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之後,我們開始學習《六祖壇經》第十課《坐禪品(二)》。
師父在本節課開始前說,菩提心說起來簡單,但修出來很難。菩提心的修法有很多,字面上也不難理解,但我們卻很少踏實地在座上實修以及在生活中實踐。很多人也許學佛多年,卻始終沒有生起菩提心,平臺君就深刻地體會到了,像自己這樣自私自利的人,想要生起菩提心有多麼艱難。
師父還說,現在許多人都過得並不快樂,找不到生活的意義,起初大家覺得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有了錢就會幸福,但有錢之後卻發現,痛苦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變本加厲。或許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至少算得上是一個善良的人,也一直都在努力地修行,但內心的煩惱和痛苦卻此起彼伏,生活中也總是出現各種事與願違的境遇,這是為什麼呢?其實稍作反思就不難發現,那些憂愁、糾結、痛徹心扉,歸根結底就是因為自私心、愛我執,這就是令我們飽嘗痛苦的根源。
然而菩提心卻能為我們帶來暫時和究竟的無盡安樂,她不僅能令我們趨入空性的智慧,也能解決人生中的痛苦,讓我們找到生命的答案。記得JK法師有一位在家弟子名叫胡小林,因為罹患癌症而步入佛門,起初他被病苦折磨的痛不欲生,但隨著對佛法的深入學習,他開始全心全意地思考該如何幫助、利益他人,並孜孜不倦地為之努力,最終他的癌症也不治而愈了。可見,很多時候我們身心上的各種痛苦,一來是因為我們沒有證悟勝義菩提心,當然這也並非易事;二來就是因為世俗菩提心不夠導致的,師父開篇特意強調了這一點。
這節課中,師父既沒有解析各大教派之間的差異,也沒有宣講各種理論知識和專業術語,這或許會讓學術派們大失所望,師父說這節課也並非針對學術派而講的;此外,這節課也不是為求人天福報者講的,因為燒香拜佛就能積累他們所希求的福報了。其實,我們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講辯著」,如果不實修、實踐,再高深的佛教理論都將淪為一種「哲學思想」,而哲學無法讓我們獲得解脫,因此師父說,這節課是講給那些實修者們聽的。
經常會有讀者給平臺留言,提出一些理論性比較強的問題,例如中觀幾大因、各派見解的差異等等,對於這類問題我們一般都不予回答,因為樂園平臺希望大家更多地注重實修,這也是師父宣講《六祖壇經》的初衷。此外,每個人的業感千差萬別,興趣愛好及腳下的路也各不相同,就連佛陀也只能度化有緣眾生;因此,大家還是儘量選擇三觀一致、志同道合的道友和團體,這樣討論起來才更順暢,也避免產生不必要的煩惱。
接下來,師父首先回顧了上節課學習的「實修三大要點」:
第一、「不看心」,即不要只看心的表面,甚至包括出離心、菩提心、四禪八定等等,這些修法固然重要,但都沒有離開分別念,沒有突破意識的層面,這些並不是我們最終的目的地。總之,我們不能耽著於有相的法,而要追求無相的智慧。
當然,師父說對於初學者而言,這種表面的「看心」也是一種暫時的過渡,初學者可以通過「看心」,逐步達到「不看心」的境界。
第二、「不言不動」,身體的一動不動和「不產生任何念頭」,這類木頭人一樣的「不動」是無濟於事的,也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境界。
第三、「不看淨」,打坐時要避免「貼標籤」,凡是意識中認為:「這就是空性、這就是佛性,這就是光明」的,那麼就都不是。
下面正式進入《壇經》原文的學習:
慧能大師在《壇經》中多次提及「此法門中」,師父說這四個字旨在提醒我們《壇經》有一套禪宗獨有的語言系統,對許多佛教術語的解讀和普通顯宗截然不同,可以說是「內夥子」們的接頭暗號。老師兄的兒子在小時候就自有一套「嬰兒術語」,他管奶粉桶叫「幫扶臭」,管門把手叫「舵椅」,反覆糾正都無濟於事,老師兄甚至懷疑兒子是個外星人。
