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科舉歷程:他是怎麼從一個學渣,到萬裡挑一的學霸的?

2020-12-14 老餘讀書

「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梁啓超

1

一天黃昏,一小偷早早的潛入曾國藩家中,坐在房梁上等全家人睡著了再下手。

結果沒想到,坐在書桌前背《嶽陽樓記》的曾國藩從黃昏一直背到子夜,小偷都睡了兩覺了曾還沒背下來,於是忍無可忍,跳下房梁,指著曾的鼻子,破口大罵:

「你怎麼這麼笨,還讀什麼書?我都聽會了,看我給你背一遍,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

小偷從頭背到尾,絲毫不差,背畢一甩手,一推門,揚長而去,留下曾國藩坐在那裡五味雜陳,目瞪口呆。

這件事起碼說明了四個問題:

曾國藩讀書確實很用功;他在讀書上確實沒有天分;讀死書可以防盜;家裡裝防盜門是頭等大事。曾國藩早年讀書真的這麼差嗎?

是的,很差,不僅他差,他爸讀書更差。

2

1832年(道光十二年)春的一個早晨,湖南湘鄉縣荷塘村的一個普通家的院門吱呀一聲被打開,走出一對父子,父親43歲,叫曾麟書,兒子叫曾國藩,22歲。

兩人起這麼早幹嘛去?

去縣裡趕考,考秀才,但這條路他兩已經來回走了很多次了。

具體走了多遠呢?

據著名曾國藩研究專家張宏傑先生考據,曾麟書在這條路上他已經徒步走了一萬兩千裡,而曾國藩也已經徒步走了近五千裡。

這對父子其實已經是縣裡的「名人」了,但不是好名聲,而是被當做愚笨的反面教材被人譏笑,考秀才還會被譏笑?

考秀才本身不會被笑,但考了太多次而不中就會被笑,這次並不是這對父子第一回結伴趕考了,曾麟書從十幾歲就開始考秀才,到現在已經考了16次了,40多歲頭髮已花白了,還沒中。

未中秀才的讀書人叫童生,而老童生歷來是鄉裡嘲笑的對象。為什麼大伙兒不笑別人,單單就笑曾麟書這個童生?因為那些考了幾次不中的人,就有了「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早早的就放棄了,放棄的人多,堅持的人少,物以稀為貴,不笑你笑誰?

以前只笑曾麟書,最近幾年被譏笑的對象擴大化了,把曾國藩也納入此列,曾國藩14歲就跟著父親一起上考場,也已經考了5屆了,次次名落孫山,大有超越父親的嫌疑。

父子一起參考,一起落榜,毫無懸念,這樣「稀有品種」的新聞效應就比一個曾麟書大多了,曾家人愚笨的名聲傳遍湘鄉縣,成了吃瓜群眾茶餘飯後的消遣對象。

有些實在不忍看不下去的鄰居好意相勸:

「曾家祖墳沒有冒青煙,你們就消停得了,好好種地起碼沒有這些流言蜚語。」

但曾家父子卻沒把這些話聽進去,沒打算放棄,毅然早早的出了門,去參加考試,可正是這次考試,帶給了曾國藩更大的打擊。

3

《聊齋志異》中是這樣描寫學子們的窘境的:

「白足提籃,似乞丐;官呵吏罵,似囚犯」

這個痛苦大嗎?

不大,起碼比再次名落孫山小。

名落孫山的痛苦最大嗎?

不是,起碼比當反面教材小。

這次考試,曾氏父子都拼了老命,在發榜的那一天,命運分為了兩半:

父親曾麟書終於榜上有名,曾麟書不斷地揉自己的眼睛,確實沒有看錯,名字赫然在列,17次了,終於得成。

這可比範進中舉還值得慶祝,因為破了天荒,600年了,老曾家世代農民,終於出了一個秀才!

可曾國藩也是不斷的揉了揉眼睛,在榜上來回看了無數遍,始終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他第六次落榜了。

落榜已經異常痛苦,更痛苦的是,他在另一張榜上發現了自己的名字,什麼榜?

