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硝煙還沒有散去,又到了幾家歡喜幾家憂的時候了。當我們關注高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古人考試是什麼樣子呢?是不是也跟我們一樣,一考定終身呢?
很多人都對狀元很熟悉,知道這是古代科舉的代表人物,可是還有哪些關於科舉的名詞和流程呢?今天我們通俗簡練的給大家說一說,有不合理的煩請指正喲!
主角出場,有請曾文正公來演講!
曾國藩:我是道光十二年(1832年)考取的秀才,那年我21歲了,雖然比不上某些高手,但也不算大齡青年。
旁白:秀才是文人的第一道功名,到了秀才這個級別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可以免除徭役,可以見縣官不跪,這可比現在的大學生牛氣多了。
考取秀才也是個不容易的活計!首先,讀書的人在考取秀才之前是散戶,完全是自學自樂,也沒有資格去官辦的學校學習,這個時候的讀書人叫童生。
童生學成之後參加初級階段的考試,是對自己學問水平的一個檢驗,便於查缺補漏,更進一步。
感覺準備充足的童生,就可以參加縣裡的考試了,報名考試錄取之後,還要繼續參加府試和院試,也就是現在的市裡統考和省裡統考。要是考過了院試,那麼恭喜你了,你就超越了很多人,成為了一枚標準的秀才了。
別看曾國藩成就挺大,在考秀才這條路上,那也是歷經坎坷,從14歲就開始參考,前後考了7次,直到21歲才中了秀才。
不過這也不算差,《儒林外史》範進同學50多歲了才到了秀才,科舉時代很多白髮蒼蒼的老頭也還在奮鬥秀才,一個字,難啊。
曾國藩:考秀才費了老勁了,後來的考試反倒沒有那麼多波折了。考中秀才後在官學,學習了兩年多,我參加了湖南鄉試,這次挺順利,考取了湖南考區第36名,我成了一名舉人,那一年是道光十四年(1834)年,我23歲!
旁白:舉人跟秀才不可同日而語,可算是國家的後備幹部了,那都是能在吏部留名的人了。
範進考了秀才,老丈人依舊看不起,考了舉人後,那傢伙就是文曲星下凡,都不敢打了。就連鄉裡相鄰都來賀喜,甚至本地士紳都來拜訪,真是老母雞變鴨啊。
舉人考試就是國家統考了,俗稱鄉試,這場考試的激烈程度就更加高了,選拔比例也非常高,我覺的有點像現在的公務員考試。鄉試的第一名叫解元,這是俗語說連中三元的第一元。
大名鼎鼎的唐伯虎,曾經就是鄉試的解元。
考中舉人之後,仕途算是開啟了,繼續學習,充實自我,向更高水平的考試科目邁進,成功了一步登天,不成功了繼續努力。鄉試秋天開考,俗稱秋闈,轉年春季舉行會試,俗稱春闈。
曾國藩一考就中,確實是有本事,在舉人道路上沒有蹉跎歲月,值得佩服。
曾國藩:國家級大考確實不一般,會試我一共參加了三次,其中有一次是恩科。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一次考,第二年恩科失敗,兩年後再一次會試來臨,幸不辱命我考中了。考中進士這一年我27歲了,不算年輕也不算晚。
旁白:鄉試完成錄取工作後,舉人們就準備進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了。這可是三年一次的大考試,錯過了就要再等三年了,對於離京城近的人自然方便,西北的南方的學子們可就要早點出發了。
長途跋涉之下,費用盤纏都是個問題,《康熙王朝》裡邊周沛公進京趕考,顛沛流離窮困潦倒,差一點餓死街頭。不過要能考中,那就是鯉魚躍龍門,都是值得的。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由皇帝專派欽差監考,考試地點在京城的貢院。會試的錄取人員叫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會試是一次全國性的大考試,按理說應該非常有名,可是很多人不是太了解,這是因為接下來的殿試名聲在外,掩蓋了光芒。
貢士意味著這次考試圓滿成功,只要沒有特別的意外,基本當官是妥妥的了,因為殿試只是一次名次的排隊而已。
曾國藩:會試之後,皇帝殿試,或許是長得不太好看,我被點為三甲第42名,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排名靠後,但是隨後在朝考中,我名列一等第三名,被選拔為庶吉士。
旁白:會試是一次選拔考試,殿試就是一次排名考試。根據皇帝的考察,每個學子的形象,品德,策論和反應都有一次短暫的展示,現在的叫法是面試。
皇帝考察完之後,給學子們排定成績。
先選出三人位列一甲,賜進士及第,也就是俗稱的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進駐翰林院,成為高級學問專家。
再選出一部分人列在二甲,賜進士出身,這個人數根據錄取人數有多有少,比一甲多多了,李鴻章考中進士時,就是二甲第13名。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剩下的貢士就排到了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曾國藩的三甲第42名就是這麼個地位。
除了一甲的三位,後續還會進行細緻的朝考,以免有遺珠之憾,選出來的優秀人才被授予庶吉士,也會進駐翰林院,為成為未來中樞重臣打好基礎。
沒有進駐翰林院的其餘進士,就被分配到各部,各縣,擔任主事或者縣令,負責具體的政務了,這類人雖說能立即主政一方,但是在仕途發展上是跟翰林院的大哥們沒法比的。
曾國藩:好了,朋友們,我的科舉考試經歷就說完了。雖然我沒有中狀元,雖然我沒有好成績,但都是長得不好看的原因,後來朝考不就證明了這一點嗎?我雖然名列三甲第42名,不是照樣進了翰林院嗎?
關於科舉之路你們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