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2020-12-13 中國經濟網

  前南非總統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曾說過,教育是「我們能用以改變世界的最強大的武器」,中國著名學者王國維亦云「然其教人也,則始於美育,終於美育」。2018年11月2日至3日,以「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為題的國際美術教育大會藝術管理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校史館西廳如期而至,本次論壇力邀全球10個國家和地區34個機構的重要學者、專家、機構負責人和學科帶頭人共45位正式參會嘉賓,不僅是百年校慶之際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高等美術教育國際頂級學術盛會——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創辦以來成功舉辦的又一項重量級國際學術研討活動。

中外與會嘉賓合影

  論壇開幕伊始,本次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秘書長、藝術管理論壇中方主席、學術召集人,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餘丁教授首先發表致辭歡迎國內外嘉賓的到來,並向大家介紹論壇基本情況。「今天,教育是所有藝術機構的終極目標,這就意味著包括博物館在內的藝術機構都具有教育的本質。藝術機構的管理者不可避免地要為教育做出努力,藝術機構正在、也必將在教育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而,我們將圍繞『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這一主題,通過兩個板塊的15位嘉賓發言、三場圓桌討論,以及一場實時連線的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大會籌備會的舉辦,從多個維度展開深入研討和對話交流。」   

  新時代下 藝術教育及藝術管理者的新思考

  教育是文化機構內部秉承的核心信條。然而數位化一代的年輕人更習慣於從網際網路、虛擬社交平臺等途徑獲取信息,面對新時代的變革,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教育機構該如何提升其社會職能,如何與時俱進的配合更廣大受眾的終身學習成為藝術教育機構及藝術管理者們共同思考的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休教授、前藝術管理系主任、美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AAAE)前任主席簡·傑弗裡(Joan Jeffri)女士在以《教育在藝術和文化機構中的多維角色》為題的發言中強調,教育是文化機構的本質,它可以促進批判的思維、創新、合作。「認識其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使命,並在社會和世界發展中扮演多維角色,是機構應當秉承的最重要的信條。」同時,傑弗裡指出,儘管藝術機構強調社會的公平正義,但在傳統機構和體系當中,藝術機構仍是被邊緣化和處於劣勢的。「所以,藝術機構必須為自己發聲,持續運用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形成跨界對話,激勵創造和創新,並且特別關注教育項目的管理和營銷,這對於藝術機構扮演好在社會教育領域的角色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在藝術與人文學科的建設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院長胡安·克魯斯(Juan Cruz)著重強調建立更具現代性的跨學科聯盟。他以《探索藝術與人文學科的關係網》為主題,通過對藝術與人文學科發展方向、藝術與人文學科背後的價值觀與責任,以及其現階段發展面臨的挑戰等問題進行了闡釋。「在電視、電影、出版、遊戲以及一些創新產業飛速發展的當下,藝術與人文學科必須與之相應發展,從而履行其對社會和整個人類發展的責任。」但克魯斯教授同時指出,人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應該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在研究現代性的同時,應有能力將自己從所處的時代中抽離出來,用更具歷史觀的視角去看待當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與人文學科的現代性,從而對藝術與人文學科的關係網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探索。」

  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大學——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文化藝術的創新和組織」研究生項目主任的盧卡·贊(Luca Zan)教授同樣引導學生從全球化視角看待歷史。他通過《藝術教育中的文化遺產與文化管理》為題介紹了博洛尼亞大學藝術管理課程,探討如何正確開展歷史和文化教育。「現在的學生對自己的傳統不夠了解,對外界就更知之甚少。我們的教學希望呈現一種全球語境,以及教會他們對於歷史的思維方式,建立起文化遺產、歷史、組織之間的關係。」此外,盧卡·贊還在發言中強調了其對「藝術管理」的理解,「我更習慣用Art Management,而非Art Administration。前者更多強調『組織、管理』本身,即如何在工作中設計、策劃及分配。而後者更傾向於行政構架,也往往讓人直接產生關於『賺錢』的聯想。藝術機構及其管理需要豐富其人文內涵,從而實現其社會教育職能。」

