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是八年級新添加的一門新課程,貫穿整個中學階段,是十分重要的考試學科。並且,物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必須學好物理。
八年級物理第一章講的是測量與機械運動
本章重點知識有長度的測量,刻度尺的使用,運動靜止的相對性,測量平均速度。
物理學中,對各種量的估算能力是我們應該加強鍛鍊的重要能力之一,這種能力的提高,對我們綜合能力提成有很大幫助。結合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學會對長度、時間、溫度、速度、質量、密度、功率等等典型物理量進行估計。考試以及練習題型來源於生活,所以我們計算出的數值往往也要符合生活實際。
第一章常見的實際物理量:
學生一步50cm、課桌高度70cm、鉛筆長度18cm、一元硬幣厚度2mm、中學生身高1.5到1.7米左右、一層房子高度3-4m、步行速度1.4m/s、5km/h、自行車速度4.2m/s、15Km/h、百米運動運10m/s、小汽車120Km/h。
知識點:
長度的單位:國際單位米,符號m。
常用單位千米(Km)、米(m)、分米(dm)、釐米(cm )、毫米(mm)、微米(um)、納米(nm)。學會各個單位之間的相互轉換。
註:光年是長度單位,光在真空中傳播一年的距離。
一、長度的測量:
測量長度的工具:刻度尺、捲尺、遊標卡尺;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認識:
(1)零刻度線:刻度尺起始的刻度。
(2)分度值:兩條相鄰刻度線之間的距離。
(3)測量範圍(量程):從零刻度線到這把刻度尺到最後一條刻度的距離。
二、刻度尺的使用:
(1)要選擇合適的量程,一般量程應大於被測物體長度。
(2)刻度尺緊貼被測物體,零刻度線與被測物體一端對齊。
(3)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並且估讀到分度值下一位。
(4)記錄時,要有數值和單位。
註:當刻度尺比較厚且不透明時,應豎放,刻度線緊貼被測物體。
三、測量長度的幾種特殊方法:
積累法、滾輪法、以曲代直法、組合法等。
特殊方法測量的好處:測量方便,減小誤差。
四、時間的測量
工具:鐘錶、機械停表等。
時間的國際單位為秒s,常用單位小時h、分鐘min。
注意單位的轉換:1h=60min;1min=60s。
五、機械停表的使用:
機械停表兩個錶盤,小錶盤是分;大錶盤是秒;機械停表不需要估讀。
六、錯誤與誤差:
1、誤差:由於測量儀器不精確、試驗方法粗略等客觀原因,加上自身主觀原因等因素,使得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叫做誤差。
真實值是物體實際的數值,測量值是測量工具測得的數值。
2、誤差與錯誤的區別:錯誤可以避免,誤差不可避免,只能減小。
3、減小誤差的方法:
(1)選用更精密測量儀器;
(2)改進測量方法;
(3)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最實用有效的辦法)
七、機械運動
物理學中,把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簡稱運動。運動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現象。
註:植物的生長不是機械運動。
八、運動靜止的相對性:
(1)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
(2)假定參照物是靜止的。
(3)同一物體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取決於參照物。
(4)宇宙中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靜止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九、速度概念與計算:
(1)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公式:V=s/t
(3)單位:m/s、Km/h;1m/s=3.6Km/h。
(4)比較物快慢的方法:
相同的時間比路程;相同的路程比時間。
(5)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
原理:v=s/t。
器材:木塊、小車、長木板、刻度尺、停表。
步驟:用刻度尺測量長度,即路程;用停表測量時間,用v=s/t求出平均速度。