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第二屆外灘金融峰會上傳出馬雲的演講,它讓中國金融界感到震撼,甚至許多金融人流露出「不屑的神情」。不過,否定是簡單的,建設是艱難的。所以無論如何中國金融人沒有理由「輕易否定馬雲」的觀點,而更該在「受刺激中得到啟發」。
馬雲談了針對中國金融發展談了三個觀點,我們拋開觀點背後「有可能存在」的利益訴求,而單就觀點本身來看,其所表達的思想觀念、思想方法非常值得中國金融人認真思考和討論。比如,馬雲指出中國金融行為往往是跟在歐美發達國家後邊亦步亦趨,把人家有而我們沒有的東西當成空白,然後去填補空白,而且把填補空白當成追求的目標。他認為,「如果永遠重複別人的語言,討論別人設定的主題,我們不但會迷失現在,而且會錯失未來。」
馬雲說的不無道理。多年來,中國金融業故步自封、本本主義盛行不願、不能、不去研究新問題,張嘴閉嘴的一套說辭必須出自新自由主義貨幣學理論,否則就是異己、就是歪理邪說。比如,在中國的金融圈子裡,你千萬不能說「物價上漲≠通貨膨脹」,更不能說緊縮貨幣未必能抑制價格。不管你舉出多少實際發生的例子,他們都不會認帳,甚至根本不跟你討論這個問題。似乎這是個不能、不用討論的問題,物價上漲必須是貨幣問題。
更嚴重的是,在這樣一套「宗教般理論」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中國的「金融圈子」,以至於大多數所謂金融論壇都變成了「圈子聚會」,能參加到這樣的聚會中才屬於中國金融主流人士。而在這種論壇上,討論的所有問題必須基於自新自由主義時代的一套理論,幾乎聽不到其它領域或基於其它學術觀點發出的不同聲音。
如此禁錮的金融學術氛圍之下,中國的金融實踐能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值得懷疑。比如P2P問題,難道僅僅是騙子胡作非為,而沒有金融管理者為規避責任而相互推諉,最終延誤了監管時機並在客觀上縱容了騙子的問題?當時,面對P2P爆炸式增長,有多少金融重量級人物高喊監管會壓抑金融創新?出事了,上萬億損失出現了,中國的「金融圈子」裡是否有過認真的檢討?要麼放任自流、要麼一刀砍死,而每次折騰都會巨額消耗老百姓手中的那點金融資源,這不是中國金融市場上反反覆覆上演的劇目?那為什麼「圈子」不檢討這樣的問題?因為,依據西方現代金融理論構建起來的「金融圈子」,他們一定是「財富再分配」的受益者。
正因如此,中國金融界最該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做好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服務員絕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必須變成一切金融行為的指導思想。但我們的問題是:金融主管機關的主帥們去過製造業的工廠嗎?傾聽過實業家的訴求嗎?了解過企業貸款的真實情況嗎?知道企業家每年有多少時間被消耗在「找錢」上嗎?
為什麼所有金融論壇上都聽不到實業家對金融家提出的訴求?為什麼所有金融論壇上更多在討論人民幣國際化、金融開放而聽不到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經驗交流?這與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相適應嗎?
說實話,不得不欽佩國家副主席、在金融業享有很高威望的王岐山先生,他在第二屆外灘金融論壇的講話言簡意賅、精準豐滿,可謂水平超群。他強調,當前全球金融經濟環境變化劇烈,既要堅守底線,也要靈活應對風險挑戰,勇於除舊立新。要堅持金融服務於實體經濟,支持經濟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要堅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用經濟發展的增量消解風險,用規範的方式應對風險,在市場化、法治化的基礎上有序處置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堅持金融創新與加強監管並重,在鼓勵金融創新、激發市場活力、擴大金融開放與金融監管能力之間尋求平衡,寓管理於服務之中。
這番話應當引起中國金融界的足夠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