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曾國藩說起,在清朝當官要考哪些試?2分鐘看科舉項目

2020-09-03 明眼君

高考的硝煙還沒有散去,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憂的時候了。當我們關注高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古人考試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也跟我們一樣,一考定終身呢?

很多人都對狀元很熟悉,知道這是古代科舉的代表人物,可是還有哪些關於科舉的名詞和流程呢?今天我們通俗簡練的給大家說一說,有不合理的煩請指正喲!

主角出場,有請曾文正公來演講!

秀才

曾國藩:我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的秀才,那年我21歲了,雖然比不上某些高手,但也不算大齡青年。

旁白:秀才是文人的第一道功名,到了秀才這個級別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免除徭役,可以見縣官不跪,這可比現在的大學生牛氣多了。

考取秀才也是個不容易的活計!首先,讀書的人在考取秀才之前是散戶,完全是自學自樂,也沒有資格去官辦的學校學習,這個時候的讀書人叫童生。

童生學成之後參加初級階段的考試,是對自己學問水平的一個檢驗,便於查缺補漏,更進一步。

感覺準備充足的童生,就可以參加縣裡的考試了,報名考試錄取之後,還要繼續參加府試和院試,也就是現在的市裡統考和省裡統考。要是考過了院試,那麼恭喜你了,你就超越了很多人,成為了一枚標準的秀才了。

別看曾國藩成就挺大,在考秀才這條路上,那也是歷經坎坷,從14歲就開始參考,前後考了7次,直到21歲才中了秀才。

不過這也不算差,《儒林外史》範進同學50多歲了才到了秀才,科舉時代很多白髮蒼蒼的老頭也還在奮鬥秀才,一個字,難啊。

舉人

曾國藩:考秀才費了老勁了,後來的考試反倒沒有那麼多波折了。考中秀才後在官學,學習了兩年多,我參加了湖南鄉試,這次挺順利,考取了湖南考區第36名,我成了一名舉人,那一年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我23歲!

旁白:舉人跟秀才不可同日而語,可算是國家的後備幹部了,那都是能在吏部留名的人了。

範進考了秀才,老丈人依舊看不起,考了舉人後,那傢伙就是文曲星下凡,都不敢打了。就連鄉裡相鄰都來賀喜,甚至本地士紳都來拜訪,真是老母雞變鴨啊。

舉人考試就是國家統考了,俗稱鄉試,這場考試的激烈程度就更加高了,選拔比例也非常高,我覺的有點像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這是俗語說連中三元的第一元。

大名鼎鼎的唐伯虎,曾經就是鄉試的解元。

考中舉人之後,仕途算是開啟了,繼續學習,充實自我,向更高水平的考試科目邁進,成功了一步登天,不成功了繼續努力。鄉試秋天開考,俗稱秋闈,轉年春季舉行會試,俗稱春闈。

曾國藩一考就中,確實是有本事,在舉人道路上沒有蹉跎歲月,值得佩服。

貢士

曾國藩:國家級大考確實不一般,會試我一共參加了三次,其中有一次是恩科。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一次考,第二年恩科失敗,兩年後再一次會試來臨,幸不辱命我考中了。考中進士這一年我27歲了,不算年輕也不算晚。

旁白:鄉試完成錄取工作後,舉人們就準備進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了。這可是三年一次的大考試,錯過了就要再等三年了,對於離京城近的人自然方便,西北的南方的學子們可就要早點出發了。

長途跋涉之下,費用盤纏都是個問題,《康熙王朝》裡邊周沛公進京趕考,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差一點餓死街頭。不過要能考中,那就是鯉魚躍龍門,都是值得的。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由皇帝專派欽差監考,考試地點在京城的貢院。會試的錄取人員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會試是一次全國性的大考試,按理說應該非常有名,可是很多人不是太了解,這是因為接下來的殿試名聲在外,掩蓋了光芒。

貢士意味著這次考試圓滿成功,只要沒有特別的意外,基本當官是妥妥的了,因為殿試只是一次名次的排隊而已。

進士

曾國藩:會試之後,皇帝殿試,或許是長得不太好看,我被點為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排名靠後,但是隨後在朝考中,我名列一等第三名,被選拔為庶吉士

旁白:會試是一次選拔考試,殿試就是一次排名考試。根據皇帝的考察,每個學子的形象,品德,策論和反應都有一次短暫的展示,現在的叫法是面試。

皇帝考察完之後,給學子們排定成績。

先選出三人位列一甲,賜進士及第,也就是俗稱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進駐翰林院,成為高級學問專家。

再選出一部分人列在二甲,賜進士出身,這個人數根據錄取人數有多有少,比一甲多多了,李鴻章考中進士時,就是二甲第13名。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剩下的貢士就排到了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的三甲第42名就是這麼個地位。

除了一甲的三位,後續還會進行細緻的朝考,以免有遺珠之憾,選出來的優秀人才被授予庶吉士,也會進駐翰林院,為成為未來中樞重臣打好基礎。

沒有進駐翰林院的其餘進士,就被分配到各部,各縣,擔任主事或者縣令,負責具體的政務了,這類人雖說能立即主政一方,但是在仕途發展上是跟翰林院的大哥們沒法比的。

曾國藩:好了,朋友們,我的科舉考試經歷就說完了。雖然我沒有中狀元,雖然我沒有好成績,但都是長得不好看的原因,後來朝考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我雖然名列三甲第42名,不是照樣進了翰林院嗎?