  談及藝術管理,就離不開「領導力」的話題,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榮譽教授克勞斯·西本哈爾(Klaus Siebenhaar)先生以《藝術教育與領導力》闡釋了藝術機構如何通過形成有效的領導力,發揮其在社會中更多元和重要的作用。西本哈爾教授認為,領導力主要是為了促進創造力,而不僅是關於管理。對於藝術機構管理者而言,領導力更是使命、視野和價值觀的反映。這些要素直接作用於機構的定位、運營和藝術教育的成果。「在全球化視野下與跨文化思維的今天,我們不再需要附屬的藝術機構形式,我們真正需要有領導力的管理者來創造人類亟需的精神棲所。」

  「大美育」——藝術教育向社會美育的外延

  如果說藝術教育是對人審美、鑑賞能力的培養,那麼美育則應該是直接關乎「人」的培養。隨著不同文化藝術機構對於藝術教育的不斷關注,藝術教育也不斷突破其狹義的概念,豐富其多元化內涵,在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社區建設等維度呈現出更多嶄新面貌。

  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餘丁教授以《聚焦美育:中美博物館的對話與合作》分享了關於藝術教育到社會美育範疇的思考。餘丁教授指出,不同於西方美育,蔡元培先生首先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其出發點是改變國民素質,強調國民性,因而中國美育的興起是中國現代性的一個重要特徵。中國首個博物館機構的成立——南通博物苑也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建立在於「開化明智」,使之成為美育滲透的一個載體。

  在談及中美博物館機構的美育工作與交流方式時,餘丁院長認為,現階段中美博物館之間的交流方式已經發生了轉變,由原來的藏品交流、展覽交流,到現在人員與管理方式的交流;由實物與操作和行政管理體制的交流對話,轉化為對於人才培養的對話;由中國博物館同仁們出國被動學習、被動接受,變成了一種經驗的分享。由此,餘丁院長指出,當代博物館教育應該關注兩大焦點:對思維方式的訓練與塑造,和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這就將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教育活動,上升到了更多『關懷活動』的層面,更強調對於『人』的塑造和培養。」餘丁教授強調,「美育不等於藝術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途徑,而美育是育人的一種途徑。」

  同樣關注美育課題的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教授以《機構創新與社會美育》為題,從社會需求和機構創新的角度闡釋了二者在促進美育發展中相輔相成的互動作用。」 以北京、上海、湖南等地的博物館機構及文化藝術活動為例,趙力教授指出,當下中國人民對於文化的需求大幅增長,無形中促進了文博機構在接待能力、內容呈現、經營策略、觀展體驗等方面工作的創新與提升。同時,一批民營和新形式的文化藝術機構也積極拓展其教育職能,通過更好的美育服務爭取將人流轉化成消費人群。他特別列舉了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畢業生創建的「塗思美育」、「青年藝術100」等機構以公益為宗旨設置的創新教育項目,這些項目對常設機構進行社會美術教育的補充,在將學術資源進行整合、轉化成社會美育的公共資源方面,有著長足的優勢和突出的貢獻。趙力教授最後強調,「針對社會需求的變化事實,歸根到底,還是要看我們藝術教育的對象是小眾精英的,還是服務公眾需求並帶動社會審美提升和社會美育發展的。機構的教育本質應該指引全社會共同努力的新方向和社會美育的新態度。」

