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甫全1, 遊景如2, 塗麗娜3, 曾文婕1
(1.華南師範大學 價值教育研究與開發中心, 廣東 廣州 510631;
2.廣東省江門 幼兒師範學校, 廣東 江門 529000;
3.廣州市天河區 華陽小學, 廣東 廣州 530630)
[摘 要] 傳統的文獻綜述法因其主觀性難以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研究需要。於是,有必要對國際上新興的系統性文獻綜述法進行研究和開發,以便提升我國教育研究的品質。文章採用案例分析法,探索了教育領域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特點、步驟和價值。研究發現:(1)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因受研究問題的驅動,採用標準化的文獻選取和分析技術,具有鮮明的知識創新功能;(2)在具體操作上,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必須在傳統文獻綜述提煉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執行六個關鍵步驟:計劃、檢索文獻、評估文獻、抽取數據資料、整合數據和撰寫綜述;(3)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具有標準化、創新性和親和性,對於研究主題、研究主體和研究方法體系本身均具有發展性價值。
[關鍵詞] 系統性文獻綜述法; 案例研究; 操作步驟; 價值開發
文獻蘊涵著豐富的意義,不愧為知識的主要載體。對文獻進行綜述成為所有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1]大數據時代,當傳統的文獻綜述(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view)因為主觀性和難以避免的偏見在國內飽受詬病時,國際上具有普適性的系統性文獻綜述法(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卻已嶄露頭角。系統性文獻綜述是人們藉助網際網路,利用不同的資料庫和多種檢索與分析技術,全面而準確地掌握某一專題研究進展,並得出和檢驗研究結論的標準化文獻研究方法。那麼,教育研究領域如何規範地開發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價值何在?對此,本文擬就教育研究領域的系統性文獻綜述進行案例分析、步驟介紹和價值闡釋,以就教於方家。
在教育研究領域選取三篇公開發表的文獻綜述,使用評價系統性文獻綜述的基本指標對其進行方法學分析,能夠明確傳統文獻綜述和系統性文獻綜述的區別,深入挖掘出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方法特徵。
(一)案例選取
2001年,方法學家佩蒂葛諾(Pettigrew,M.)把文獻綜述分為「敘述性文獻綜述」(Narrative Reviews)和「系統性文獻綜述」。其中,敘述性文獻綜述又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對文獻進行描述的描述式綜述;二是在描述的基礎上對文獻有所批判的批判性描述式綜述。[2]2011年,傑森(Jesson, J. K.)指出,敘述性文獻綜述就是傳統文獻綜述。[3]2016年,奧馬爾(Omar, S. A. R.)提出了傳統敘述性文獻綜述(Traditional Narrative Reviews)的說法。[4]綜合三位方法學家對文獻綜述的區分,可以將文獻綜述分為傳統文獻綜述(包括描述式綜述與批判性描述式綜述)和系統性文獻綜述。