禪宗對許多佛法名詞都有其不共的解釋方式,有些甚至是不外傳的,因此掌握其涵義對準確理解《壇經》十分重要。例如,按照禪宗的定義,如果沒有證悟就根本談不上「戒定慧」,因為只有安住在證悟的境界中時,才不會產生殺盜淫妄等妄念,也才能做到真正的「持戒」。
禪宗也有自己的「六度」,《大圓滿前行》中也講到過,最究竟的布施是具足「一切不慳貪」以及「一切施他」的圓滿舍心,真正的布施並不是依靠堆砌鈔票,而是要對一切萬法不貪著。同樣,倘若對一切萬法無有執著,沒有能害所害、能戒所戒,就是最高級的持戒;忍辱、禪定、精進均可以此類推。
其實,禪宗不僅與其他宗派不共,即便在其內部的頓門和漸門之間,對一些詞句都存在不同的界定。《壇經》中講到一個公案:一次,神秀大師座下的弟子志誠禪師禮拜六祖,六祖問他如何理解「戒定慧」,結果志誠禪師的答案與普通顯宗毫無二致,後經六祖開示,他才當下大悟。總之,我們要明白《壇經》中出現的「戒定慧」、「六度」、「坐禪」等術語,統統都是禪宗頓門所特有的解釋方式。
當我們的內心沒有任何的執著與粘附時,一切便會暢通無礙,沒有什麼能夠阻擋我們內心的廣袤無限,這一點十分重要。
無論是修行還是在生活、工作中,經常有人會抱怨:「哇,我又遇到障礙了!」。其實這些「障礙」都源自於執著,當我們的內心沒有任何實有的執著時,就能真正感受到「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境界。師父說這種證悟的境界就像站在群山之巔,四周儘是無邊的虛空,身心內外也與虛空通透一體,沒有任何內外的界限,毫無阻隔與束縛,就像大圓滿所講的,外內密三法界合而為一。
師父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挑戰極限運動,或者看恐怖片,甚至嗑藥、泡吧等等,與其沉溺於那些感官刺激的遊戲,不如努力證悟「一切無礙」的境界。當年創巴仁波切在西方傳法,他的弟子中有許多嬉皮士,嗑藥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後來通過禪修,讓他們逐漸擺脫了毒品的控制。其實,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體會到禪修的快樂,特別是證悟了「一切無礙」的境界時,再面對世間的一切五欲妙樂時,都會覺得「不過如此」,不會生起絲毫嚮往之心;無論擁有多少世間的財富,都不如這種境界美妙及珍貴。更重要的是,它不僅能讓我們今生擺脫煩惱痛苦的束縛,獲得真正的快樂;還能給我們帶來最究竟的解脫。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積累世間的財富、名聲,考取無數證書,或是生活中夫妻恩愛、兒女繞膝,享盡天倫之樂……這一切在我們離開時一分一毫都無法帶走。相反,即便我們今生沒有獲得深層次的證悟,哪怕只是對空性有了一點點領悟,也能成為生生世世無盡的資糧。
平臺君曾聽許多道友分享過,當他們對空性稍有體悟,或是對相關法義有所領會的那一刻,會忽然有種汗毛聳立的感覺,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體會;當然,並不是所有聽聞了空性法義的人都會如此。那麼這種汗毛聳立的感受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前世積累過「兩粒米」的資糧。可想而知,如果我們這一世能夠開悟,那就不僅只攢下了「兩粒米」,而是相當於一口氣吃了九個包子(樂園有很多寶寶都愛吃包子,所以大家經常用包子比喻成佛的資糧),也許還差最後一個就成佛了,是不是?因此,我們一定要竭盡全力地為之努力,哪怕只是相似的體悟,都將成為無比珍貴的解脫資糧。