  奧地利新絲路協會的副主席昆特·皮特爾(Guenter Pytel)將藝術、社區、管理放入城市語境中,他強調,一個城市不僅要解決其物質層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還要解決精神層面的人文環境營造問題,藝術是可持續城市發展的重要方面。以《藝術融入智慧城市:規劃與管理》為題,昆特·皮特爾詮釋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它由智慧商業(Smart Business)、智慧生活(Smart Living)、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智慧社區(Smart Citizen/Smart Community)、智慧政府(Smart Government)、智慧基礎設施(Smart Infrastructure)、智慧社會流動性(Smart Mobility)、智慧環境(Smart Environment)等部分組成。他指出,絲綢之路秉持的和平、開放、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精神也可以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在中國,存在大量土地被浪費的問題,如何更好的規劃社區及藝術機構,為土地賦予新的生機,讓藝術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藝術是一門通用語言,不僅能夠為當地的居民找到與城市溝通的語彙,更能為不同國界和文明間的人們提供新的對話平臺和方式。美中文化協會——百人會附屬文化機構主席楊雪蘭女士以《通過兒童美術教育搭建中美文化交流橋梁》為題,通過介紹在音樂、舞蹈、美術等領域中開展的中美青年教育項目,為聽眾提供了用藝術與教育活動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平臺的成功參照。以與中央美術學院共同在紐約舉辦的「歡樂春節·藝術中國匯」項目為例,楊雪蘭強調,「跨文化的美術教育及交流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兩國青少年兒童的藝術和人文素養,更重要的是改變了美國各個階層年輕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認識。青少年是國家和地區間了解和交往的新希望,當他們通過藝術教育獲得了與世界溝通的新渠道,藝術教育就不僅具有當下的意義,還能夠作用於未來。」

  在藝術教育不斷完善其社會職能的同時,也得到了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培養藝術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國家藝術基金的持續關注和助力。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秦文以《支持美育工作 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為題,與聽眾分享了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成功案例。秦文女士介紹,藝術基金的資助項目包括藝術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對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的資助,以及對青年藝術創作人才的資助。「作為推動我國藝術繁榮發展的新平臺、新機制,國家藝術基金也將繼續支持美育工作,努力為廣大文藝工作者紮根時代生活、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而積極探索、創新實踐。」

  非盈利機構的改革與創新 以三大博物館為例

  一直以來,教育都是博物館機構重要職能之一。而對於受眾的研究與分析,如何組織和設計更好的活動環節以有效實現這一功能,是博物館工作人員需要持續思考的話題。來自大英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和臺灣美術館的專家分別分享了他們對於這一議題的思考。

  用心的策劃與寶貴藏品的精妙組合是吸引參觀者走入博物館的重要原因,也影響著參觀者對於藝術感知力的培養。英國大英博物館中東部助理部長歐文·芬克爾(Irving Finkel)圍繞著《策展人之維:培養兒童對博物館古代藝術的興趣》主題,通過對大英博物館兒童古代藝術教育案例分析,以博物館管理者的角度闡釋了關於兒童以及成人藝術興趣培養的獨到見解。「我覺得這是一個關於如何講述故事的命題,」芬克爾先生認為,藝術教育的趣味要勝於一般意義的說教。以其館藏劉易斯象棋與《哈利波特》中下棋鏡頭的結合為例,芬克爾強調為觀者營造「情景代入式」的感受。此外,博物館藝術薰陶的力量不止於博物館內,書籍影音也是傳遞信息的有效方式,從而潛移默化培養人們對於藝術的興趣。總言之,博物館管理者要做到多方位的考慮,從觀者的角度、興趣點出發,讓觀者更好的參與其中,寓教於樂。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從創始之初就是全球現代藝術博物館發展的風向標,並在當下不斷調整方向,適應時代發展。來自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詮釋、研究和數字學習部的主任莎娜·伯丁遜(Sara Bodinson)女士以《現代藝術博物館公共教育80年:我們的歷史和未來》為題,探討了在數位化時代到來時,博物館美育的職能變化和發展方向。伯丁遜指出,對於觀眾行為的學習和研究是制定美術教育內容的重要依據。同時,活動的設置要具有「可及性」,即秉承非營利機構實現社會教育價值的宗旨,為不同受眾提供平等的教育。例如,對老齡群體、殘疾人士、阿茲海默症患者等群體的關注和項目策劃。除此之外,伯丁遜教授還格外強調數位化技術和多種傳播方式在博物館美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用線上傳播的方式輻射更多人群,消除沒有來過的人對我們的一些誤解。並提供更多的免費資源,可以讓更廣泛受眾了解我們的機構和藏品。」「博物館只有不斷地將研究與評估工作融入到自己的實踐中,才能夠更好地挖掘公眾的美育需求,達到良好的美育服務體驗,最終將博物館自身的價值觀傳遞給每一個關注博物館事業的公眾。」

