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推出世界領先鹽鹼地改良技術

2021-01-10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推出世界領先鹽鹼地改良技術

我國億畝鹽鹼地有望變良田

來源:光明日報 2014-4-2 杜弋鵬 董城

  當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沃倫•A•迪克前不久親眼看到一大片寸草不生的鹽鹼地長出了水稻、玉米、葡萄、枸杞時,忍不住讚嘆:「這片試驗田太棒了,中國人的技術走在了世界最前列。」美國專家身旁,清華大學教授陳昌和伸出一個手指說:「其實我們已經有能力讓大面積鹽鹼地變成良田。」這根手指,代表一億畝。

  近百年來,美國、蘇聯、日本等國專家陸續提出利用純石膏或天然石膏改良鹼化土壤的理論。由於天然石膏的物理性狀不利於改良土壤且成本很高,「石膏改良說」長期停留在理論設想階段,無人實踐成功,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道難題。

  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的鹽鹼地大約有9.5億公頃,僅我國就佔十分之一。如果有一種技術能夠大面積改良鹽鹼地,對我國無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從1995年開始,清華大學指派徐旭常院士與陳昌和教授牽頭,在國際上率先利用工廠排放的脫硫石膏,嘗試對我國多個地區的鹼化土壤進行改良。

  2003年9月21日,本報一版消息《電廠脫硫灰渣改良土壤 「光板地」長出玉米牧草》報導了這一技術。截至2013年底,這一技術已經覆蓋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天津等我國北方有鹼化土地的大部分省份,改良規模達15萬畝以上。該技術先後獲得中國和美國國家發明專利,被清華大學命名為「利用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改良鹽鹼地重大工程」,並獨家授權該校華清農業公司進行推廣。

  在實踐中,發明者多次將改良後的作物樣本和土壤樣本送到國家質檢總局、中國土壤檢測中心進行最苛刻的檢測。結果顯示,不僅各項有害指標遠低於國家標準,而且各項營養物質指標高於同類作物。專家解釋,鹽鹼地千百年來既未經耕種也沒有汙染,一旦賦予其生命,作物生長條件自然十分優越,因此這種地裡結出的是真正的高品質有機作物。此外,在不增加任何投資的情況下,改良後的鹼化土地及其植被每畝每年的碳匯高達2至4噸,對環境保護增益巨大。

  陳昌和向記者介紹,他的團隊改良鹽鹼地平均每畝造價3000元左右,所需費用最長可30年分擔,一次改造終生受益。經改造的鹽鹼地,第一年作物產量可以達到當地最高標準的60%左右,從第二年起即可比肩當地最優標準。

