的那一個段呢?這個要先熟悉一下古代的科舉考試的制度,一個人想要獲取功名就必須要讀書和考試,到了年齡後那他首先就要參加縣試完後再參加府試,如果通過的話就是童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