  臺灣臺南藝術大學榮譽教授、臺灣美術館前任館長薛保瑕女士在其發言《跨越單向的年代——美術館與藝術教育的交融》中分享了其在任職期間在美術館轉型以及國際化領域的相關案例及經驗。薛保瑕強調,「國際化不是指藝術家的來源,而是指美術館機構以國際視野和國際化的運營方式策劃和呈現活動。」針對臺灣美術館欠缺對於亞洲藝術的深層討論的問題,薛保瑕女士舉辦了第一屆亞洲藝術雙年展以討論亞洲藝術的現代性,通過對外的溝通與交流從而更好的認知本土文化狀態。薛保瑕女士還強調,藝術機構是文化藝術的推動者,通過美術館這樣的文化藝術場域創造一種活動方式,可以讓藝術受眾在這裡留下片刻記憶並在最後轉化成為跨越單向的歷史素材,從而達到一種延續的目的,這也是美術館在轉型年代中的又一重要角色。

  藝術市場與藝術教育:商業機構的美育職能

  隨著社會美育的普及以及公眾對於精神文化生活層面的需求不斷提高,包括畫廊、拍賣行等在內的相關商業機構也逐漸將注意力轉向藝術教育。另一方面,在探討拓展藝術機構社會教育的多重維度的同時,也必將離不開上述機構的介入。如何均衡藝術市場與藝術教育之間的關係,促進二者良性互利發展,也是在探討藝術機構和藝術教育時不可忽視的問題。

  荷蘭國際藝術市場研究學院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奧拉夫·維蘇斯(Olav Velthuis)發表主旨演講《藝術教育與藝術市場》

  在題為《藝術教育與藝術市場》的主旨演講中,荷蘭國際藝術市場研究學院主席、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奧拉夫·維蘇斯(Olav Velthuis)先生著重探討了全球藝術市場語境中的藝術教育問題,並特別關注商業畫廊承擔的對多樣化的觀眾開展當代藝術教育的角色。維蘇斯教授認為,「儘管畫廊常常被視作商業機構,但應該認識到,它們同樣承擔著重要的教育角色,這一點是由藝術市場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而回答『為什麼藝術市場需要藝術教育』這個問題,則是討論盈利性機構教育功能的一個關鍵步驟。」他還特別指出,因為藝術——尤其是現當代藝術——的價值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盈利性機構對於藝術作品的闡釋能力和必要性不亞於博物館,因此,前者對在全球藝術世界中共建一個健康的環境至關重要。

  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自1969年成立以來,現已成為藝術商業教育領域的領頭羊。本次論壇邀請到英國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藝術商業研究主管伊恩·羅伯森(Iain Robertson)先生,他發表了題為《新藝術與新市場》的主旨演講,對全球當下形成的新經濟和文化秩序進行概述和考察。在提到中國的藝術機構時,他指出中國有能力也需要為形成新的世界文化中心做出貢獻。「300多年來,我們一直將現代藝術與西方的進步聯繫起來。比如,油畫、現代主義……而如何因地制宜將原生態的當地文化自發地向現代藝術演變,就如同從張大千到中國現當代藝術,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也是世界範圍內現代藝術面臨的問題。」此外,羅伯森先生還特別提出,希望來自中國的收藏家能為今天的全球藝術市場帶來新的變化,並在21世紀的新市場中發揮更大力量。

  作為中國藝術品行業領先企業的負責人,嘉德文化集團、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先生以《嘉德文化與教育發展戰略》為題在論壇上發表演講,提出盈利性機構最大的成功在於將藝術品交易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寇勤先生表示,「目前人們對於拍賣的認識還過分狹窄,僅僅注意到藝術品市場天文數字一般的拍賣價格,卻未曾認識到這些市場價值從根本上源於『教育』。」他介紹道,在嘉德拍賣啟動之初,嘉德集團舉辦了一系列講座、宣傳、出版等教育活動,意在解答「文化遺產是財富還是糟粕」、「藝術品究竟有沒有價值」、「藝術品的價格規律」等問題,完成一種知識的普及;嘉德集團還並特別推出了「藝術品投資」的概念,旨在吸引更多人群對於藝術品市場的興趣和關注。他特別指出,「對藝術的熱愛,是支持藝術市場發展的根本。」他重點介紹了新近落成開放的北京嘉德藝術中心及其舉辦的學術展覽、兒童教育活動,以及嘉德集團的文庫出版項目、線上線下的國際藝術課程等,分析盈利性機構如何整合資源,建立特殊的教育渠道,以形成全方位的?化藝術產業的鏈條,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良性發展做出更多的努力。