此處的「一切境界」,並不是指修行的境界,而是「一切外境」;「念」即指執著、妄念。普通凡夫面對「外於一切境」時,不是「念不起」,而是「念紛紛而起」——因為對外境產生了貪嗔痴等妄念,就會付之於行動,進而造業,以業為因又會感果,就這樣流轉輪迴。比如奶奶看到桌上這束繡球花後,就心生歡喜,然後開始琢磨如何保鮮,讓它綻放得持久一點;即便繡球花是樂園寶寶送的,其中也難免人情往來的感情債,業便隨之而來。
因此《壇經》中說,只有真正做到了「念不起」,才是真正的「坐」。昨天我還和一個寶寶聊到,情感也是一種債務關係,因此我們不能一味索取。還有,田園小屋牆角插著的那瓶小樹枝丫,也是奶奶在一個已經搬走的人家院門口摘的,雖然那家人搬走了,但它很有可能是有主物,誰也無法斷言其中有沒有細微的因果。
師父說,此處《祖壇》將「坐」和「禪」分開解析,是一種「非主流」的竅訣性講法,與其他顯宗經典以及五部大論的講法都是不一樣的。大家要明白,這是我們內部的「接頭暗號」。
哪三種情況會對在面對外境時「念不起」呢?第一種,當我們發呆或意識高度專注時,雖然眼耳鼻舌身這五根捕捉到外境了,但意識沒有參與,沒有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分別,這時就會出現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念不起」的情況。
第二種,是依靠禪定的力量而「念不起」,師父說此處所謂的「禪定」是指除無色界以外,四禪或欲界的禪定(無色界不存在任何外境)。如果擁有這種禪定的力量,即便能夠感知外境,也仍然可以做到「念不起」;但僅靠修四禪八定,無法讓我們獲得究竟的證悟。
師父說以上這兩種「念不起」的情況,對解脫沒有太大幫助;當然,對於初學者而言,修寂止還是有所助益的,至少可以讓心進入比較平靜的狀態。
第三種,才是「念不起」的正確打開方式:即對證悟的聖者而言,雖然能夠感知一切外境,但卻了知這些都是感官的錯覺,就如同「海市蜃樓」、「陽焰」、「鏡花水月」一般如夢如幻,對見聞覺知的一切都沒有任何實有的執著,這才是真正的「念不起」,也即禪宗所定義的「坐」。
以上從外境的角度宣講了什麼是「坐」,接下來從內在的角度解釋什麼是「禪」:即現見了自心內在的本性、法身光明,並且「見本性不亂」,即不生執著妄念,就叫做「禪」。
《壇經》中的這些概念和定義,如果沒有師父解密,我們是根本無從了知的;這些「密電碼」能有效地防止洩密,一來擋住了一些別有用心的盜法者,二來也避免讓非法器聽聞後產生邪見,其實是故意讓他們聽不懂的。
不要說禪宗、密宗,哪怕是傳授茶道、香道的師父,都會在關鍵節點有所保留,不會輕易傾囊相授,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包括現在網絡上有很多學習《易經》的課程,一些傳授《易經》的師父也會故意在關鍵點上說反、說錯,如果沒有一位內行的師父做嚮導,便很難得到真傳。這些師父們也會通過各種方式「觀察弟子」,以防傳給心術不正之人,失壞傳承。
所以我們要明白,越殊勝的法就越需要保密,觀察法器也尤為重要。老師兄在這方面感受十分深刻,自己在依止師父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各種各樣的考驗,在這方面踩過許多「坑」,包括因為自己的疏忽,讓一些非法器得到了本不該得的。
總之,最寶貴的法是不可能隨隨便便得到的,往往需要弟子長年累月地經受師父的觀察和考驗,最終才能確定他是否值得託付;即便依靠某些因緣暫時「矇混過關」,能否真正獲得也未可知,並且還會既害了師父也害了自己。
微信小程序搜索「YY」
進入房間:89551808
就在此刻
和我們一起安靜下來
進入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