反面典型榜。

你可能不知道,每次考完後,主考官都會把好文章貼出來當成正面範文,有正面範文就有反面典型。曾國藩的文章,就在反面典型的榜首,批示是:

「文筆尚可,但文理不同,大家要引以為戒。」

這是相當嚴厲的批評,順治九年,給文章就定過拙劣的等級,這個「文理不通」是最低等的,就是最差中的最差。

以前和父親一起只在湘鄉縣裡有「名」,這下好了,自己的成了全湖南人的笑柄,成了全湖南吃瓜群眾茶餘飯後的消遣對象。

這對於一個20多歲的讀書人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

但痛苦到底是能徹底摧毀一個人,還是能成就一個人,就要看當事人自己是把痛苦當做災難還是財富了。

曾國藩會怎麼選?

4

回到家,曾家立馬為父親中秀才而大擺宴席,而曾國藩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再也不出來。

他要思索,要苦苦思索,自己讀了這麼多年書,經歷了這麼多年的考試,為什麼會到現在這個地步,一定有原因,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

連續六次失利,讓曾國藩確認了一個讓自己無法相信的事實:

「雖然自己有極強的進取心,但上天沒有給自己一個與雄心相匹配的聰明大腦。」

他在日記裡這樣寫道:「資質之陋,不符識遠而行不逮。」

但曾家似乎有一種天生的倔強(用湖南的土話說就是「霸蠻」,即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從爺爺和父親的言行中繼承並發揚了這種倔強。

他在後來的家書中寫道:「吾家祖父教人,亦以懦弱無剛四字為大恥,故男兒自立,必須有倔強之氣。」

現在雖然已落榜6次,並成了反面教材,但要就此懦弱無剛嗎?不能。那如何解決自己的巨大的雄心與愚笨的頭腦之間的差距?只有一個辦法:

「那就是超越常人的努力!」

這次的失利及「懸牌批責」如一記響亮的耳光,激起了曾國藩的鬥志,他要破釜沉舟,再一次發奮,挽回自己的顏面,當然,使蠻力肯定不行。

終於,他使自己忘掉過去的恥辱,忘記流言蜚語,於是心靜下來了,只鑽研一個問題:

既然考官說我文理不同,那怎麼個不通法?那些中榜的模範作文到底好在哪裡?我到底差在哪裡?

他把自己的作文和範文反覆比較,總結出了答案:

自己的主要問題是雖然文章四平八穩,但筆力羸弱,缺乏打動人的地方;過於注重局部細節的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於是,接下來一年,自己的重點學習內容來了,就是「文章的大局、筆力的鋒芒」。

再一年的頭懸梁、錐刺股。

1833年(道光十三年),秀才考試馬上又要開始,曾國藩起了個大早,在之前6年的同一時間,那個已經打開了6次的院門又一次被推開,他再次踏上了科舉之路。

但這一次,他的腳步比以往堅定、自信了許多。

結果會怎樣?命運是否會被改寫?

5

院試當天,曾國藩凌晨就起了床,來到考場,貢院燈火通明。

排隊、搜身、入場,他很淡定,因為鑽研學習16年來,雖然屢敗,但自己從沒有怠慢過,就在去年,自覺已經打通了文章的關節,找到了通向更高仕途的鑰匙。

拿到文章題目後,他沒有像往常那樣急於下筆,而是默坐了半個時辰(1個小時),在心裡構思了整篇文章的脈絡,然後才緩緩下筆,一一展開,交卷的那一刻,他覺得這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強。

等待是漫長的,在放榜那天,曾國藩又起了個大早,立在人群之中緊張的搜索榜單,終於,在榜單尾部,名字赫然在列。

中了!雖然名次不行,但終歸是中了!

消息傳回老曾家,全家異常興奮,擺了20桌酒席以示慶賀,曾國藩中秀才和他老爹有本質的區別,因為曾麟書已經40多了,他的秀才只算得是曾家的榮譽,在仕途上不可能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但曾國藩不同,他才20多歲,在仕途上還大有可為。

從這一年開始,老曾家祖墳上的青煙似乎真的開始往外冒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恰好是鄉試之年(考舉人為鄉試),曾國藩在省城長沙再次高中,是全省的第36名,成績比縣裡考秀才成績還好。

再接再厲。

這年(1833年)11月,舉人曾國藩再次上路,去北京趕考,看看能否來一個「三聯捷」(連續一級一級向上考三次,都中了叫三聯捷)?