  中外專家圓桌會議 思想碰撞共商未來

  本次藝術管理論壇除了15位嘉賓精彩紛呈的主旨發言之外,還邀請包括美術博物館、拍賣行、藝術園區創始人、藝術基金會等相關機構的專家以及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單位的領導和學科帶頭人共同參與圓桌討論。

  以「觀念轉換:藝術機構的多重角色」為主題的圓桌會議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講師陳曠地博士主持。上海戲劇學院《藝術管理》主編、董峰教授,天津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常務副主席張蓓荔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林一教授,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趙旭先生,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教授馬菁汝女士,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名譽主席、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特聘專家、星海音樂學院特聘教授謝大京先生,北京西班牙文化中心-塞萬提斯學院院長(西班牙)易瑪·孔薩雷斯·布依(Inmaculada González Puy)女士等嘉賓紛紛從自身的專業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出發分享了各自建樹。

  由國家對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林一教授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講師馮雪博士共同主持的圓桌討論圍繞「創新實踐:從中國經驗到全球視野」展開。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系黨總支書記、博士生導師和雲峰教授,中央戲劇學院戲劇管理系黨總支書記、博士生導師孫亮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陳淑霞教授,北京舞蹈學院教育學院副院長、張朝霞教授,星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周曉音教授,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鄭勤硯副教授,以及參與連線的上海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碩士生導師林宏鳴教授紛紛參與討論並發言。

  以「重構與再造:藝術管理教育的未來使命」為主題的圓桌討論由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張正霖教授和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辦公室主任康俐主持。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單增教授,觀唐藝術區的創始人李保剛先生,山東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院長兼黨支部副書記王鳳苓教授,吉林藝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院長張旭教授,廣州美術學院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助理、藝術管理學系副教授吳楊波,瀋陽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黨支部書記兼負責人高麗娟教授,中國戲曲學院國際文化交流系主任於建剛教授和尚8文化集團董事長餘博女士相繼發言並參與討論。

  美、中、歐三地連線 籌備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大會

  為推動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合作發展,本次論壇現場參會代表同時與美國藝術管理教育協會(AAAE)和歐洲文化管理與政策聯盟(ENCATC)領導人進行實時全球連線,共同探討未來全球藝術管理教育的機遇和挑戰,並商議舉辦「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大會」的籌備事宜。

  本次籌備會發起人兼主持人,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院長餘丁教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高度的國際化,搭建全球平臺,拉動中國藝術機構和藝術管理的質量和水平,是我們計劃舉辦「全球藝術管理教育大會」的初衷。另一方面,正如同習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所啟示,我們也希望能夠在保留文化多樣性的同時,從更高的視野層面考慮構建全球藝術機構與藝術管理的共同體,從而促進平等對話和交流,有助於對人類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和相互尊重與理解。