檢索綜述式論文並根據三位方法學家的文獻綜述分類法進行篩選,發現教育研究領域的系統性文獻綜述案例主要出現在國外。而我國教育研究界的「系統性文獻綜述」極少。其中,《美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分析》[5]在方法設計中說明了是對《美國教育研究雜誌》1998—2006年發表的242篇論文作關於研究方法的綜述研究,不僅總結了文獻檢索、選擇和分析的方法,還梳理了研究成果,展示了方法的分類體系,並首創平均應用頻數的分析指標。為了區分傳統文獻綜述與系統性文獻綜述在方法上的異同,我們選取了《大學生學習拖延研究綜述》(案例1)[6]、《關於學習環模式的研究綜述》(案例2)[7]與《美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分析》(案例3)進行比較,進而考察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典型特徵。
(二)案例剖析
對三篇入選綜述進行剖析的主要方法是解構性閱讀,即抽取出三篇綜述的主要內容,清理出三篇綜述的邏輯結構和所使用的文獻研究方法,具體見表1。
表1 三篇綜述的基本內容、框架和方法
具的多元分析方法對所選文獻進行了研究,並利用所選文獻創生了新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與佩蒂葛諾和傑森的文獻綜述分類法相對照,可以看出:案例1代表了敘述性綜述中的描述式文獻研究,案例2代表了敘述式綜述中的批判性描述式文獻研究,而案例3則是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在教育研究領域中的一個樣本。
(三)方法分析
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巨量的文獻信息需要全面而精巧的「拆解」和「重構」技術。 [8]國外先後開發出來的文獻綜述評價工具為分析案例提供了可靠的評估工具。海倍(Haber, S. L.)等人針對醫藥領域量化研究的系統性文獻綜述發展的評價指標達24條之多,[9]而迪肯佩(Diekemper, R. L.)等人在測試、比較、提煉和再測試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系統性文獻綜述評價工具,[10]明確包含了質性研究綜述的評價指標。我們綜合兩個評價工具的評價指標,形成10條最基本的核查標準,由兩位研究者(分別記為R1和R2,即本文第2、3作者)獨立對照核查其在所選三篇綜述中的出現情況:沒有出現記作「0」,出現但不精確的記作「1」,精確出現的記作「2」。此處的「0」「1」和「2」具有統計學上的定序和定距意義,可以用來進行加減運算,[11]相加之和作為該篇綜述所用方法在本文核查評定的得分。得分越高,代表著該類綜述方法的系統性、科學性和創新性越強,見表2和表3,表中*突出了R1與R2不同的核查評定結論。
表2 三個案例的方法核查評定表(R1)
表3 三個案例的方法核查評定表(R2)
為了對核查評定作信度檢驗,我們利用信度計算公式R=[M/(M1+M2)] 2[12](M是R1和R2核查評定的相同次數,M1和M2分別是R1和R2各自核查評定的次數)計算核查評定表2和表3中的核查結果,獲得的信度係數是0.93。
核查和檢驗結果顯示,傳統文獻綜述能夠從相關材料中發現要研究的問題,能夠對特定主題的研究進行回顧,形成初步的研究趨勢預測。但是,由於是基於研究者個人對文獻的選擇和評判,傳統文獻綜述不能定位最前沿的問題,也不能證明在已有研究的全局圖景中甄別研究成果的權重,難以對後續研究提供準確可信的研究路徑。系統性文獻綜述利用電子資料庫對文獻進行全面搜索,按照科學的標準對所有相關的文獻進行嚴格篩選,受精確的研究問題和方案驅動,使用標準化和結構化的技術對所選文獻進行質量評估。尤為突出的是,系統性文獻綜述有確定的研究結論,研究過程透明,可審計、可重複。表4為系統性文獻綜述與傳統文獻綜述的比較。