相關焦點

  • 啃下鹽鹼地修復這塊「硬骨頭」
    鹽鹼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耗時長、成本高、效果差、易反覆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業內專家。前不久,從中國農業大學傳來好消息:學校引進教授胡樹文歷經十餘年攻關探索出的鹽鹼地改良技術,被專家組鑑定為「當年修復、當年高產、多年穩產」「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新疆生地所科研團隊在改良鹽鹼地中取得進展
    烏魯木齊晚報訊(記者梁樂報導)近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簡稱新疆生地所)科研團隊在改良鹽鹼地研究中取得進展,發現連續種植鹽地鹼蓬可有效改良乾旱區重度鹽漬土,有望成為恢復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舉措。  據了解,土壤鹽漬化是制約乾旱區農業生產的主要障礙因素之一。新疆地處內陸,鹽類物質只能在區內循環,土壤殘餘積鹽和現代積鹽過程都十分強烈。
  • 北方稀土土壤改良課題:鹽鹼地變身希望的田野
    (來源:包頭鋼鐵集團)「鹽鹼地種出糧食」——這個想法,曾經只在當地農民的夢中閃過。而今,作為世界聞名、中國領軍的稀土企業,北方稀土循著國家導向和地方政府指引,通過稀土冶煉分離副產品資源綜合利用生產土壤改良劑,在降低稀土冶煉生產成本的同時,還幫助地方政府有效緩解沿黃周邊土地鹽鹼化、耕地撂荒等困局。
  • 紮根田間地頭,對症下藥、綜合治理 啃下鹽鹼地修復這塊「硬骨頭...
    鹽鹼地改良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耗時長、成本高、效果差、易反覆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業內專家。前不久,從中國農業大學傳來好消息:學校引進教授胡樹文歷經十餘年攻關探索出的鹽鹼地改良技術,被專家組鑑定為「當年修復、當年高產、多年穩產」「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金阜豐肥料土壤改良工程見實效 千畝鹽鹼地變良田
    鹽鹼地素有「土地絕症」之稱,重度鹽鹼地則幾乎是「不毛之地」。
  • 鄉村振興·東營策|中科院鹽鹼地農業示範園: 鹽鹼地生態種養循環
    據了解,該項目圍繞鹽鹼地綜合治理和現代生態農業建設進行試驗示範和技術集成創新,系統解決傳統鹽鹼地農業低質低效、投入高、治理難等問題,「簡單來說,就是依據生態系統的理論和生態工程技術,以『宜糧則糧,宜草則草』為原則,提出鹽鹼地生態種養循環的高效農業發展新模式,即黃河三角洲「草-畜-經濟作物」循環高效精緻生態農業模式,由牧草種植到生態養殖,再通過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回歸到設施種植。」
  • 海水稻把鹽鹼地「種」成智慧農田
    有的地方通過種植海水稻,改變了鹽鹼地區域小環境,引來了白鷺等鳥類棲息,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生物多樣性。」  配套四維改良法,鹽鹼地變成數位化農田  鹽鹼地上可以種植海水稻,但單憑耐鹽鹼水稻品種的作用就可以改造鹽鹼地嗎?並非如此。  「如果想比較徹底地改進土地特性,必須配合土壤改良技術進行改良。」
  • 中國國際電視臺英語頻道到改良基地直播
    5月13日,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前夕中國國際電視臺英語頻道CGTN來到青島鹽鹼地稻作改良基地,以「Find out how rice grows
  • 科技,東營鹽鹼地上創奇蹟
    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山東省有1590萬畝,淡水資源極度缺乏和大量微鹹水無法使用,致使有近500萬畝鹽鹼地未有效利用。目前黃河三角洲可耕鹽鹼地有200多萬畝,實現直接利用微鹹水灌溉,將為最大限度地改良利用鹽鹼地、增加鹽鹼地產出提供硬核支撐。「一頭聯繫科研院所,一頭服務企業和農戶,我們努力做好引導和服務工作,讓科技真正造福黃河三角洲。」
  • 鹽漬土土壤成因及其改良技術
    世界上的鹽漬土廣泛分布於100多個國家,其面積約為9.55億hm2,佔全球陸地面積的10%,主要分布在各大洲乾旱地區,集中於歐亞大陸、非洲和美洲西部。我國約有9913萬hm2的鹽漬土,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壤3693萬hm2,殘餘鹽漬化土壤4487萬hm2,潛在鹽漬化土壤1733萬hm2,主要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內陸地區以及長江以北沿海地帶。