相關焦點

  • 教育的本質(六):教育藝術的本質是什麼?求真求善求美
    導讀: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眾說紛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做過幾天教師的柯領百思不得其解,曾經帶著這個困惑請教過學校裡的老師,才知道這是世界教育的難題,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還沒有一個固定統一的解釋。
  • 繪畫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編者按:照相機的出現,對繪畫的影響,尤其對寫實繪畫的挑戰是不言而喻的,它迫使畫家重新思考繪畫的本質和價值。 繪畫的本質是什麼?以「像」為衡量標尺顯然已不是繪畫的終級目標。
  • 藝術的本質,究竟什麼是藝術?
    一 關於藝術本質的幾種主要看法據不完全統計,從中國先秦時期和古希臘開始,給藝術下的定義迄今已有上百種,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藝術的本質特徵。其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客觀精神說」「主觀精神說」「模仿說」「再現說」1 客觀精神說這種觀點認為藝術是「理念」或者客觀「宇宙精神」的體現。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是較早對藝術的本質進行哲學探討的學者。
  • 打破傳統少兒美術教育方式,「耳朵人藝術」引領少兒美育回歸本質
    創始人田太權在耳朵人藝術學生作品展上  當代藝術家,耳朵人藝術創始人田太權,一直致力於將當代藝術與兒童美術教育相結合,因為當代藝術本質是創新,是創造。,如行雲流水一般,有時又天馬行空,盡情釋放想像力,想到什麼就畫什麼。
  • 教育的本質(三):教育的本質是真善美
    導讀:教育,是一個時時代代永恆的話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思想家、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說法。藝術虛幻的第二精神世界,可以使人類暫時度過孤獨寂寞的情感斷乳期,激起人類心底對生存的那份眷戀和對渴望想要生存下去的理由。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再現藝術、挖掘藝術、補救藝術,再造出人類心底渴望需要的第二精神虛幻世界,還原世界的本來真實面目。
  • 昌平藝術教育機構_小夜鶯藝術教育
    昌平藝術教育機構,小夜鶯藝術教育,目前本中心有教學場地一千多平米,以專業的師資隊伍,先進的教學理念,穩健的發展成為了藝術機構領航者。 所以,純藝術專業的同學在選擇就業時,除了最相關的插畫、策展、藝術指導、美術館畫廊、自由藝術之外,藝術教育、平面設計、展示設計、產品設計、互動設計、新媒體應用、媒介材料也都是可以涉足的就業領域。
  •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好習慣的養成和壞習慣的根除,這本來就不應該是個快樂的過程。現在社會經常流行快樂教育的說法,本人非常的不贊同。當然了不贊同快樂教育也不是推崇高壓教育。彼時,不解其意,但從老師眼中的神往······看到一個花花世界,花花世界便是教育的本質。後來,常聽評書先生說,「書中自有百萬兵。」雖沒明白兵書倒背如流的趙括、馬謖為什麼會全軍覆沒,但依然感受到,書中有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教育的本質。
  • 桔子樹創始人王軍凱:藝術教育機構存活的根本是學員滿意度
    12月11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2019ACE全球素質教育行業峰會」暨「第三屆國際素質教育展」上,桔子樹藝術教育創始人&總裁王軍凱發表了「藝術教育品牌的營銷管理與規模化」的主題演講。他分享了桔子樹成立八年,一路走來的心得和體會,他堅定地認為:藝術教育機構不論是營銷、管理還是規模化發展,一切的根本都離不開「學員的滿意度」。
  • S1 藝術本質論-藝術的認識本質03
    第1章 藝術本質論二、藝術的認識本質(三)藝術反映世界的真實性011、藝術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性第一,藝術形象可以再現事物的現象的真實,而且由於藝術家的才能,現象的真實可以刻畫得非常鮮明生動;第二,藝術形象不僅僅是現象的真實,還能通過藝術家主觀意識的能動作用達到本質的真實,達到對現實生活本質的把握。東晉人物畫家顧愷之「以形寫神」和「傳神」的藝術主張,就是要求人物畫要形神兼備,通過形似達到神似。
  • 入口VS出口——藝術培訓機構的生死兩端
    甚至於說幾乎各種和藝術沾邊的科目都會有種類繁多的考級,打著為了驗證孩子學習效果的旗號讓孩子們一級一級的往上考,而這個背後很顯然就有著利益的趨勢。考級倒沒有什麼不對,問題是除了在盈利上的考慮之外,考級到底是家長的需求還是機構的利益訴求呢?
