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1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農安縣巴吉壘鎮上河村村民王國良這幾年感觸頗深,村裡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建起了光伏發電、農機租賃、溫室大棚和生豬養殖等系列項目,村容村貌和人的精氣神也在悄然改變,自己也從貧困戶邁向了小康生活。「產業扶貧、技術扶貧、消費扶貧,讓我們村的『造血』功能越來越強,在脫貧奔小康路上,我們自信滿滿。」王國良說。
上河村駐村第一書記趙立東和村民在大棚裡交流蔬菜種植和銷路問題
產業帶動
種植結構在改變
上河村自然條件較差,土壤以鹽鹼地為主。2018年2月,市發改委總經濟師趙立東擔任上河村駐村第一書記,他從產業扶貧上尋求突破,不斷落實扶貧項目,實現了「造血式」扶貧。
2018年3月,剛駐村一個月,趙立東就爭取到國家扶貧資金80萬元,完成了上河村6棟大棚建設,為產業扶貧提供了載體。大棚建成後,村裡找到長春國信現代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和長春奢愛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技術對接,使大棚種植當年就達到綠色標準,第二年獲得大豐收。村委會還動員貧困戶積極參與村集體大棚建設管理,通過在大棚務工進一步改善了生活。
上河村大棚種植的農產品大豐收,貧困戶笑容滿面
巴吉壘鎮過去是我市重要地瓜種植基地,但由於管理不善,導致地瓜口感一般、銷售困難。為提升貧困戶種植積極性,駐村幹部積極推動村集體與貧困戶籤訂地瓜收購協議,確保種植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依託「第一書記」代言平臺,去年銷售地瓜2.5萬公斤,不僅為村集體增收1萬元,也讓種植地瓜的貧困戶收入增加一倍,實現了貧困戶與村集體的雙贏。
幫扶引導
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有些村民過去貧困主要是思想觀念保守造成的,思想轉變了,脫貧就不難了。」趙立東說。
孫煥成之前是村裡出了名的「懶漢」,考慮家裡孩子小,自家還有一畝三分地,不想出去賺錢,日子過得很緊巴。為此,趙立東與村幹部沒少去孫煥成家做思想工作,鼓勵他外出務工,要為一雙兒女樹立榜樣。
正是在大家苦口婆心的「刺激」下,孫煥成不僅跨過了這道坎,還在出國務工中賺到了「大錢兒」,一舉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今年,孫煥成不僅自己走上了小康路,還領著幾名村民一起出國務工。「奮鬥的生活才有質量,花自己賺的錢仗義。」孫煥成說。
為增強貧困群眾脫貧和內生動力,上河村近年來立足貧困戶自身優勢發展產業項目。2019年年初,村民王國良在大家的幫助下建起了笨榨豆油加工廠,當年產量達到10萬公斤,年增收4萬多元,笨榨豆油加工廠因為採用古法壓榨,很受客戶歡迎。笨榨豆油加工廠的建立,既增加了王國良的家庭收入,也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
休閒廣場的健身器材為村民的業餘生活增色不少
消費引領
創新銷售模式促脫貧
貧困戶的產品生產出來後如何銷售是一個大問題。上河村這兩年創新思路,依託各類平臺加大促銷力度,通過消費扶貧等辦法,大大提升了貧困戶的經濟收益。
上河村對村集體大棚綠色無化肥蔬菜、原生態蜂蜜、物理笨榨豆油開展市場調研,將銷售對象定位在中端消費人群,在為產品打開銷路的同時增加了村集體和貧困戶的收入。2019年,蔬菜、蜂蜜和笨榨豆油銷售額達到30萬元。
搶抓「網紅經濟」「直播帶貨」機遇,上河村主動參與各類電商平臺直播帶貨活動,努力適應新形勢對於扶貧工作的需要,為貧困戶農產品開闢銷售新渠道。今年年初以來,依託「第一書記」網絡直播,為相關合作社銷售產品近20萬元,為企業增收4萬元。
水泥路讓村民出行更便捷,也讓致富之路越走越遠
「路寬了、景美了、人富足了,更重要的是,百姓如今致富思源,更加感謝黨的好政策了!」趙立東說,上河村百姓的好日子已經開始,他3年前到村裡扶貧時,這裡還有51戶貧困戶,現在已經全部脫貧,更令他驚喜的是,有好幾戶貧困戶如今已走上了小康路。
記者:徐微 鄧寒冰
攝影:孫建一
原標題:《農安縣巴吉壘鎮上河村:俺村的「造血」功能 越來越強》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