系統性文獻綜述與傳統文獻綜述的區別是明顯的。一是知識假設的差別。如果說,傳統文獻綜述的知識假設是客觀知識觀,即知識寄居於文獻之中,敘述的方法足以讓知識得以保存。那麼,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對知識的假設則是動態生成的知識觀,即知識在人向文獻提問與文獻對話的互動中得以不斷生成。二是技術上的差別。傳統文獻綜述的「搜索、閱讀和提煉問題」,[3]一般做法是:首先要草擬一個框架,將搜索到的文獻分成理論類和應用類,從中選取幾篇最核心的文獻進行精讀,總結出幾篇核心文獻的重要部分,比對幾篇核心文獻在論題上的異同並寫出來。然後,讀更多文獻,寫更多總結,作更多比對,找出文獻中知識的缺口和研究方法的不足,從而形成研究問題。而系統性文獻綜述則受明確問題的驅動,標準化地篩選和評估文獻,透明分析過程和技術。三是傳統文獻綜述基本不承擔知識創新和解答具體研究問題的使命,而系統性文獻綜述利用文獻中已有知識解答具體問題,產生新的知識。
表4 傳統文獻綜述與系統性文獻綜述對比表
儘管如此,系統性文獻綜述與傳統文獻綜述的聯繫也非常密切。傳統文獻綜述能夠促成研究問題的提煉,而系統性文獻綜述能夠解答研究問題。因為解答特定問題的研究前提是提煉研究問題,所以,系統性文獻綜述不是對傳統文獻綜述的否定和拋棄,而是基於傳統文獻綜述的發展。總的來說,一方面,傳統文獻綜述是系統性文獻綜述的前提和基礎,「在作系統性文獻綜述之前,必須作傳統文獻綜述」[3],只有通過傳統文獻綜述確定了研究問題,才可以啟動系統性文獻綜述的具體步驟。另一方面,系統性文獻綜述是傳統文獻綜述的繼承和超越,停留在傳統的文獻綜述是不夠的,嚴格的科學研究必須包含系統性文獻綜述的過程。
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如何開展呢?不同方法學家對其具體步驟有不同的劃分。傳菲爾德(Tranfield, D.)等人將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分為「界定研究問題」「確定關鍵詞和研究策略」「篩選和評估研究」和「數據抽取和數據整合」等步驟。[13]而傑森等人則將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常規程序設計為「計劃」「文獻搜索」「文獻評估」「數據資料抽取」「數據整合」和「撰寫綜述」等階段。[3]兩種劃分方法都包含了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關鍵環節。但是,傑森等人將研究問題和研究策略的整套技術綜合在「計劃」 階段,將文獻評估和數據抽取分成兩個獨立的執行步驟,在最後單列出撰寫綜述這個環節,在操作上更明晰可行。所以,本文重點加以引介。
(一)計劃
計劃階段的任務包括:精心挖掘確定綜述的具體主題,建立綜述的理論、經驗和概念基礎,確定研究目的,陳述研究問題,澄清研究用途,明確地介紹研究步驟。
確定和打磨研究具體主題,既是開展有效研究的起始環節,又是貫穿研究全過程各個環節的焦點。而研究問題驅動整個研究過程,尤其決定著文獻的採納和排除。所以,研究問題必須要聚焦得非常精準。研究問題的聚焦包括精準地表述「因素」「群體」「結果」和「環境」[3]四個要素。例如,關於教師成長的一個研究問題可以這樣表述:「國外幼兒園教師行動學習研究最新進展如何?」其中,「國外」是研究問題所在的環境,「幼兒園教師」是研究問題所涉及的群體,「行動學習研究」是研究問題的核心因素,而「最新進展」是研究問題所指向的結果。
除了精準地表述研究問題以外,完整的系統性文獻綜述研究計劃還需要釐清關於研究問題已知什麼,尚缺什麼,執行何種方法和方案,以及如何設計數據資料抽取單。
(二)檢索文獻
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重心,是找到對研究問題最有價值的文獻,並把檢索文獻的過程編輯進文件中。其內容包括所使用資料庫的名稱(兩個或兩個以上)、檢索日期、文獻起止年限、使用的術語或關鍵詞、語種,以及檢索到文獻的條數。如果檢索到的文獻太多,可以通過精煉關鍵詞、同義詞或相關術語反覆檢索,逐漸縮小文獻範圍。如果檢索到的文獻太少,則可以通過拓展關鍵詞、同義語或相關術語,逐漸擴大文獻範圍。同行匿名評審的研究文獻是系統性文獻綜述的最佳文獻。但是,如果研究問題需要涉及其他文獻,為了避免研究結論出現偏見,那麼,就應該把文獻種類拓展到會議論文、委託研究報告和檔案資料等。除了檢索以外,還可以採取回溯法把重要專題著作的參考文獻列進來,也可以向專家諮詢該領域的重要文獻。[14]