  • 我國鹽鹼地的治理與農業高效利用
    1.2 我國鹽鹼地農業利用的潛力在我國近期具備良好農業改良利用潛力的1億畝鹽鹼地中,有3500萬畝鹽鹼障礙耕地在治理改良後可實現較大幅度增產,有6500萬畝尚未農業利用的鹽鹼地開發改造後可實現農業利用。
  • 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 昔日「鹽鹼白」今朝「生態綠」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 重度鹽鹼地開發利用開啟新思路
    科學研究就是要解決問題    「這樣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我國鹽鹼地面積很大,治理不容易,我們過去做黃淮海平原鹽鹼地治理攻關時就體會到這一點。看到這裡重度鹽鹼地上的農作物長得很好,使我們對鹽鹼地改良與利用的信心倍增,成果有很大示範意義,宏觀上講是鼓舞人心的!但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工作,以獲得大面積推廣。」
  • 死磕「地球禿瘡」,「鹼痴」讓鹽鹼地變「魚米之鄉」
    《禹貢》《周禮》等都有涉及,《管子·輕重乙》對鹽鹼土地區的水鹽運動規律已有初步認識——「帶濟負河,菹澤之萌也」,顯示臨近黃河與濟水易於形成只有澤生草才能生長的低洼鹽鹼地。我國較早的引水洗鹽工程,是戰國魏文侯時西門豹「引漳灌鄴」改良鹽鹼地。  肇源縣,位於松花江和嫩江兩江左岸,地處松嫩平原中心,鹽鹼地在全縣各鄉都有分布,主要在鹼泡和草原荒地附近。
  • 鹽鹼地上生長的新希望,農業科技浮現「大安模式」
    粒粒盤中餐背後的農業信息化我國是不折不扣的農業大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人口,而要實現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過渡,信息化是有力抓手。改造鹽鹼地,一方面要研究鹽鹼地土壤鹼化過程和機理,研發蘇打鹽鹼地生態恢復與重建的理論與技術;一方面要選育水稻抗逆品種,研發鹽鹼地以稻治鹼改土增糧技術。
  • 鹽鹼地「吸塵器」能成為生態治理的爆款嗎
    「現有的方法包括物理改良、化學改良、引水洗鹽和生物吸鹽等。」王飛表示,但是通常工程量和投資量都很大,而且單次治理後有時甚至會帶來一些嚴重的生態後果,目前沒有一種方法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除了自然變化帶來的鹽鹼化,農業耕作也在不斷加劇鹽鹼化的發生。
  • 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原標題:天津濱海鹽鹼地上稻花香 這款「生態大米」到底有多好吃? 鹽鹼地裡歡歌揚,今年水稻填滿倉。在天津濱海新區太平鎮太平村的鹽鹼地改造試驗田裡,隨處可見大型收割機在稻田地來回穿梭忙碌的景象。曾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經過村民與專家積極探索改良技術,如今變成沃野良田。
  • 「鹽鹼地高效治理助推生態文明」高峰論壇在長春召開
    論壇上,近400位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院士、專家、科研技術人員等圍繞鹽鹼地障礙的形成過程與調控,鹽鹼地快速改良與高效利用,鹽鹼地生態建設與環境效應等進行研討。並前往中國科學院大安鹼地生態試驗站及查幹湖鹽鹼溼地、中國科學院大安退化草場生產力提升萬畝示範區實地參觀考察。
  • 鄉村振興看變化①|鹽鹼地上的「農業夢」
    置身於此,很難相信這裡曾是一片荒蕪的鹽鹼地。北靠渤海灣的昌邑市柳疃鎮青阜村,一邊享受著大海天然的饋贈,一邊也深受海水南侵之害,加之十年九旱的氣候條件,青阜村一帶形成了大片的鹽鹼地,碰見鹼化度較高的地方,植物幾乎不能生長。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青阜村民就不斷進行改良鹽鹼地的嘗試,但因為資金、技術、水源等條件的限制,最終也沒能避免再次返鹼的結果。
  • 鹽鹼地可以種植什麼?
    問題:鹽鹼地可以種植什麼?答案:不在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不知道鹽鹼地區的農民的痛苦。鹽鹼地區的人們吃的水都是苦澀的帶鹹味的水。高粱和葵花籽,適合鹽鹼地塊種植,比較耐鹽鹼,適宜於沙質土壤種植,抗旱能力比較強,適應能力好,產量比其它作物在鹽鹼地上種植,要高得多。枸杞、沙棗和紅麻(有人稱羅布麻),主要是野生在鹽鹼地區的荒地上,沙漠邊緣,河流湖泊岸邊和沙丘荒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