進士的錄取率與秀才、舉人不可同日而語,據學者何炳棣研究,在清代考中進士的錄取概率是多少呢?

0.000048%。這是多少?千萬分之4.8,比中雙色球頭等獎高那麼一點點。

所以,中進士不僅學問好、文章好,運氣也要好,缺一不可。

這一年,曾國藩運氣沒有那麼好,落榜了,這並不奇怪,畢竟整個清代能連中三元者也寥寥無幾。

5年後的1838年(道光十八年),是再一次京城會試之期,曾國藩進京,背水一戰。

他能否高中呢?

6

這次,曾家祖墳上不僅冒青煙,而且起了明火!

曾國藩高中進士,這年他28歲。

「愚鈍」的曾國藩不僅中了進士,還比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小了10歲。

中了進士後,興奮的曾國藩又馬不停蹄的參加了「朝考」,這次是國家從進士中選拔翰林,翰林在清代可不得了,有清一代,不是翰林是不可能做宰輔、大學士的。

也就是說,要不是翰林出身,是不可能做到位極人臣的。

按理說,他是沒什麼機會中翰林的,因為他的進士是三甲,也就是進士裡比較靠後的名次,按照以往慣例,三甲裡出翰林的傳統幾乎沒有。

但這次,曾家祖墳上不僅起了明火,簡直是在噴火!

他發揮異常出色,居然取得一等第三名,後來道光皇帝親自閱卷審核時,讀了曾國藩的文章大加讚賞,又給他提了一個名次:

一等第二名,授翰林庶吉士!

消息傳回湘鄉,不僅整個湘鄉,乃至整個湖南都為之一震,如同《儒林外史》中範進中舉一般,前來攀附者絡繹不絕,許多人送錢送物、噓寒問暖,就連之前瞧不起曾家的湘鄉縣令也過來和曾國藩的弟弟們稱兄道弟,仿佛是失散多年的手足無異。

故事說完了。

曾國藩的學習之路,對於我們今天的家長和孩子來說,有哪些啟示?

7

今天的家長和孩子們,都在想四兩撥千斤,找捷徑、找快捷方法。但曾國藩說:

「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如果說現在的高考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那他當時的科舉之路就是億萬人馬走鋼絲(進士錄取率是0.000048%),那麼大的難度能走上科舉的最高點,靠的是什麼?

下笨功夫,下日日不斷之功。

這種笨功夫換來的只是知識嗎?不是,還有很多副產品:

1、笨的人在智力上沒有炫耀的資本,因此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2、從小失敗如家常便飯,失敗多了,「逆商」就比較高,抗擊打能力就比別人強;3、笨的人知道自己沒法取巧,唯有慢慢鑽研,因此死角少。

回頭看,笨功夫真的慢嗎?我們為什麼去找捷徑,就是覺得捷徑比較快,但你看曾國藩,他雖然前面很慢,考了7次秀才,但正是因為前面慢,底子打的好,在後面的舉人、進士、翰林都非常順利,最後竟然比明清兩代的進士平均年齡還小10歲。

這說明什麼?

