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2021-01-08 國學叢談

「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遊,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傳統文化的基礎,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心盡力孝養父母,這是理所當然,這是子女的本分之事。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女不要無緣無故的遠遊,並不是說一步也不可以出門,可以出門,但是要「遊必有方」,關鍵就在這個「方」字上。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方」批註為方向。父母老了,我們出門不可以輕易改變方向,為什麼不改變方向?因為古代沒有電話,信息溝通不方便,萬一父母在家裡發生什麼情況,他派人來找我們,就能很容易找到我們。做子女的要處處想到父母,這才是孝道。

為人父母,哪個不牽掛自己的兒女?「父母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即使父母一百歲了,兒女都八十歲了,一百歲的父母還是常常擔憂自己八十歲的孩子。在父母眼裡,兒女無論多大歲數,都是孩子,父母永遠都放不下兒女,時時刻刻都在掛念,都在為兒女操心。

所以做兒女的,要體諒父母的這種心情,不要讓他們太憂慮,要多為他們著想。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不是不可以出門,但不可以無緣無故地出門,如果你無緣無故的就離家出走,就放下父母不管,那就是大不孝。

所以說「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我們有正事要做,確實需要出門,出行前一定要徵得父母同意,要把我們去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都詳細交代給父母,讓他們心裡有數,知道我們做什麼去了。並且要把家裡的事情安排好,讓父母衣食無憂,這樣才可以出門。

什麼是「正事」呢?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有利益的事情,這是正事。如果是去做違法亂紀、傷天害理的事情,就算告訴父母了,那也不行,那還是大不孝。

以前通訊不方便,給家裡寫信的話,要一兩個月才到,現在我們打個電話就行了。不管我們到了哪裡,都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先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我現在在哪裡,我在做什麼事情,好讓他們心安,不要掛念憂慮,這是養父母之心,這是遊必有方。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世的時候,他沒有遠遊,母親走了以後,他才遠遊的,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孔子是真做到了。如果父母在世,孔子還會不會遠遊?也會,但是一定要得到父母同意。

其實無論父母在世與不在世,我們都要做到「遊必有方」,就是出門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正事,都是符合道義、符合正法的善事,這樣才對得起父母。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符合道義,有辱門楣,有辱雙親,這就是「沒有方」了。