(三)評估文獻質量
對檢索到的文獻進行質量評估,主要是為了準確地納入或排除文獻,確保數據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評估文獻質量包括確定納入/排除的標準和評估文獻的研究設計。[3]
1. 確定文獻納入/排除的標準
確定文獻納入/排除標準的方法是:首先閱讀所檢索到文獻的題目、摘要、引言和結論部分,剔除完全不符合研究問題的文獻;然後瀏覽文獻全文,抽取文獻中滿足研究問題的關鍵信息;最後確定納入與排除的標準。表5、圖1和圖2為執行和呈現文獻納入與排除工作的工具。
表5 文獻納入與排除的標準樣表
圖1 文獻納入與排除樣圖[3]
圖2 文獻納入與排除樣圖[4]
2. 評估文獻的研究設計
不同領域的研究文獻,其研究方法論的研究強度不同,評估文獻質量就是指檢查文獻中研究設計的研究強度。研究設計的研究強度從弱到強依次排列,構成相對穩定的研究強度等級。一級:軼事;二級:專家觀點;三級:個案報告;四級:代表性調查;五級:個案控制研究;六級:定群研究;七級:雙盲隨機控制測試;八級:系統性文獻綜述及元分析。[3]傑森等人指出,在藥物研究中,雙盲隨機控制實驗(Double-blinded, Cross-over Randomised Control Trials)是黃金標準。[3]社會科學研究因其無處不在的實踐價值和倫理關切,實際上無法完全採用黃金標準。所以,對於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文獻,應用的文獻評估標準可以突破黃金標準,採用包含質性研究文獻評估指標的系統性文獻綜述評價工具來評估文獻的研究設計。
(四)抽取數據
從納入文獻中抽取數據,需要在Microsoft Excel等軟體上開發出各種數據抽取單,以減少人為的錯誤與偏見。如「文獻基本信息數據抽取單」和「文獻內涵數據抽取單」。[4]「文獻基本信息數據抽取單」要反映的細節包括作者、發表年份、刊物名、資料庫名、國家和研究類型等相關有用信息。「文獻內涵數據抽取單」反映的是讀者在閱讀理解文獻過程中不斷地向文本提問,並從文本中把握其解答所得的信息以挖掘文獻深層的意義。例如,典型的原創論文內容普遍由九個方面構成,具體為研究背景、理論依據、研究範式、研究問題、資料收集與分析方法、研究發現/結果、研究成果/進展、對未來研究與實踐的啟發以及尚存/生成的問題,可以開發出一個「九維文獻內涵數據抽取單」。實踐證明,該抽取單能夠幫助我們系統地抽取原創性研究文獻中的重要數據,見表6。
表6 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九維文獻內涵數據抽取單」
「研究背景」常在原創性論文的引論或背景裡面。包含研究主題、發展歷程、關於研究背景和針對性的新視角、新實踐、新理論和突出問題等。回答的問題是,該文獻的研究「有哪些針對性?為什麼有這些針對性?」
「研究的理論依據」通常在論文的引言、背景、文獻綜述、概念框架、理論框架和方法論等部分中。包括論文所應用的理論及該理論的基本原理,以及原理所內含的邏輯分析框架。研究方法論也屬於理論依據,主要涉及研究所採取的方法以及該方法與研究問題的適切性。
「研究範式」一般在方法論或研究方法裡。需要鑑定其採用的是何種研究,如文獻研究、量化研究、質性研究、行動研究或者混合研究。「研究範式」還涉及論文所使用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特點、理論依據、操作原則、應用程式和技巧技術等。
「研究的具體問題」是原創性論文的根本所在。從籠統到具體,研究問題分為三個層面:課題性問題(Issues),矛盾性問題(Problem)和具體性問題(Question)。任何一個研究都要深入到具體性問題這個層面。分析論文時要抽取出研究的具體性問題,然後深入分析和闡釋研究對象和研究問題。例如,研究了哪些問題?為什麼要研究這些問題?這些問題的含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所指是什麼?其中涉及哪些東西?
