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天平
梳子,又名梳篦,其有稀密之別,稀為梳,密為篦,古時總稱「櫛」,是人們早晚必需之物。
梳子自問世之後,莫論宮廷民間,不分高低貴賤,概不能棄之。一日無它,蓬頭亂髮,缺儀失態,貴者無尊,賤者無容,談何禮數。
溯其源,乃華夏上古時代的黃帝妃,那方雷氏受魚骨啟迪,遂發明了梳子。而在此之前,即使貴為王妃,每天整理髻鬢也是靠雙手十指的,據說常常捋破纖纖指尖。其實這個不假,就算現在的人平時出門若未帶梳子,需要時拿雙手於額頭一推一攏一勾一挑完事,簡稱「手梳」。
梳子的出現,衍生了梳妝檯、梳妝閣、梳妝樓,當然這更多是夫人小姐的專寵,一般人尤其是男人沒那三千煩惱絲,倒是無須那般複雜。不過在閩南地區,哪家子女成婚出閣,行成人禮時不分男女,皆由長者為其梳頭,以示自此長大成人。
古人視梳子為吉祥之物,這不單因其美觀耐看,如半月似彎眉,簡潔實用又可賞玩,故常見婚嫁後的女子頭上別一精緻小梳。「青絲繞指柔,華梳理雲鬢,郎心輕畫眉,紅顏落朱唇……」想來那小小的梳子自古便是寄託情意之佳品,難怪有「長發綰君心」之說法。
據傳梳子還有更深的喻義,而且視其主人之心境,以及心中仰慕之人的品位,一送定情,一接終身。這其中,既可喻「梳」「輸」「疏」,亦可寓「梳」「書」「姝」,就看雙方郎情妾意至何等境界,不合則緣斷,若合則緣續。
縱觀古今,梳子的種類繁多,檀木、棗木、桃木、牛角,主要功用為梳理、儀容、提神、工藝、保健等。如今的人更為梳子挖掘出諸如梳膚、梳臀、梳乳、梳胡等高層次的價值源泉,賦予它活絡舒筋、醒腦益智等許許多多不俗使命。
由此可見,千百年來,小小梳子可謂獨步江湖,無可比擬。也未知這齒狀尤物有何魔力,令世間男女如此不離不棄。
不知何故,由梳子我又想到農民的犁耙和秧行,想到士兵的隊列和方陣,想到天空下的雨柱和雪簾,它們無不條理清晰線絡分明。究竟是梳子影響了自然,抑或自然眷顧了梳子,答案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一把梳子,尺寸之間。梳理梳理,一梳有理也。(來源:海絲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