相關焦點

  •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俗語「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大家好,今天小編要來為大家說一說古人為我們留下來的兩句俗語。
  •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
    「父母在,不遠遊」後面還有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們中國歷史上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他給中國人帶來的儒家思想影響了中國數千年,直到今日孔子的思想也依舊再被我們學習著、傳承著。為什麼孔子的思想會一直流傳著呢?
  • 俗話說「老牛吃嫩草」,其實還有一個下半句,這才是經典
    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一些「前輩」們拿著俗語教導我們,這些俗語不僅言簡意賅,而且還十分符合當下,比如「好男不跟女鬥」「父母在,不遠遊」「可憐天下父母心」等等,不過許多人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俗語都有一個下半句,而下半句往往才是整個句子的核心意思,今天我們就重點來說說「老牛吃嫩草
  • 人們常說:欲速則不達,其實下句話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文|安聯人們常說:欲速則不達,其實下句話才是精華,但卻少有人知時間一直在不停的前行,時光荏苒許多年過去,社會發生了改天換地的變化 。而且如果你在學習的時候,學得不夠全面,看完上半句就覺得學到東西了然後忽略掉後面的句子,這種囫圇吞棗還不吃完的學習方式是最有害的。我就舉一個很常見的小例子,以德報怨的故事。這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成語,關於它的意思大家應該都明白,就是別人欺負你或者對你不好的時候,你要用你高尚的品質,偉大的人格去溫暖他,不能報復他。
  • 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經典是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為何他們覺得這種人不可以做朋友?俗語:「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經典是下半句,卻少有人知一、兩腮無肉不可交這句話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臉兩邊腮幫子的地方沒有肉的人是不可以交朋友的。他們認為男的長這樣心腸就會歹毒,並且非常狡猾,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尖嘴猴腮」。女生的話就會被當作狐狸精,畢竟這樣的臉和狐狸的臉有一點相似,很容易被欺騙。
  • 「君子之交淡如水」,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有人知!
    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但是,我們通常說的只有上半句,殊不知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有人知!那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句話出自《莊子·山木》君子之交,源於互相寬懷的理解。在這理解中, 互相不苛求,不強迫,不嫉妒,不黏人。所以在常人看來,就像白水一樣的淡。二人相處起來是平平淡淡,持久綿長的,這種友誼追求的是一種互相的合作欣賞和進步,感覺起來像水一樣平淡,是積極的。
  • 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男女授受不親」,出自於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原文如下:「男女授受不親,禮也。」是說:男人和女人的動作不要過於親密,這就是禮儀!
  •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卻鮮為人知!
    但是在我看來,還有一種情比山高、比海深,這就是父母養育之情! 俗語「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這句農村俗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是講述的父母的恩情,但是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可惜很少人知道!
  • 俗語「女人心,海底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
    此俗語的語境多用在男性追求女性的過程中,說的是女人仿佛像三四月的天氣,忽晴忽雨,讓人捉摸不透。除此外,女人心,海底針還被比喻為女生有城府、器量狹小或心思細膩等多個方面,可見這個「針」還真不是一般的針。當一個男人捉摸不透女性,打算從她們身上逃開時,常常會把這句話掛在嘴邊打掩護。其實,這句話只說了一半,「女人心,海底針」還有下半句,這下半句呼應著上半句,一脈相承,即:就算撈到還扎人。幾乎要一棍子打死,仿佛女性天生不講道理一樣。那麼,女人心果真是海底針,就算撈到還扎人嗎?
  • 「恩愛夫妻不到頭」啥意思,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少有人知道!
    按道理來說越是恩愛應該過得越長久才是,其實這正是俗語的魅力所在,只是看表面意思很容易摸不著門路,但是深入來解讀,卻知道其中道理可不那麼簡單。恩愛夫妻不到頭首先,這是一句古話,自然以古人的觀點來看。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更是此句俗語老話的精華之所在,也更好的詮釋了古人對婚姻制度的理解,那就是「吵吵鬧鬧過一生」。吵吵鬧鬧過一生說到吵吵鬧鬧,似乎是與上半句的恩愛自相矛盾,一對吵鬧的夫妻怎麼可能會過一生呢?
  •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
    俗話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才是精華,但少有人知文/孟浪農村俗語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我們的生活中俗語也可以說是隨處可見,人們在交流的時候常常就會有俗語的出現。其實現在社會中,再婚也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兩個的不合適的情況下會選擇離婚再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可是在那個封建統治的古代,事情和現在可大不相同了。在封建制度下,倫理綱常是人們非常重視的東西。
  •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
    古代俗語:「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下一句才是精華,可惜少有人知孝順,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古人很喜歡歌頌父母對孩子深厚的感情,就連慈禧,也寫下了「世上爹媽情最真」「可憐天下父母心」等詩句。孩子還未出生,父母就傾注了濃濃愛意,等到出生後,又一步步精心呵護,直到長大成人,娶妻生子。其中辛苦不為外人所知,因此,古人才有這樣一句老話:「古來痴心父母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古以來,都是對子女痴心的父母多,但是孝順的兒孫卻不怎麼經常見,與痴心的父母對比起來,孝順兒孫實在是少得可憐。
  • 俗語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其實下半句才是經典,卻少有人知
    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句農村傳出來的俗語,上句是「好馬不吃回頭草」,下半句才是經典經典,但是卻少有人知。「好馬不吃回頭草」,顧名思義就是作為一匹上乘的馬匹,是不會回頭吃草的。馬這種動物原是生長在大草原上,在馬看來,廣闊無垠的食物是吃不完的,要成為一匹合格的馬,只能一往無前,低頭啃食眼前的青草,不瞻前顧後,不挑肥揀瘦,即使錯過了一片上好的草地,也不會回頭。
  • 「父母在,不遠行」它的下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鮮為人知!
    「父母在,不遠行」它的下半句才是點睛之筆,卻鮮為人知!父母在,不遠行,遊必有方「父母」由兩個詞語組成,一個詞語就是父親,一個詞語就是母親,加上我們,就構成一個家。在生命之初,當很多人還是一個小小的胚胎的時候,母親,世間最偉大的一個人物,她用她身體中最精華的東西養育我們從無知變懵懂,從懵懂變成熟,而父親總是如同人生路上的一棵寬闊的大樹一樣,為我們遮風擋雨。人之間,每一對父母的內心都有一顆純真的赤子之心。
  •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
    常說:三思而後行,其實下句才是精華,但是少有人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是最先開創私人講學的人,倡導仁義禮智信。據說,孔子曾經問學於老子,他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最有盛名的有七十二人。
  • 「此地無銀三百兩」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
    俗語雖然字數不多,但是凝聚了很多的精華,道出了很多的道理。因為文字都有很多種意思,所以這些字組合成俗語也會被理解為很多種意思。而且每個俗語都有它的來歷,包含了很多的故事。傳說以前有個叫張三的人,他擁有三百兩銀子,但是他卻杞人憂天,害怕把銀子放在家裡不安全,一直在憂慮藏銀子的問題。終於他想到了一個辦法,他找了一個非常隱蔽的地方,把銀子埋了起來。但是他還在擔心,萬一有些人來這把銀子挖走怎麼辦,所以他思來想去,又想了一個辦法。他決定在藏錢的地方立一塊牌子,來提醒他們這裡並沒有錢,牌子上就寫了句「此地無銀三百兩」。
  •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它的下半句更經典,卻鮮有人知!
    但是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它的下半句更經典,卻鮮有人知!「有錢能使鬼推磨」的字面意思大家都知道,這句話的重點想要強調的事情就是錢財能夠使很多不可能的東西發生變化,讓這一切似乎都在原本定好的軌跡上出現錯亂。
  •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
    都知道「父母在不遠遊」,其實下句才是關鍵,卻被忽略千年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我們華夏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美德,早在千年前,古人就提出了「善事父母為孝,子承老」的概念。從此,不論時光流轉,人事更替,孝始終都是立身根本,孔子也曾深入論孝,《論語.裡仁》裡提出「父母在,不遠遊」,告誡世人,家有老父老母時,不要自顧遠行,要牢記行孝道。其實,這話後面還有更為關鍵的一句,千百年來卻一直被人們忽略,誠然孝道是每一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但從古至今很多人,都因生計亦或夢想,不得已要背井離鄉。
  • 莊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後面一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
    生活當中,總有一些人不懂裝懂,仿佛自己無所不知,其實這種做法非常愚蠢,真正聰明者絕不會這麼做。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他老人家就曾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如此才稱得上智者,打腫臉充胖子遲早會露餡,後悔都來不及。
  • 俗語「笑貧不笑娼」,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老實人懂了才不會吃虧
    很多人都不把老祖宗留下的名言警句放在心上,等到自己真的吃虧的時候才開始後悔,這正應了那句老話: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關於老祖宗留下的俗語,大家一定要好好的了解,特別是不要只聽一半,很多人就是有這個毛病,聽話只聽半句,就拿"笑貧不笑娼"這句話來說吧,很多人對這句話裡面的"娼"字印象深刻,以至於把後半句話給選擇性的忽視了,其實這後半句話才是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