說明「慢就是快」。前面慢,基礎牢,後面就會快;前面快,地基不穩,後面就大概率會翻車。

8

「尚拙、守拙」,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高考勵志故事,一個學渣到學霸的翻身歷程
    高考勵志故事,一個學渣到學霸的翻身歷程這幾天最火的話題某過於高考成績,分數一出,幾家歡喜幾家愁。各路媒體爭相報導一些學霸的喜人成績,著實令人佩服。雖然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目前讀書是離成功最近的路,也是走的最踏實得一條。
  • 為啥長大後,學渣逆襲了學霸?
    2002年,日本43歲田中耕一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學渣逆襲」這個詞語最好的例子,田中耕一從小資質平平,是人群中那個最不起眼的學生,18歲時就進入日本的東北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專業,在本科學習期間,田中耕一的成績也是本本分分、平平庸庸,甚至因為德語必修課的失敗而被留級。他的事例不做詳細介紹,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網上搜搜他的信息。只是,舉個慄子。
  • 《曾國藩傳》:從落榜書生到晚清重臣,他把這件事情做到了極限
    他費盡一生心力,把辛苦積累一輩子的積蓄全部投入到了孩子們的科舉之路,那麼老人的願望實現了嗎?結果自然是實現了,他家的孫子不僅實現了科舉之夢,甚至還成了後世人眼中的「半個聖人」,曾氏家族的家訓到今天仍被傳為佳話,不得不嘆服老人家當年如此前瞻的眼光。
  • 3年,從300分到600分,一個學渣是怎麼逆襲成學霸的?
    帶著學習的心態,我翻開了《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了解到了作為孩子,當他是學渣的時候,他是什麼心態?當他遭遇失敗時,又是什麼心態?在學習時,不同的科目,是不是有不同的學習技巧?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非常多的學習技巧,以及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的方法。作者是鄧祥,就讀於安徽大學。
  • 學渣、學霸怎麼進階?學神:看看我!
    快開學了,各地學子也將投入到緊鑼密鼓的學校學習當中,也會見到許久未見的同學們,一定很激動吧!相信大家在學校學習期間,都有見過自己身邊的學渣、學霸和學神,也或許你就是這三種角色之一。曾有人戲言,學渣腦子裡是漿糊,學霸腦子裡是麵團,學神腦子裡是蛋糕。那究竟是不是這樣的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三種人的思維方式吧!
  • 從農民工到英語名師,我是怎麼從英語學渣逆襲為學霸的?
    因為,他們不知道,學霸的真相——有的學霸,從小到大一直是學霸,他們的學習方法對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有點像鏡花水月,看著挺好,但是心存疑慮:他們的學習方法,對我們真的有用嗎?就算把《狀元筆記》之類的書翻爛了也未必能找到真正適合孩子的英語學習方法。
  • 從學渣升級到學霸的四大星座
    有些人覺得逆襲非常困難,但對於十二星座中某一些星座來說,逆風翻盤是一件特別簡單的事情,可能因為他們本身就非常的聰明,也可能因為他們非常努力,並且有一顆堅定堅持的心,所以十二星座裡,那些星座會從學渣變成學霸呢?
  • 從學渣到學霸,成績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高分讀書法
    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高中裡,一個成績不及格的高中生,考取清華或者北大的概率,大嗎?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問題,都會覺得:你是不是瘋了?這不是天方夜譚嗎?別說名不見經傳的高中,更別提一個成績不及格的學渣了,就是在重點高中裡,成績一直穩居前茅的優等生,想考取清華、北大這樣的高等學府,也如過獨木橋般艱難。每年,即使是重點高中每年考取清華、北大的學生,如星星般,可圈可點。
  • 「學渣」相對於「學霸」的三種智慧
    高考成績即將揭曉,學霸自然高興,學渣也不必氣餒,其實「學渣」除了學習不好,還有很多「軟實力」,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一名合格的「學渣」。在這個全民崇尚「學霸」的時代,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學渣,談談學渣的智慧。
  • 微耽|學霸和學渣的高考前一天……