  • 輿者論: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雨果曾經說過「教育!科學!學會讀書」,在曾經那個年代,教育其實就是讀書出人頭地,但在當今這個年代,我們不禁時常思考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教育和教學是兩回事 在中國大部分家長都認為教育和教學是一碼事,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 藝術人類學的本質
    藝術人類學就是這樣一種實證的科學。就最本質的意義而言,凡是通過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來探討藝術本質的美學,都可以廣義地稱之為藝術人類學。因此,有必要將人種學對現代原始藝術的考察和考古學對史前原始藝術的發現結合起來,通過大量的考古研究和實證研究,設法勾勒和描述出藝術在其發生時期的原始形態,然後通過這些現象描述,進而努力探尋和推測人類在其誕生之際,之所以要創造出藝術這種精神生活形式和精神生產產品的原始動機、心理狀態和文化背景,從而最終地揭示出藝術的本質,即實現藝術本質的人類學還原。
  • 斯芬克國際藝術教育郝斌:深耕國際藝術教育領域
    Q:2016年,斯芬克正式加入了新東方的大家庭,作為當前藝術留學服務機構中的翹楚,您認為目前藝術留學服務市場最鮮明的特點是什麼?
  •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編者按:12月19日,周國平老師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二屆(2016)年會」,並發表了對教育的觀點。教育的本質是自我教育周國平教育即生長這樣一個理念是理論家提出來的,做了最具體闡釋的是杜威,關於教育問題的專著,就我的閱讀範圍來說,我讀過盧梭的,康德的,尼採的,杜威的和懷特海的,這些哲學家很不一樣,他們的哲學體系很不一樣。
  • 教育即生長的本質是什麼?
    因此在兒童教育的選擇上,必須充分顧及兒童的個人經驗、需要、興趣和能力將個人因素與社會因素結合起來。但是他特別強調兒童的經驗,認為教育完全是偏重兒童已有能力的生長。我們很多時候在談論兒童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對於孩子的教育應該怎麼進行,但是我們有沒有考慮過後天增加給孩子的能力、學識和孩子先天擁有的那些能力會不會產生衝突。
  • 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如今,歐巴馬口中的「STEM」教育已經變成了「STEAM」教育,其中字母「A」就代表了藝術,它包含了音樂、美術、建築、設計等。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把藝術融入科技的例子就是賈伯斯設計的蘋果系列產品。可見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那麼,在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教育什麼呢?
  • ...蕃茄田藝術斬獲新華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素質教育機構」大獎
    會上,兒童藝術創新教育品牌蕃茄田藝術,憑藉其獨創的「創造力思維系統」課程體系、蜚聲國際的學術成果和品牌知名度,歷經重重專業評審,最終斬獲「2019年度·品牌影響力素質教育機構」大獎。今年,覆蓋教育多個領域的相關政策陸續出臺,政策支撐體系更加「全方位、全領域」,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愈發蓬勃向上。
  • 伯索雲學堂陳志飛:教育機構突危破局,要擁抱OMO回歸教育本質
    9月17日,伯索雲學堂創始人兼CEO陳志飛受邀出席2020G10AF學術論壇,並發表主題為《突危破局,逆勢生長——回歸教育本質,OMO實戰案例剖析》的演講,與眾多業內大咖探討教育OMO之道。·做好本地化服務,周中場景線上化通過這幾年和大大小小教育機構的接觸,我認為大家現在所做的事情其實是屬於本地化生活服務,但又和行業不同,本質區別就是我們是腦力勞動密集型的本地化生活服務行業。那麼從這個角度看,教育機構能夠及時的提供高質量服務,也許就是生存之道。
  • 知識與點亮相結合 尚德機構回歸教育本質打造一流教學團隊
    深耕成人教育17年的尚德機構,在學歷教育與職業教育領域不斷開拓進取、取得佳績。以自考為例,在2019年4月和10月兩個考期,尚德機構通過率一直保持在六成這一行業領跑位置。這一成績的取得,與尚德機構擁有一支德才兼備、高素質的教學團隊不無關係。他們除了自帶名校出身的標籤,更需要經歷嚴格選拔、嚴苛考核以及常態化教學比武的歷練。
  • 何為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昨夜失眠了,我想了很多,到底什麼是教育?教育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一系列的影響。結合同行眾多觀點現代教育可以分為三大類!教育的本質是人類為了更好的生存、延續和發展社會普遍意志的必然行為。是本能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驅使而產生的。何為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