「收集與分析資料的方法」除了論文中資料收集的方法和分析技術以外,還要分析和闡釋它的適切性。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要使用這樣一種收集方法和分析技術?
「研究發現/結果」不僅取決於論文作者,更取決於讀者的解讀。任何文獻都有多種含義。作者自己不能表達所有含義,讀者可以在研究問題的驅動下和當下背景裡解讀出比論文作者意識到的更豐富的含義。
「研究的成果/進展」一般在論文的「討論」和「結論」部分。包括論文中取得的新穎數據、理論成果、術語概念、觀點主張和理論體系等。
「對未來研究與實踐的啟發」是論文內容對未來研究和實踐開發的路向、主題和方法的具體意義。
「尚存/生成的問題」涉及對論文的評價。通過深入分析數據之間的聯繫,指出存在著哪些與該論文研究相關卻沒有涉及但富有價值和意義的已有問題,闡釋該論文研究顯露出哪些富有價值和意義的新興問題,並進一步揭示需要應用哪些適宜研究方法來研究解決這些已有和新興問題與課題。
「九維文獻內涵數據抽取單」,既是應用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對文獻進行縱向抽取數據資料的分析框架,也是整合數據和撰寫系統性文獻綜述的主要內容框架。該數據抽取單不僅是研究者憑藉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力透紙背地揭示文獻背後隱藏含義的過程,也是經由文獻媒介跨越知識斷裂實現知識創新的過程。當然,還可以根據研究問題的不同方面,進一步開發出相適宜的數據抽取單,以便為解答研究的子問題而抽取更加詳細而具體的數據。
(五)整合數據
整合數據要求對應於研究問題所涉及的內容,根據數據抽取單,找出數據資料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並用適切的分析方法探析數據資料背後的知識真相,以分別回答研究問題中的不同方面。「整合不是對原有研究發現的簡單聚合,而是建立不同部分之間的聯繫,發現新的規則。」 [3]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知識創新主要發生在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整合數據包括敘事整合、質性整合和量化整合三種基本方法。[3]敘事整合是對特定時間段特定主題的相關事實進行整合。質性整合是使用人種志和質性的交叉案例分析技術,把所有可得證據轉化成質性形式。量化整合是使用量化案例調查或者內容分析技術等,把所有可得證據轉化成量化形式。
(六)撰寫綜述
系統性文獻綜述的撰寫相當於一個實證研究報告的撰寫,必須包括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論、數據抽取過程、數據整合結果、討論和結論。每一個部分都基於研究目的和研究問題來展開。結論還應該指出啟發與進一步需要研究的問題。質性文獻綜述一般選擇可以回答研究問題的那些重要點,用敘事和表格呈現研究的結論與研究的特點,突出已有研究中的相同與不同並讓它們結構化。而系統性文獻綜述的高階形式元分析,則需要使用統計學對已有文獻進行量化整合。需要強調的是,系統性文獻綜述在嚴謹性方面區別於傳統文獻綜述的重要標誌,是研究過程透明化和研究標準明確化。[3]因此,無論是質性綜述還是元分析,都必須報告可重複的詳細操作過程。
系統性文獻綜述的撰寫,可以根據國內或國際不同刊物發表論文取向和規範,進一步利用系統性文獻綜述的資料,再設計、研究、撰寫和投稿。
總而言之,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在傳統文獻綜述提煉研究問題的基礎上,必須標準化地執行計劃、檢索文獻、評估文獻質量、抽取數據、整合數據和撰寫綜述共六個關鍵步驟。只有標準化地執行了這六個關鍵步驟,才算得上是系統性文獻綜述。並且,為透明和可重複計,每一關鍵步驟都可考慮使用圖表呈現具體明細的做法,使用文檔證明所採用的方法細節。
作為一種新興而快速發展的綜合性研究方法,系統性文獻綜述法以其特有的客觀性、標準性、創新性和親和性,無論是對於研究主題、研究主體,還是研究方法學本身,均具有重要的發展價值。
(一)研究主題的發展價值
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對於研究主題的發展價值,不僅僅源於其向內不斷加強的客觀性、標準性和創新性,還源於其向外不斷擴張的操作技術與理論論爭。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客觀性,在於通過確定研究問題,制定和實施研究標準,採用內容分析和元分析技術等,減少間接數據帶來的歪曲與損失,把客觀性注入文獻綜述中,讓具體研究主題的前沿問題在文獻海洋中浮現出來,推動整個領域和主題向前發展。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標準性在於,選擇文獻、抽取數據和分析整合都在一定的標準內進行,從而擺脫傳統文獻研究陷入主觀偏見的窠臼,讓「最好的證據來自於對所有證據的系統性文獻綜述」。[15]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知識創新性主要表現為,在問題的驅動下,受客觀和標準的技術支配,系統地觀照已有研究數據,整合出新問題,產生新思想,改進研究主題中的公共知識。[16]
