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船建學院譚家華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2020-12-12 中國教育在線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科學與技術獎評選結果揭曉,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譚家華教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譚家華,教授,博士生導師,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所原所長和團隊負責人。長期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基礎課程教學工作,是我國最早開展海上施工設備與特殊裝備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一直從事海上施工設備應用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開發;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製的開拓者、倡導者和組織者,近20年來聯合中交疏浚等疏浚行業主力單位,攻克了大型絞吸疏浚裝備核心技術,研製成果為行業技術進步、一帶一路港口航道建設及遠海島礁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帶動了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學科的發展。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授權發明專利18項,著有《管理運籌學》教材,發表論文逾175篇。

  何梁何利基金是香港愛國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港幣4億元於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註冊成立的科技獎勵基金,其宗旨是通過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我國科技工作者,倡導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激勵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技術高峰。

相關焦點

  • 湖南大學譚蔚泓教授獲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11月6日,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生物學院教授譚蔚泓院士,因其在生物分析化學前沿研究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譚蔚泓教授長期在湖南大學分子科學與生物醫學實驗室從事化學生物學和分析化學前沿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 交叉核心院科學顧問管曉宏院士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瀟)11月19日記者從交叉信息核心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交叉核心院」)獲悉,11月18日,2019年何梁何利獎揭曉,56名科學家獲獎。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電子與信息學部主任,「可信人工智慧創新中心」科學顧問管曉宏院士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四川在線記者 鄧翔灃11月3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因其在從事石油鑽頭及裝備的理論、實驗、產品及應用研究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據了解,何梁何利基金1994年創立,旨在獎勵取得傑出成就的中國科學家,激勵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學技術高峰,促進祖國科學技術進步與創新。何梁何利基金共設立三類獎項——「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每年評獎一次。截止2019年,何梁何利基金共遴選獎勵優秀科技工作者1362人。
  • 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 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獎
    四川大學教授馮小明 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獎   華西都市報訊(川報觀察記者 熊筱偉)11月18日,何梁何利基金2019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56位科學家獲獎。其中中科院院士、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馮小明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武漢理工大學麥立強榮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出席大會並講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等出席大會。
  • 溫州醫科大學瞿佳教授繼校長李校堃後再獲何梁何利獎
    溫州網訊 11月6日下午,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溫州醫科大學校長顧問,眼視光學院、附屬眼視光醫院、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院長瞿佳教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Scripps 民間科技獎勵 上海大學 何梁何利基金-上海頻道-東方網
    原標題:上海3位科學家榮獲全國這個科技大獎!有你認識的嗎?  據上海發布,何梁何利基金2018年度頒獎大會於今天舉行。本年度共有56位科學家獲獎,其中上海共有3位科技工作者獲獎:同濟大學陳杰院士、上海大學張統一院士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員獲青年創新獎。截至目前,上海已有147人次獲何梁何利基金獎。
  • 船建學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天,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船建學院科技成果「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實現了交大辦學歷史的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船建學院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特等獎項目都來自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集中體現了船建學院在學校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 中科院10人獲2016年度何梁何利獎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昌智出席大會並講話,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中央軍委科技委副主任賀福初、科技部副部長侯建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王恩哥、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田紅旗以及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代表、信託委員會、投資委員會代表出席大會並為獲獎科學家頒獎。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作工作報告。
  • 上海市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
    6月26日-28日,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暨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分論壇在閔行校區舉行。在這個生機勃勃的季節,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學者們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思維的碰撞。
  •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即將開幕
    「上海高校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海交通大學船建學院思源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將於2020 年 12 月 26 日開幕。船建學院響應上海交大「人才強校」主戰略的號召,舉辦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受到了全球各地相關領域青年才俊的踴躍響應,海內外知名學者雲集,人才強院整裝待發,誠邀各位學者一同見證這場學術盛事。
  • 【重磅】2017年度何梁何利獎頒發 生命科學與醫藥領域11人獲獎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張濤作為大會嘉賓出席會議,並與相關部門領導以及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代表、信託委員會、投資委員會代表一起為獲獎科學家頒獎。何梁何利基金信託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朱麗蘭做工作報告。   2017年,共有52位中國科學家榮膺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其中「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4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16位。
  • 四川大學王琪院士、成都理工大學劉清友校長獲2020年何梁何利...
    四川大學王琪院士、成都理工大學劉清友校長獲2020年何梁何利獎!2020年度共有52位科學家獲獎,其中——四川大學高分子研究所王琪院士因其在塑料加工領域的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 「科學與技術創新獎」。成都理工大學校長劉清友教授因其在從事石油鑽頭及裝備的理論、實驗、產品及應用研究傑出成就和貢獻榮獲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為四川高校的科技工作者點讚!
  • 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今年,上海交大校本部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樊春海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現任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寬誠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學士(1996年)、博士(2000),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博士後(2001-2003)。曾獲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基金,973首席科學家等。
  •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上海交大110教研室:三代人,一個海洋強國夢
    圖說:上海交大絞吸船「家族」部分成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110教研室,是交大編號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現在的船舶設計研究所,還是一個充滿能量的「傳奇」。譚家華教授今年已經75歲了,他是我國最早從事海上施工設備與特殊裝備技術研究的專家之一,長期從事海上施工設備與關鍵技術方向的應用基礎研究與關鍵技術開發,為地區和行業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帶動了上海交大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學科的發展,他主持開發國內廣泛應用於水下地基處理的「軟體排鋪設」裝備和技術,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製的開拓者和倡導者。
  • 常懷感恩之心―――訪上海交大材料學院教授陳善本校友
    現任職於上海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的我校校友陳善本教授是國內焊接領域迄今為止唯一的長江學者。回憶起在哈工大求學的經歷,他講述了「三進哈工大」,又三次惜別的經歷,深含對母校的眷戀與感恩之情。     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一年的1977屆考生,陳善本當時在黑龍江省高考成績優異,但由於種種原因被大連鐵道學院錄取。
  • 最高榮譽 | 交大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校友黃旭華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共有7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譚家華;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是賈金鋒和師詠勇;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過敏意,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一完成人分別是陳代傑、張陳平和方秉華。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同時,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交大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譚家華在現場考察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近年來,譚家華領銜的項目組共設計大型絞吸挖泥船60餘艘,年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年產值超過百億人民幣。
  • 上海交通大學三代造船人的「高光時刻」
    上海交通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一口氣捧回7項大獎,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更有兩個「最高獎」來自同一學科,格外引人注目——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主導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斬獲特等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則是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
  • 上海交通大學「王建華紀念基金」捐贈儀式暨首屆獎學金頒獎儀式...
    12月1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王建華紀念基金」捐贈儀式暨首屆獎學金頒獎儀式在船建學院木蘭樓A100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張安勝,發展聯絡處處長程驕傑,船建學院黨委書記周薇、副書記宋續明、土木工程系系主任陳錦劍,王建華教授家屬林瓊老師,王建華紀念基金校友代表崔海勇、鍾俊彬、晉義泉、司漪、禹海濤、楊建軍、吳威,以及土木工程系教師代表,首屆獎學金獲獎學生,校友辦、學工辦等老師出席本次活動。儀式由船建學院黨委書記周薇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