關於科舉之路你們明白了嗎?

相關焦點

  • 清朝科舉
    ,到了清朝,科舉制度趨於完善,已經是文化專制的利器。所以,清朝的文盲率高達90%,而1790年清朝的出生人口也達到了清朝之最——超1000萬人,而小難很幸運地成為了1000萬中的10%,他會和100萬人同時踏上科舉之路。第二關,省級:小難學完四書五經八股文之後,到縣衙禮房報名參加考試。首先要參加縣試和府試,通過的人稱為「童生」,這關一般都過,不過也有「行年八十尚稱童」被卡在童試關的人。
  • 科舉狀元是怎麼考成的
    能在1300多年裡經久不衰地為國家遴選人才,科舉考試並非電視劇裡演的那麼「傻白甜」。假如你穿越回清朝,想考個狀元「玩玩」,你得有思想準備了:你要在N年寒窗苦讀中,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各種考試,像打怪獸升級一樣通過層層考驗,最後在金鑾殿裡接受皇帝的親自考試,才能把狀元的桂冠戴在頭上。
  • 第一節 府試、鄉試、會試、殿試——做官是考出來的
    第二章 科舉考試種下的師生緣分   第一節 府試、鄉試、會試、殿試——做官是考出來的   功名難考——兩次會試落榜,國藩發憤圖強   嘉慶十六年(1811年)農曆十月十一日,一個男孩出生在湖南湘鄉白楊坪一戶姓曾的人家。家中添子對於曾家來說是一件大喜事,這個乳名「寬一」的男孩就是曾國藩。
  • 古代科舉考試有多難?看看清朝科舉考試的題目,你能考上嗎?
    但是,要憑著自己實力在科舉場上殺出一條血路,卻十分的艱難。科舉共分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考中者分別稱為: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一、考中秀才有多難?秀才,才之秀者,即是讀書人中的優秀人才。考中秀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經過三場考試:縣裡考一次,府裡考一次,最後到省裡提督學政那裡考一次,俗稱「小三元」。
  • 家國世情系列之五:科舉之路滿艱辛
    預考之路要進入科舉正途,首先得參加預考,預考分三級:「縣試」、「府試」、「院試」,分別由知縣、知府、省學政主持,通過「縣試」和「府試」稱為「童生」。曾麟書雖天資愚鈍但勤勞於學,並且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參加17次考試,直到43歲才得以考中秀才,僅比兒子曾國藩早了一年,屬於曾家的第一個秀才。曾國藩14歲時,父親曾麟書心急火燎地把他帶進考場,父子雙雙赴考,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曾國藩也跟父親一起,連續五次參加童子試,都以落榜而告終。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沒看過的小夥伴請點擊: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繁榮這一回,我們來談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看看一種先進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是如何變得僵化和落後的。最終,這種制度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壽終正寢。我們不妨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連中三元說起。                       一個學子從開始讀書到中進士,到底要經歷哪些考試呢?
  • 科舉,不僅僅是高考
    從科舉制出發,你才能摸透傳統中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中國科舉制度鼎盛於明清,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清朝科舉制。一、人人985,科舉比高考難有不少人認為,現在的應試教育和高考就是古代科舉制的翻版。這無疑是太高看高考了。
  • 看明朝的科舉制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就像現在的升學制度一樣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不久,就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科舉制度。科舉制不是在明朝興起,卻可以說是在明朝發揚光大。因為在以往的朝代,對於運用科舉這一制度來大量挑選人才的皇帝,朱元璋還是第一個。可以算得上是「任人唯賢」了吧。
  • 高考狀元和科舉狀元哪個更難考?穿越回古代你能金榜題名嗎?
    能在1300多年裡經久不衰地為國家遴選人才,科舉考試並非電視劇裡演的那麼「傻白甜」。假如你穿越回清朝,想考個狀元「玩玩」,你得有思想準備了:你要在N年寒窗苦讀中,經過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等各種考試,像打怪獸升級一樣通過層層考驗,最後在金鑾殿裡接受皇帝的親自考試,才能把狀元的桂冠戴在頭上。
  • 曾國藩:精通學業貴在專心致志,事事勤思善問方可成功
