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看過不少古裝劇,也聽過「秀才」這一名詞,尤其是《武林外傳》裡面的呂秀才,更是讓所有人都知道了「秀才」一詞。每次呂秀才一出場,都會拿他秀才的身份秀一波,讓不少朋友都有一個疑問,古代的「秀才」到底屬於什麼級別?為什麼有的人地位崇高,而有的秀才卻混的窮困潦倒?
關於「秀才」一詞,還真有一些講究。但「秀才」一詞出現,並非因為科舉制而產生的,卻因它而提升了社會地位。
「秀才」一詞最早出現於《管子·小匡》,對其是這樣描述的:「農之子常為農,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也就是說農民的兒子如果有異於常人的才能,就可以稱之為秀才,這時候並非特指讀書人。
到了漢朝的時候,由於要避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改名為「茂才」,與孝廉並為舉士的科名。在晉朝葛洪所著的《抱樸子·審舉》中記載:"時人語曰: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此時,對於秀才也並未要求必須達到多少文學素養。
隨著隋唐的科舉制出現,秀才的要求也就水漲船高,地位自然也就提升不少。唐初年間,秀才科第是最高的,相當於狀元之類的,每年產出也就一兩人而已。不過,一旦成為秀才,就能夠入朝為官。如明朝洪武四年的秀才丁士梅,直接走馬上任蘇州知府;洪武十五年時的秀才曾泰,直接選聘為戶部尚書,在秀才當中,他們的官位不可謂不高。
隨著科舉制不斷的完善,到明清兩朝已是巔峰狀態,各項考試程序也都很成熟。
單從考試的種類來說的話,被劃分為四類: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個級別。每通過一次考試,也就會有相應的稱呼,分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
大家可能會覺得,秀才怎麼就淪落到最低層次呢?
雖然秀才在考試當中屬於墊底的存在,但他的社會地位並不低。因為想要通過院試就必須經過三場艱難的考試,分別是縣考,府考,院考,如果連續考第一的話,便稱為「小三元」。在參加院試之前的統稱為童生,不限年齡,通過考試的被稱為生員,也就是秀才。
秀才在當時雖然不能入朝為官,但也算擁有功名,可以享受一些特權,如有免除差徭,見知縣不跪、不能隨便用刑等特權,算是進入了士大夫一層了。當然,在秀才裡面也分三六九等,成績最好的叫「稟生」,不用幹活也有官家養著,其次就是「增生」,家中不需要上交稅負,但這兩類都是有一定的名額,最次的便是「俯生」了,除了一些特權,其他便沒有了。
越往上考,難度係數也就越大,這可真的算是過獨木橋了。雖然秀才只是考生中最低層次的存在,但他所享有的社會政治地位,卻遠遠高於別人。如果成為秀才中的「稟生」,一輩子就這樣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也是有人養了,絲毫不用擔心生計的問題。
如今的考試制度與古代也不一樣,古代是升級制,現在考試也只是一種獲取知識的途徑。如果真要來一個硬性比較的話,按照如今的學歷劃分:專科、本科、碩士以及博士來算,秀才也只能勉強算為專科級別。當然,兩者的差異還是很大的,如果真要將兩者拿出來比較一番,在文學方面,秀才完勝如今的碩士都有可能,但以專業技能來說的話,秀才也肯定是完敗專科了。術業有專攻,也沒什麼好比較的,兩者相比,也只是增加一點趣味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