此外,越來越精緻的操作技術揭示出,系統性文獻綜述法不僅可以在非理論性的原初文獻基礎上產生出新的理論,還可以通過收集已有文獻中大量的數據來修正和推翻現存的偏見,實現領域和主題知識體系的整體性更新。並且,隨著系統性文獻綜述對已有文獻中不同理論論爭的考察,外來理論和方法被不斷地引介進研究主題中,從而推動研究主題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
(二)研究主體的發展價值
科學的進步與研究主體的發展是辯證統一的。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對於研究主體的發展價值,至少包括理論修養、方法論訓練、凝練成果和思維發展共四個方面。研究者通過系統性文獻綜述可以系統學習和掌握具體專題的有關知識和理論,從而加深和加寬理論修養。有人宣稱,「系統性文獻綜述尤其適合大師級研究人員或博士使用」。[3]在系統性文獻綜述的過程中,研究者逐漸學會怎樣去獲得新知識、新理論,從而拓展研究方法,達到方法論訓練的目的。做得好的系統性文獻綜述,不僅本身就是研究成果,而且可以牽引出更加具體深入的專題研究,促成研究者源源不斷地做出系列化的研究成果。最後,在系統性文獻綜述的過程中,研究者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注意能力、概括能力、反思能力、知識和理論的應用能力、推理能力、創新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隨著文獻研究而提高。
(三)研究方法的發展價值
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幫助人們「從一系列的研究文獻中通過對欄位的理論整合來累積知識,最終獲得對問題的綜合性洞見,對於學術界和實踐領域,都不愧是實用而嚴謹的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13]因此,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並且隨著具體情境問題的驅動而一直處於不斷拓展之中。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應用和拓展,引發了研究方法體系的豐富與發展。一方面,具體問題和相關文獻的特點催生出無窮盡的圖表法、統計方法和內容分析等具體的方法。另一方面,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具有極強的親和性,任何研究領域都可以也不得不從系統性文獻綜述中去循證。更加值得關注的是,系統性文獻綜述法的再生能力特別強,它可以與各領域的量化研究、質性研究或行動研究等結合使用,也可以轉化為量化研究形態、質性研究形態或行動研究形態的一部分,實現研究形態的整合型創新。
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說明,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受問題驅動,利用資料庫對文獻進行系統檢索,利用標準化分析工具和數據整合技術,使文獻綜述掙脫了因主觀性而墮入的意見充斥的迷局。系統性文獻綜述法讓文獻研究獲得科學嚴謹性,在學術領域和實踐領域都顯示出日益明顯的循證優勢,並藉助資料庫和網際網路,以強大的創新功能正為人類的認知增添力量。[17]真可謂,系統性文獻綜述法是我們在大數據時代面對任何主題,從「門外漢」到「入流」而「順流」,再到站在前沿「領航」的一種方法論路徑。對於歷來備受科學性困擾的教育研究者來說,[18]可持系統性文獻綜述「法寶」,俯瞰知識發展的歷史長河,聚焦特定的研究問題,採用協定標準篩選文獻,利用標準化評估過程和分析技術,審計追蹤知識的裂罅,建立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結,生成理論創新的條件,觸摸實踐創新的目標,走上一條有科學尊嚴的教育研究道路。
本文發表於《電化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轉載請與電化教育研究雜誌社編輯部聯繫(官方郵箱:dhjyyj@163.com)
【參考文獻】
[1] WILLIAM W, JURS S G.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M]. Boston: Pearson, 2005:52.
