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家車佔用消防通道的現象得到遏制;符合條件的社區居民無論多晚回家都有車位;胡同環境恢復了平整有序……很難想像,原本擠滿車輛的老城區道路和胡同,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逐漸增長的汽車保有量和老城區極為緊張的停車資源之間,能否達到有序的平衡點。一場關於停車管理的變革,正在北京市西城區的多個街道發生著。
西城區什剎海街道柳蔭街社區停車自治管理初見成效。馬源攝
優化空間資源,施劃停車位
廣內街道長椿街社區屬於老舊社區,私裝地鎖或佔用車位引發的鄰裡糾紛時有發生。如何緩解因停車帶來的各種矛盾,成為擺在長椿街社區黨委書記劉金榮面前的難題。
對此,長椿街社區居委會聯合社區民警開展了環境衛生清理活動,對本社區內自建車棚、廢棄物品以及長期廢置的車輛進行全面清理,為施劃停車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與此同時,針對居民的自行車、電動車停放需求,社區居委會將一處廢棄房屋改造成智能停車棚,解決了小區居民的非機動車停車難問題。
在廣內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長椿街社區居委會分批次徵集小區所有住戶意見,投票成立了「長椿街社區車友會」。「車友會成員為停車問題建言獻策,共同商討後決定引進專業停車公司的方案。」劉金榮說。
該方案運行兩年多來,已辦理長期停車證203個、臨時停車證198個,通過不同的收費管理方式,滿足社區居民差異化的停車要求。
合理統籌,錯峰停車兼顧需求
科學布局,合理規劃的同時,把停車管理事務交還給社區居民自我商討、自我管理是柳蔭街社區的探索。
柳蔭街社區位於什剎海街道。「轄區既是居民區,也是知名景區。」柳蔭街社區黨委書記範麗麗對記者說。
2018年8月,柳蔭街社區居委會在居民中開展停車問題調研。「半數以上的社區居民認為車輛的無序停放已經影響胡同的整體環境,同時也帶來很大的消防隱患。」範麗麗說。
解決老城區停車難問題已迫在眉睫。社區居委會走訪了北京市第十三中學、恭王府等轄區單位,聽取駐社區單位對停車管理的建議,盡最大可能為轄區居民爭取停車位。
柳蔭街社區成立了自治停車委員會,在統籌社區車位資源的情況下,將有停車需求的居民按照房屋產權、戶籍所在地等標準劃分優先順序,優先滿足本社區居民租賃車位,避免了外來車輛長期佔據車位的現象。將符合停車條件的居民按期公示,從制度制定的源頭確保和諧有序。合理兼顧駐社區企事業單位職工的停車需求,實現與居民錯峰停車。
記者在柳蔭街社區看到,現在的小區道路整潔通暢,車輛停放有序。「居民在不斷參與自治的過程中,強化了社區責任意識。」範麗麗說。在享受社區治理成果的過程中激發自治活力,實現公共事務和居民參與的良性互動。
科學研判,滿足差異化停車需求
廣內街道宣西社區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末,小區車位非常有限,以前,居民只能把車輛停放在小區南側的長椿東街。居民下班回來沒有車位是常態,「人品好才能趕上一個車位。」宣西社區黨委書記王春香說。
目前,宣西社區聘請街巷物業公司進行停車管理。社區居委會聯合街巷物業公司按照對居民停車需求的摸底結果,以及對居民進行「戶口簿、身份證、行駛證、駕駛證、房產證」五項具體情況的梳理後,嚴格按照「五證合一」標準做好居民信息登記備案工作。同時對適合施劃車位的區域進行精細測量,充分利用好空間資源用於停車,如有空餘車位再按需租賃給符合「四證合一」的居民。
「有的居民符合條件,原本能租賃長期車位,但可能只在周末回社區住,工作日就主動把車位讓出來。」物業經理王立春說。
物業把這些節省出來的車位進行統一管理,為有臨時停車需要的居民或親屬辦理居民優惠停車券,可以在白天時段停放車輛,每次收費 5 元。「有探親訪友的,有的老人沒有子女,外甥或侄子偶爾會來看望,也要滿足他們的停車需求。」王立春說。
長椿東街的停車管理員通過車牌電子識別裝置判斷車輛是否具備停放資格,對於不符合條件的車輛,會有序引導停放到就近的其它區域,保證社區停車場秩序井然。
破解老城區停車難,科學統籌後定規立矩是關鍵,只有科學研判停車實際需求和停車資源之間的平衡點,才能制定出最優的停車方案;引導居民參與停車問題自治,是實現「和諧停車」的重要抓手,長椿街社區的「車友會」和柳蔭街社區的「停車自治委員會」都是將居民納入到社區基層治理體系,最終實現「大家的問題大家談」;在社區黨委的監督下,街巷物業執行停車方案「不變形,不走樣」,則是將「和諧停車」可持續化的最有力保證。
「深夜12點多,停車管理員攔住了兩名酒後毀壞居民車輛的男子,為居民挽回了損失。」王立春說,「我們停車管理員隊伍很穩定,責任心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