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二月十四日電 (記者 劉舒凌)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教授劉國深十四日在此間表示,「大三通」使大陸地區和臺灣地區這兩個六十年來相對獨立發展的社會重新走上全面整合與全面融合;對於兩岸社會一體化進程應善加引導,興利除弊,維護並穩健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全國臺灣研究會十四日在北京融金國際酒店舉辦「『大三通』與兩岸經濟社會一體化研討會」。劉國深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陳先才共同提交論文《「大三通」與兩岸社會一體化問題研究》。
劉國深分析兩岸社會一體化面臨的機遇時說,「大三通」時代,兩岸各行各階層往來快速增加,兩岸民眾在就業、求學、婚姻等方面需求的積累會形成巨大的民間社會力量,使兩岸人民越來越成為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成員。
劉國深說,二十年多來,兩岸經濟一體化不斷成長,截至二00八年九月,臺商在大陸投資數額已超過四百七十億美元;「大三通」有助於強化兩岸利益聯結,強化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大陸有機會了解臺灣民眾的真實想法;我們也可以學習臺灣方面一些好的東西,推進大陸自身不斷進步」,劉國深表示。
同時,他指出,兩岸社會一體化將會帶來現實挑戰。大陸方面,在經濟、社會、文化管理體制要面對兩岸社會一體化帶來的挑戰,對於臺灣的衝擊,主要體現在經濟安全和社會治安層面。
劉國深表示,當前,要把握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因勢利導,我們完全能夠消除和化解兩岸一體化進程中出現的負面因素的幹擾。
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則表示,直接「三通」的直接和最重要影響,是為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建構與制度化安排排除障礙,可充分實現海峽兩岸經濟資源有效合理配置。
他認為,直接「三通」只是為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發展提供條件,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尚處於起步階段;直接「三通」對目前兩岸社會一體化的影響是微小的。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師陳星說,兩岸社會一體化是長期的過程,大致會遵循先經濟後政治、先文化後情感的基本順序循序漸進地展開。
陳星認為,要想改變臺灣部分民眾對大陸、對國家統一的誤解,不能指望短期內就達到立杆見影的效果,但這並不意味社會一體化工作沒有效果,它需要很長的時間慢慢顯示出來。
當天,來自北京、廈門、天津等地的十多名臺灣問題學者參與研討。(完)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