[2] PETTICREW M. Systematic reviews from astronomy to zoology: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1, (322): 98-101.
[3] JESSON J K, LYDIA MATHESON, LACEY F M. Doing your literature review: traditional and systematic techniques[M]. Los Angeles: Sage, 2011:5-125.
[4] OMAR S A R. Basic corporate governance models: a systema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management, 2016,58(1): 73-107.
[5] 孫戍星.美國教育研究方法的內容分析——以《美國教育研究雜誌》為例[D].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6] 龐維國.大學生學習拖延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10(1):147-150.
[7] 袁維新,吳慶麟.關於學習環模式的研究綜述[J].心理科學,2007(3):632-635.
[8] 王承博,李小平,趙豐年,張琳.大數據時代碎片化學習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10):26-30.
[9] HABER S L, et al. Principles in the evaluation of systematic reviews[J]. Pharmacotherapy:the journal of human pharmacology and drug therap, 2015(11):1077-1087.
[10] DIEKEMPER R L, IRWLAND B K, MERZ L R. Development of the documentation and appraisal review tool for systematic reviews[J]. World journal of meta-analysis, 2015(3):142-150.
[11] 李沛良.社會研究的統計應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6-18.
[12] 張燕,邢利婭.學前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70.
[13] TRANFIELD D,DENYER D, TRANFIELD P S.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evidence-informed management knowledge by means of systematic review[J]. British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3,14(3):207-222.
[14] 牟智佳,張文蘭.基於Moodle平臺的網絡學習動機影響因素模型構建及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13(4):37-42.
[15] BOOTH A, PAPAIOANNOU D, SUTTON A. Systematic approaches to a successful literature review[M].Los Angeles: Sage, 2012: 3.
[16] 曾文婕,柳熙.獲得·參與·知識創造——論人類學習的三大隱喻[J].教育研究,2013(7):88-89.
[17] 遊景如,黃甫全.新興系統性文獻綜述法:涵義、依據與原理[J].學術研究,2017(3):145-151.
[18] 申仁洪,黃甫全.教育研究科學精神的建構[J].教育研究,2005(9):15-19.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Cases, Procedures, and Values
HUANG Fuquan1, YOU Jingru2, TU Lina3, ZENG Wenjie1
(1.The Centr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Values Learning,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 2.Jiangmen Kingdergarten Teachers Training School,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3.Huayang Primary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30630)
[Abstract]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view doesn't adapt to the era of large data.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study and develop the emerging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The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steps and values of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in education by using case analysis method. The study finds that: (1)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driven by problems and using standardized documents selection and analysis technology, owns distinct func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2) In operation, based on refining research problems through Traditional Literature Review,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must execute six key steps: planning, retrieval literatures, evaluating literatures, extracting data, sorting date, and summarizing. (3) With the nature of standardization, creativity and affinity,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has developmental value for the research subjects, researchers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itself.
[Keywords] Systematic Review Methodology; Case Study; Operation Procedure; Value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黃甫全(1957—),男,四川洪雅人。教授,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論、教育文化哲學、教師教育學研究。E-mail:huangfq@scnu.edu.cn。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廳特色創新項目「校本學習研究原理與方法的探索」(項目編號:2014GXZK028);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項目「學習為本評估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HS2015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