    這一整天,學霸都笑盈盈地看著學渣,早晨醒來在他枕頭邊支著頭看;刷牙的時候他坐在馬桶上看;吃早飯的時候他趴在桌子上看;讓學渣忍無可忍的是……上個廁所他都要在門口探頭探腦。這一整天,學渣走到哪裡,他跟到哪裡,完全沒有了學霸的高冷,妥妥的一隻粘人精。學渣想說:哎!
  • 為什麼高中階段的學霸到大學就變成了學渣?
    學霸和學渣一直就是兩個極端,並不是說誰更差,而是兩種不同的學習狀態而已。在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平時成績很好,高考成績也優秀,但是到了大學成績就下來了,曾經的高考狀元,到了大學反而成了學渣一枚,則到底什麼原因導致了學霸變學渣的結果呢?
  • 「學渣與學霸的對話」學渣:嗚嗚嗚,我不配,學霸的世界我不懂
    學霸的夢想是買菜,考完試就擺攤。最後邊買菜,邊含淚收下清華通知書。嗚嗚嗚!太欺負人!你見過的學霸是怎麼樣的?還是你就是學霸?學霸:你是不是找打?學霸:終究敗給了學渣!學渣不可怕,學渣有同桌不可怕,學渣的同桌是學霸才可怕!
  • 《逆襲》一個高中差生的三年奮鬥史:從學渣到學霸的真實故事
    鄧祥在這本書裡記錄了自己在高中從學渣到學霸的心理歷程,書籍裡有他最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他還給高中生總結出自己的學習技巧、如何培訓自己的學習心態及具體學科答疑。這是一個從學渣到學霸的真實故事,也因為真實,所以感人。其實這又何嘗不是一本關於人生態度的書籍呢!
  • 【科研經驗】學霸為什麼不喜歡給學渣解題?
    煮出來之後可以過下涼水更勁道一般學生:謝謝~學渣typeA:怎麼下麵條?學霸:水燒開,麵條扔進去,攪動不要溢出來,煮到通體透明沒有白芯基本就可以了。學渣typeB:我覺得燒油挺對的啊,你就告訴我油燒熱了怎麼下麵條吧學霸:下麵條不用油啊,你讓我怎麼教你用熱油下麵條啊?學渣typeB:那方便麵不就是油炸出來的,咋就不能先把麵條炸熟了再煮?反正我油都燒熱了,你就看下面怎麼弄吧。
  • 學生時代常說的「3口頭禪」,一個不說是學霸,全中的妥妥是學渣
    在上學期間不同位置的人都具有他們特質的口頭禪,像學霸啊,學渣啊,男神,和女神。口頭禪不只是平時說來玩玩的,這也可以幫忙尋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學霸就是從這一步步得先懂,到後面的真正的頓悟。這就是學霸養成記啊。
  • 老師:學霸和學霸比語文,學霸和學渣比數學,學渣和學渣比英語
    一、學霸和學渣之間,比拼的是數學! 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數學都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但是作為一門主科,數學又不得不學,所以數學就成了學生的一個「分水嶺」。 對於那些成績優秀的學霸而言,數學並不是很難,他們能夠輕鬆考到130分以上,考140分甚至是150分,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 學霸為什麼不喜歡給學渣講題?學霸很想助人為樂,但學渣啥也不會
    學霸為什麼不喜歡跟學渣講題?要明白這個問題,必須要知道成為學霸的原因是什麼,以及促使孩子成為學渣的因素又是什麼,只要清楚這些問題,上面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聰明的學霸對所有的事物都存有好奇心,腦袋裡有很多問題,所以迫使他們積極地去探索。這種好奇心反映在學習上就是,主動去學習,解決問題,這樣學到的東西就屬於自己了,進而在生活中能夠靈活運用了。
  • 學霸眼中的學渣,到底是什麼樣的?
    小編在想一個問題:學渣在學霸的眼中究竟是什麼形象呢? 在學霸眼中看其他學生的話,心裡就會想學渣為什麼不好好學習 後來我才知道學渣不會好好學習 人的悲歡並不相通 即便是不同時期的自己 學霸千千萬,學渣隨便站
  • 學霸才會用到的「3種文具」,螢光筆上榜,最後一個學渣都沒見過
    但是學霸們用的學習用品,看起來就比較的複雜了~所以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聊的話題是:在上初中的時候,只有學霸們才會用到的3種文具,螢光筆算一個,不是我看不起學渣,最後這一個他們甚至都沒見過....
  • 學霸和學霸比語文,學霸和學渣比數學,學渣和學渣的是哪一科?
    一、學霸和學渣之間,比拼的是數學!對於多數學生而言,數學都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但是作為一門主科,數學又不得不學,所以數學就成了學生的一個「分水嶺」。數學一科就能差距幾十分甚至上百分,數學成為區分學霸和學渣的最主要學科。二、學霸和學霸之間,比拼的是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