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大家都很熟悉,但很多人都誤解了,認為父母在世的時候,子女就不可以遠遊,只能在父母堂前盡孝。其實這句話只是半句,它還有下半句,並且下半句才是關鍵。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原文出自《論語.裡仁第四》:
「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傳統文化的基礎,父母在世的時候,盡心盡力孝養父母,這是理所當然,這是子女的本分之事。所以孔子他老人家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兒女不要無緣無故的遠遊,並不是說一步也不可以出門,可以出門,但是要「遊必有方」,關鍵就在這個「方」字上。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把「方」批註為方向。父母老了,我們出門不可以輕易改變方向,為什麼不改變方向?因為古代沒有電話,信息溝通不方便,萬一父母在家裡發生什麼情況,他派人來找我們,就能很容易找到我們。做子女的要處處想到父母,這才是孝道。
為人父母,哪個不牽掛自己的兒女?「父母一百歲,常憂八十兒」。即使父母一百歲了,兒女都八十歲了,一百歲的父母還是常常擔憂自己八十歲的孩子。在父母眼裡,兒女無論多大歲數,都是孩子,父母永遠都放不下兒女,時時刻刻都在掛念,都在為兒女操心。
所以做兒女的,要體諒父母的這種心情,不要讓他們太憂慮,要多為他們著想。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不是不可以出門,但不可以無緣無故地出門,如果你無緣無故的就離家出走,就放下父母不管,那就是大不孝。
所以說「遊必有方」,父母在世的時候,如果我們有正事要做,確實需要出門,出行前一定要徵得父母同意,要把我們去的地方和要做的事情都詳細交代給父母,讓他們心裡有數,知道我們做什麼去了。並且要把家裡的事情安排好,讓父母衣食無憂,這樣才可以出門。
什麼是「正事」呢?就是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對個人、家庭、社會都有利益的事情,這是正事。如果是去做違法亂紀、傷天害理的事情,就算告訴父母了,那也不行,那還是大不孝。
以前通訊不方便,給家裡寫信的話,要一兩個月才到,現在我們打個電話就行了。不管我們到了哪裡,都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先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我現在在哪裡,我在做什麼事情,好讓他們心安,不要掛念憂慮,這是養父母之心,這是遊必有方。
孔子當年周遊列國的時候,父母已經不在了。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母親在世的時候,他沒有遠遊,母親走了以後,他才遠遊的,所以說「父母在,不遠遊」這句話,孔子是真做到了。如果父母在世,孔子還會不會遠遊?也會,但是一定要得到父母同意。
其實無論父母在世與不在世,我們都要做到「遊必有方」,就是出門的目的,一定是要做正事,都是符合道義、符合正法的善事,這樣才對得起父母。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情不符合道義,有辱門楣,有辱雙親,這就是「沒有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