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3位科學家榮獲全國這個科技大獎!有你認識的嗎?
據上海發布,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於今天舉行。本年度共有56位科學家獲獎,其中上海共有3位科技工作者獲獎:同濟大學陳杰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院士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獲青年創新獎。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47人次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上海3位獲獎人科技貢獻簡介
陳杰,同濟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一直從事控制科學與工程等相關學科領域的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複雜系統的多指標優化與控制,多智能體協同控制等;提出並建立了分布式協同控制的混合智能優化與穩定性的理論與方法,突破了數位化陣地信息快速自主獲取與控制、解決了與平臺非固聯的快速精確尋北,平臺大間隔分散布陣的基準精確傳遞;運用所提出的分布式自主協同控制理論,構建了感知、指揮、控制一體化的系統構架。實現了多運動平臺的協同控制,突破了分布式協同控制等技術難題,成功研製出裝備,並得到大量列裝,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張統一,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2年當選香港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材料力學性質的研究,在壓電斷裂、微觀/納觀力學和材料的氫致開裂等領域內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地位:給出了電絕緣裂紋的壓電線性斷裂力學的精確解,澄清了國際學術界多年來對裂紋面上電邊界條件的爭執,奠定了壓電線性斷裂力學基礎;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表徵薄膜及納米材料力學性質的微/納橋測試理論和方法;在國際上首次證明了氫原子在鐵中應變場的非球對稱性,預測並實驗證實了鋼鐵在純扭轉和剪切載荷下也會發生氫脆。上述研究在國際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二次。
吳蓓麗,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2006年獲清華大學生物物理專業博士學位。從2007年至2011年,在美國Scripps研究所進行博士後階段的研究工作,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主要針對GPCR對細胞信號的識別和調控機制開展結構與功能關係研究,並側重選擇與傳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相關的重要GPCR進行研究,以期為相關藥物研發提供線索和依據。建立了國內首個GPCR結構研究技術平臺,並於短期內成功解析了8種重要GPCR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實現了我國研究組獨立測定GPCR結構零的突破。近五年,在Science、Nature和Cell發表9篇研究論文,其中通訊作者6篇。
何梁何利基金簡介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會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國偉先生之偉倫基金有限公司各捐資1億港元成立的社會公益性慈善基金,也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民間科技獎勵基金。1994年設獎以來,已獎勵了1306名優秀科技人員,成為我國社會力量創建科技獎項的成功範例。
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47人次獲何梁何利基金獎,其中錢偉長、蘇步青、谷超豪、林元培4位科學家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殊榮。上海累計獲獎人數佔全國總獲獎人數的11.3%,從一個側面凸顯出上海科技人才薈萃和良好的創新環境,以及上海科技工作者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