    他認為:要想自強自立最重要的莫過於求生存。隨後他又以不同職業的人求生存的手段,來說明人需要不斷自強自立。農民、工人、商人,是以出賣勞力而求得生存的人。士,則是以「勞心」來求生存的。因此,人不管是在朝廷當官,還是在鄉間教書,亦或者是管理民眾的小吏,出謀劃策的幕僚,不管是勞力還是勞心,都要兢兢業業地去做好他所從事的職業,這樣才能夠問心無愧。
  • 古代科舉狀元放到現在大約是哪級學術等級?博士生?博士生導師?
    1、古代科舉考試的各等級錄取者:科舉制度從隋朝開始,清朝結束,最完善的是在明朝時期,是以本文都會按明朝的科舉制度作為例子。古代科舉考試進階路線圖2、各級考試的第一名:在各級考試中,院試的第一名稱為案首,鄉試的第一名稱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
  • 曾國藩的科舉歷程:他是怎麼從一個學渣,到萬裡挑一的學霸的?
    他要思索,要苦苦思索,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考試,為什麼會到現在這個地步,一定有原因,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連續六次失利,讓曾國藩確認了一個讓自己無法相信的事實:「雖然自己有極強的進取心,但上天沒有給自己一個與雄心相匹配的聰明大腦。」
  • 科舉制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科舉考試都考了哪些?
    ,而是叫做對策和試經。在隋朝時,雖然科舉制度已經較為完善了,但並非是我們現在定期考試一般,而是國家或者皇帝需要人才了,才會在全國下詔令,開展科舉為國家選拔人才。  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中考、高考這種升學考,還是從唐朝開始的,唐朝不僅每年定期進行考試,偶爾也會臨時下詔書進行科舉考試,這種也被稱為「制科」。而每年都會舉辦的固定考試,則被稱為「常科」,是不是像極了突擊考試和期末考?
  • 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為清朝賣命,卻有人說他是完人,你怎麼看?
    中國近代史中的曾國藩可謂是一個風雲人物,喜歡他的人說他是一代完人,討厭他的人,說他是一個儈子手,對於曾國藩的評價為何出現如此之大的差別呢?古人認為一個完人的標準,那就是立功,立德,立言。這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總共只有兩個半人實現了這一宏偉壯舉,一個是孔聖人,萬世師表,還有一個就是明朝的王守仁,剩下的半個就是曾文正公曾國藩。蔣介石崇拜曾國藩,據說在他的床頭只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這本書的作用不是用來看的,是用來討好宋美齡的。
  •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分幾級?
    屬國朝鮮一直奉行天朝的科舉制度相信很多人都在考前聽到過父母的嘮叨:「你看那個咱們這裡的誰誰誰,『』『』『』『』上一年人家考了個本市第一,是本地的高考狀元,你看人家多風光啊,他家裡還擺了幾十桌酒慶祝,人家學校還給送了獎金呢!balabala,人家多給家裡爭光啊,你也要加油啊。」然後留下一臉懵逼的你。
  • 曾國藩的恩師有多厲害?提拔曾國藩十年,連躍十級成從二品高官
    曾國藩是清朝歷史上最有名的大臣之一,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而且單純的論功勞,曾國藩還要在另外三人之上;為何呢?因為曾國藩是湘軍的領袖,李鴻章不僅是他的學生,而且李鴻章的淮軍還是曾國藩一力促成的,骨幹都是湘軍精銳搭建的;而左宗棠也是出自湘軍,雖然和曾國藩關係不大,但多少有點聯繫。
  • 曾國藩不教兒子八股文,也並非憤世嫉俗,而是另有退路
    小珏說歷史——《曾國藩及湘軍》系列四十三 請勿轉載在明清科舉考試中,八股文是一種必須完成的文體。它有嚴格的格式限制,內容要模仿古人的口氣,完全沒有自由發揮的空間。不光如此,它的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都有相應的規定,連字數都有限制。
  • 科舉不是唯一的出路,古人落榜後,還有哪些出路?
    文|江楓月夜科舉是古人仕途之路的必經之路,在古代要想做官,一般都要參加科舉考試。從隋朝開創科舉制度到一九零五年慈禧太后下諭廢除科舉制度為止,一千三百年間,應試的學子如千軍萬馬,但能中榜者寥寥無幾。據光緒九年的有據可查的史料記載,當年參加會試的考生16000多人,而三甲進士加起來不足四百人,錄取率不到2%。今天的高考就像古代的科舉,同樣好不到哪兒去。
  • 古代的科舉考試內容是什麼,跟現代高考有什麼不同?
    現在我們可以通過高考選擇未來的道路,那古代可以通過科舉制來爭取更好的生活,只不過的是高考是一個大規模階段性的測試,為了選擇以後更好的學習道路,然而,科舉制是學習的終點。科舉制是決定你的功名能否當官。那科舉制度是如何來的呢?又考一些什麼呢?讓我們一起跟西瓜視頻創作人閒聊一缺三是如何介紹的吧。
  • 曾國藩:惜命最好的方式,不是養生,而是折騰
    自明朝以來,曾家人都與科舉無緣,無一人是秀才。從曾國藩祖上三代說起,到了曾元吉一代,才開始逐漸擺脫貧窮。曾元吉夫妻靠勤勞的雙手創下了一片家業。曾玉屏是第二代,繼承了父親曾元吉辛苦開創的家業,一生勤懇,使得家境較為闊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