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5日,海峽兩岸海上直航福州港首航儀式舉行,海峽兩岸「大三通」正式啟動。
QUESTION
直新聞:今年是兩岸「大三通」開啟10周年,你認為,十年來兩岸在「大三通」領域內取得了哪些成就?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大三通」開啟十年來,不僅促進了兩岸經濟的共同繁榮,使得臺灣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離不開大陸了,而且,它的影響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兩岸的政治層面。
其中最為典型的表現,就是兩岸經濟層面的「大三通」已經跟兩岸的政治基礎也就是「九二共識」,形成了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正是因為十年前承認「九二共識」的國民黨與馬英九取得島內的執政權之後,才使得兩岸關係走上了和平發展的軌道,才有了兩岸「大三通」的到來。
同時更加讓人感到驚喜的是,兩岸「大三通」經過十年的發展,還反過來起到了進一步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鞏固「九二共識」的作用。這一作用,在剛剛結束的島內「九合一」選舉中,表現得可謂是淋漓盡致。在這場選舉中,民進黨之所以輸到差點脫褲子的程度,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拒絕承認「九二共識」,使得兩岸本已開展得如火如荼的「大三通」受到了嚴重的影響,並因此而衝擊到了島內的經濟民生。於是,臺灣多數選民就用自己手中的選票,表達了對兩岸進一步「大三通」的嚮往,表達了對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民進黨的不滿。
其中,在綠營大本營高雄一舉贏得市長寶座的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他所喊出的「貨出得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表達的就是高雄甚至全體臺灣老百姓渴望兩岸「大三通」的強烈願望。
這就是「九二共識」開啟了兩岸「大三通」、兩岸「大三通」又反過來鞏固了「九二共識」的典型表現。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相互促進水漲船高的進程還是不可逆轉的。
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
QUESTION
直新聞: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一方面肯定「三通」發揮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呼籲民進黨當局回到「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來。對此,做何解讀?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在兩岸「大三通」開啟十周年之際大談「九二共識」,顯然就是因為深刻地認識到了兩岸「大三通」與「九二共識」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用。
只要兩岸有「大三通」的需求,只要「大三通」的大門沒有被徹底關上,這種市場經濟規律與區域經濟融合的力量,就會對拒絕承認「九二共識」的「臺獨」勢力形成巨大的牽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蔡英文與民進黨當局在剛剛結束的「九合一」選舉中一敗塗地的情況下,馬曉光仍然苦口婆心地奉勸他們回到承認「九二共識」的正確軌道上來,這就說明在民進黨處於危難的情況下,大陸並沒有打算落井下石窮追猛打,反而是仍然願意給予時間,希望蔡英文能夠完成這份大陸等待了兩年多仍未完成的「九二共識」答卷。
我認為,馬曉光的這一表態,也預示著在接下來大陸紀念兩岸「大三通」開啟十周年以及即將到來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時,仍然會對蔡英文與民進黨抱持給時間、繼續等的態度。甚至是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內,仍然會對蔡英文當局維持這樣的政策基調。
而在我個人看來,面對落難的蔡英文與民進黨,大陸採用拉而不是繼續追打的策略,不僅是自信的表現,而且是非常明智的。因為大陸不僅知道,承認「九二共識」最終會是兩岸的大勢所趨,而且,兩岸的和平發展乃至兩岸的統一,最終要有賴於民進黨及其代表的綠營民眾能夠心甘情願地回心轉意,認同「九二共識」。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籲兩岸儘早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
QUESTION
直新聞:接下來,將迎來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日,大陸有可能會隆重紀念這個日子,甚至有可能會趁機宣布一系列的對臺新政策。對此,你又怎麼看?
ANSWER
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四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是全國人大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的日子,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是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上臺兩岸關係破冰開啟「大三通」以及走上和平發展軌道的日子。我個人認為,這應該不是巧合,而是有著一定的必然。
大家知道,中國有句話叫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正好是三十個年頭,它標誌著兩岸正式結束了軍事上的僵局,走向了政治上的僵局狀態,也就是大陸想和平統一臺灣,李登輝與陳水扁想「和平獨立」臺灣。
而2008年馬英九上臺兩岸「大三通」的開啟,則意味著兩岸政治僵局開始破冰,經濟上邁入了大交往與大融合的新時代。我相信,接下來,兩岸經過三到四十年的大交流大融合與大發展,最終會為政治上的統一創造條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時間大陸不僅將迎來《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同時還將迎來另外兩個大日子或者說是兩個四十周年,一個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另一個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我認為,這三個大日子或者說這三件大事湊在一起,也不是簡單的巧合,而是有著歷史的邏輯與歷史的必然。而在這三件大事情當中,最為核心的主旋律,就是中國大陸四十年前的改革開放。
正是因為當時的中共領導人下定了決心,要進行改革開放,才會有中美建交,同時也才會有《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而反過來,中美的建交與《告臺灣同胞書》的發表,又為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圍環境。
而更為巧合的是,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這三者之間似乎又重新湊到了一起。
一個是中國大陸正在隆重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並將會宣布一系列改革開放的新舉措,
二是中美貿易戰在今年爆發,雙方的談判已經進入到了關鍵性的節點上,
三是島內「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大勝,為接下來的政局進一步變化埋下了伏筆。
而在這三件大事中,最為核心的主旋律,仍然是中國大陸自身的改革開放。只要中國大陸下定了進一步大改革大開放的決心,那當前的中美貿易戰乃至中美關係的癥結,就都可以得到化解,同時中國大陸的大改革與大開放,又會為接下來兩岸進一步的「大三通」創造一個良好的機遇。因此,接下來,我們要密切關注這三件大事之間的發展、演變與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